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工业从衰退走向复苏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西论文,走向论文,原因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巴西工业飞速发展。1956~1960年和1968~1973年的两次经济飞跃,使巴西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农业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80年代债务危机的爆发,导致巴西工业不断滑坡。90年代初因政局动荡,巴西工业又经历了连续3年的衰退。1993年巴西工业迅速复苏,增长率达8.7%。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工业继续稳步发展,其增长率分别为6.7%、2.6%和1.1%。本文拟从不同侧面考察巴西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从衰退走向复苏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巴西的工业种类齐全,从钢铁、汽车、造船、电力、军火,到信息、电子、纺织等,一应俱全。目前,全国共有100多万个工业企业。近年来,巴西的钢铁、汽车、军火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十分迅速。
巴西是拉美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其钢铁产量占整个地区的一半以上。全国25家钢厂除生产普通钢外,还生产合金钢、不锈钢、炭素钢和硅钢等。战后巴西钢铁工业迅速发展,钢产量从1948年的48.3万吨增加到1979年的1380万吨,居资本主义世界第7位。80年代债务危机期间,钢铁工业增长十分缓慢,1990年钢产量仅为2060万吨,比1985年只多15万吨。1993年巴西钢铁工业摆脱了困境,钢产量猛增至2515万吨。此后,钢产量稳步上升,1995年达2800万吨[①],在世界钢产量的排名从1993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7位。高附加值的钢产品在钢产品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如钢板的比重从1991年的50%提高到1995年的54%。
汽车工业是巴西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部门之一。巴西的汽车工业诞生于1956~1960年经济飞跃时期。库比契克总统制定的全国经济发展计划把建立和发展汽车工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1968~1973年军政府时期,汽车工业飞速发展,1974年产量高达90.5万辆,居世界第8位。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巴西汽车年产量已超过100万辆。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80年代汽车产量下跌到年产70多万辆,在世界汽车产量的排名退至第12位。90年代初,巴西汽车工业仍处于停滞状态。1993年汽车工业开始复苏,当年产量达139万辆,在世界汽车产量的排名也回升至第10位。1994年、1995年和1996年汽车产量继续增长,分别达158.3万辆、165万辆和181万辆,预计1997年可达200万辆。
尽管巴西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并于1939年在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附近打出第一口油井,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巴西石油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70年代之前,巴西的石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巴西经济,迫使巴西大力发展本国石油工业,并允许外国公司参与巴西石油的开发。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巴西已成为拉美第三大产油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从1979年的12亿桶增加到1996年的123亿桶;日产原油从1978年的16万桶上升到1996年的80.9万桶,已满足国内石油消费的58%。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367亿立方米,1996年平均日产量达2550万立方米。目前,全国共有224个大油田,5500口油井。深海石油开采井深已达1700米,处于世界各国前列。1997年年初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宣布,1998年巴西将达到石油自给,20世纪末将成为石油输出国。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巴西一方面加紧勘探和开采石油,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特别是水力发电。60年代初巴西制定了以发展水电为主的全国电力发展计划,1990年又出台了《2000年电力发展纲要》。30多年来巴西共兴建了26座大、中型水电站,其中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据1997年1月2日伊泰普水电站共同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1995年该水电站发电772亿度,1996年发电816亿度,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发电量超过800亿度的水电站。根据1990年制定的电力发展纲要,到2000年巴西将新建11座1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其中包括在辛古河上建造总装机容量为1700万千瓦的阿尔塔米拉超大型梯级水电站。巴西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1979年为2414万千瓦,1991年提高到4700万千瓦,到2000年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1亿千瓦。
