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英[1]2003年在《小黑瓢虫与其猎物及竞争种作用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小黑瓢虫与其猎物及竞争种作用系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小黑瓢虫取食替代猎物与自然猎物的比较研究,小黑瓢虫与其猎物作用系统研究,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刀角瓢虫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刀角瓢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对烟粉虱捕食作用的研究,同时进一步探讨了粉虱的这两种重要天敌—国外引进种天敌小黑瓢虫与本地种天敌刀角瓢虫的种间竞争关系。 1.找到了小黑瓢虫的两种替代猎物:红蜘蛛Tetranychus nr.fijiensis和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并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自然猎物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为对照,研究了替代猎物对小黑瓢虫的发育、存活、繁殖及对实验种群增长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小黑瓢虫以蚜虫为猎物时,成虫不会产卵,但可延长成虫的寿命;以红蜘蛛为猎物时,成虫可产卵并可完成整个世代。(2)小黑瓢虫分别以叁种猎物为食时,均表现为雌虫的寿命大于雄虫的寿命,t测验表明,以蚜虫为猎物时,雌雄成虫寿命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红蜘蛛为猎物时,雌雄成虫寿命之间无显着差异;以烟粉虱为猎物时,雌雄成虫寿命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叁种猎物条件下的雌虫寿命之间无差异显着性,而雄虫寿命之间的差异达显着水平,t测定法进一步表明,雄虫寿命在蚜虫与红蜘蛛之间差异显着,而在蚜虫与烟粉虱之间、以及烟粉虱与红蜘蛛之间均无显着差异。(4)与自然猎物烟粉虱相比,小黑瓢虫取食替代猎物红蜘蛛的各虫态历期及世代历期延长,世代死亡率提高,产卵前期延长,总产卵量及平均每雌每天产卵量减少,而两者之间的性比、产卵率、产卵期、及雌虫寿命无显着差异。(5)两种猎物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指数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8.85、0.0658(红蜘蛛)和55.38、0.1905(烟粉虱),取食烟粉虱的种群增长指数及内禀增长率约为取食红蜘蛛的6.26倍及2.90倍。 2.对小黑瓢虫与其猎物作用系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单种捕食者—单种猎物”作用系统与“单种捕食者—两种猎物”作用系统。结果表明:在小黑瓢虫与红蜘蛛“单种捕食者—单种猎物”作用系统中,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红蜘蛛各虫态的取食呈现选择性,其中最喜取食卵,其次为幼螨,最不喜食成螨。小黑瓢虫2—4龄幼虫及成虫对红蜘蛛卵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红蜘蛛卵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并用Hassell &Varley(1969)模型E=QP~(?)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bt,(P-1)]进行了模拟,其中模型E=QP~(?)能更好地反映寻找效应与瓢虫自身密度之I’ed的关系,同时又用Beddington(1975)模型E二aT/[1+athN+bt、(P一l)〕组建了小黑瓢虫雌成虫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及猎物密度之间的关系。在小黑瓢虫与烟粉虱及红蜘蛛“单种捕食者一两种猎物”作用系统中,研究了小黑瓢虫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卵的选择捕食作用。当两种猎物共存时,在不同总猎物密度下,测定了捕食者对各猎物的喜好性和转换行为,分析了两种猎物共存时,小黑瓢虫雌成虫对各猎物的功能反应形式,结果表明:当两种猎物共存时,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在低密度下不表现喜好性,而在中等密度和高密度下表现正喜好性,对红蜘蛛卵在各密度下均不表现喜好性;对烟粉虱卵的转换效应会由于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应,而对红蜘蛛卵则在各总猎物密度下均呈现负转换效应。捕食者对各猎物的功能反应形式发生了改变,变为I型或m型。同时又组建了两种猎物共存时,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总捕食作用方程及对每一种猎物类型的捕食作用方程,分析了两种猎物共存时,小黑瓢虫雌成虫对各猎物寻找效应的变化情况。 3.小黑瓢虫与刀角瓢虫是烟粉虱的两种重要捕食性天敌,其中小黑瓢虫为外来种,刀角瓢虫为本地种,两种瓢虫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对两种瓢虫的成虫、卵、幼虫、预蛹及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了二者的异同点,以利于两种瓢虫的鉴别。同时对两种瓢虫成虫的触角、下唇须及下领须的化学感受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瓢虫成虫头部的化学感受器基本上相似,触角上主要分布着刺形感受器和毛形感受器,但小黑瓢虫触角上的感受器分布比较均匀,而刀角瓢虫触角上的感受器分布不均匀;两种瓢虫下唇须端节的感受器为锥形感受器,小黑瓢虫有两种类型的锥形感受器:工型和H型,而刀角瓢虫只有工型感受器;二者下颖须末节上的感受器均为毛形感受器。两种瓢虫下颗须上感受器的数量均远远多于下唇须上感受器的数量。 4.对刀角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活史、取食习性、化蛹习性、羽化与交配习性、产卵习性、成虫寿命与耐饥力进行了较详尽地研究,结果表明:刀角瓢虫在福州一年发生6一7代,以成虫越冬。在实验室条件下,卵期、l龄、2龄、3龄、4龄、预蛹及蛹的历期分别为5.23、2.4、1.98、1.90、1.75、2.96、5.18天,完成一个世代约需19.5天至24.5天,平均历期为21.5天,世代存活率为0.68。雌成虫寿命为63.6士21.0天(n=10),雄成虫寿命为51.6士11.7天(n二10),雌成虫寿命长于雄成虫的寿命。单雌产卵量为75一257粒,平均为136.8士57.8粒(n
