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孝平[1]2004年在《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里,随着全球1.8 Ga -2.1Ga造山事件研究,“Columbia”超大陆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识别和承认,许多地质学家对其拼合和裂解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而我国的华北板块的基底构造在近几年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提出该板块基底可分为东部陆块、西部陆块和位于二者之间的中部造山带,东、西部陆块在1.85 Ga沿中部造山带拼合,导致华北克拉通最终拼合。华北板块北缘东段,郯庐断裂带以东的辽吉地区,北部跨龙岗陆块,并与兴蒙造山带相邻,南部属辽南陆块和朝鲜的狼林陆块(因朝鲜的狼林陆块资料较少,在此不做详细讨论),区内广泛发育一套古元古代变质岩石,在辽东地区多称辽河群,在吉南地区称集安岩群和老岭群,并且有大面积的古元古代花岗岩侵位,该套变质岩的层序、构造背景、时代格架等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各家存在重大分歧。通化地区是该套古元古代变质岩出露较为齐全的典型地区,本文选择了该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古元古代变质岩,包括变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和古元古代花岗岩,尽管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进行地质研究,但直到70年代才有较系统的区域地质资料,80年代以后,先后有天津地矿所、长春地质学院、沈阳地矿所、吉林地矿局等多单位、多人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理论和认识,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古元古代变质岩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华北板块的古元古代变质岩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明显显示出本研究区古元古代变质岩研究的薄弱,许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亟待解决:1)古元古代变质岩原始的沉积层序和沉积基底问题;2)古元古代花岗岩形成的精确时代、成因、构造背景、形成机制等问题;3)变质作用时代问题;4)古元古代地壳演化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正确的古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年代学格架,为古元古代地壳演化提供正确的时代依据。
陈东越[2]2015年在《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过程分析与铜矿定量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全球典型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成矿特征的对比分析及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相似类比”,认为华北克拉通受古元古代活动带控制的Cu成矿系统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因此,在我国铜供应短缺的背景下,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南缘受晋豫活动带控制的中条山矿集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提交新的找矿远景区,为我国铜矿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该研究在总结研究区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区域成矿作用过程和关键控矿因素,利用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等各类GIS数据进行成矿地质要素,包括成矿物质来源(源)、成矿运移通道(运)、成矿聚集空间(聚)和各类有关地质异常(变)的定量表征和特征提取,建立成矿作用过程定量评价模型,圈定巨量矿质堆积层,并结合成矿后保存条件的定量分析,最终确定最有利的找矿地段。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有:1、建立典型克拉通成矿特征数据库,分析克拉通成矿特征,进行“相似类比”建立全球典型克拉通成矿特征数据库,进行典型克拉通与华北成矿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估克拉通区域的铜矿资源潜力,并通过与华北具有相似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印度地盾的“相似类比”发现华北受古元古代活动带控制的Cu成矿系统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2、基于GIS的成矿阶段定量划分与构造发育特征分析依据GIS统计分析断裂切穿地层单元年代新老关系的规律,结合构造形迹的样式、规模、方位、强度和构造建造特征来解析构造作用性质,定量划分成矿阶段,提取不同成矿阶段主体构造形迹方位特征,并探讨基底构造层和盖层构造层的构造属性差异,指示成矿有利区域。3、确定研究区最有利的找矿地段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提取成矿地质要素的有利信息,建立成矿作用过程定量评价模型,圈定巨量矿质堆积层,并结合成矿后保存条件的定量分析,确定最有利的找矿地段,实现区域二维尺度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并依此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克拉通区域老变质基底多出露区的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方法。
