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成[1]2004年在《关税的效应分析与中国关税政策选择》文中认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拓宽了多边贸易体系协商、管理国际贸易的范围,完善了多边贸易体系的内容和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国际竞争规则,大幅度削减了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谈判之后,中国终于在2001年末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取得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所能享有的权益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协议,降低进口关税、削减贸易壁垒。如何在削减关税水平的同时合理设计关税结构,以达到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作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关税的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对关税理论的研究多是将关税视为对外贸易的一种政策工具,关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关税对资源配置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对关税有效保护率的讨论)。而有关关税的归宿、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关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税在经济稳定中的作用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则处于空白领域。本文尝试运用数理和计量经济学工具,对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关税概要。作为一个古老的税种,关税是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逐步发展的。在古代,统治者在其领地内对流通的商品征税是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最为简便的手段。封建时期,割据的诸侯国在彼此疆域之间的边界关卡处对过往物品征税。近代国家出现后,关税成为国家税收中的一个单独税种,形成了近代关税,随后又发展成为现代各国所通行的现代关税。按照不同的目的或标准,可将关税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征税商品的流向为标准,关税可分为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根据征收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关税划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按照征税标准和方法的差异,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复合税、选择税、差价税、滑准税、和季节税;按照征税有无优惠及优惠程度划分,关税可分为普通关税、优惠关税和差别关税。其中,以国际贸易商品的流向为标准,将关税划分为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是自然形成的传统分类,也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实际上,进口税是目前世界各国最通常、最广泛使用的关税。在有关的国际协定中所说
陈爱玮[2]2013年在《关税内生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贸易政策既是一国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又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政策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福利,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可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但是,现实经济实践与传统理论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贸易保护主义一直盛行不衰,贸易壁垒形式日趋多样,贸易摩擦时有发生,贸易自由化政策很少被真正实行;在互惠的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逐步得到了认可的同时,贸易的地区主义得到发展,歧视性的区域贸易协定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推进的障碍;在对贸易政策进行选择时,一国政府往往倾向于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国内产业发展进行保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这些现象很难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促使经济学家对贸易政策研究的视角进行了调整,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发展。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吸收借鉴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主体、机制运作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各种政治经济约束进行分析,对现实经济中贸易扭曲政策的存在、形式、结构和演变等进行更合理地解释和分析。目前的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大多是对关税政策的研究,因此有时又被简明地称为“关税内生化理论”(Endogenous Tariff Theory)。现有的关税内生化理论研究大多以西方的政治体制为基础,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制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了很多计量研究。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策决策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导致关税内生化理论不能够直接适用于分析中国关税政策的制定情况。因此,对关税内生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税构成了进出境货物和物品的贸易成本,不仅影响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使国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还会通过货物与商品的跨境流动影响与本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进出口贸易商的经营行为和利益。具体来说,关税政策的财政收入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收入分配调节效应等对本国经济和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府过程看,关税政策决策的主要政治特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导政策制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实施全方位的领导,在中国的政策决策过程中具有最高的和核心的地位;党与政府之间实质上形成了“委托一代理”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政策决策是由多个行政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分头管理和协调执行的,形成了“政出多门”的组织结构;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最终目的是达成共识或一致同意,是一种“集体理性”。从中国经济政策的决策机构看,中国经济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是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很多经济发展重大政策和目标都是以政治局或者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名义颁布决议和指令,然后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国务院)的政策。中国关税政策的决策机构是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海关、国家发展改委会等部门都参与了关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中国关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内利益集团和国际政治经济压力会对政策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国内利益集团主要包括,中央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国内企业、消费者等,目前利益集团诉求的主要表达方式包括:向主管部门或人大、政协提交提案议案;通过行政诉讼,或者参加听证会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利益代言人表达利益集团的意见,或通过书信、递交研究报告或直接造访等方式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游说;通过新闻舆论或施压性的集体行动等。