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超越:中小学建筑的教育意蕴_建筑论文

回归与超越:中小学建筑的教育意蕴_建筑论文

回归与超越:中小学建筑的教育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中小学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个体的经验感知还是科学研究的证据看,人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能够清晰勾勒出人类进化历程的建筑就是重要的环境之一,它促进、制约并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今天,建筑的功能和意蕴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开发一种跳出简单功能主义巢穴的建筑,使用者的福利就必须予以关注。[1]而对于教育来讲,学校就是作为使用者的学生将要度过其生命中漫长而又十分关键阶段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建筑为什么格外值得关注的理由。

但是在我国,教育界只是感受到了学校建筑对教育教学所能产生的影响,而且仅仅停留在诸如学校“一无两有”的基本办学条件层面。学校建筑似乎向来都是建筑界和行政部门的事情。于是,呈现出教育界的集体缺席和建筑界的浅尝与轻忽,在学校建筑实践当中就呈现出学校建设的混乱和毫无章法。如果说在上个世纪,学校建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是因为严重地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那么当前学校建设中超豪华建设、趋同的标准化建设以及胡乱建设的乱象后面,诸如管理制度等影响因素很多,其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和建筑之间的渐行渐远。因而,厘清并认识这种现状,对于中小学建筑教育意蕴的回归意义重大。

一、渐行渐远:教育界的缺席与建筑界的浅尝

(一)教育界在中小学建筑中的缺席

“学校建筑”似乎是一个被教育界遗忘了的领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中,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回顾,只能觅得教育界的寥寥数人。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校建筑”进行篇名的“精确”搜索,共有各类相关文献资料270余篇,分布在自1956年至今60多年的时间跨度上。在所有这些文献资料中,刊发于教育类期刊(含《中国教育报》)的仅30篇①,其中,还有个别作者为建筑界学者。其余两百多篇文献资料,包括十多篇学位论文大多来自建筑界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当然,在以学校为分析单元的宽泛意义上的建筑层面,有另外两类与此相关并呈“一虚一实”的研究,即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办学条件。前者作为学校管理学的范畴,研究相对较多且微观;后者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范畴,研究较少且宏观。但在国外,对学校建筑设施的范畴有比较微观和丰富的研究。[2]与此相关,教育界的另一种缺席则更为彻底,即在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当中,鲜有教育研究者参与并提出相应的关照。

相应地,这种理论与实践层面缺席的原因在于如下彼此相关的几个方面:其一,受传统的“劳其体肤、苦其心智”等苦学思想影响,学校建筑对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工作学习的影响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在既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难见学校建筑的内容便很能说明这一点。其二,教育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身陷教育理论的洪流与教育内在问题的困窘之中而奋力挣扎,只试图从方法、技术、内容、教育自身和学生以及制度方面寻求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突破口,而无暇顾及习以为常的教育之所。其三,长期以来,学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中建和用完全分离,学校建筑被纳入民用建筑,通过主管部门批准以经费单列的程序进行,建筑设计单位负责规划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学校师生只管使用。如此,教育基本理念、理论很难有机会融入到学校的建筑中。

(二)建筑界在中小学建筑中的浅尝

相对于教育界在中小学建筑中的缺席,建筑界的确是一直在场,但只是一种“浅尝辄止”,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的立场和目的。正如建筑学界所坦承的,中小学校是民用建筑,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中小学建筑设计多被选定为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的第二个或第三个课程设计题目,即低年级学生的设计入门课,是为以后建筑设计课奠定基础的一个课题。原因在于:其一,学生都有中小学学习经历,对中小学校所承载的行为活动比较熟悉,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设计状态;其二,中小学建筑功能空间相对于其他类型建筑较为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建筑空间的各设计要素。[3]可见,中小学建筑只是建筑界“侠客们”经过的一个“客栈”,他们的目的地在别处。

当然,也有以此处为目的的建筑界业者,其宏图大志就是要回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进程中令人忧思的育人问题和中小学建设问题。[4]但与教育界的研究者所遭遇的中小学建筑施行程序不同的是,受制于建设单位委托和主管们审批的程序,建筑设计工作者同样难以改革创新,其富有创意的设想只能屈服于“雇主的要求”。在现行体制下,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今天的建筑水平实际上体现了甲方的水平,甲方对建筑的要求有多高,设计出来的建筑水平就有多高,这是非常要命的。还有,建筑设计师昨天设计会堂,今天设计厂房,明天设计校舍,要求建筑师对学校的教学功能以及教育的动态进行完全了解是不可能的。[5]这就更不用说在建筑中融入教育教学的理念了。

