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3年起,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增长周期:“考研热”不断升温并将持续,在校研究生比例占三分之一以上的研究型大学陆续形成;高等教育层次高移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成定局,并呈向中等或欠发达地区扩散的总体趋势。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已不少:
一、需要扩增与供给不足
供求比例严重失衡,求大于供,供不应求的状况目趋扩展。据调查,管理、通讯、计算机、经济、法律、建筑类学科专业的报考与录取供求比例高于1∶5,其中工商管理(MBA)、金融、经济法等高达1∶10左右,有的高校个别专业(如上海大学的法律、浙江大学的行政管理)高达1∶40。 上述学科专业研究生占在校生总规模比例也逐步占主体或主导地位。目前普遍占四分之一左右,有的达到甚至超过三分之一。
社会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存量进入“断层”阶段。与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日趋增加相反,人才拥有存量已进入“断层”阶段,即由于十年动乱造成的高级人才年龄断层后移。据国家人事部门统计,1989年全国共有各类高级专业人员93.4万人,其中约80%将在2000年左右陆续退休,年均6万人。1991年,高校教授、中科院正副研究员分别为15700人、15000人,其中90%、82%将分别在2000年前退休。 年龄结构上将出现70万人总量的“断层”。而目前每年毕业研究生年均供给不到4 万;1988年、1996年最高分别为40838人、39652人。高级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这一“断层”将难以填补。
人才需求层次高移。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才层次结构已相应发生变化,专科毕业生已供大于求;本科生总体供求平衡,结构性供求失衡时有出现,少数专业已供大于求;而研究生层次却除基础学科外在总体上求大于供。这一趋势将随着中西部和边远省区经济水平提高而蔓延、扩散,在招生方面,研究生报考与录取的供求矛盾严重性远超过本科生。
以上表明,中国研究生教育供求矛盾呈扩展、延续、失衡的发展总趋势。这一总趋势在新的增长周期结束以前不会改变,并将在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总进程。
二、定位重心上升与实际地位错位
有研究生与学位授予点的学科专业往往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或兼具优势和特色的关键点,这些学科专业代表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和带动本专科教育及科研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但相当部分院校资源配置的重点仍在本科教育。除了少数发展较快的学位授予点学科、专业自我投入外,目前总体水平仅停留在80年代初国家投入的硕、博士年人均7000、9000元水平上。作为学校行为的投入与本科生教育无法相提并论。个别院校甚至出现了研究生院上交学校大于学校投入的倒挂现象。实际耗用在研究生教育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智源总量和消费水平远低于耗用在本专科生教育上的培养成本。据调研,1997年上海地区15所院校本专科生年生均培养成本为14500元; 而一般研究生培养成本约10000元左右。这与研究生教育的合理(理想)培养成本差距更大。
由此,研究生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实际地位、资源配置比例与合理培养成本等,已成为其定位重心上移或教学型向研究型大学重心转移的发展趋势的阻碍。
三、多种培养目标与单一办学体制的矛盾
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举步为艰。其主要原因:(一)是计划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部门所有制相当严重;(二)是高校与企业在各自利益、互补性方面尚未建立相互依靠的体制;(三)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未走出困境,对人才有效需求未能全部发掘。
高校与科学院系统合作办学进展甚微。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高校与中科院分属两个体制系统,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互合作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趋势,但进展甚微。其主要原因:(一)科研主攻方向不同,科学院向应用研究为主方向发展,以学科专业的高、尖、专为主;高校系统以基础研究为主,以学科专业的宽、厚、深为主;(二)科学院系统以科研为主,高校系统以教学为主。由于上述原因,目前科学院与高校系统合作办学仅停留在部分课程改革的初步阶段,尚未在导师互聘交流及进入研究课题等更紧密的阶段。
产学研多元合作,这是研究生教育办学体制的理想模式,其最有价值在于将办学与培养体制加以结合,而目前较成功的为医学学科,其长期形成的医教研体制其他行业很难借鉴。但是逐步扩展工程硕士培养点为基地,朝医教研结合体制模式发展应成为方向。因此,打破办学体制壁垒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否则现有培养模式不变革,办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必然无法保证。
四、个别化与社会化培养方式的失衡
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个别式培养直接进入研究生院的集中式发展,比发达国家缩短了几十年的时间,但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尚未完善和健全。由于经费渠道和培养机制的不同,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仍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师徒式。然而在中科院系统与部分高校中,培养方式已经向社会大生产要求下的合同式转变。即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由师徒式向合同式转变,导师在市场上找课题,提出研究思路,研究生则按导师的思路完成课题。在这一培养方式中,由于课题经费的一部分已转化为研究生的报酬,因而研究生的积极性就大大高于传统的师徒式培养。正如我们调研中所了解到的,国内一著名高校研究生大量流出国外,同样的研究生在国内无所作为,而到国外不足半年已取得三项重大成果,该生导师认为,这就是师徒式与雇佣式培养方式的区别,前者凭感情起作用,后者则靠激励机制起作用,前者可舒舒服服毕业,后者课题完不成则影响学业、危及生存。
