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中国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东亚论文,实证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各个经济主体一方面期望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寻求与同处一个区域的国家实现一定程度的联合与协调,确保本国经济利益能够得到区域经济组织的保护,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特征。在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的250多个区域贸易协定中一半以上是2000年以后实施,截至2007年3月,仍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是194个,占原区域贸易协定数目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众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根据参与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来分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即成员国全部是发达国家;第二类是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第三类是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目前,人们认为发展最成功的是北北型组织如欧盟(EU),其次是南北型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而由人口占世界80%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南南型区域经济组织被认为难以成功,目前发展效果很不明显。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目前绝大部分南南型区域经济组织的内部贸易比重不超过15%,一般都在10%以下,各成员国的贸易仍然主要依赖于外部贸易。
与以往区域贸易自由化形式不同, 新兴的双边贸易自由化形式的目标和内容更为广泛而多样。除商品贸易自由化外,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为重要方面。欧盟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为全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欧盟的整合,从最初6个国家的经济合作到2004年增加到25个,将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国家,通过资产、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组成一个经济共同体,现在它把贸易政策重点转向双边,将注意力转向中国、印度、韩国和其他成长中的贸易大国。
在亚洲,虽然APEC含有部分亚洲国家,但APEC是一个横跨太平洋两岸的大区域组织,APEC成员在经济制度、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差异过大,并且APEC内部又有多个次区域组织,合作主体间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决定了经济合作过程中利益冲突的激烈和合作进程的艰难。
与运作良好、成效显著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东亚①缺乏一个能真正代表东亚经济的区域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已明显滞后,这对东亚经济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做出的迟钝和失误的处理更增强了东亚各国深化自身合作的紧迫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就提议拟与中、印、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10国共16个国家组成泛东亚自由贸易区,随后在中国—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中国与日本、韩国,日本、韩国与东盟也在积极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现在东亚各国正在集中精力投入正在进行的东盟10+3自由贸易区谈判。东亚各国早就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目标达成了基本共识,经过三个阶段多达九次的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的发表最终确定东亚共同体成为东亚各国的长期目标。
作为重要成员国之一,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将会对中国产生什么经济影响?我国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应该如何去应对负面的冲击?这些问题均有待于深入研究。
2.相关文献研究
目前对东亚各国双边自由贸易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少。关于东亚地区自由贸易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亚各国双边自由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研究。Linda M.Young和Karen M.Huff采用GTAP模型分析了亚太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详细地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各国的福利、进出口、GDP等的影响。Elena Ianchovichina和Terrie Walmsley(2003)对中国加入WTO后对东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行业出口到发达国家的配额的减少,会使中国加入WTO后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真实GDP和福利将有所减少。
(2)中国和东盟之间自由贸易影响的研究。国内很多研究者对于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比较多,我国学者薛敬孝、张伯伟(2004)的研究认为在多种经贸合作安排中,中、日、韩+东盟FTA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最大,是最佳方案。也有学者从资源禀赋与贸易结果角度出发去验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存在的贸易创造效应,如姜书竹、张旭昆(2003)建立了东盟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验证了东盟(ASEAN)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的存在明显促进了东盟国家(地区)之间的出口贸易。潘青友(2004)对中国与东盟贸易进行了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周曙东(2000)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定。