荆英, 黄建, 马瑞燕, 韩巨才[2]2004年在《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文中研究说明小黑瓢虫与其猎物及竞争种作用系统的研究
刘其全[3]2010年在《小黑瓢虫生殖生物学、人工扩繁及人工饲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黑瓢虫成虫和幼虫均能捕食烟粉虱,是近年来国外引进的烟粉虱有效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的规模化人工扩繁生产对充分发挥其控害作用,丰富我国天敌昆虫产品,提升烟粉虱生物防治水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小黑瓢虫的生殖生物学研究为基础,以适宜小黑瓢虫人工扩繁环境条件的探索为深入点,结合低温冷藏条件的研究和人工饲料的研制,完善较可行的小黑瓢虫人工大量扩繁的基础研究,为获得大量的小黑瓢虫应用于大田防治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应用常规内部解剖方法,对小黑瓢虫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卵巢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交配囊、附腺、粘腺、外生殖片等;雄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睾丸、1对储精管、1对输精管、射精管及1对附腺、弯管和阳基等;小黑瓢虫雌成虫的卵巢管数量恒定均为8根;根据外部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卵黄沉积的情况,将小黑瓢虫的卵巢发育分为卵母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卵黄形成及卵子成熟期3个时期,以及未分化期、生长发育初期、生长发育中期、生长发育后期、成熟产卵前期、成熟产卵期6个阶段。2.小黑瓢虫交配活动的主导者是雄虫,雄虫性成熟后可进行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8.57 min;雄虫的交配前期为4.97±0.07 d,雌虫的产卵前期为5.80±0.21 d;性成熟的成虫可全天交配,6:00~8:00 am为高峰时刻;雌虫交配后产卵,可全天产卵,白天的产卵量高于夜间的产卵量,毎雌平均可产卵379粒,产卵期77~111 d;交配次数的增加可以延长产卵期,提高小黑瓢虫的产卵量,但雌虫的寿命会下降;交配次数多的后代繁殖状况最佳。3.营养水平、温度和湿度高低、光周期的长短等不同条件均会对小黑瓢虫的繁殖活动造成影响。小黑瓢虫适应性较强,虽然在低温(18℃)、高温(33℃)和低湿(45%RH)、高湿(95%RH)以及全光照(24L:0D)、全黑暗(0L:24D)等极端条件下也能进行交配,但繁殖效能较低。从食物、温度、湿度、光周期等环境因子对小黑瓢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综合考虑,今后小黑瓢虫的饲养及人工扩繁应以烟粉虱卵为食料、温度24~27℃、湿度75~85%RH、光周期12L:12D~14L:10D为宜。4.在饥饿条件下小黑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耐饥力较强。幼虫的耐饥力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强,阶段死亡率高峰也随着虫龄的增加而推迟。小黑瓢虫的卵较适于短期(6 d以内)低温冷藏,10℃冷藏6 d孵化率为30%,卵在冷藏前让其在25℃下发育20 h后在进行冷藏能提高一定的孵化率,10 d后孵化率有32.22%;8℃是小黑瓢虫蛹短期内(10 d左右)冷藏的适宜温度,冷藏10 d后的羽化率为43.33%,随着冷藏天数的增加,羽化成虫的繁殖力呈下降趋势。5.小黑瓢虫幼虫人工饲料的剂型以添加琼脂的凝胶状为优,其不易粘着幼虫,并有良好的成型效果,利于幼虫饲养。利用黄粉虫蛹为外源动物蛋白通过不同形式加工处理,配以酵母浸粉、蔗糖、蒸馏水等组分饲喂小黑瓢虫,2龄幼虫可以生长、化蛹、羽化完成世代。与取食烟粉虱的幼虫相比有以下几点差异:幼虫的整个发育历期明显延长,其中2龄幼虫发育历期相差不大,3、4龄幼虫和蛹期历期延长,而预蛹期则缩短;取食人工饲料各个龄期的存活率除了在预蛹期与取食烟粉虱的一致外,在幼虫2龄、3龄、4龄和蛹期这4个虫态的存活率均低于取食烟粉虱相应虫态的存活率;喂饲人工饲料后得到的3龄、4龄、预蛹和蛹各虫态的体长、体宽和头壳宽指数均较取食自然猎物的小;取食人工饲料后羽化得到小黑瓢虫成虫对烟粉虱卵的功能反应类型没有影响,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攻击系数(a)和处理时间(Th),以及攻击率与处理时间比值(a /Th)和理论最大捕食量(1/Th)等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异。从发育历期、各龄幼虫存活率、幼虫的体征、羽化率和成虫获得率和捕食功能反应综合结果表明,在黄粉虫蛹蛋白前处理中以脱脂粉的饲喂效果较佳。
阙晓堂[4]2012年在《小黑瓢虫对烟粉虱控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原产于北美洲,是粉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小黑瓢虫对烟粉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自身干扰反应,分析了温度胁迫对小黑瓢虫的影响,以及温棚内小黑瓢虫的最佳释放益害比。为小黑瓢虫田间释放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黑瓢虫对烟粉虱卵的捕食行为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在相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小黑瓢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5℃~27℃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捕食量增加,在27℃~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捕食量反而下降。