从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角度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在国际贸易领域传统的封闭型决策机制已经不再适合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关税政策的制定会受到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和区域贸易安排的约束,以及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协定等方面国际政治的影响。随着对中国关税政策政治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尝试通过对现有的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改进,以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理论模型。本文以盛斌(2002)建立的模型为基本模型,并引入了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对模型进行了扩展,以对中国关税政策的决策进行科学研究。在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各工业行业的经济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行业企业个数,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等因素,以及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等因素对中国的名义关税率有显着影响;行业总资产利润率,行业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和就业人数对中国关税有效保护率具有显着影响,这说明关税内生化理论在中国是适用的。
王元颖[3]2005年在《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文中指出关税是贸易政策的一种,是资源分配或禀赋分配的一种次优手段。虽然自由贸易是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但是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却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传统贸易理论的缺陷在于把关税外生化,而“关税内生化理论”正是从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这一主题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增加了对现实的解释力。本文在对经典关税理论、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和“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即“关税内生化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关税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培植和如何在促进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动态化升级的基础上实现有机增长和经济收敛为出发点,重点运用关税有效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内生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内生化理论对我国的关税、贸易和产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并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经典关税理论、关税的协同效应理论、重点对关税内生化理论和关税博弈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述评,以期对中国入世后的关税与贸易政策改革有所借鉴。第叁章对关税保护、战略性贸易政策、内生比较优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以关税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内生比较优势的培植和国家竞争优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由此,本章通过对以关税为基点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梳理,以期对我国贸易政策与发展战略有所启示。第四章是在第叁章对关税保护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关税保护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我国关税有效保护和促进动态比较优势培植的相关对策建
严晓莉[4]2015年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一体化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热点。跨境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方式,使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面临新问题,需要一国调整贸易政策进行纠正。我国海关现行进境物品的关税理论、制度政策和实际征管手段,已经远远滞后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有必要通过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进境物品关税(行邮税)制度的历史、理论依据和制度实施等问题及其原因的深入剖析,获得充分适应新型贸易形式的有效对策。本文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境商品为研究对象,探讨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及其对策,论证了改革现行进境物品行邮税制度的必要性。本文的理论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首次综合运用公共经济学、电子商务经济学、国际贸易和关税理论,从理论层面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及其原因,论证对跨境电子商务进境商品关税(行邮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二是运用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宁波的部分代表性进口商品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进境商品关税(行邮税)制度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和结论。笔者提出确立自由贸易和适度保护相结合的关税政策取向,进行进口行邮税制度改革,实行统一进口关税制度的新主张和实施方案,并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征管法律体系,实行进口小额申报制度,优化海关税收征管模式,规制自由裁量权和建立联合监管模式等五方面提出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关税问题的具体对策。
王志宇[5]2012年在《中国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外经济学关于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论证依旧是财政理论中悬而未绝的研究之一,至今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能够得到世界公认。不同的研究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本身都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分析了主要的财政经济学理论,发现国内外学者研究不足和有待于深化之处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就业影响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缺少对财政政策的就业负面效应研究、针对于非税收的政府收入就业影响研究较少、没有对财政政策的就业时滞性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中国财政政策的效应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平抑物价上,而对就业和国际收支效应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分析了政府收入中的税收收入、非税收入、非财政收入对就业的影响差别,通过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性,引入虚拟变量和对变量取半对数方法,构建了政府收入构成与就业的多元回归模型。为了验证财政收入和就业的相关性,构建了财政收入对就业回归模型。对财政收入各项构成的就业影响进行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碎石图和载荷图,使用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拟合优度等检测手段,得出了增值税的就业促进作用不强、但关税的就业促进作用较大的结论。对增值税和关税的就业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发现中国增值税征收对就业有较大的负向作用,并且具有失业转嫁的特性;而关税具有就业促进的属性,但中国关税政策存在就业保护不力和就业保护过度的情况,只体现了一个粗旷的思路,没有针对相关产业的前向一体化生产、后向一体化生产、同向一体化生产采取系统化的关税征收体系。分析财政支出与就业的关系,通过构建了财政支出总额与就业的回归模型,发现财政支出与就业呈现正相关关系,得出财政支出较小的时候,对就业的拉动较强,当财政支出较高的时候,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一结论。