巴西海岸线长达7500千米,河流通航里程多达5万千米,因而造船工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历来占据重要地位。但在50~60年代,巴西造船工业的规模不大,满足不了巴西船队发展的需要。70年代巴西造船工业进入黄金时期,1980年造船总吨位为72.8万吨,大大超过美国、苏联和英国,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80年代债务危机期间,巴西造船工业开始萧条。90年代初造船工业仍很不景气,1991年仅制造出总吨位为44.9万吨的7艘新船,1992年设备闲置率高达60%。1993年巴西经济开始好转。为了振兴造船工业,巴西政府当年决定在以后的3年中每年向造船业提供2.12亿美元贷款,用于建造船只、修复船台、更新设备和引进技术,争取5年内每年造船总吨位达到160万吨。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巴西造船工业恢复了生机,造船总吨位大大提高。
巴西军火工业是60年代才起步的新兴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目前,直接从事武器生产和供应的企业大约有2500家,其中坎普斯城的巴西特种技术工程公司、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生产的军火占巴西军火生产的大部分和军火出口的90%。巴西特种技术工程公司主要制造“蝰蛇”“响尾蛇”“乌鲁图”“杰拉拉卡”“奥贡”等型号的轮式装甲车。近几年出产的“奥索里奥”型轮式装甲车重40吨,由电脑控制,设备十分先进。新研制的EE—11“乌尔兹”系列装甲运输车可乘29人,陆地时速每小时70千米,水上航行时速每小时8千米。巴西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生产各种火箭、地对空和空对空导弹等。目前巴西正在研制反坦克、反直升机和反舰艇的FOG—MPM光纤制导导弹系统,炮兵用“阿斯特洛斯”Ⅱ型连发发射器,以及弹头重量达1吨、射程为300千米的SS—300远程火箭弹。巴西航空工业公司除生产农用飞机和小型客机外,还生产携带3500千克炸弹的亚音速战斗机、时速达1000千米的AM—X战斗机以及各种型号的教练用歼击机。巴西研制的新式武器除用于装备本国军队外,还大量出口。巴西军火年出口额已超过30亿美元。
二
巴西工业经历了10多年的衰退之后,从1993年起开始复苏,出现连年增长的势头。工业形势出现转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工业的复苏。80年代巴西遭遇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业生产大幅度下跌。国际利率的骤升和石油价格的暴涨固然是造成巴西经济大衰退的重要外因,但是巴西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则是造成其经济大衰退的重要内因。自1930年热图利奥·瓦加斯执政到80年代,巴西历届政府一直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符合巴西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工业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进口替代模式已成为巴西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对经济的过分干预束缚了工业企业的手脚,质次价高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巨额财政补贴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人们逐渐认识到,巴西只有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摆脱困境。80年代末,巴西经济界提出“竞争性参与”世界经济的战略,开始对传统的进口替代模式提出挑战。1988年5月,萨尔内政府宣布实施以减少对经济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政策。尽管萨尔内并未想根本性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未采取什么实际行动,但毕竟反映出进口替代模式在巴西已行不通,新的模式即将取代老的模式。1990年科洛尔的上台,标志着巴西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转折。他采取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用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代替进口替代模式,为实行外向型经济扫清了障碍。虽然科洛尔因牵连腐败问题而下台,但继任的佛朗哥和卡多佐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卡多佐总统强调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使经济适应自由市场体制;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采取吸引外资的措施,向外资开放由国家或民族企业垄断的金融、电信、能源、运输等重要领域;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把拍卖国有企业的重点放在矿业和水电等部门。正是由于科洛尔和卡多佐改变了沿袭半个多世纪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巴西经济才步入一个新的时期,其工业才从衰退走上了增长之路。