邴志波[3]2006年在《辽东古元古代岩石圈结构与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辽吉地区古元古代造山带中保存的古元古代构造变质岩石组合,较好地记录了该区古元古代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信息。在全面收集研究区前人取得的地质资料,通过重点地区和剖面的野外解剖研究的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内变质地层、岩浆岩、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关联与限制),初步建立了该区古元古代地质事件序列,构架地质事件序列p-T-t轨迹。探讨了该区古元古代壳—幔热动力学过程,进而重塑同期该区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特征。
任云伟, 王惠初, 康健丽, 初航, 田辉[4]2017年在《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存在3期古元古代侵入岩浆活动:早期虎皮峪辽吉花岗岩成岩时代为2119±16Ma,富硅、富碱、低铝、低钙及负Eu异常显示其具有类似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低Sr高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很低,与减薄的地壳有关;第二期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成岩时代为1892±16Ma,富硅、富钠、高铝,Na2O/K2O>1.35及无Eu异常或正Eu异常显示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中—高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较高、深度较大,与碰撞后加厚地壳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晚期南台子石英二长岩成岩时代为1850±11Ma,富碱(Na2O+K2O=11.32%~11.93%),里特曼指数δ=4.78~7.20,属碱性岩,低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中等,深度大概40~50km,是造山作用完成后板内伸展背景下的产物。上述3期岩浆事件对整个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早期辽吉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早期弧后伸展阶段;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则代表古元古代晚期碰撞后地壳加厚阶段的产物;南台子石英二长岩属后造山花岗岩,标志着辽东地区克拉通化的完成,开始进入后造山伸展演化阶段。
刘福来, 刘平华, 王舫, 刘超辉, 蔡佳[5]2015年在《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华北克拉通发育叁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造、变质地质、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其中,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它不仅接受了古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沉积,而且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物质组成最为丰富,以大面积分布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在中国境内包括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和北辽河群、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向南西则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的五河群,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规模长约1000km。从巨量沉积岩系的岩石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荆山群与南辽河群、集安群可以对比,而粉子山群则与北辽河群、老岭群相当。然而,由于多期/多阶段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原来各群、组中地层的上下层位及接触关系已完全破坏,目前均已呈规模不一的构造岩片形式迭置在一起,彼此之间呈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接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造山/活动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两侧古老陆块的变质基底,原岩形成时代为1.95~2.15Ga左右。以往研究表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变质作用的强度十分不均匀,(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只局限于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而粉子山群以及辽东南的南、北辽河群和吉南的集安群、老岭群只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局部甚至只达到绿片岩相变质。粉子山群、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变质演化P-T-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而荆山群、南辽河群和集安群的P-T-t轨迹则具有逆时针型式。本文最新研究发现,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非只局限于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及其邻区,而是贯穿于整个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群和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其变质演化P-T-t轨迹与胶北地区荆山群泥质麻粒岩以及基性麻粒岩一样,均具有典型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型式,整个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1.9~1.95Ga左右。