为了确定影响就业的主要财政支出构成因素,计算财政支出各项明细与就业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把财政科技支出、财政教育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行政成本支出作为主要研究因素,阐述了这五种支出的就业影响机理,对就业效应单独进行了评价,分别构建了与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为了确定主要财政支出的就业影响时滞期,通过消除财政支出结构变量的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使用了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F统计值、卡方统计量,加入了虚拟变量,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向后回归法,构建了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时滞性模型。从财政预算的编制和决算两方面阐述了对就业的影响。对现行财政体制的分税制、转移支付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相应的特征分析,分别探讨各自的就业效应,并且给予相应的评价。对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对非财政教育投入、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格兰杰因果性分析,利用F统计量、卡方统计量、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等检验方法对财政支出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剔除不显着变量后,构建了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时滞性模型进行了优化,得出了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系统性评价。对中国的就业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不能反映中国实际就业情况。通过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得出今后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将持续增加,就业问题将持续下去。论证了需求不足理论不适宜作为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主导理论,确定了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供给理论适宜作为就业的主导理论。提出了中国现实国情下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途径有:调控人力资源供给、优化产业结构、收入再分配、行政效率的高低。介绍了促进就业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主要从教育投入多元化、税收优化、提高行政效率、绩效预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优化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灵活就业需求的实践路径选择。财政政策要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同国际贸易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论文课题来源于中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自从加入WTO以后把就业问题推向市场,中国财政政策就必须要对经济波动造成的就业波动进行宏观调控,本文的理论成果将对政府制定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阮夏冰[6]2016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关税对我国贸易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与东盟十国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通过削减关税及消除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全面的经济合作框架,以实现贸易自由化。通过13年来自贸区的建设、双边的贸易发展,目前自贸区已进入了巩固完善阶段,对绝大多数产品实现了零关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CAFTA建立,关税削减进程中,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成为中国第叁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不仅促进了双边贸易发展,产生经济效益,提高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双边各国对外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削减政策自2004年开始,中国根据贸易协定的税率削减安排,在2010年及2015年已完成除敏感商品外其他商品的零税率;东盟各国也自2011年起逐步完成进口零关税。为保护本国民族产业、幼稚产业等,各国在关税削减的同时对就本国国情及协议规定列出敏感产品清单,该清单上的产品一般情况下除非另有安排,不得削减为零税率,对贸易进口量具有一定限制。发展至今,CAFTA零关税已覆盖了双方90%—95%税目的产品,双边贸易产品主要集中于密集型的劳动工具、双边互补产品等等,且实施效果显着。近年来,双边进出口贸易额稳步上升,贸易总额在2014年已达到了4800亿美元,占中国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总量已超过20%,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自2012年起中国对东盟由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大量产品远销海外。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及双边关于电机设备类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体现出各国经济规模对贸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距离会产生负效应,而关税对双边贸易产生阻碍作用,随关税税率削减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但关税削减产生的贸易正效应逐步减弱;直至进口零关税达成,部分敏感产品未能实现零关税而持续对双边贸易具有阻碍作用。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成果分析,为我国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贸易协定安排,提供大量参考借鉴经验。对于我国未来自由贸易区建立发展,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关税减让模式,根据各国的经济规模、基本国情、发展潜力等因素,应采取针对各国及各产业的关税削减政策,从而有利于各国贸易有序发展,产生最大的贸易效应,并减少关税削减对本国产业的不利影响。此外,各国应加强对于贸易非关税壁垒的政策制定,促进各国多领域共同发展,适时加强对自由贸易协定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安排,确保各企业能够充分运用自贸区产生的优势,发挥自由贸易区及关税税率产生的贸易效应。近年来贸易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发展中已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我国积极投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发展已进入新一阶段,为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中日韩及我国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关税削减政策提供经验借鉴,使自贸区发展得以更大的创造贸易效应,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平台。
邓雪岑[7]2017年在《中国企业利用FTA优惠关税政策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受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需求不振的影响,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疲软,尽管有世界贸易组织(WTO)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多边贸易体制,试图促进国际贸易良性发展,但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标志着多边贸易谈判的受阻,意味着传统贸易优惠政策的边缘化,例如普惠制优惠力度越来越小且各种限制也越来越多,因而各国开始寻求其他解决之道,自然而然区域性的自贸协定(FTA)开始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我国是一个有着众多邻国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十八大叁中全会上降调结合自贸区战略和一路一带战略,发展更高效更全面自贸区网络。中国目前签订的FTA已有14个,涉及22个国家,取得辉煌的成绩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些FTA签订之后在运用方面是否也取得突出的成绩,所以作者在众学者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来研究FTA优惠关税利用率。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将数据计算和问卷调查相结合以及同时对进出口进行调查,首先通过官方统计数据分别从整体的角度、国别的角度、省别的角度及行业的角度计算得出进出口企业对FTA优惠关税政策利用率低的具体数值,对这些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企业对FTA优惠关税政策的利用率很低。其次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对产生利用率低的因素对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调查,采用了网上发放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得出FTA优惠关税政策利用率低的原因,最后根据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供相应的对策。