二、回归与超越:走向富有生命的中小学建筑

在新的世纪,教育和建筑都有了划时代的新发展。对我国中小学建筑而言,是时候努力实现教育的空间回归和建筑的教育超越,让建筑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场所了。

(一)教育的空间回归与建筑转向

1.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必然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在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于细微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容忽视,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回归到其所在空间,大到整个校园的建筑空间布局,小到课桌椅的摆放和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环境。这是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影响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因素众多,一直以来缺乏重视的建筑环境更不容成为发展短板。

2.建筑对学生发展存在系统化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了学校规模、建筑质量和风格、活动空间、室内光照和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和相关条件等对儿童的影响。比如,规模较小的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更为有利,表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其他一些行为要好于规模较大的学校。学校规模小,有利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因此,伽里·伊万斯(Gary W.Evans)再次强调了物理环境的重要性,并认为物理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发展直接和间接(通过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发生的潜在机制有多种可能,例如父母和子女间以及其他的人际互动、自我调节、生理性适应、信念控制等,但需要通过更多设计精妙的科学研究予以验证。影响还跟少年儿童的年龄阶段、性别、气质、营养状况、智力和是否早熟等因素相关。虽然我们对多种环境的影响的累积性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不是随机的。[6]

(二)建筑的教育超越

对于建筑界或者绝大多数建筑设计师而言,他们缺乏在中小学建筑上精耕细作的内在动力,而且也没有一种外在力量可以迫使其改变在中小学建筑中的浅尝与轻忽,因为中小学建筑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件简单的练习作品,倘若要寻找创作的灵感或提升设计水平,他们就奔向艺术了。[7]但对教育者来讲,他们希望自己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之中,可以对学生发挥显性与潜在、直接与间接的教育影响。

因此,教育界的主动介入除了能在实现自己空间转向与建筑回归的同时,还可以外在地促进建筑的教育超越。一方面通过理论层面的学术交流激发建筑界对中小学建筑教育意蕴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释放建筑界在学校建筑设计上活力,而不仅仅是建筑师。

(三)走向富有生命的建筑

1.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校建筑生命的源头,学校及建筑在根本上都是服务于学生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的。中小学建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防护,其次才是发展性需要。所以,无论是学校的新建还是改扩建,建筑的坚固都是优先目标,贯穿于学校的网点布局、校址选择、校园规划建设、校舍建筑组合以及室内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每一个环节。之后才是学校建筑的适用、美观和经济等目标。

2.结构系统灵活开放

从耐久性上讲,建筑大都建在地上,体积大,资源投入也大,所以一旦建筑施工完成,就不会轻易移动或拆除。但作为一个组织化的建筑结构,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完成新陈代谢,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赋予整个学校建筑系统的灵活开放,以便于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内在调整、升级和对外交流。当然这种对外开放并不一定要超前地拆除校园围墙。②

3.蕴含教育理念

如前文所述,学校建筑须有教育的意蕴,也就是要有教育功能。与建筑基本作用相关的诸如安全等方面除外,学校建筑还应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需求,而这些教育理念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就需要基于建筑的开放性理念,适时地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例如随着特殊教育中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育建筑所体现出的理念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予以表现,凡此种种。

三、结语

本文基于对学校建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把握,阐述了中小学建筑中教育和建筑的关系,以及回归与超越可能的行动选择。但这只是一种初步的探讨,关于在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中小学建设和建筑的宏观政策问题和微观经验证据的研究几乎还没起步,教育学界对该问题也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说:“中国应当建立一门学校建筑学,从教育学的高度研究、改进现有的学校,设计、建造出一批承载现代教育理念、具备现代教育功能的一流学校建筑。”[8]当学校建筑成为一门学科,也就意味着很多的学校建设与教育发展问题会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科视域带来的局限可以被慢慢突破,从而以一种新的视角破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学校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尽管这还是一种企盼,却令人欣慰。

注释:

①另外,华东师范大学有两篇以“学校建筑”为篇名主题词的学位论文,分别为邵兴江2009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和文化价值》和李存金2011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凝固的教育音符》。

②有学校建筑的设计案例要拆掉学校的围墙甚至是教室的墙壁。笔者认为基于教育意蕴的学校建筑改革创新是必要的,但需要防范不顾安全要素的过度超前。

标签:;  ;  

回归与超越:中小学建筑的教育意蕴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