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辽东南的南辽河群以及吉南的集安群中的泥质麻粒岩均广泛发生了深熔作用,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和透镜状分布于寄主岩石中,且与寄主岩石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深熔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域性的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时代为1.84~1.86Ga之间,表明这期广泛的深熔事件应发生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整体构造折返的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的空间展布、南北边界、延伸规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最新研究表明,蚌埠-霍邱一带地表露头及其以西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花岗质岩石、基性麻粒岩和富Al片麻岩岩心,均记录了1.85~1.95Ga的麻粒岩相变质事件,暗示着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更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向鲁西南延伸至蚌埠-霍邱一带及其以西的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变质基底。而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大量1.85~1.95Ga变质热事件和1.8~1.9Ga、~2.1Ga两期岩浆事件的记录,则表明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至少是一部分变质基底)曾卷入到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事件之中。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目前有叁种构造模式,包括:裂谷开启-闭合模式、弧(陆)-陆碰撞模式和先裂谷-后碰撞造山演化模式,然而,带内异常复杂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的物质组成、多期/多阶段的岩浆作用事件、多种变质作用类型和十分复杂的变质演化P-T-t轨迹样式、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难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构造演化模式来加以合理解释。由此可见,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活动带南侧边界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有关狼林地块和辽南地块的构造归属,特别是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李叁忠, 李玺瑶, 戴黎明, 刘鑫, 张臻[6]2015年在《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Ⅵ):华北克拉通形成》文中提出华北克拉通研究近20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是还存很多遗留问题待解决。本文首先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动态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并初步动态划分了古—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的构造单元,从而确定了不同时期构造格局演变过程。基于新的划分方案和华北克拉通记录的一系列前寒武纪大量重大地质事件,侧重探讨了不同演化阶段的独特构造样式、构造体制机制转变,基于华北克拉通一些太古宙陆核刚性化完成于25亿年,而显着的线性裂谷带或活动带最早出现于22亿年,因此,提出华北克拉通初始板块构造机制起始于新太古代末期的论断,本文约束了区域性垂向构造向区域性水平构造转换的相关构造证据。最后,本文基于长期构造解析的研究,系统论述华北克拉通于18.5亿年的最终集结过程。
杨崇辉, 杜利林, 宋会侠, 任留东, 苗培森[7]2018年在《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划分与对比》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胶辽吉带、中部带和西部孔兹岩带叁个带状区域。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前人的大量工作,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主要的古元古代地层的组成、时代、形成的构造背景等进行了总结。发现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底部2.47~2.35Ga间的地层普遍缺失,反映了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静寂时期。~2.3Ga在华北克拉通中条山及鲁山等地发育了少量的冷口变质火山岩以及上太华岩群变质地层。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以往认为时代大致始于2.5Ga的滹沱群、甘陶河群、辽河岩群、绛县群、中条群等众多地层实际年龄多集中在2.2~1.9Ga之间,而且大多数地区所划分的不同的古元古代地层在时间上是并置或迭合的,没有新老或上下关系,仅在中条山地区和五台地区的古元古代地层具有从老到新连续演化的特征。目前,古元古代早期2.4~2.3Ga的地层研究程度还不高,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岛弧和裂谷两种不同的认识,我们倾向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推测在鲁山-华山-中条山-吕梁山一带存在古元古代早期的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2.2~1.9Ga这一阶段的地层除孔兹岩系外,通常为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且火山岩基本都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表明它们应该形成于伸展环境,但对伸展的机制还存在裂谷与弧后盆地的争议,根据作者等的工作本文倾向于它们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反映了华北克拉通可能从2.2Ga开始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最终导致了原有基底的裂解。
