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资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扩张,迫使人类对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已导致了大面积的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根据本国或地区农业发展的背景,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要使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农业自身的产业化资金积累、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等都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中国中西部地区一般是指除沿海12个省市以外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中国重要的农牧基地。中西部地区资源类型齐全,农业发展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在不久的将来,中西部将以它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心。中西部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第一,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西部是中国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国的贫困人口,1996年,除了黑龙江省以外,其余19个省区全是由低收入组和下中等收入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构成的欠发达地区,是中国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农业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这不仅成为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特别是吸引外资的严重障碍,而且也对这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第二,资源环境的改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供给不足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并影响到原材料、能源和电力等基础产品的生产。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产品中,稻米价格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水果中只有苹果等占一定价格优势,但外观及品质缺乏竞争力;畜产品中猪肉、牛肉、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但在绿色指标上又常不符合国际指针。这对依靠开发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第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是企业经营效益持续在低谷徘徊,乡镇企业普遍技术水平差,管理落后;地方政府财力比较紧张,资金从其它地区流入中西部地区的动力相对不足;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使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行为更加审慎。这些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筹资难度大,直接融资占很小份额,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资金,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加上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资金短缺现象就更为突出。因此制约和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资金的短缺。
解决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改造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在继续充分发挥原有的投入渠道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和投资行为商业化的新型投入体制,营造良好的农业开发的资金投入环境,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并以此吸引信贷、非农单位、农业户个体等多方面的资金,改变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的状况。
1 中西部地区农业投资状况分析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的阶梯性落差非常突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农业增加值的46%、35.8%和18.4%,与1995年相比,中部地区呈上升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增加值之比为2.49:1.92:1,与1995年相比,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差距有所缩小,中部与西部差距有所扩大。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乡村企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乡村企业增加值的72.9%、19.7%和7.4%,与去年相比,中部地区呈上升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则呈下降趋势,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乡村企业增加值之比为9.87:2.61:1,与1995年相比,东部与中部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差距有所扩大。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来自经济增长率的差异。1999年整个中西部省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2777.7万元,而东部12省区的农业总产值就为11739.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中西部和东部分别是7837.8万元和6404.4万元(见表1)。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异。据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7610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1996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国家应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
表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表
资源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整理得到。
制约和影响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资金的短缺,中西部地区农业资金投入的基本状况如下:
1.1 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有限
由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生产力总量少,资金比较效益低,低收入农业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多,因此资金短缺问题更为突出。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央财政的集中能力在不断减弱。因此虽然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在总量上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实际需求还在加大差距,尤其是在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农业目标的实施和生态的治理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1.2 银行资金投入运营困难较大
目前中国原国有四大家专业银行已全部转化为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大为增强。中西部地区风险承担能力比东部小,加之农业的特性,投融资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比东部大,贷款向东部倾斜便顺理成章。虽然国家成立政策性银行,其重要目的之一是负有支持不发达地区和支持重点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的责任,但政策性银行也要求贷款能够按时回收,也要尽可能规避风险,因此政策性银行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政策性贷款也是相当谨慎的。此外,国家规定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对项目贷款必须要求项目有一定的自有资金支持,由于西部地区农业积累资金少,按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对农业项目资金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对于好的项目也难以筹集到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使很多好项目贷款难以落实。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各种要素开始打破地域、行业和企业界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向着效率高的地方流动。而中西部地区市场发育较低,不仅难以吸引到外部资源,已有的资金、人才也大量外流。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交易等多种形式流向东部。有关调查显示,仅1992年,西北地区的银行就有大约20%~50%的资金贷到或拆借到广东、海南、山东等地。资本的逐利性、资金向高效益地区流动是资金运行的一般规律,资本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资金从中西部到东部的转移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抑制,政府虽然可以制定某种规则限制资金跨地区转移,但这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悖。
1.3中西部地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薄弱