宿海颖[8]2009年在《中俄林产品贸易的关税博弈与产业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取得了长足进展,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业已成为两国共同关心的主题。中俄都是近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国家,从经济结构上看,两国的互补性很强,互利经贸合作的空间很大。中俄林业合作正是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传承、资金技术等禀赋的差异,使得产生了对双方都有利的林产品互惠贸易。21世纪是中俄林业合作的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也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俄政府开始重视林业发展,不断出台新的林业政策,包括不断提高未加工木材的出口关税。现阶段的中国林业产业对俄罗斯木材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俄罗斯政策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关税政策为切入点,探讨俄罗斯政策变化对中俄林产品贸易及中国林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对我们把握未来两国的合作方向和保障中国木材供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中俄两国林产品生产及贸易等方面的现状,探讨了两国林产品贸易的演变过程和波动状态。通过对中俄林产品比较优势指数、互补性指数的测算,指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俄罗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且两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互补性很强,因此双方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随后引入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俄罗斯对中国原木、锯材的出口量不断增长的原因,研究表明正是由于中国林产品市场的扩大和俄罗斯锯材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促使了俄罗斯对中国原木及锯材出口量的大幅上升。本文针对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政策的多次变更,创建了关税博弈模型,试图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去评述其原木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过程,揭示俄罗斯关税政策调整背后的深刻背景,并对未来可能的走向做出判断。通过分析俄芬关税博弈的过程和结局,给中国提供了在处理对外贸易时可以参照的经验以及解决争端的手段和途径,对中俄构成相互依赖的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建立俄罗斯原木完税后的进口价格模型,对含税的价格梯度状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原木完税后的进口价格取决于关税税率、汇率以及出口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化。当汇率、均衡价格不变时,关税的上涨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并进而提高商品的价格。通过列举2008年的数据以及建立中国原木进口量、进口单价与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变化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验证了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的高低波动造成商品价格的上涨,并进而影响中俄林产品贸易的结构。对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的影响分析进一步扩展到中国林业产业安全问题,从宏观角度考察了其政策变化对中国林业产业及其运行产生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中国林业产业安全模型,将产业对俄依存度作为重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林业产业面临的风险较大,特别是对俄罗斯原木的依赖使得对其政策的敏感性很强,这将对未来中国原木进口的趋势带来不确定性,对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最后针对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政策的变化,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及政策建议。提出应当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中国木材储备机制,保障国家木材安全战略;以政府为主导,为企业境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国内人工林培育,提高国内木材保障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企业境外发展。本文的创新点是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探讨了俄罗斯关税变化对中俄林产品贸易及中国林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应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中俄木材贸易增长的原因;应用冲突模型对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政策进行了政策模拟,得出了关税变化的趋势,为中国林业产业下一步应对提供了依据;建立了基于俄罗斯关税政策调整下的中国林业产业安全模型,对影响产业安全的各项因素进行了述评,得出了产业不安全的结论。未来将对诸如关税效应的时滞性,关税对各类企业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叶欣[9]2017年在《关于中国关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关税政策是外贸政策的组成部分,是由外贸法所决定的,因此研究中国的关税政策不能仅仅着眼于关税本身,而是从外贸制度和外贸法这一更宏观的层面进行研究。中国的关税减让问题由来是从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地位谈判开始,表面上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严格履行《入世承诺书》,关税减让已经完成。但是实际上,中国完成入世承诺并不意味着关税水平已经合理,这不仅是由于中国关税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中国关税水平不上不下;出口关税未能完全实现保护战略性资源的目的;国内消费率逐年下降,消费大量“外逃”。更是由于中国关税减让的本质是推动中国经济体制不断进步,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大趋势,打破中国封闭的计划经济状态,推动中国经济以更加开放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因素;是以贸易方式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进中国国民福利、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先导力量。因此,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真正梳理清楚中国关税水平和关税制度的现状,并对以下问题有着深刻地剖析和解答:完成入世承诺是否意味着中国关税减让已经到位?现阶段关税水平是否符合中国的贸易地位?现阶段关税水平是否符合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程度?维持当前关税水平是否符合新一轮改革开放要求?中国关税调整未来如何进行?中国关税政策如何能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发挥应有作用?这些待解的题目,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关系着开放型经济发展,甚至关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所能取得的成就,需要各界继续全面、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展望外共分为七章,绪论对选题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作了深刻、详细的阐述,明确研究内容的时代背景基础上,指出本论文最大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关税减让作出科学研究,纠正对关税、对关税减让、对中国关税制度的某些错误认识,为中国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及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一点关税减让方面的认知基础。