阳琼艳[8]2016年在《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是亚洲最古老的克拉通核部之一,保存着完好的岩石记录,是研究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和板块运动的重要窗口。本文着重选择了华北克拉通内几个重要的构造区带(内蒙古缝合带、中央造山带和东部地块)进行重点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重大构造事件及其地壳演化作用。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岩相学、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和地质年代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研究,厘定了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古元古代和晚古元古代岩浆事件以及地壳生长和改造事件发生的时代。兴和—集宁地区,岩浆事件期次主要有2.5—2.4 Ga、2.1 Ga、1.9 Ga和1.79—1.75 Ga,变质事件主要发生在1.9—1.83 Ga时期;中央造山带岩浆岩系列主要显示了前碰撞(2.2—2.0 Ga)、同碰撞(1.87—1.85 Ga)和后碰撞(1.76—1.73 Ga)叁期岩浆事件,变质作用时期主要为1.9—1.86 Ga;胶辽微陆块迁西杂岩体主要是2.59—2.54Ga(峰值2.55 Ga)的弧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时间约为2.50 Ga;所有岩石样品Lu-Hf同位素具正负两种εHf值,指示新生物质和改造地壳物质两种岩浆来源。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地壳演化的主导过程涉及了汇聚型板块边缘弧岩浆作用,如胶辽微陆块(位于东部地块)西缘新太古代弧岩浆事件。中央造山带西缘吕梁地区芦芽山杂岩体高温无水紫苏花岗岩(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含微量CH4和N2)表明岩浆作用与晚古元古代海岭俯冲作用有关,可能由软流圈热流通过板片窗注入岩石圈而形成。后碰撞岩浆作用分布广泛,生成了超铁镁质至长英质整个岩石系列。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流体主要为CO2体系。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事件中,后者的变质环境达到了超高温条件(温压条件的峰值分别为930-1050°C和6.5-7.5 kbar)。本文也首次报导了华北克拉通初生紫苏花岗岩,呈团块状或脉状赋存于TTG片麻岩中,通过对温压条件和流体体系进行建模,结果表明其形成于CO2对流的高温体系。泥质变质岩(孔兹岩)中石墨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示踪了高级变质作用过程中富CO2流体渗透作用,得出石墨主要为有机成因,其次为流体-沉淀作用类型。综上,本文提供的新数据对华北克拉通整个古元古代时期新生地壳的形成进行了很好地示踪。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新生地壳的形成再加上新太古代主要的地壳生长事件,表明成铁纪时期并无全球性构造运动的关闭。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岩石系列的形成机制与同类岩石形成的近代板块构造过程相类似。
秦亚[9]2013年在《辽吉古元古裂谷带构造演化的年代学制约》文中指出辽吉古元古裂谷带分布于郯庐断裂以东的辽东-吉南地区,是一条夹于北部的太古宙龙岗地块、南部的辽南地块和朝鲜的狼林地块之间、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北突出的弧形构造带。裂谷带内发育一套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吉林省部分为集安群(自下而上为蚂蚁河组、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和老岭群(自下而上为新农村组、板房沟组、珍珠门组、花山组和临江组),在辽宁省部分为辽河群(自下而上为浪子山组、里尔峪组、高家峪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同时,裂谷带内还发育一套裂陷期、造山期及后造山期的古元古代花岗岩。对裂谷带集安群、老岭群和辽河群各组岩石进行原岩恢复。结果表明:集安群的蚂蚁河组、荒岔沟组和辽河群的里尔峪组主要为变质火山岩夹少量变质沉积岩,其余各组为变质沉积岩。变质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的岩石组合特点:基性端元岩石类型为碱性系列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酸性端元为碱性和钙碱性系列流纹岩。运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和离子探针(SHRIMP)方法对辽吉古元古裂谷带结晶基底、变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花岗质岩石和不整合于古元古代地层之上的榆树砬子组进行全面、系统的年代学分析。裂谷带内集安群蚂蚁河组、荒岔沟组和辽河群的里尔峪组变质火山岩共分析了五件年龄样品,得出四组年龄值:第一组(2733±50) Ma和第二组(2457~2494)Ma为捕获的岩浆成因锆石,代表裂谷带基底的两期岩浆事件年龄;第叁组(2165~2179) Ma亦为岩浆成因锆石,代表裂陷期火山岩的原岩年龄;第四组(1875~1879) Ma为变质成因锆石,代表区域变质作用年龄。裂谷带变质沉积岩共分析了七件样品,得出四组年龄值:第一组和第二组为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年龄为2650Ma±和(2456~2520) Ma,代表裂谷带基底的两期岩浆事件年龄;第叁组为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年龄为(2150~2189) Ma,是裂谷带裂陷期岩浆事件的年龄;第四组(1860~1883) Ma为变质锆石,代表区域变质作用的时限。另外变质沉积岩中还含有3000Ma±和3283Ma±的碎屑锆石,来源于太古宙基底。辽吉古元古裂谷带岩浆岩包括基性岩墙群和花岗质岩石。基性岩墙给出(1874±31) Ma的变质年龄和(2163±22) Ma的岩浆年龄,分别代表变质作用峰期年龄和裂陷期岩浆事件年龄;裂谷带基底花岗岩(连山关花岗岩)的年龄为(2533±22)Ma;裂解期花岗岩(钱桌沟岩体和虎皮峪岩体)为A型花岗岩,年龄为(2168~2173)Ma,与裂陷期火山岩年龄一致;裂谷带闭合期花岗岩(双岔岩体和后松树沟岩体)为同碰撞花岗岩,年龄为(1865~1877) Ma,与裂谷带区域变质作用年龄相吻合。