(二)政局稳定是工业发展的保证。90年代初执政的科洛尔总统,虽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经济改革,但由于缺乏雄厚的社会基础,他所实行的政策经常遭到议会、法院以及地方政府的反对和攻击。在科洛尔执政期间,政局的动荡使其经济改革措施难于实施,工业连续3年下滑。佛朗哥接任后采取了一些反腐败措施,稳定了民众的情绪,政局逐渐安定。1993年5月,卡多佐任财政部长,并于12月着手实施“雷亚尔计划”,巴西经济开始出现转机,工业生产上升。在1994年10月的大选中,作为社会民主党、自由阵线党和巴西工党联盟的候选人,卡多佐以54%的选票当选巴西总统,由他制定的“雷亚尔计划”得以继续实施。卡多佐上台后力图建立一个廉洁团结的政府,并坚持同各政党保持合作关系,因而获得绝大部分州长的支持。卡多佐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实行土地改革,因而受到民众的拥护。在执政1年后进行的民意测验中,他获得的支持率为43%,而前任佛朗哥执政1年后的支持率仅为13%,科洛尔也不过30%。[②]巴西报刊评论说,巴西很少有哪位总统获得这么广泛的支持。稳定的政局,为巴西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工业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雷亚尔计划”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多年来,恶性通货膨胀是阻碍巴西经济发展和工业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80年代巴西几届政府曾先后实施几项试图克服通货膨胀的计划,但都未获成功,通胀率反而越来越高。科洛尔上台后采取了严格控制货币、冻结银行一切资金、甚至冻结个人存款的极端手段,以降低通胀率,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运转,生产继续衰退。佛朗哥接任总统后于1993年4月制定了旨在降低通胀率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随后又任命卡多佐为财政部长。卡多佐上任伊始便推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近期行动计划”,从整顿公共部门收支入手,大幅度削减财政开支,增加税收,打击偷漏税行为,解决地方政府所欠联邦政府债务问题,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由于“近期行动计划”的实施,3万家大企业的逃税率从1993年上半年的50%下降到同年年底的35.5%,全年税收额约达46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0%。27个地方政府重新安排了拖欠联邦政府的约400亿美元债务,同时国家加强了对联邦区和各州官方银行的控制。在该计划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同年12月巴西政府又公布一项旨在抑制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的“稳定经济计划”,即“雷亚尔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1994年的财政预算削减221亿美元,提高税率5%,减少对地方的拨款,实现国库收支平衡;第二阶段,为扼制通货膨胀而制定一种“实际价值单位”,作为新货币出台前的过渡;第三阶段,把实际价值单位变为新货币雷亚尔。计划实施后效果显著,物价和通胀率明显下降。1994年7月,新货币雷亚尔取代实际价值单位,雷亚尔计划随之正式实施。同年10月卡多佐当选为巴西总统,为继续实行雷亚尔计划提供了保证。1995年1月卡多佐执政后,立即制定了未来4年经济发展计划,将年均增长率定为4.7%。1995年年初,在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卡多佐及时调整汇率,采取一些相关措施,止住了资金的外流,“雷亚尔计划”得以继续实施。为铲除造成通货膨胀恶性循环的机制,巴西政府在实施“雷亚尔计划”1年后又开始实行经济非指数化,这标志着“雷亚尔计划”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雷亚尔计划”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通胀率从1993年的2567%降至1995年的18.8%,1996年进一步降至10%以下,预测1997年将降至7%。通胀率的大幅度下降表明,巴西货币趋于坚挺,居民实际工资提高了,购买力上升了,食品、耐用品以及非耐用品的销售量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刺激了工业生产,使工业呈现上升势头。
(四)投入的增多扩大了生产。为了振兴工业,近几年来巴西大大增加了对工业的投入。1995年巴西工商部为提高本国工业竞争能力而提出一项工业计划,宣布向工业提供资金,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名牌产品。据巴西中央银行统计,1996年巴西企业投资约达1092亿美元。各工业部门所获贷款和投资不断增多。例如,巴西造船工业1993~1995年每年获得政府贷款2.12亿美元;巴西国营石油公司的投资1995年为27亿美元,1996年增加到33亿美元。正如巴西经济界人士若泽·门东萨和利迪亚·戈尔登斯泰因撰写的《对巴西工业改组进程的评价》一文中所说,在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投资浪潮之后,目前巴西正出现第三次投资浪潮[③]。
在国内投资增加的同时,外资也源源不断进入巴西的工业部门。“雷亚尔计划”的成功,通胀率的大幅度下降,使巴西的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与此同时,巴西政府采取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措施,如外资企业享受与民族企业同样的待遇,向外资开放过去由国家或民族企业垄断的部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的直接投资逐年递增,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分别为23亿美元、47亿美元和90亿美元,预计1997年将达到160亿美元。[④]在汽车工业部门,外国投资的增多尤其引人注目。1994年第一季度,美国福特公司宣布对巴西汽车工业投资20亿美元,通用公司拨款20亿美元扩建在巴西的厂房;德国大众公司和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决定分别投资10亿美元。