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乡卫生院 444333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程序化护理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后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6例,对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治疗有效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日常活动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率为 9.30%,对照组并发症率为18.6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 95.3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8.3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72%,观察组患者日常活动评分比对照组高,并且观察组病患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对照组高。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各个指标之间p值都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程序化护理干预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相对于常规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更加安全、高效和有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急性脑出血;应用效果
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发生的巨大改变,我国也慢慢步入老龄化阶段,急性期脑出血发生率也在日益增高,它给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实施分析程序化护理对该院86 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下面是我对本次护理效果的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他们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39~72岁,平均(50±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53±5)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者都按原则进行常规性治疗,并实施相同的常规性护理:病情观察,包括意识状态以及呼吸情况的观察;血压调节;使用脱水药物的观察及注意事项;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1]。同时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1)心理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本着对患者“同情、关心”的态度,给予患者及家属理解、安慰和关怀;耐心、仔细地向他们介绍治疗及预后的有关情况,嘱咐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喜好和习惯选择相应的娱乐方式,如听音乐、看电视、适当的运动,以转移其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思想压力,使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去接受治疗;适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家属明白情绪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同时也可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关爱。(2)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出相应的饮食指导,如对吞咽困难或意识障碍的患者行流质饮食等,保证机体获得充足的热量和能量,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注意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它们有助于提高人体内维生素的含量,也可达到均衡和健康饮食的效果。(3)皮肤及呼吸道。急性脑出血患者大多需要卧床,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护理。床单要经常更换,保持干爽,多帮助患者翻身和按摩,防止褥疮,勤吸痰,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和清洁;昏迷患者头偏向一边,防止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导并鼓励患者正确的进行咳嗽;叮嘱未昏迷患者多饮水[2]。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鼓励他们多抽空陪患者聊天,多关心患者。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其中以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得与正常水平接近,病残程度0级者为痊愈;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不低于1/2,病残程度介于1级与3级之间为显效;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但程度低于1/2,病残程度3级以上为有效;神经功能变化和恢复不明显或者不轻反重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痊愈例数 + 显效例数 + 好转例数)/总例数×100%[3]。(2)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总和;(3)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以及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表现来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4)护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该调查表共分为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以及满意率的总和即为满意率; (5)患者日常活动评分:采用运动量表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检测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评定时间分别为干预前及干预5周以后[4]。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t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比较如表1:
2.4 观察组患者日常活动评分比对照组高,并且观察组病患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对照组高。
3、讨论
急性期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它是一种由于人脑内的毛细血管或者脑内部的静脉发生自发性的爆裂导致而突然出血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昏迷、晕厥等不良症状,严重时甚至对病患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大多数病发患者处于中老年阶段,该病具有发病快、致病以及致残率极高等特点,一旦得不到合适的诊治以及护理,就可能会造成病患感染、压疮、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5]。对于那些伴随不同的病如伴随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病的老年病患,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不同的护理方式。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可以看出,采用程序化的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晓丽.程序化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4:83-84.
[2]徐铭璠.程序化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5,11:150-151.
[3]刘秀丽.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02:208.
[4]徐秀君.程序化护理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3:173-175.
[5]李彩燕,陈彬彬,施丽华,张春丽.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0:220-221.
论文作者:张友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6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急性期论文; 程度论文; 效果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