周曙东等(2006)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区域农产品贸易的动态影响进行了分析。李众敏、唐忠(2006)对东亚区域合作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杨军等(2006)利用GTAP模型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子系统(CHINAGRO)对CAFTA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AFTA将同时促进中国—东盟的经济增长,提高双边的福利,提高区域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但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别,在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等地区农业获益的同时,华南地区农业将受到负面冲击。邵兵家、李丽(2006)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CAFTA的构建对成员国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会持续扩大,相关产业将受到严峻冲击。黄凌云(2007)等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进行了实证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改进中日韩三国的福利,其中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将受益,农业部门所得利益大于工业部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4)贸易自由化后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其中对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对各国的经济影响,尤其是FTA形成后对农业贸易影响的研究较多,对于东亚地区形成的自由贸易的影响研究极少,李众敏(2007A)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在东亚贸易中的中心地位非常明显,而且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李众敏(2007B)也利用GTAP模型对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与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建立自由贸易区后的经济影响。樊明太、郑玉歆(2000)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PRCGEM)模拟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宏观经济、行业和地区经济的短期比较静态影响,研究后认为中国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总的来讲利大于弊,对贸易自由化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中国在自主进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和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
上述研究主要分析建立在双边体制下自由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对于多边体制下自由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实证研究较少,由于一般均衡模型实证模拟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撑,数据库能否及时更新,将决定模拟结果是否符合世界真实的经济状况。
论文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GTAP最新版6.0数据库,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各国(尤其是中国)各产业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受到的冲击与影响,中国在东亚自由贸易中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论文结构如下,第二、三部分进行数据处理及模型假定,第四部分实证模拟及结果分析,第五部分是总结。
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的分析通常是来源于维纳(Viner,1950)的关税同盟理论。维纳在1950年提出了关于关税同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重要概念,以指代关税同盟所产生的两种效应,这两种效应分别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瓦顿(Verdoon,1960)、瓦顿和施瓦兹(Verdoon and Schwartz,1972)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了分析,本部分也利用此种方法对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静态贸易创造效应进行简要分析和模拟。
1.模型说明
模型的假定条件为:(1)成员国的进口与非成员国的进口是一种不完全替代关系;(2)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进口与其国内的生产也是一种不完全替代的关系;(3)关税减让的贸易效应不对收入和汇率产生影响;(4)出口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关税的变化带来的效应不完全反映在进口价格上;(5)假定该国进口N种商品,每一种商品与一个贸易伙伴国相对应。设定一个不变的替代弹性的效用函数:
又由于前面假定关税变化的效应完全传递给价格,则贸易创造效应就可以表示为:
由于前面设定的效用函数的替代弹性为常数,这里假定国内生产的产品和进口品的替代弹性均为2.2(Ching-Cheng Chang&Shih-Hsun Hsu,1999)。
2.数据来源和分析结果
将上述各国的关税水平和贸易额分别代入公式(2.6),可以计算出各成员国组建自由贸易区(即最终关税降至0)的贸易创造效应如上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到,东亚建立自由贸易区后的贸易创造效应为正,中国在一体化过程中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最大的,这种贸易创造效应是由于低税国的低成本产品替代低效国的高产品成本而获得。
三、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长期经济影响分析