1995年8月法国雷诺公司宣布在巴西投资10亿美元建厂;德国奥迪公司、韩国现代自动车公司和起亚产业公司、日本本田公司等也决定在巴西建厂或增加投资。1996年2月5日,巴西政府与德国、日本等国的5家企业签订在巴西增加投资发展汽车工业的协议,规定这5家企业在1996~1999年期间向巴西汽车工业投资56亿美元,巴西对这些企业进口的机器、设备及零配件实行减税。另外,17家外国公司也将在巴西扩大投资,届时外国公司对巴西汽车工业新增加的投资总额将达106亿美元。为了吸引外国公司在巴西贫困地区投资建厂,1996年12月卡多佐总统宣布对在巴西东北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建立汽车厂的外国厂家,在2010年前给予下列优惠待遇:进口汽车配件降低90%关税,进口机械、设备、工具与模具免税,对汽车原材料减少45%的工业成品税,减免建厂初期利润税收,等等。巴西鼓励外国投资的措施一出台,韩国亚细亚自动车工业公司就在巴西巴伊亚州投资5亿美元建立了第一家海外整车厂;意大利、日本、德国、捷克的一些公司也表示愿意在巴西落后地区投资建厂。近年来,随着巴西全面开放信息产品市场,巴西信息工业中的外国投资也在大量增加。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康帕克公司这两家世界上最大的微机公司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在巴西建厂,宏基公司、贝尔公司、埃普森公司、好利获得公司和惠普公司也已经或正在进入巴西。[⑤]
(五)科技带动工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巴西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在1991~1995年巴西科技发展计划中,科技预算从18.44亿美元增加到51.56亿美元。1996年2月,巴西工商部长多罗特娅·韦尔内克宣布,巴西政府将增加对科技的投资,并在工业部门普遍实行技术革新。同年5月,巴西科技部长伊斯雷尔·巴尔加斯宣布,巴西政府将把科技领域的投资从目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增加到2000年的1.5%,1996~2000年科技投资总额将达150亿美元,重点发展航空工业、核工业、信息工业和科技基础研究。为了弥补科技投资的不足,巴西政府鼓励国营和私营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资,而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乐于增加在科技、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方面的投资。由于企业增加了科技投资,新产品不断问世,企业的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1994年以来,巴西企业1/3以上的营业额是由本企业的新产品创造的,汽车零件、工业设备等部门的新产品所创造的利润高达50%。
巴西政府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资的同时,还对发展科技和从事科研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减少或免除所得税,从所得税中扣除用于培养科技人才的费用,由企业提供发展科技的低息贷款等。在政府的优惠政策刺激下,许多企业的科研中心应运而生,担负起改造企业、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重任,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生产,增加了利润。
巴西一方面加强本国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努力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例如,石油工业部门从法国引进的、能曲能伸的海上采油软管,既不会堵塞,也不需要冲洗,大大提高了海上采油能力;军火工业部门先后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巴西还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同中国、安哥拉、印度、乌拉圭、厄瓜多尔、危地马拉等国在石油工业领域建立了技术和服务方面的联系。巴西同中国在航天领域密切合作,共同研制地球资源卫星。
(六)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了同外国产品的竞争力。过去,巴西工业部门不重视产品质量,残次品的比重很大。据厄恩斯特—扬公司的研究报告,巴西生产的100万个制成品中有残次品2.5万个,而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先进企业生产的100万个制成品中,只有残次品200个。巴西的残次品率比国际标准高125倍[⑥]。1990年巴西开始实施以市场开放为宗旨的工业政策,取消了进口禁令。国外产品大批涌入巴西市场固然使民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却迫使它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快设备更新,提高同外国产品竞争的能力。在巴西,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越来越多。1992年年初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质量证书的企业只有80家,1994年年底已增加到456家,预计1997年将达到5500家。获得这种证书的大部分是那些产品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企业,如生产机器和设备、化工产品、光学仪器和电气产品的公司等。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了巴西的出口能力和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巴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刺激了工业的发展。
