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校长培训模式的选择_教学理论论文

面向21世纪校长培训模式的选择_教学理论论文

面向21世纪 校长培训模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模式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是事关培训工作效益与质量的非常重要的组织机制问题。对此,本文围绕面向21世纪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时代转换这个主题,谈谈自己所思考的几个问题。

“计划模式”与“需求模式”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一种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行事(包括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培训课程以及培训经费等)的计划模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下,培训部门最为关注的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指示,却很少考虑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参加进修学习的中小学校长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学习进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势难得到充分调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视角的转换,必然会引起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向着“按需施教”需求模式的转换。

“转换”是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是培训视角的转移,而不是对“计划”的全盘否定与替代。“按需施教”需求模式与计划指导模式绝非是天然的对立物。所谓“按需施教”,其实质在于从社会发展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地说,就是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实际出发”[1]。唯其如此,才可能使“培训工作主动有效地为全面提高校长素质服务,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2]。才可能真正地调动广大中小学校长进修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既然“按需施教”是构建面向21世纪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模式的视焦点,那末从理性上探索需求的本质就显得十分必要。按照管理心理学的流行观点,“需求”是一种渴望获得而又匮乏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按照目标管理的理论解释,就是人们所追求价值目标(标准)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之间还存在的差距(距离)所引起的一种期望。所以,消除“差距”,缩小目标“距离”是需求的本质所在。按此理念去演绎,可以认为,面向21世纪校长培训的需求本质,便是针对新世纪校长素质的理想状态(标准)与现有水准之间的实际差距(距离),而采取的旨在缩小或消除这种“差距”的培训教育对策。我们强调校长培训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往往就是从这种理念出发的。

显然,这种旨在缩小或消除“差距”的校长培训需求模式是现实的而且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校长们发现自己的差距所在,并适时地通过培训进修方式来缩小与消除差距,满足需求。但是,依据社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我以为这种把消除差距看做是需求本质的培训模式观,由于应用的是“匮乏”、“不足”和“差距”等描述性语言来形容“需求”,这很容易潜在地产生诸如“我不够格”、“有差距”等消极心理的阴影。为此,还可以选择应用人力资本论的需求本质观作为构建新的培训模式的理论支撑点。按照“人力资本论”的假设,培训需求的本质在于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开发自己潜在素质、获取事业成功的一个“机遇”。这种“提供机遇”的需求本质观,由于着眼于“开发”与“开拓”,因而比较容易激发中小学校长学习进修的内在动机。

那么,构建校长培训新模式的选择视角究竟是放在消除差距,还是“提供机遇”的价值取向之上呢?我以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培训目标、需求的性质与迫切性的不同,进行分层分类多样化的模式选择。如果校长的现有素质水准与上岗基本条件、标准、要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则可以选择“差距”模式,采取“见习培训”、“学历培训”或“岗位培训”等形式,帮助他们迅速缩小或消除差距;如果基于校长个人或学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则可以选择“机遇”模式,采用“研修培训”等形式,为校长们把握机遇,激发潜能,施展才华,为学校的未来发展作有效准备。但是在培训现实中,“差距模式”与“机遇模式”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地划分开来。

学科本位模式与能力本位模式

无论是“计划模式”还是“需求模式”都是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安排来体现培训目标的。就中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安排而言,目前主要还是以学科教学导向的预定式计划课程。

学科导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知识导向与理论导向。对于这种学科导向的培训教学模式,琳达斯1977年曾有过很好的评价:“再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具有实践性了……好的理论能够帮助实践者确定与把他们的精力集中在领导与成就的良好行为上”。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好的理论确实能有效地指导学校管理实践。但是,问题在于一方面在管理领域,目前还没有真正完美的理论;另一方面,按照学科课程逻辑来组织培训教学模式,往往难于适应迅速变化着的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而且对于参加培训进修的中小学校长来说,要求他们在极其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掌握许多门课程是不太现实的。在跨世纪的90年代,广大中小学校长面对的是“经常不断变迁”着的信息社会,这就需要校长们要有能“应付不可避免的社会变迁”以开拓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管理素质准备。