论文同时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分析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后的经济影响。GTAP模型是美国Purdue大学开发的多国家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GTAP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尤其是各国或地区建立FTA后对各国之间的经济福利的影响。它是一个比较静态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者最小化生产成本,消费者最大化效用,所有产品和投入要素全部出清。每种产品的生产采用嵌套的常系数替代弹性方程,中间投入品是由国内和国外产品通过常系数替代弹性方程复合而成,不同的国外产品按原产地进行分类,并通过常系数替代弹性方程复合为单一的进口产品。在要素市场,劳动力在国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土地在部门间不是完全流动的,所以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可以不一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账户,所有的税收和禀赋收入都积聚到这个账户,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效用方程,以固定比例将收入分配到私人消费、存款和政府消费。私人的支出方程采用CDE(constant difference of elasticity)方程,政府的支出方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方程。在GTAP模型中有两个国际部门(“国际银行”和“国际运输”部门)。各个国家的储蓄汇总到“国际银行”,并根据资本的回报率在各个国家间分配,“国际运输部门”可以平衡到岸价(CIF)和离岸价(FOB)之间差异,并通过双边贸易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
1.数据更新及地区与部门的划分
GTAP模型包括87个国家和57个部门,此数据库以2001年为数据基础。论文实证模拟在东亚地区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带来的经济影响,GTAP数据库包含了87个国家或地区,57个产业部门,根据研究需要将世界划分成8个国家或地区如表1,将产业部门汇总成12个产业部门如表2。
2.模型假定
在进行东亚地区自由贸易模拟过程中,我们假定:(1)东亚国家完全建立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所有产品实现零关税,所有农产品关税配额取消,技术壁垒及其它非关税壁垒不存在。但每个成员国或地区仍保留独立的对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贸易壁垒。(2)东亚各成员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进口保护和关税壁垒不变。(3)各经济体的资本可以在成员间自由流动,本国或地区的所有要素(土地除外)可以在行业间自由流动,但不能够跨国界流动。
四、GTAP模型实证模拟及结果分析
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所产生的经济效应。GTAP模型是以2001年为基期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该模型可以对贸易、人口、消费、投资变化等进行评估分析。建立基准场景(Baseline Scenario)是基于各国政策宏观变量的方案,在基准场景中,各自由贸易区之间的关税削减是最主要的政策冲击变量,假定各国人口增长与基期保持不变,其余宏观变量(GDP和投资)都会受到关税削减等的冲击,和基期偏离。在进行东亚各国之间自由贸易模拟时,关税(tms)和补贴(txs)是很关键的变量,它们在GTAP模型中扮演着一个外部冲击的角色。同时GTAP模型中的方程是线性化方程,方程中某些变量的模拟结果将会以百分变化率的形式表现,具体模拟结果如下:
1.各自由贸易伙伴之间区域贸易自由化后宏观经济效应
表3显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的模拟结果。结果显示区域内的各个贸易区成员的国内GDP都会增加,其中GDP增加最多的是中国台湾(1.60%),其次是日本(0.84%)和韩国(0.71),东盟为0.32%,中国大陆和香港为0.03%。区域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世界其它国家分别为-0.30%、-0.29%和-0.44%。
在进出口变化方面,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各方关税大幅度的削减,中国大陆的出口变化是最明显的,规模也是最大的,即9.27%,紧随其后的是韩国、日本和东盟,分别为4.18%、2.76%和1.31%,其中中国台湾为0.99%。进口方面,中国的变化也是最大的,增幅达到12.12%,其次是韩国、日本和东盟,分别达到8.42%、4.99%和2.17%,中国台湾的增幅也达到2.21%。
在贸易条件④方面,GTAP模型是用如下的公式表示贸易条件的变化率:tots=psws-pdws。其中,tots为贸易条件的变化率,psws为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率,pdws为进口价格指数的变化率。由表3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区内各成员国的贸易条件变化都为正的,说明建立自由贸易区后有利于区内成员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而区域外各成员国的贸易条件都是负的,说明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对于东亚区域外的国家的贸易是不利的。
在贸易平衡方面,东亚区域内除了中国台湾地区(顺差11.27亿美元)外,其余的贸易平衡都是负的,即存在着逆差。其中中国的逆差将达到约402.7亿美元,韩国、日本和东盟分别为410.05亿美元、232亿美元和141.9亿美元。
在社会福利方面,韩国、日本社会福利增长是最明显的,分别达到708.5亿美元和474.8亿美元,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和中国台湾福利增长分别为111.3亿美元和120.6亿美元,东盟的福利增长则为99.74亿美元。
综上所述的模拟结果表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效应表现较好,各区域成员国的经济都会增长,进出口也会增减,进一步印证了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贸易创造效应。各区域成员的福利得到进一步改善,贸易条件改善,区域会出现进出口逆差。
2.东亚自由贸易对各区域的各产业进出口影响
表4和表5分别显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的各个成员的各产业的出口和进口增加额的变化模拟结果。由上述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出口方面,中国农业类产业的出口绝对值的增加和出口额的变化都是最大的,其值的增加达到1026亿美元,出口额增加的幅度为151.56%,在电子类产业出口值的增加为1036.5亿美元,在加工食品、矿产及资源类、纺织品、汽车运输及零部件、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值增加分别为704.67亿美元、70.75亿美元、730.28亿美元、491.2亿美元、408.32亿美元和-43.96亿美元。出口值的增加和出口额增幅最小的是服务业。中国台湾地区在加工食品的出口增幅是最小的,其幅度为-11.11%,其中纺织品类的增幅是最大的,其增幅为11.18%。韩国在加工食品和农业内的增幅是最大的,其值分别为199.71%和259.50%;在矿产及资源类的增幅是最少的,其值为-12.65%。日本在汽车运输及零部件、电子类和制造业类的出口值分别增加32.81亿美元、585.3亿美元和303.8亿美元。东盟在农业和制造业出口增加幅度最大,其值分别为2.40%和6.20%。在各地区各产业部门进口方面,中国在农业的进口绝对值的增加和进口额的变化都是最大的,其值的增加达到850.46亿美元,进口额增加的幅度为82.88%,在电子类的产业进口值增加为1030.5亿美元,在加工食品、矿产及资源类、纺织品、汽车运输及零部件、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口增加值分别为603.53亿美元、79.22亿美元、477.81亿美元、479.95亿美元、1030.5亿美元、362.01亿美元和-43.96亿美元,其增幅分别为50.18%、11.95%、3.89%、49.12%、2.77%和-0.44%。