(七)国有企业私有化提高了生产效益。国有企业私有化是90年代巴西开始实行的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私有化了的国有企业扭转了亏损严重、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局面。钢铁部门在1993年9月率先完成了私有化,精简了机构和人员,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益得到很大提高。例如,国营全国钢铁公司1985~1993年亏损达20亿美元,1994年私有化后第一年便扭亏为赢,赢利达8.77亿美元;巴西钢板最大的生产厂家——国民钢铁公司在1993年4月实现了私有化,1994年钢产量即达460万吨,营业额比上年增加了1倍;图巴朗钢铁厂私有化后,钢板产量从1994年的350万吨将增加到1997年的450万吨;1991年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私有化后利润大量增加,从1990年的1100万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4亿美元;拉丁美洲惟一生产不锈钢的伊塔比拉特种钢公司私有化后投巨资扩大不锈钢的生产能力,使年产量从1995年的16万吨将增加到1997年的29万吨。其他工业部门私有化后,生产也有了发展。例如,巴西航空工业公司1994年12月实现私有化后投资3亿美元,与12家外国企业合作,研制出载客50人、时速790千米、可在1300米跑道上起降的EMB—145新型中短程客机。
三
1993年以来巴西工业尽管连年增长,然而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从1995年开始,巴西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1995年和1996年分别为2.6%和1.1%,同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企业破产。据统计,1996年头9个月申请破产的企业比上年同期多1倍以上。造成工业出现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巴西银行利率过高(1995年年底高达30%),致使工业部门吸收的投资减少,直接影响了生产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其次,国有企业未能摆脱困境,亏损严重,生产下降。巴西50家最大的国有企业1994年还有15亿美元的利润,而1995年则亏损28亿美元。私人企业的生产也呈下滑趋势,500家最大的私人企业的利润从1994年的135亿美元减少到1995年的78亿美元。[⑦]第三,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缓慢。巴西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面临着各种阻力,石油、矿业、能源、电信等部门的私有化步履蹒跚,只有钢铁、铁路、部分电力等部门进展较快。第四,出口遇到困难。1995年巴西贸易逆差达31.57亿美元。1996年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达55亿美元,预计1997年贸易逆差将达80亿美元。[⑧]发达国家对巴西产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是巴西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美国商务部对巴西硅钢、锰和硅合金的出口企业征收附加税,附加税率从17.2%到80%。[⑨]巴西的纺织品、鞋、橘汁等产品也需交纳附加税并得到配额才能进入美国。欧洲国家也减少了巴西硅钢等产品的进口。出口不畅,影响了巴西工业生产的扩大。第五,工业部门的工人不断举行罢工。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采用高新技术,使大批工人被解雇。仅1995年就有26.1万工人丢掉了饭碗。失业人数的上升造成罢工的增多。例如,1995年5月爆发了持续长达一个月的石油工人大罢工,参加罢工的人数多达4.5万人,使巴西的石油开采和燃料生产减产70%,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燃料告罄,政府不得不花费数亿美元从国外进口燃料。与此同时,电力、医疗、卫生、电信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工人也都举行了罢工,全国罢工人数达30万。罢工活动的增多,给巴西的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巴西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此,巴西政府和经济界人士已有清醒的认识。为了加速工业的发展,卡多佐政府一方面增加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对工业部门实行鼓励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进一步吸引外资。1996年5月巴西政府宣布,2003年前巴西在工业部门的投资将达630亿美元。为了扩大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刺激工业生产,巴西政府在1996年年底宣布了“巴西出口日程计划”。与此同时,巴西大搞经济外交,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相信,在政局保持稳定、经济改革继续进行的情况下,巴西工业在今后还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注释:
①墨西哥《至上报》,1996年8月10日。
②巴西《阅读》周刊,1996年1月17日。
③巴西《圣保罗州报》,1996年8月4日。
④同②,1997年1月29日。
⑤同③,1996年8月4日。
⑥同②,1990年6月27日。
⑦埃菲社里约热内卢1996年7月31日西文电。
⑧同④。
⑨同③,1997年2月20日。
标签:巴西经济论文; 巴西总统论文; 石油工业部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