在相对湿度15%~75%范围内,随着湿度增大捕食量增加,在75%~95%范围内,随着湿度的增大捕食量反而下降。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湿度下,小黑瓢虫对烟粉虱卵的平均捕食量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小黑瓢虫雌雄成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所产生的竞争是分摊竞争,且分摊竞争强度随着自身密度对数值的增加而呈直线增加。2.在相同温度下,小黑瓢虫死亡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不同温度下,小黑瓢虫死亡率随着暴露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雌成虫出现死亡的时间均比雄成虫早,且雌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ime50均比雄成虫的小。在1h高温暴露的情况下,雌雄成虫的致死中温LTemp50分别为42.505℃和42.875℃。证明了雄成虫的耐热性比雌成虫的高。雌雄成虫的最佳驯化温度分别为36℃和34℃,死亡率分别由原来的80.00%和78.33%降低到41.67%和28.33。小黑瓢虫雌雄成虫之间过冷却点差异不大,分别为-12.41℃和-12.27℃。但是幼虫与成虫之间差异比较大。6℃低温驯化没有显着降低小黑瓢虫的过冷却点SCP值,有些反而使SCP值提高了。3.小黑瓢虫在烟粉虱卵期可以发挥很好的控害能力。按1:400释放小黑瓢虫,30d后防效达到71.10%,但是在烟粉虱叁龄若虫期释放防效只有61.93%。同样在卵期,按1:1000释放小黑瓢虫防效只有53.79%。在实验温棚中的试验表明,只有控制好释放时间和释放比例才能得到理想的防控效果。
荆英, 董文霞, 黄建[5]2014年在《杀虫剂对烟粉虱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的毒力测定》文中认为采用喷雾法测定不同类型药剂对小黑瓢虫的触杀作用,同时测定敌杀死对小黑瓢虫的胃毒作用。结果表明,4种类型的杀虫剂对小黑瓢虫成虫及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相同,即敌杀死>阿维菌素>吡虫啉>杀虫双。阿维菌素、吡虫啉、杀虫双对小黑瓢虫成虫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敌杀死的0.077 3、0.009 4、0.000 1;对小黑瓢虫4龄幼虫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敌杀死的0.069 2、0.020、0.000 2;对小黑瓢虫2龄幼虫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敌杀死的0.049 5、0.037 0、0.000 2。4种杀虫剂对小黑瓢虫不同虫态的LC50比较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对小黑瓢虫成虫的毒力小于对幼虫的毒力,对4龄幼虫的毒力小于对2龄幼虫的毒力。杀虫剂除对小黑瓢虫有触杀作用外,还会由于取食浸过药剂的猎物而产生胃毒作用,导致很高的死亡率。研究结果对田间合理使用杀虫剂,协调利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控制粉虱类害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荆英, 董文霞, 黄建[6]2014年在《杀虫剂对烟粉虱卵与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的选择毒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卵与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的选择毒力。结果表明,几种杀虫剂对烟粉虱卵的毒力高低顺序为: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吡虫啉>杀虫双。溴氰菊酯、吡虫啉、杀虫双对烟粉虱卵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阿维菌素的0.787 618、0.325 681、0.073 839倍。对小黑瓢虫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杀虫双对小黑瓢虫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毒力,选择性指数分别为:成虫0.41、4龄幼虫6.57×10-2、2龄幼虫1.36×10-2。溴氰菊酯的选择性最低,选择性指数分别为:成虫5.89×10-4、4龄幼虫1.42×10-4、2龄幼虫3.56×10-5。研究结果对于田间合理使用杀虫剂,协调利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控制粉虱类害虫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杜军利[7]2013年在《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变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环境因子(温度和紫外辐射)、种群内及种群间竞争、天敌防控叁方面研究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usm)种下色型分化生态机制,在12~32℃温度范围内在蚕豆植株上研究了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繁殖力及生命表,同时研究了紫外UV-B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其次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的种群内及种群间竞争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利用周集中方法研究了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和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 (Goeze)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选择捕食作用,通过以上试验取得了以下结果。