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误区与对策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管理论文,误区论文,对策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管理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2000年出版的论文集《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总结和收录了教育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研究论文。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哈格维斯(D H Hargreaves)在《英国教育研究集刊》(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Studies)上发表的《创造知识的学校》(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一文,被视为学校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代表作。
学校知识管理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学者们在认识上还存在诸多模糊,以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对学校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供学校管理者借鉴与参考。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三个误区
1.将学校知识管理等同于教学科研资料的收集
一些学校在学校知识管理的推进过程中,把建立学校“知识库”作为工作重点,广泛收集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并将资料书面化、档案化,将统一管理交给科研室。这些实践有利于完善学校教学科研档案,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但如果学校将知识管理仅限于这些方面,则是片面的。因为,学校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有关教学与科研的资料文档,往往只记录了教师的显性教育教学知识,难以保留教师的隐性教育教学知识。而教师有价值的经验与知识往往是情境性的隐性知识,是难于分享和记录的。这种隐性知识具有三个特点:即存在于个人身上、与个别情境经验有关、具有主观独特性。这种个性化的教师知识难以共享与移植。因此,学校知识管理不仅要重视显性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还要使教师个体的隐性教育教学知识得以分享。
对学校而言,教育教学知识是复杂的,正如斯腾伯格(Sternberg)和赫瓦斯(Horvath)所指出的,教师必备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社会与政治情境知识;舒尔曼(Shulman)所指出的,教师必须具有: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有关学生及学生特性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因此,学校在建立知识库时,还需要对学校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整理。但一些学校在建立资料库过程中,仅进行罗列式的贮存,这并不利于学校师生员工对知识的分享与调用。
2.学校知识管理仅着眼于信息化策略
针对前一种问题,一些学校意识到分享学校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来促进学校知识的分享和利用。从功能设计上看,学校知识管理信息平台既有利于教育教学知识的收集,也为师生员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流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但这种做法却容易使知识管理步入另一个误区,即过于关注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以至于把知识管理技术当成全部,将学校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管理。比较狭隘地将知识管理视为一种新的管理技术。其结果是,许多学校建构的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变成一种硬件式的摆设,运行效益不高,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遭遇技术瓶颈。
汉森(Hansen)等人在研究知识管理时,指出知识管理存在两种重要的策略,即编码化策略(codification)和人性化策略(personalization)。[1] 前者着眼于通过信息技术将学校知识编码储存于学校资料库中,以便于学校知识的积累,这种策略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很有效,但是这种策略很难有效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人性化策略是针对隐性知识分享的策略,强调在学校知识管理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人际间的互动,来分享教师彼此有价值的隐性知识。
发展学校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实际上是一种编码化策略,有效的学校知识管理仅靠信息管理系统是不够的。学校除了提供知识管理平台外,还必须着眼于师生间面对面的知识分享与互动,考虑学校文化对知识共享的支持等。简而言之,学校知识管理一定要强调人的作用。
3.将学校知识管理变成自上而下的控制性管理
当前,学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往往是由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带动和推动的。如一些学校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试图将知识管理制度化。如课题的申报时,教师不能真正了解学校知识的理论与策略;课题研究中,学校知识管理成为了教师额外的任务。总之,知识管理活动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均由校长控制,学校知识管理成为一种被动性的学校实践活动。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管理应是一种“文化管理”,而不是控制性管理。学校知识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学校是否形成分享知识的文化。只有以良好的学校文化作支撑,才能建立起知识创造、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管理机制。
二、学校知识管理内涵的再认识
学校知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偏差,使学校知识管理呈现“简单化”、“孤立化”倾向。学校知识管理的简单化,使许多学校将偶发的知识收集与分享活动视为“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的孤立化,使学校不能看到知识管理与学校领导方式、学校文化等因素的密切关系。要在实践中厘清和纠正这些偏差,需要重新认识学校知识管理的内涵。
学校知识管理不限于知识收集这一孤立环节,而由收集、贮存、分享和创新等多个环节构成。总体而言,学校知识管理包含学校知识、学校知识设施、学校师生员工、学校知识活动等四个相互联系的功能要素。(1)学校知识,既包括教师的显性与隐性教育教学知识,也包括学校层面的学校文化、学校教学特色、学校管理策略等,这些知识是学校知识管理的本源性要素。(2)学校知识设施,主要指学校进行知识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及其设备,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它是知识管理的条件性对象要素,学校的校园网、课程资源库可视为学校系统的知识设施。(3)学校师生员工,他们是学校知识管理中能动的主体性对象要素,是知识的携带者,以教师为主体。(4)学校知识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学知识的创造、交流和应用、创新等实践活动,是知识管理的实践性对象要素。
基于对学校知识管理流程与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学校知识管理: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知识分享活动,对学校师生员工拥有的教育教学知识(重点是隐性知识)进行收集、贮存、分享和创新,进而产生创新性学校教育教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实施学校知识管理时,应把握三个要点:
首先,学校知识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隐性知识分享机制的建设上。导致学校知识管理简单化的原因之一,是没看到学校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学校知识管理建设中,应将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知识,同时要解决教师个体知识的分享问题,通过建立学校经验的有效传递与移植机制,实现学校层面“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学校知识(如学校的特色)与学校教师个体知识的交流与转化。
其次,学校知识管理是对学校知识的全流程管理。导致学校知识管理简单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将知识管理看作为一个系统的流程。实践中,学校知识管理要兼顾每一个环节,如果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学校的知识创新活动。
第三,学校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导致将学校知识管理孤立化的重要原因,是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校知识管理与知识、人、技术、环境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所以,知识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来实现,不能仅依赖于信息技术,同时要重视知识的互动与分享。学校还应营造一种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化。
三、发展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策略
发展学校知识系统,建立有效的学校知识管理体系,是避免知识管理简单化和孤立化,使学校知识管理从偶发活动走向系统化实践的重要策略。学校知识管理体系由支持系统和运行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运行系统主要保障学校知识的收集、贮存、分享和创新;支持系统主要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支撑性的环境与平台。因此,为建立有效的学校知识管理体系,学校在实践中应关注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完善学校知识管理运行系统,进行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再造。学校在实践中应把握知识管理的关键过程,即学校知识的收集、贮存、共享、运用和创新几个环节,并在每一个管理环节,以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策略来匹配,并重点关注学校知识共享这一关键环节。
将知识管理工具整合到不同环节是流程再造的有效方法。例如“讲故事”、“忘年导师制”、“临时项目组”等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恰当地引入到学校知识管理流程中。具体而言,“讲故事”可用于知识共享流程,让教师讲述教学中的细节与成功经历,在描述过程中,参与的教师可随时打断、纠正对话,听者亦可发问;“忘年导师制”可应用于知识管理的各个流程,它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结对,在某些领域,比如信息技术,可让年轻教师带中老年教师;“临时项目组”可应用于学校知识创新流程,围绕学校发展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学校组成一个临时研究小组或课题组,调动不同成员的特长进行创新。好的管理工具与流程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校知识管理质量。
其次,建设和谐的学校知识管理支持系统。学校知识管理支持系统是知识管理的推动因子,主要包括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校文化、信息技术、领导和激励与评估制度等。实施学校知识管理,不仅要建立对学校知识的流程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营造适合知识管理的环境,以领导、文化、信息技术等因素支持学校知识管理活动。
以共享为特征的学校知识文化是学校知识管理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知识管理的难点,往往在于教师不愿将教育教学知识与其他教师分享。因此,学校知识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鼓励教师共享知识,营造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彼此学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