农业积累包括资金积累和劳动积累两大方面。资金积累主要由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等处于基础地位的主体内部资金积累。中西部地区大部分财政是吃饭财政,有的省区要靠中央财政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转,无法拿出太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环境、农业投入。西部许多农户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农业资金积累更是无从谈起。
除自身资金积累能力薄弱外,还存在资金隐形流失。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加工型垂直分工特征。东部每年从内陆省区调进大量的煤炭、原油、电力、建材、基础化工原料、原毛、皮革和烟叶等,又将大量的机械设备和轻工产品销到西部。一方面,西部在向东部输出初级产品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价值因产品较低的价格而转移到东部,据西南一些省份估算,年流失金额达数十亿元。另一方面,东部高价返回的加工制成品,又把西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带回东部。有材料显示,仅通过计划内的资源调拨,西部地区所损失的经济剩余便足以抵消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补贴额。在这种价格体系和产业分工格局下,西部地区资源开发越多越快,西部流失的资金数额也越大。
1.4 中西部地区农业利用外资的机制不灵活、渠道少、困难大
中西部整体投资环境较差,对外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是外资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少的主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外资是解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西部19个省区地处内陆,信息相对闭塞,交通不便,许多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如风沙、干旱缺水、恶劣的天气等)。据测算,1997年终西部的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分别是50.01m/km[2]和957.44m/km[2],而东部地区则分别为160.86m/km[2]和2859.73m/km[2],前者仅为后者的1/3。中西部的整体经济基础先天落后,尽管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由于战略上的需要,向中西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兴办了大批军工企业和重工、能源等基地型大中型企业,但现在这类企业技术、设备、产品老化,而且近年来,国有经济投资于中西部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这一比重为56.3%,1985年为49.6%,1995年又进一步下降到43.2%)。在基本建设投资的中央项目中,1993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是1.44:0.98:1,1995年进一步则为1.6:1.12:1,因此中西部的工业、基础设施虽有所发展,但相对于东部来说仍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鼓励出口、限制内销的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加工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输成本和缩短交货期,外商把顺畅的运输条件和物流环境作为投资地点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因此相对于东部外商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农业资源的投入就大为降低。中西部人口虽然约占全国的2/3,但不少地方刚刚脱贫,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购买力没有东部旺盛,市场规模不大且相对分散,这对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标的外资也缺乏吸引。除了中西部的客观情况不利于吸引外资,中西部的教育也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管理、技术人才和精壮劳动力流入东部更加剧了中西部的人才危机。中西部在吸引外资方面观念也相对陈旧,管理相对落后,政策不够灵活,仍保留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和做法,再加上国家在利用外资方面实行对东部的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使中西部对外资的利用进一步减弱。
2 构建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的原则
中西部地区既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又是经济的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解决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改造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原有的投入渠道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和投资行为商业化的新型投入体制,营造良好的农业开发资金投入环境,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并以此吸引信贷、非农单位、农业户个体等多方面的资金,改变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的状况。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政策,对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及其经济的全面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切实改变地区不平衡增长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更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围绕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方案的实施,有必要构建出一套相应的资金支撑体系。从国家财政、金融部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各主体的投资、利用外资这四大方面着手,分析各部分在整个中西部农业投入中的比重。首先从宏观角度确立农业投资的政策、农业投资结构的布局,再从微观角度考察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各主体对农业的投入份额,最后从利用外资的角度考察其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重。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针对性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构建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的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农业投融资主体行为要规范合理
农业投资主体行为的规范合理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得到充分供应、高效运行的关键。作为农业投融资主体应自觉按照国家农村产业政策、农业投资法律和农业资金内在运行规律的要求,明确分工、责权明确,积极组织、合理安排和有效管理资金,不断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要。
2.2 资金支撑体系要充分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投融资结构要科学合理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要优化,经济、社会与生态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农业投向在极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发展。农业投融资由于农业的自身特点具有滞后效应,一般来说农业投入在先,产出在后,有个转化过程和时间滞后效应,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金的配置要科学、投向要合理、结构要优化,要根据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及基础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确定农业资金投向并适时调整方向。
2.3 资金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首先是财政政策倾斜。国家要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债投资、“债转股”、核销呆坏帐准备金和外国政府及金融机构贷款,也要向中西部倾斜。其次是税收优惠政策:①将现行的税收返还“区域化”,即适当提高对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系数;②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调整比例。考虑到西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低下,可以提高其增值税分享比例,对西部最弱省甚至可以实行“五五分成”;③实施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与减税优惠。事实上对于农业这一弱质产业,国家应鼓励企业或私人开发荒滩荒地,除实行减免税政策的同时还应该给与基金扶持,以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第三是信贷支持与金融措施。
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政策、可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大部分省区农业人口众多,农业资金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投入将有利于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有助于农业产业化链条各投资主体收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有其自身资源优势和环境恶劣之处,加之科技人才匮乏,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立足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优势产业。资金支撑体系中的有关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应具有连续性、可操作性,具有中西部的特惠性。