不整合于辽河群之上的榆树砬子组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1728±66) Ma,表明造山作用结束于(1728±66) Ma之前。同时榆树砬子组给出了(2480±22) Ma的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年龄,(2179±27) Ma的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年龄,(1877±26)Ma的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与前述基底最新岩浆事件年龄、裂陷期火山岩和花岗岩年龄以及峰期变质、裂谷带闭合期花岗岩年龄一致。总之,辽吉古元古裂谷带结晶基底形成于(2456~2533) Ma之前;裂陷期为(2150~2189) Ma;裂谷带火山—沉积作用发生于(2189~1883)Ma之间;裂谷带闭合作用发生于(1860~1883) Ma;裂谷带闭合作用结束于(1728±66) Ma之前。后者为榆树砬子组中最新碎屑锆石年龄。
黄道袤[10]2013年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下汤地区早前寒武纪演化: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文中认为河南下汤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中部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前寒武纪岩石主要由古元古代上太华岩群和不同时代的花岗质岩石组成。表壳岩系主要由富铝质副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石英岩、变质沉积铁矿组成,岩石组合和变质作用可与印度南部孔兹岩系对比。形成时代有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不同认识。根据变质变形,花岗质岩石可划分为两大类,一为前寒武纪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形成时代被进一步划分为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一为中生代花岗岩。但两者都无可靠年龄数据的证据。在野外地质基础上,本论文以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分析为主要方法,对下汤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1)上太华岩群形成时代。孔兹岩系表壳岩的变质锆石年龄为1.91~1.93Ga,侵入孔兹岩系的古元古代晚期岩浆岩形成时代为1.91~1.93Ga,限制了孔兹岩系的最小形成时代。可靠的碎屑锆石年龄为~2.5Ga。研究支持了孔兹岩系形成于2.14~2.5Ga之间的前人认识。根据研究,前人认为的BIF铁矿,很可能是碎屑沉积成因。2)发现~2.3Ga花岗岩。花岗岩具高SiO2、K2O组成特征,轻重稀土强烈分异,无明显负铕异常。全岩εNd(t)和tDM(Nd)分别为-0.75和2.66Ga,岩浆锆石的εHf(t)和tDM2(CC)(Hf)分别为-6.71~0.38和2823~3255Ma。它们为新太古代古老陆壳壳内再循环产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2.3Ga岩浆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的稀少,但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分布。3)发现1.91~1.93Ga奥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在An-Ab-Or图中分别位于奥长花岗岩区和花岗岩区,但都以高SiO2为特征。岩石稀土总量高、出现较强负铕异常。奥长花岗岩的岩浆锆石的εHf(t)和tDM2(CC)(Hf)分别为-3.30~1.30和2481~2764Ma,正长花岗岩的岩浆锆石的εHf(t)和tDM2(CC)(Hf)分别为-3.67~2.40和2415~2788Ma。奥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都来自于古老陆壳岩石的壳内再循环,但两者物源区组成存在明显差异。4)确定1.91~1.94Ga变质作用在该区广泛发育。变质作用与同时代岩浆作用密切伴生,对同时代地质体产生强烈影响,而且也改造了早期地质体。中部造山带的古元古代晚期变质作用并不只限于~1.85Ga。与华北克拉通其它地区类似,中部造山带1.9~1.95Ga之间的变质作用普遍存在。以上研究在多方面改变了以往对该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认识,对于探讨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别是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D]. 路孝平. 吉林大学. 2004
[2]. 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过程分析与铜矿定量预测[D]. 陈东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3]. 辽东古元古代岩石圈结构与演化[D]. 邴志波. 吉林大学. 2006
[4].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地质意义[J]. 任云伟, 王惠初, 康健丽, 初航, 田辉. 地质学报. 2017
[5].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J]. 刘福来, 刘平华, 王舫, 刘超辉, 蔡佳. 岩石学报. 2015
[6].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Ⅵ):华北克拉通形成[J]. 李叁忠, 李玺瑶, 戴黎明, 刘鑫, 张臻. 地学前缘. 2015
[7].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划分与对比[J]. 杨崇辉, 杜利林, 宋会侠, 任留东, 苗培森. 岩石学报. 2018
[8].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D]. 阳琼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9]. 辽吉古元古裂谷带构造演化的年代学制约[D]. 秦亚. 吉林大学. 2013
[10]. 华北克拉通南缘下汤地区早前寒武纪演化: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D]. 黄道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