林中熊熊--与杨帆先生讨论:如何看待当前的股市问题_投资论文

林中熊熊--与杨帆先生讨论:如何看待当前的股市问题_投资论文

树林里要有熊——与杨帆先生商榷:如何看待当前的股市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树林里论文,如何看待论文,股市论文,杨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了杨帆先生写的关于股市的文章,认为此文颇有对当前非理性市场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某些论点也值得商榷。

的确,杨帆先生高屋建瓴地分析了中国目前的资金形势,准确地指出了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对证券市场的巨大压力,但基于这种压力便断定中国股市一定要牛,要火爆, 要疯狂, 要达到8000 点(深市), 2000点(沪市),这种看法其一不符合辩证法,其二,所可能导致的后果也是相当危险的。

杨帆先生断言,面对目前沪深两市的火爆,“国家证券管理机构可以进行宏观调控,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股票市场的上升趋势”,言外之意,股市还会信马由缰,横冲直撞。

对于“利用牛市推进改革”的建议,本人也不无忧虑。这种思想的背后隐含了将劣质资产趁机向国民转嫁的味道。真正的结果会怎样,还很难预测这一进程。

如何看待资金压力

改革十几年来,中国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货币量增大,特别是个人金融资产增大是个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微乎其微,居民储蓄存款仅200多亿元, 只占国民生产总值3588亿元的6%。而今天,以1996年的数字计算, 居民储蓄存款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多,加上债券和手头的现金,个人金融资产实际上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0%多。十几年下来,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一个最大特征,便是中国人从计划经济下的一个消费者,变成了市场经济下的投资者。

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目前的中国,许多人具备了这一双重身份。手里有了钱,投资的条件成熟了。但就目前状况来说,中国广大的持币者还仅仅是一种小富的状态,要进行资本家式的大生产投资不可能,投资住宅商品房,也没那么大的资本,惟一可做的便是购买股票。这与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小有关系。

这就是杨帆所分析的中国个人金融资产没出路,只有股市特别是当银行利率下降,存款利息微薄的情况下,“驱羊入圈”的效应产生了,大批的资金被积压到股市上。

去年5月和8月连续两次降息后,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居民储蓄存款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5%和32.8%,今年第一季度的头一个月下降了43.8%。可见利率变动对资金流动的影响有多大。毫无疑问,这些钱是涌到股市上去了。因为,社会总消费没有太大的增加,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13%左右,与以往相同。

几千亿元的资金注入股市,其情形的确像是掀起了一股抢购风,股价的非合理程度就可以想象了。在这个时候,本来要做的是对人们多加提醒,然而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不知是何居心,硬是给炒高了股价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什么光看市盈率不科学啊,要看股票的成长性啊,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啊,等等,其实质无非就是让别人来买,自己赚钱。一年来,这种吆喝声不绝于耳,许多人居然也就信以为真。谣言三遍,便是真理,这种可悲的现象竟然成了当今中国股票的写照。

没有人泼冷水,原因是一怕扫了某些人赚钱的兴,二怕说不准被人家笑话。整个证券业几乎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在一种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股市大潮只有前呼后拥,聒噪向前。前面的人赚后面人的钱,后续部分源源不断,去年上半年是1000万,今年上半年就能达到3000万。榜样示范效应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个牛市阶段,只有赚钱,难见赔钱。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之中。

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发展下去,最后会出现什么后果?会有何连锁反应?是最后把几万家公司的股票都顺利地送上市场吗?

我这里只想提一点,即尽管我国目前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但隐藏的风险正在加大。尽管从帐面上看到6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可达4.5亿元,但国家银行的呆帐率高,不良贷款的数字大大高过目前我国银行的存贷款之差。要说银行目前的资金富余,实际是不准确的。只要将取款规模达到5000亿元,就要出现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大张旗鼓地动员人们取钱入市吗?

1987 年的抢购曾使银行存款剧减, 3000 亿的居民存款被提取了2500亿。今天的股票抢购风如果达到这一程度,那么问题就不是1987年的模样了。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任务是巨大的。每年几千亿都不够,真要是放开扩容的口子,几万亿的个人金融资产也是小菜一盘。实际上老百姓手里并没有多少钱,5 万亿的资金不过是在等待下一轮消费热潮的到来。一旦住房和汽车变成大宗消费商品,那么中国人拿到股市上进行长期投资的钱并不多,也就是说眼下的中国还根本不是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目前的股市投资不过是一种变相的消费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树林里必须有熊。中国当前的股市决不是一个自由放任的股市。我们谈论股市,决不能以市场自然的力量为依据,而是要有既定的设想,即中国股市必须是一个管理层设计好了的市场,而不应当是一个自然发展的产物。放开,必然大乱。

投资必须合理

我这里再说一遍,杨帆先生的文章实际上是鼓吹了一种短期行为,炒一把就走。真正的投资必须是理性的投资。中国人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费者,变成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投资者,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这一历史的开端,正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投资很有必要。

与1987年的实物抢购相比,1996年中国人开始股票抢购,从实物抢购到具有虚拟价值的股票抢购,说明中国人市场经济的意识有所增强,风险素质和赌博意识有所增强。但从玩实的过渡到玩虚的,需要十分当心。中国国民目前的市场经济知识还不是太多,心理素质也不是太过硬,盲目性比较强,这正是经济生活中屡屡掀起这个风那个风的社会基础,以及容易引起社会不安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引导国民的投资倾向,还是任其盲目的躁动?理论界、学术界更包括管理层必须要有责任感。要敢于讲实话,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更不能像某些市场中人那样,带着个人利益去造市和影响舆论。

股市是一种预期,而预期又是与理性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理论和舆论界正确的引导,市场上盲目的预期便会加大。有一点是肯定的,股价越是偏离其真实的价值,市场风险就越大,泡沫也就越大。早早晚晚这种吹起来的泡沫会破灭的。与其让我们的股市早早地背上一个大气泡,不如一开始便加以抑制。

总而言之,今天的中国股市,决不是一个自发的股市,必须是一个有监督有管理的股市。当我们在谈论这个市场时,不是应该说它会怎样,而是应当说它应该怎样。经济的手段和行政手段是缺一不可的。资金过剩是目前世界性的通病,纽约上冲7000点决非合理,并且现在还在继续上冲8000点,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人们惶恐不安。有时事实是存在的,但并非都合理。

由于股市如此的火爆,迫使股市容量一再扩大。1997年的上市额度一下子提高到了300亿元,这使我不由得产生一种担心: 是否再次引起投资过热?因为我国企业以往的贷款大都来自银行,并且是受国家信贷规模控制的。现在,企业一下子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这么多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增加企业的资金供给,导致再次投资膨胀呢?

很明显,这是一场巨大的转换——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巨大转换。直接融资将承担起以往间接融资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如果这种转换能顺利完成,银行肩上的担子将轻松一大半。但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如果掌握不好资金的流量,也可能使资金大量流到本不该流到的经济部门,使本来就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变得更不合理,并且还可能导致经济过热。

以1996年上市的200多家小盘股公司看, 股市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几乎没有联系,中国的工业资金似乎在进行一场“逆向”流动,几十家小企业的资金远不如支持一两个技术密集型部门的主导企业。特别是去年上市的这批公司,有许多企业将筹集来的资金闲置在那里,或者再拿去炒股票,加剧了资金流向的不合理,并且使资金沉淀在一些本来不该沉淀的地方。

总之,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这场大转换节拍要掌握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要真正搞好,资本市场与银行的关系要调整好,要警惕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

标签:;  ;  ;  ;  ;  

林中熊熊--与杨帆先生讨论:如何看待当前的股市问题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