为此,构建以能力开发为基本导向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面向21世纪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由学科导向教学模式转换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校长培训教学改革的一件大事。要实现这种“转换”并不容易,具体表现在:一是每期校长培训班,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系统以及实际需求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培训单位首先做好“需求调查”,从需求调查中把握与确定能力开发的基本要求;然后选择与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与能力开发项目内容;再把这些课程项目内容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化,形成本期培训计划。

这种培训计划不是预定式课程计划模式,而是从实际出发的动态计划决策模式。构建这种能力本位培训教学模式实施起来还有相当困难。它不仅需要培训单位在培训前要做大量的需求调查计划准备工作,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培训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尽管实现模式转换可能存在不少困难,但是社会的需求、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我们这样去改革实践,才能构建起以能力开发为核心的新的培训需求教学模式。

关于校长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素质培养模式:

校长培训多属短期培训。传统计划模式的培训教学,往往按照“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组织教学培训。其重心放在教师课堂讲授的一元方式上,它即使也组织一些名为“教育调查考察”(实际上多属教育参观)等实践项目,但实际上往往属于“三中心”空间上延伸的辅助活动。

这种以学科为导向的“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置学员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难以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二,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组织培训教学,容易脱离改革实践的发展需要;

其三,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组织培训,不利于学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开发。

尽管面向21世纪的校长培训仍然需要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但是就当代校长短期培训的教学模式而言,多数国家的发展趋势是以灵活多样的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为价值取向,采取多样化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多维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五类:

1.专题性课堂讲授模式。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在授课前应当先征询学员的需求:希望学什么?想在哪些方面深化提高?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是哪些?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教学课程或专题讲座。一般地说,见习培训、学习培训则可考虑组织以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进修为主的专题讲座;岗位培训则以更新知识为主的专题辅导讲座;而研修(含高级研修)培训;则应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专题辅导报告为宜。所有这些课堂讲授模式其着眼点都应是以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价值取向,而不应是单纯知识传授。

2.多向性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成功的或失败的),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员们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启发学员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员从多种方向、多种角度来分析案例,具体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发散型导向。启发学员进行创造性思维,分析、思考的方向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办法越多越好;二是对抗型导向。即让学员在案例讨论中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争论、辩论中提高各自的分析能力;三是总结型导向。即通过案例讨论进行系统归纳、正面总结,使经验升化为理性认识。由此可以认为,多向性案例分析是培训跨世纪中小学校长思考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3.仿真性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主要用于培训预备干部或初上岗校长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供一种模拟学校管理的自然情景,让学员们扮演校长或其它管理者角色,在处理所提供的仿真情景中学习管理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仿真性情景模拟教学其优点概括起来有“三高”,即: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教师与学员的高度投入;学员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的高度融合。因而有利于培训与提高跨世纪校长的10种能力,即:把握校长角色的能力、驾驭局面的能力、控制冲突的能力、决策判断的能力、敏捷应变的能力、协调管理的能力、掌握政策尺度的能力、简洁表达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4.社会化调查考察教学模式。社会调查考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项综合训练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考察有利于开阔中小学校长的视野,拓宽思路,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抓好。具体要抓好四点:

(1)社会考察时间至少要占整个教学计划的1/4或1/3时间;

(2)社会考察目的要明确,要有详细的调查考察计划,要带着专题性教育与管理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尤其要防止形式化、走过场、变成一般性教育参观活动;

(3)要选择好考察对象,在考察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周详的准备工作,保证社会考察活动顺利地进行;

(4)要认真做好社会考察的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以及总结交流工作。

5.系统化课题研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研修班学员的培训需要。它通过专项性课题的集体研究,提高进修学员课题设计与教育科研能力,或者一边进行理论进修一边系统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或著书立说,培养其成为现代专家型校长。21世纪中国需要一大批教育家型的中小学校长,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跻身于先进的世界教育之林。

以上五种教学模式都应以潜能开发、素质培养为价值取向。这样的培训教学,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广大中小学校长的欢迎。

注释:

[1][2]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

标签:;  ;  

面向21世纪校长培训模式的选择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