1.两种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生命表研究研究了在12~32℃6个温度条件下2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usm)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高温使2种色型豌豆蚜的死亡率上升,抑制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当温度升至32℃时,2种色型豌豆蚜不能发育至成虫。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在12℃~20℃时均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升高,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高于绿色型,在16℃和20℃条件下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在24℃时,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着下降,而绿色型豌豆蚜显着上升,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着低于绿色型(P<0.05)。到28℃时,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均显着下降。在12℃~24℃条件下,2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除16℃时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因平均世代周期延长而显着低于绿色型(P<0.05)以外,其余3个温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与绿色型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到28℃,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显着低于绿色型豌豆蚜(P<0.05)。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适应性较强,而绿色型豌豆蚜更适合较高温度。2.紫外辐射UV-B对不同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紫外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当代生物学特性有显着的影响,并且与温度和苜蓿品种密切相关。在甘农3号苜蓿上,16℃时,紫外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均无显着影响,20℃时,紫外UV-B辐射显着延缓了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P<0.05),24℃时,紫外UV-B辐射显着延缓了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P<0.05);在甘农5号苜蓿上,16℃时,紫外UV-B辐射显着延缓了红色型豌豆蚜的生长(P<0.05),20℃和24℃时,紫外UV-B辐射显着延缓了绿色型豌豆蚜的生长(P<0.05)。通过研究不同紫外(UV-B)辐射时间(1,2,4,6,8,10h)对2种色型豌豆蚜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可遗传的,在甘农3号苜蓿上,短时间紫外辐射能够促进红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在甘农3号和甘农5号苜蓿上,长时间紫外辐射均能抑制2种体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且绿色型比红色型敏感,表明紫外胁迫对豌豆蚜的影响与苜蓿品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评估紫外UV-B连续多代短时间(10min、20min、30min、40min)紫外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试验通过紫外UV-B连续照射两代豌豆蚜,试验结果表明,2种色型豌豆蚜的F1代和F2代的发育历期与同代同色型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延长(P<0.05),当辐射时间相同时,F2代的发育历期长于同色型F1代,2种色型豌豆蚜F2代均不能产蚜。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存活率和生殖力逐渐降低,说明连续多代紫外辐射后可能会使豌豆蚜所受的伤害迭加,2种色型豌豆蚜在连续紫外辐射两代后,表现出了种群退化现象,在UV-B的影响下,在同一世代时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2种色型豌豆蚜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均下降;随着世代的延续,2种色型豌豆蚜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均下降,2种色型豌豆蚜F1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等生命参数均下降,红色型豌豆蚜的F1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等生命参数均显着低于绿色型,可能紫外辐射剂量的累积,红色型豌豆蚜所受累积伤害大于绿色型。3.两种色型豌豆蚜的资源竞争研究单种色型豌豆蚜从密度8头/株增至32头/株时,随着密度的升高,2种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和寿命显着缩短(P<0.05),产蚜量显着降低(P<0.05),说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密度效应均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在总密度8头和16头时,2种色型豌豆蚜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与单种色型饲养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与混合饲养的同一色型密度相同时,由于混合饲养的总密度高于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显着短于单种色型饲养(P<0.05),产蚜量显着低于单种色型饲养(P<0.05);在32头密度时,单种群饲养的产蚜期、寿命、单头产蚜量与混合饲养时无显着差异(P>0.05)。