其次对相关研究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并明确研究目标,以使本文研究更有重点和针对性。同时,对论文研究方法作出解释,科学的研究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并对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作出阐述。结论与展望则是在全文分析基础上,对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关税情况作出一个判断,并对中国的关税调整方向进行初步的探讨。第二章中国关税政策的理论基础。对关税政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作出阐述,具体有关税理论学说的历史进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的关税理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关税理论;关税职能作用研究,包括关税职能、影响关税职能作用发挥的因素和中国关税职能;关税效应的研究,包括关税对经济增长、收入、就业等经济效应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税效应研究;最优关税研究,包括最优关税理论研究、关税内生化理论研究、关税博弈理论研究等;关税减让公式,包括瑞士公式、中国公式和吉拉德主席公式;自主开放和协议开放的区别;进口效应研究等。第叁章中国关税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关系。关税作为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叁者皆有涉及又对叁者皆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要素,在这其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如何调整将更有利于叁者协调发展,是需要论证的一个关键的宏观性问题。通过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关系,明确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关税水平应朝什么方向调整。第四章中国关税水平与国际比较。对加入WTO后中国关税减让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明确当前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和各细项指标,并与国际上其他货物贸易大国进行比较,全面勾勒出我国关税水平的实际状况,明确中国当前关税税率在全球究竟是高是低,是否契合全球贸易大国地位。第五章中国关税结构的合理性探讨。以关税升级理论和比较优势指数作为分析工具,按HS编码的十四大类重点工业品,逐一分析10位HS编码的关税税率,分析大类产品是否符合关税升级原则,并通过与其国际比较优势进行结合分析,认为对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仍然以关税升级规则进行保护,既无必要,也不合理,应降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第六章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关税减让。从中国的关税税目变化这一角度,并结合我国具体产业发展水平,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判断,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并以中瑞自贸协定为例,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降低工业品关税而不使产业遭受冲击的能力,因此在当前工业化水平下,中国工业品关税水平需要进一步减让。第七章中国关税减让影响的计量分析。在关税财政收入职能已经逐步弱化的前提下,重点研究关税减让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关系,利用2001-2014年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和关税数据,实证分析显示,总体上看,行业进口关税下降能显着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投入品进口关税水平下降对竞争力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角度看,应该进行关税减让。第八章其他与关税有关的问题研究。对关税与扩大内需关系、出口关税这两个与关税有关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关税虽然并不是造成高端消费品国内外价差的主要因素,但降低高端消费品关税税率有助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提高消费者福利,并有利于收入分配,因此高端消费品关税应进行下调。而对于出口税,实践表明,出口税并未能完全实现保护战略性资源的目的,且也无法达到保护国内环境的目前,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使用这一政策应十分慎重。
姚蕾[10]2003年在《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税减让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是农产品市场准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世贸组织农业谈判的重要内容。对农产品关税进行减让,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了进口国的市场价格、生产者利益以及消费者的福利和政府的关税收入,关税减让使进口国对国内农产品的保护水平降低,从而对进口国的农产品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新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要遵循世贸规则,农产品关税要按照农业协议中所规定的模式进行减让。在新一轮的农业谈判中,关税如何进行减让仍然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由于对农产品关税减让达成协议的时间较短,与其他产品相比经验不足,各成员国都积极地利用可以参与制定贸易规则的权利,对关税如何减让提出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农产品关税减让的模式选择方面有着很大的分歧。 本文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关税减让问题。首先从关税理论和政策分析、关税调整的效应分析、农产品关税研究、农产品关税减让模式研究以及新一轮WTO农业谈判中的重点问题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利方案。在收集、整理大量国内外贸易资料和关税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WFO主要成员国的农产品关税水平及结构的主要特征;运用均衡理论分析关税减让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变化,分析表明,在研究具体税目如何减让的层面上,由于估计弹性的数据较难获得以及所需贸易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等问题,使通过分析社会经济效应变化总量对关税减让效果进行评价有很大的难度;分析比较WTO各成员国主张的关税减让模式,利用算例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减让模式的降税特点和保护特征;建立关税减让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产品关税进行减让模拟,分析各种评价指标,比较不同减让模式的减让效果,为农产品关税减让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 关税的效应分析与中国关税政策选择[D]. 谷成.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2]. 关税内生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研究[D]. 陈爱玮. 复旦大学. 2013
[3]. 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D]. 王元颖. 浙江大学. 2005
[4].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严晓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5]. 中国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机理研究[D]. 王志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关税对我国贸易影响分析[D]. 阮夏冰. 上海海关学院. 2016
[7]. 中国企业利用FTA优惠关税政策状况及对策研究[D]. 邓雪岑. 上海海关学院. 2017
[8]. 中俄林产品贸易的关税博弈与产业安全研究[D]. 宿海颖.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9]. 关于中国关税政策研究[D]. 叶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
[10]. 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及政策研究[D]. 姚蕾.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关税论文; 跨境电子商务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跨境贸易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海关论文; 林业论文; 财政学论文; 中俄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