五、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不协调
比较公认的评价观点为,中国与美国相比,普通教育(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生差距不大,中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而研究生教育阶段差距则相当大。 前者以中学奥林匹克比赛中国数届领先、 CASBEA考生受美国名牌院校赞赏的事例中得到证明。尤其在规模扩张阶段,质量问题如不解决,反而将影响数量的发展。
自1981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一系列有关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规章相继建立完善,并正常运转,惟独宏观评估、监控体系尚未相应建立完善,部分学校、部分学科进行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有益探索,但完善、科学、规范的评估体制和宏观质量监控的机制需进一步建立。
目前大部分已建立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学校大多以校内管理者、教师为主要力量,而少数学校已实行了行业为系统、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评价体系。这种以校外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以其手段的科学和公正,能客观地、有效地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针对研究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与个别化教学的普遍性,目前有相当部分院校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管理。与本、专科生相对完善、成熟的培养过程规范化管理相比,研究生管理则松散得多。这已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以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评估、质量监控体制为切入口。逐步推行以校外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制度及改善目前相当多地方存在的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应成为目前和今后改革的重点内容。
六、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失调
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的缩短,中国研究生教育基础学科重于应用学科的格局已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不仅在校研究生中两大学科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即使在同一学科中,以应用为主的专业比例也明显高于以基础为主的专业,这一趋势总体上反映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走出经院式宝塔尖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态势,但也存在着基础学科削弱,甚至衰退的严重倾向。一些重要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人才外流、设备老化,导致了生源逐年下降。学科已从建设走向维持。如某重点大学化学学科1992年有在校生15人,而1997 年则减至3人。
近两年来,某些高校数学、中文等基础学科因其基础扎实,学科知识系统、宽泛和专业能力强特点,已被社会重新确认其价值。如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已成为供不应求的“紧缺人才”,该校毕业生已连续两年在著名的日本三菱银行招聘中名列榜首,甚至超过财经学院的金融专业及本校的国际经济专业毕业生。
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互的比例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集中力量对高水平重点学科实行政策倾斜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最佳的产出效果。
七、研究生心理、生理成长阶段特点与环境的失调
与大学生不同,研究生是在就读期间已经产生了强烈的自主自立心理。研究生的这一心理与目前在经济上仍须依赖家庭的现实构成了矛盾。尤其在已建立家庭的在职研究生身上表现更强烈,其既须为完成学业付出成本又须支撑家庭经济来源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已构成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研究生阶段又是青年生理、心理发展更加成熟的阶段。恋爱、婚姻、建立家庭的全过程成为与研究生自主学习方式并重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与本专科生以集体生活为主的方式形成差别。因此,研究生资助中以助教、助研、助管为核心的体系建立,创造有利研究生学术、事业发展的环境,兼顾研究生个人生活发展与学习并重等方面,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课题。
八、办学效益与培养成本之间不平衡
研究生教育办学效益与培养成本在我国是个崭新的问题,同时又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学科、专业结构与实际需求不相匹而引起供求失衡。比较突出的为MBA工商管理专业,各地竞相布点。由于重复设点造成整体效益、 水平下降,以及资源浪费。据调研,所有学校几乎均未建立起独立的研究生教育的成本体系,因而各培养机构几乎全部处于无成本核算体系的运行管理之中。
九、经费筹措体制和机制必须创新和突破
研究生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实行了由完全国家拨款,向兼有委托培养、自筹经费三种类型的经费分担方式改革,但是仍未走出经费短缺的困境,因而经费分担机制的完善和拓展已成当务之急。
因此,为满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和机制必须创新和突破,但收费上学全面铺开的条件尚不成熟,如需有成本核算体制、拨款体制、奖学金制度完善、资助体系完善等。但是选取个别需求比例高,学科试行收费改革则应当在本专科已全面并轨收费后,抓紧机遇、及时试点,以期望在点上取得突破而争取整个格局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