在单种色型饲养条件下,同一密度下(除16头/株)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着长于绿色型豌豆蚜(P<0.05),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混合饲养中,在同一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红色型豌豆蚜在该环境条件下的竞争力与绿色型相当,无明显差异,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共存对环境表现了一定的适生性。4.多异瓢虫和异色瓢虫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选择性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选择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2种色型豌豆蚜共存时,异色瓢虫成虫对红色型豌豆蚜在低密度(90头)和中密度(120头)时均不表现喜(偏)好性,而在高密度(150头)时表现正喜(偏)好性,对绿色型豌豆蚜在各密度条件下均不表现喜(偏)好性,异色瓢虫对红色豌豆蚜的瞬间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8741、0.006,异色瓢虫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瞬间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9372、0.007;多异瓢虫成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在各密度下均不表现明显的喜(偏)好性,多异瓢虫对红色型豌豆蚜的瞬间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6658、0.0012,多异瓢虫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瞬间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7077、0.014。
周昭旭[8]2005年在《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消长动态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着眼于敦煌市棉花生产和害虫发生与治理的现状,采用系统调查的研究手段,综合应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2004 年5 月——10 月对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时间格局、优势害虫和天敌的消长动态等进行了研究,为该地棉田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摘要如下:1 群落的结构及组成成分在间作苜蓿棉田内,共查得节肢动物78 种,,分属于昆虫纲10 目,42 科,72 种,以及蛛形纲2 目,6 种。益害比为1:13.6177(0.0734)。在间作沙打旺棉田内,共查得节肢动物76 种,分属于昆虫纲10 目,36 科,70 种;以及蛛形纲2目,6 种,益害比为1:16.435(0.0608)。在间作毛苕子棉田内,共查得节肢动物75 种,分属于昆虫纲10 目,36 科,69 种;以及蛛形纲2目,6 种,益害比为1:15.9898(0.0625)。在间作箭舌豌豆棉田内,共查得节肢动物74 种,分属于昆虫纲10 目,35 科,68 种;以及蛛形纲2目,6 种,益害比为1:18.8225(0.0531)。在对照田内,共查得节肢动物71 种,分属于昆虫纲10 目,32 科,65 种;以及蛛形纲2 目,6 种,益害比为1:38.5861(0.0259)。根据对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的调查、采集和鉴定,从物种数来看,虽然间作苜蓿棉田>间作沙打旺棉田>间作毛苕子棉田>间作箭舌豌豆棉田>对照棉田中,但是差别不明显,说明间作牧草对物种数的影响不是太大。从棉田益害比来看,间作苜蓿棉田>间作毛苕子棉田>间作沙打旺棉田>间作箭舌豌豆棉田>对照棉田,从群落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在棉田内间作牧草,牧草内的节肢动物作为种库,为棉田节肢动物群落提供了移居者,特别是为天敌提供更多的庇护场所和必要的食料,因此,益害比增大,天敌更有效地控制了优势害虫种群的增大,使得优势集中性和优势度指数小于常规对照棉田,而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较大。特别是间作苜蓿棉田,益害比最大,且优于其他3 种牧草的调控作用。因此,间作苜蓿是最佳选择之一。2 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主分量分析方法和最优分割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敦煌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分化明显,将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动态中的变化分为不同的阶段,并结合气候、物候变化,分析了各阶段内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通过对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系统调查,应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可以看出,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是:棉蚜、棉叶蝉、敦煌叶螨、盲蝽、棉蓟马、多异瓢虫、蜘蛛、褐斑和瓢虫、小花蝽等。对节肢动物时间格局进行最优分割,将间作苜蓿棉田和间作沙打旺棉田的棉花生育期分割为5 段,而间作毛苕子棉田、间作箭舌豌豆棉田和常规对照棉田的分割结果相似,分割为4 段。从而了解到棉花生育期与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密切相关。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上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