2.4 资金支撑体系中要建立中西部金融保障机制
由于政府支持中西部农业的资金有限,所需的大量资金需要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融通,因此在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应规范直接融资行为,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允许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进入证券市场,加快设立证券投资基金,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建立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以扶持中西部农业重点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管好用好资金,建立资金自我补偿和循环机制,加强基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价。
3 构建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的建议
21世纪初,中国农业投资体制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对中西部农业发展,中央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发展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具体来源及时间表、相关法规,以利于指导地方政府具体规划当地农业发展目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支撑体系。中西部地区农业应抓住机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
3.1 充分利用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农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其对市场的滞后反应极大降低了其生产收益,过高的信息成本刺激其对市场信息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商业、金融业和工业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农业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兴起,高投入能获取高收益,为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农业融合将成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一大潮流。
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支持性投资的性质,创造新的商业利润,形成新的产业投资。外部资本投入,促进了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通过其资本支持,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一体化组织,有效地引导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益。到1997年底,全国形成农业一体化组织11824个,其中水果蔬菜业3155个,占总数的26.7%;畜牧业有3051个,占总数的25.8%;粮油糖业有2483个,占总数的20.9%;水产业763个,占总数6.4%;其它产品行业2372个,占总数的20%,在产业一体化组织中,以“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形成的组织8377个,占总数的70.5%。
自1993年以来至1998年底,中国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以农业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有30家,分布在农产品加工、畜牧饲料业、种植业、种子业、渔业及水产养殖业、林业、农产品流通业等7个行业,先后募集资金100亿元,用于各种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目前的农业类上市公司中,基本上都不是纯粹的资源生产型企业,绝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能力。而作为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已成为众多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共识和口号。“公司+农户”的模式也普遍存在于农业类上市公司中,并在部分企业中取得了成功。1998年8月中国增发财政债券1000元,350亿元用于农业,其中270亿元用于水利建设,20亿元用于种植业,其余60亿元用于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21世纪初,中国农业投资除一些固定渠道外,还可能会有一些暂时性的、偶然的来源,这些不可预期的来源主要是政策投资和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工业资本的流入。这给中西部农业带来了机遇,在多元化投资主体中,追逐利润是其共同目标,中西部以其广袤的农业资源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将激起投资农业的热潮。
3.2 建立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目前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从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综合考虑。在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薄弱的地区,除国家开发银行依据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给与倾斜外,还可以考虑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吸收私人或集体的资金、技术。目前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大型项目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的专项拨款,一小部分依赖于世界银行、外国政府贷款等国际资金。地方政府缺乏积极筹措资金的主动性,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融资体系,而健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投融资体系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稳定资金来源的重要组织制度保证。该体系的建设是多层次的,从投融资渠道、方式来说,可以是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开放式。既有财政信贷支农投入、农业外资、侨资和港澳台资金投入,又有农业内部的自身资金积累和劳动积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乡镇企业以工补农资金投入。同时该体系中应当专门设立一个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输入渠道—“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该基金可来源于三个渠道:
3.2.1 可以通过开征“环境资源使用税”的方式,投入到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
目前除了投资和国际贷款以外,稳定的环保资金只有排污收费和罚款。这种收费方式属于行政收费,额度不大而且是事后收费,忽视了环境危害的巨大潜在性和治理恢复费用的高昂。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免费使用带来了资源过渡开发、不计成本、惊人浪费、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的后果。在对中西部农业开发中,有必要在农业环境资源的利用领域引入市场经济的体制,使农业资源的生态、社会和市场的价值得到真实的体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业的持续发展筹集资金。初步可以考虑在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和生态环境受益地区首先征收相应的环境资源使用税。这项税收属于国家专项税种并在环境资源受益地区普遍征收,其税费应当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征缴的税款应当全额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的运作。
3.2.2 可以在初级农产品销售环节向加工企业及消费者征收“农业资源消费税”。
这一方面增强了农业生产者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直接从初级农产品销售环节扣除了资源可持续发展费用。该税费同农产品提价作用不同。
3.2.3 可以设立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向国内外募集资金,同时鼓励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该基金。
对于该项基金应成立专门的基金委进行管理,定期公布基金的资金状况及运营情况。基金的使用包括如下方面。①用于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投资补贴”。为引导和鼓励东部企业、外资、私人投资到中西部地区农业,国家除给与税收减免外,还可给与“投资补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逐渐以“投资补贴”取代“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的用途在于降低企业因投资中西部农业而增加的运输成本、环境成本、风险成本和心理成本等,使企业获得于其它地区大体相当的平均利润率。②用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补贴”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缓解就业压力,对于在中西部地区创造较多农业及加工业就业机会多的投资者,根据安排就业人数拿出一定的基金予以补贴或奖励。③用于中西部贫困农村的“扶贫开发补贴”。除了实行小额信贷扶持(小额贷款缓解贫困所提供的资金与技术直接用于贫困户自主选择的生产经营项目,可以通过贫困户的自主经营和区社互助,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脱贫目标)外,对贫困农村和贫困户举办养殖、种植和当地资源加工等经济活动从基金中给与一定的开发补贴。④将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封山育林,保护自然资源,从可持续发展基金中鼓励移民,保护迁徙到恶劣条件的移民利益。⑤鼓励人们向西部荒原进军,鼓励内地居民去西部发展,原有户籍身份不变,给与安家费,对高技术人员给予启动资金。可类似于美国西部的圈地运动,土地无偿占有并给予免税政策和基金援助。
标签:中西部地区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