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136例临床观察论文_张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136例临床观察论文_张林

张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 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探讨比较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的效果。方法:将13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气养血镇眩的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5%,对照组总有效率86.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关键词:眩晕;中西医结合

眩晕是神经内科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是自身平衡觉和空间感觉自我体会错误,对自身或者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患者感觉到自身或周围物体运动、旋转,脚底踩棉花感、轻飘飘感[2]。笔者于2012年12月-2014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眩晕疗效满意,现将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共13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68例,男11例,女57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49.8岁;病程2天~1年6月;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者20例,美尼尔氏综合征者7例,颈椎病者19例,良性位置性眩晕者3例,高血压病者16例,原因不明反复眩晕发作者3例。其中治疗组68例,男13例,女55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48.6岁;病程2天~1年8月;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者19例,美尼尔氏综合征者8例,颈椎病者21例,良性位置性眩晕者4例,高血压病者14例,原因不明反复眩晕发作者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衡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1]、《神经病学》[2]、《中医内科学》[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

1.2.2 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 18~85 岁;(2)符合中医、西医眩晕的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头晕、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西医诊断标准:眩晕,且发作与颈部活动和一定的头位有关,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伴随症状可能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双眼视觉障碍、发作性意识障碍、猝倒等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表现。

1.2.3 病例排除标准(1)有意识障碍、失语、痴呆等不能配合临床调查者;(2)有严重精神疾病者;(3)排除有颅内占位及及其他恶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西药常规治疗[5,6],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每日3次,每次10mg;维生素B6,每次20mg,每日3次;眩晕停,每次25mg,每日3次。静脉注射丁咯地尔或长春西汀改善微循环。有呕吐频繁者,予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甲氧氯普胺10毫克肌注对症处理。10天为1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气养血镇眩的中药治疗,药物组成:天麻20g,枸杞子16g,制首乌18g,代赭石20g,龙骨20g,牡蛎20g,山药10g,黄精18g山茱萸16g,生地黄12g,怀牛膝12g,旱莲草12g,女贞子12g,当归12g,白芍12g,杜仲12g,甘草6g;肾精亏损者加鹿角胶、阿胶;肝阳偏亢者加菊花、川楝子、钩藤;肝郁不疏者加柴胡;肾精不固者加菟丝子;偏阳虚者加仙茅、补骨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分服,10剂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7] 完全缓解: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减轻>70%;有效:眩晕症状减轻>5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显效、有效例数总和与总例数的百分比。

3.2 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10天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 数显 著 好 转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68 18(26.47%)23(33.82%)18(26.47%)9(13.24%)86.76%

治疗组68 34(50.00%)21(30.88%) 8(11.76%)5(7.35%) 92.6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6%,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65%,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眩晕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常见于高血压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病。眩晕在治疗上西医治疗分为对症、改善前庭微循环或脱水及激素治疗,如改善内耳前庭区域缺血缺氧,降低血黏度、调控血压;同时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降低脑组织的β-内啡肽免疫活性和降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使眩晕症状缓解乃至消失。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是由于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肾精不足,髓海失充,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故而眩晕[8]。方中杜仲、白芍、当归养肝血、滋肝阴,其中当归善于养血活血,杜仲用于平肝阳,白芍长于柔肝敛阴;山茱萸、生地黄、首乌、怀牛膝、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养肝阴、潜肝阳之作用,滋养肾阴之品;代赭石、天麻、牡蛎、龙骨平肝熄风育阴潜阳镇眩为标本同治之佳品;甘草、山药补气健脾。本病应遵“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之旨,选用熄风、益肾、养肝、健脾等法治疗上以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为原则。本方补气而养血镇眩,确为治疗眩晕之良方。在西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缓解脑部血管痉挛的同时,配合中医药从肝论治进行综合调理治疗,结果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实较单纯西医治疗为佳,充分体现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4):314.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6.

[3]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

[5]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专家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3.

[6]吴子明,刘博.实用眩晕诊疗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17.

[8]郭淑云,李永泉,王明欣.中西内科临证[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8.121.

论文作者:张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9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136例临床观察论文_张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