王竹红[9]2006年在《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及其控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危险的森林检疫性害虫,利用寄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有效遏制其危害蔓延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系统调查福建省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重要寄生性天敌-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寄生蜂触角、足和外生殖器上的感觉系统:分析了寄生蜂的种间竞争关系和花角蚜小蜂在不同条件下的寄生功能反应;探讨了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的林间放蜂技术;评价了寄生性天敌对松突圆蚧的自然控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福建省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为蚜小蜂科Aphelinidae的4属6种,其中初级寄生蜂有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长缨恩蚜小蜂Encarsia citrina(Craw)、黄蚜小蜂Aphytis sp.;重寄生蜂有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arnesi(Howard)、双带花角蚜小蜂Ablerus perspeciosus(Girault)、长蚧花角蚜小蜂Ablerus chionaspidis(Howard),其中首次报道双带花角蚜小蜂和长蚧花角蚜小蜂重寄生松突圆蚧。寄生松树的其它介壳虫寄生性天敌也多为蚜小蜂科和跳小蜂科的寄生蜂。松突圆蚧的另一种寄生性天敌-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福建省2002年从日本引进的优势种天敌,目前该蜂已在福建省顺利定殖并发挥显着的防治效果。 2.花角蚜小蜂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生殖方式,两性生殖产生雌性后代,为初级寄生;孤雌生殖产生雄性后代,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小蜂的老熟幼虫或蛹体上。友恩蚜小蜂营孤雌生殖。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产卵行为分成寻找、试探、产卵针插入、产卵、产卵针拔出、清理等几个步骤。解剖刚羽化的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生殖系统发现:花角蚜小蜂的卵巢左右成对,各由3条卵巢管组成,两侧卵巢管前端端丝形成的悬带分离,不形成中悬带;友恩蚜小蜂的卵巢也由3条卵巢管组成,但两侧卵巢管的悬带连接,形成中悬带。 对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产卵逐日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饲喂20%蜂蜜水和不补充任何营养两种条件下,花角蚜小蜂产卵集中在羽化后的第1-4d,其中第2d产卵最多,饲喂20%蜂蜜水时为3.8粒(占总产卵量的36.89%),不补充任何营养时为2.6粒(占总产卵量的44.07%)。而友恩蚜小蜂在羽化当天就产下大部分卵,饲喂20%蜂蜜水时羽化当天产5.9粒(占总产卵量的81.94%),不补充任何营养时产2.4粒(占总产卵量的100%)。友恩蚜小蜂偏好寄生孕卵期的松突圆蚧雌成蚧,其次为产卵初期的雌成蚧,不寄生产卵末期的雌成蚧。 花角蚜小蜂对被同种其它个体寄生过的寄主具有明显的识别能力,对被友恩蚜小蜂寄生过的寄主不具有明显识别能力,能在被友恩蚜小蜂产过卵的寄主体内重复产卵。而友恩蚜小蜂对被同种其它个体或花角蚜小蜂寄生过的寄主均不具明显识别能力,可在这些寄主体内再重复产卵。 3.触角、足和外生殖器上的感觉系统在寄生蜂寻找寄主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镜扫描结果表明: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均具有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板形感器(Sensilla placodea)、坛形感器(Sensilla placode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B(?)hm氏鬃毛(B(?)hm bristles)等5种感觉器。花角蚜小蜂雄蜂触角除这5种感觉器外,还具有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雌蜂足上除具有“触角清洁器”和“翅膀清洁器”外,还具有具槽感觉毛(Socketed
张正群[10]2013年在《非生境植物挥发物对茶树害虫的行为调控功能》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不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行为调控功能,确定了活性组分,明确其调控机制;探明植物挥发物活性组分的释放规律,为田间应用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植物及挥发物组分调控茶树害虫提供理论基础。最后,通过茶园间作非寄主植物及田间相关试验探讨非寄主植物及挥发物作为“推”组成单元用于构建茶园“推-拉”策略的可行性。茶尺蠖成虫对芳香植物气味的趋性反应显示罗勒、迷迭香、柠檬桉和芸香植株挥发物对茶尺蠖雌、雄成虫有显着的驱避效果并能干扰寄主定位。另外,迷迭香、猫薄荷和鼠尾草提取液对茶尺蠖幼虫表现出显着拒食活性。其中活性化合物为myrcene、α-terpinene、γ-terpinene、linalool、cis-verbenol、camphor、α-terpineol和verbenone。