中国台湾在农业和加工食品的进口值和增幅是最小的,分别为-3.05亿美元、-6.68%及-19.68亿美元、-11.11%。韩国在农业和进口食品的进口是最多的,其值分别为190.4亿美元和488.5亿美元,日本在纺织品、矿产及资源类的产业方面进口值和幅度是最多的,其值分别为763亿美元和2.64亿美元,其增幅分别为63.42%和6.77%。东盟在电子类和制造业类进口最多,其值分别为163.24亿美元和43.76亿美元。综上所述,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由于关税和各项贸易壁垒限制的消除,市场规模和人口总量的变化,东亚各成员国的贸易流量都迅速增加,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各自的进出口总量呈现膨胀式的增加。无论是从贸易值还是贸易额的变化来看,对于中国来说,各产业的进出口都增加,韩国、日本和东盟在不同的产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东亚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市场规模和人口总量最大的市场,因此区域内的贸易极其活跃,各成员国将在区域内实现各自的互利共赢局面。
3.东亚自由贸易对各区域的产出影响
表6显示了各国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区域内成员各个产业部门产出的相应变化。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将会在农业、加工食品、汽车运输及零部件类和服务业的产出增加分别为2.96%、2.95%、1.99%和0.66%。而在矿产及资源类、纺织品、制造业、电子类产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产出分别减少为-0.32%、-3.02%、-1.83%和-0.84%。中国台湾在纺织品和制造业分别增加12.87%和1.57%。分析其原因在于:(1)中国在这些产业部门具有比较劣势。(2)这些部门的资源国内需求量大,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等,将会大量依靠国外的进口,同时这些部门的竞争替代效应较强,导致产出下降。在粮食部门,油料,加工食品,纺织品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等产出将大量增加。这一些部门的进口替代效应非常有限,国内和国外对这一些部门的需求较大。
韩国在加工食品、纺织品、制造业、服务业的产出分别增加28.91%、28.14%、0.42%和0.52%,在农业、矿产及资源、汽车运输及零部件、电子类等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最大的冲击就是农业。日本在纺织品、电子类及制造业等产业的产出分别增加3.66%、0.35%和0.06%,在农业、加工食品、矿产及资源、汽车运输及零部件类的产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产出变化分别为-1.88%、-1.17%、-0.72%和-0.38%。东盟则在电子类、制造业等领域的产出增加,其增加值分别为1.21%和3.29%,在加工食品、纺织品、汽车运输及零部件类受到较大的冲击,其值分别为-2.37%、-3.98%和-3.7%。由上述模拟结果显示虽然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不同的产业会受到不同的冲击和互惠局面,这是由各自的国家的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各自产业政策所决定的,即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使各区域的产出受到冲击,各成员国必须提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这样才能够趋利避害,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推动各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论文在假定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条件(如关税变量等)的假定,应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GTAP模型对东亚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对中国及东亚其余成员经济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实证模拟,结果表明:(1)从短期静态效应来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扩大了中国及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和总量,在东亚各成员国之间形成贸易创造效应。(2)从长期来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改善中国及其他各成员国的福利,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增长,对于各国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扩大了东亚各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3)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由于中国各部门或地区,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的差异以及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规模的差异,一些部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中国的矿产及资源类、纺织品、电子类及制造业等领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中国一方面要积极融入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加快推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的这一些行业的负面影响,抓住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这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注释:
①文中的东亚指中国、韩国、日本及东盟。
②GTAP资料库中没有东盟四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和文莱)的数据,且其经济总量偏小,由于统计原因,因此本文也没有把这四个国家纳入分析之中,东盟成员主要由以上六国代表。
③EV:用全社会总体收入来表示社会福利水平,在贸易福利分析中最为常用。GTAP模型采用此方法度量。
④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进出口价格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进口商品。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贸易自由化论文; 进口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贸易创造论文; 经济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