EAG反应表明,茶尺蠖雌虫对myrcene和verbenone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反应,雄虫对linalool、cis-verbenol和camphor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反应。茶尺蠖成虫对α-terpinene和α-terpineol触角电位反应值最小。雌雄虫之间对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茶尺蠖成虫对两种活性成分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高于对单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值。触角电位反应随着浓度增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茶尺蠖成虫对8种活性化合物和两个混合物的行为反应表明myrcene、γ-terpinene、camphor、verbenone和两种混合物明显地驱避茶尺蠖成虫,并且这种调控效果取决于化合物的浓度。其中,不同浓度水平的camphor和混合物2对尺蠖雌雄虫行为调控功能显着。活性化合物释放存在明显的释放周期,最大的释放量出现在傍晚,最小的释放量出现在中午时间段。在所用的茶树-芳香植物间作模式中,迷迭香和罗勒间作区中茶尺蠖幼虫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其他间作组合。茶园间作非寄主植物,包括薰衣草、迷迭香、柠檬桉和决明子可明显减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提高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同时茶园生物多样性提高对于害虫控制具有一定作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行为有一定的调控功能。薰衣草、迷迭香和决明子植物挥发物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不同非寄主挥发物中化合物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主要成份为萜烯类化合物,挥发物中大量成分为α-pinene和1,8-cineole。p-cymene、limonene和1,8-cineole对假眼小绿叶蝉有明显的行为调控功能并存在浓度效应。不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在整个生长季节释放动态相似,分别在春季、秋季呈现出两个释放高峰。不同植物精油对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表现出不同调控效果。迷迭香、肉桂、罗勒、茴香和天竺葵对茶尺蠖表现出一定的驱避作用,并且茶尺蠖雄虫对植物精油的敏感性高于雌虫。香蜂草和薰衣草在一定的浓度条件下能对茶尺蠖表现出吸引作用。另外,迷迭香、紫苏和天竺葵能明显地干扰茶尺蠖雌虫的产卵。天竺葵、迷迭香、熏衣草、罗勒和肉桂精油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结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天竺葵、迷迭香和薰衣草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表现出显着的驱避效果。本文筛选出对两种主要茶树害虫有调控功能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并确定了挥发物中活性成份的调控机制。通过监测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昼夜和季节释放规律,明确信息化合物的变化和稳定性,探讨信息化合物调控功能的可靠性。茶园间作非寄主植物能有效控制茶园害虫并能提高天敌的种群数量,为构建和发展茶园害虫的“推-拉”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小黑瓢虫与其猎物及竞争种作用系统的研究[D]. 荆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2]. 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J]. 荆英, 黄建, 马瑞燕, 韩巨才.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3]. 小黑瓢虫生殖生物学、人工扩繁及人工饲料的研究[D]. 刘其全.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4]. 小黑瓢虫对烟粉虱控制作用的研究[D]. 阙晓堂.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5]. 杀虫剂对烟粉虱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的毒力测定[J]. 荆英, 董文霞, 黄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6]. 杀虫剂对烟粉虱卵与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的选择毒力[J]. 荆英, 董文霞, 黄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7]. 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变化机制研究[D]. 杜军利. 甘肃农业大学. 2013
[8]. 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消长动态的研究[D]. 周昭旭. 甘肃农业大学. 2005
[9]. 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及其控制作用的研究[D]. 王竹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10]. 非生境植物挥发物对茶树害虫的行为调控功能[D]. 张正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标签:生物学论文; 瓢虫论文; 烟粉虱论文; 辐射剂量论文; 辐射危害论文; 红蜘蛛论文; 害虫论文; 昆虫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