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菌菇——白灵菇高产栽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珍稀论文,高产论文,白灵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白灵菇(阿魏菇)和其它大多数种类食用菌不同的是,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后熟阶段,也就是菌丝长满袋后必须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顺利出菇并实现优质高产。现将白灵菇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确定理想的栽培季节
白灵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以秋季接种,冬、春季出菇产量高、质量好,具体地说,适宜的播种期黄河以北地区可选在8月上旬至12月底。早期接种温度高、湿度大,杂菌污染率高,但只要掌握关键技术环节,在该阶段能发满菌的菌袋,冬季都能顺利出菇,有条件的采用空调降温效果最佳。接种期过晚,会造成菌袋尚未成熟,气温便已经升高,难以靠自然气候条件出菇。在有制冷设备的空调菇房可以进行周年栽培。
选择适销对路的菌种
依据白灵菇的菇体形态,有两种基本类型的菌株,一种是手掌形、无菌柄的,另一种是漏斗形、长菌柄的。从目前国际、国内市场对白灵菇的需求看,以第一种形态类型白灵菇更受欢迎,售价也较高。但在栽培周期上,第一种类型的栽培周期相应要长些。因此,在进行栽培前一定根据销售市场要求,选择适销对路的栽培品种,方能既增产又增收。
培养优良的菌袋
优良的菌袋是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具体到白灵菇,主要应掌握好选择优质原料、优化培养基配方、正确实施培养料发酵、装袋灭菌、接种操作、发菌管理等几个技术环节。由于白灵菇菌丝较大多数食用菌菌丝生长慢,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后熟方能出菇,因此,在各个操作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便显得更为重要。在生产实际中有不少菇农,听说种植白灵菇效益好,便不顾设备、技术条件,盲目上马生产,结果导致效益不高,甚至栽培失败。
优化培养料配方
栽培原料:栽培白灵菇的原料较广,许多含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农林副产品,均可用来栽培白灵菇。常用的主料有:棉籽皮、玉米芯、阔叶树木屑、豆秸等。辅料有:麦麸、米糖、玉米面、石灰粉、石膏、磷肥等。无论采用哪种原料,都要求必须新鲜、干燥、无霉变。如采用陈旧、潮湿、已霉变的原料很容易造成栽培失败。下面将优选的培养料配方介绍如下。
配方一:棉籽皮62%、玉米芯(粉碎或压碎)25%、麸皮10%、石灰
1%、石膏1%、磷肥(过磷酸钙)1%。料水比1:1.3~1.4。
配方二:棉籽皮87%、麸皮7%、玉米面3%、石灰1%、石膏1%、磷肥(过磷酸钙)1%。料水比1:1.3~1.4。
配方三:棉籽皮56%、阔叶木屑28%、麸皮10%、玉米面3%、石灰1%、石膏1%、磷肥(过磷酸钙)1%。料水比1:1.3~1.4。
建堆发酵 栽培白灵菇在装袋前一般应对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具体操作方法是:按所选的配方配制培养料,不可溶的辅料加到主料中混匀,可溶性物质分别溶于水,泼在培养料上。拌好的培养料堆放在水泥地或砖地上,堆底铺一层2~3厘米厚经预湿的玉米秸或草苫,以利
通气,料堆要堆成高1.2~1.5米、宽1.0米左右,长度不限,然后用直径3~4厘米的木棒在料堆的中下部横向和从顶部垂直向下打数个通气孔,通气孔的间距40厘米左右,最后盖上塑料布。在温度较低的季节,塑料布外面需要加盖草苫等保温物。一般秋季,在堆料的第二天,料内温度可达到35°C,第三天60~70°C,当料温达到60°C,保持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把料堆表面及堆底的料翻到里面,料堆里面的料翻到堆底及表面。翻堆的目的是使料堆内外对调,使整个料堆的培养料发酵均匀,同时也使料堆内氧气
得到补充。翻堆后仍要打些通气孔,此时料温约在40~50°C,第二天料温可再次达到60°C,再保持24小时,以后再翻堆,前后共翻三次堆,这样该发酵周期就完成了。一个发酵周期需要8~9天。培养料发酵良好的标志是:颜色呈棕红色,有料味,并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菌丝。达到规定的发酵时间后,要及时散堆降温、装袋。如超过规定的发酵时间,不但培养料的养分消耗增加,而且堆温也会下降,导致有害杂菌增多,污染增加,菇的产量降低。
装袋、灭菌
装袋 栽培白灵菇多选用折径17~20厘米、长36~40厘米、厚0.004厘米的聚丙烯筒或低压聚乙烯筒。对菌袋要求是厚薄均匀,拉力强度高,无微孔。装袋时先装大半袋
子原料,然后沿袋壁均匀用力压实,要避免因用力过大撑破塑料袋或使袋子变形。装满一头后,系住袋口,再装另一头,最后在料的中心用一直径1~1.5厘米的铁棍,打一接近另一头的孔。装袋松紧要适中,太实通气性差,菌丝生长缓慢,太松虽然菌丝生长快,但装料少,影响产量。一般折径17厘米,长37厘米的袋子可装料0.5千克(折合成干料)。
灭菌 灭菌的目的是为了将培养料中的微生物杀死。一般采用常压灭菌。向灶内装袋时,袋子与灶壁及袋子之间要留有空隙,以利于气流畅通,防止形成死角,影响灭菌效果。装完袋后,封闭灶门,立即大火猛烧,使温度在4~6小时达到100°C,之后持续烧8~10小时,注意中途加水,防止把锅烧干。达到灭菌时间后,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再闷一段时间,当料温降至40°C时,即可出锅。
接种
接种是栽培白灵菇的关键环节之一。要在接种箱中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严格造成杂菌污染。一般500毫升的瓶装棉籽皮菌种,可接种12~18个栽培袋。
发菌管理
发菌须在避光、温度22°C~25°C、较干燥、通风良好的室内进行。接种6~8天后要进行第一次翻袋,检查菌丝生长情况,拣出污染的菌袋。整个发菌周期共翻袋3~4次。一般经28~32天的培养菌丝就可
以长满料袋。
后熟管理
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菌丝长满袋的初期,菌丝稀疏,菌袋松软,必须在温度20~25°C、湿度70%~75%的环境条件下,再培养30~40天,使菌丝浓白、菌袋坚实,从而贮藏足够的养分,达到生理成熟,这个过程即为菌丝后熟。白灵菇菌丝只有经过后熟才能正常出菇。如果后熟培养阶段的温度低,则后熟培养时间相应的要延长。该阶段还要注意空气湿度的调整,以保持培养基中的含水量;后期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促使菌丝扭结。
加强出菇管理和其它大多数食用菌一样,白灵菇的出菇场地也是选择在塑料温室大棚中,采用墙式出菇。
催蕾 入棚后的初期,首先提高空气湿度,使之达到85%~90%,然后,将袋口绳解开,抖动几下袋口部的塑料膜,在袋口的最先端重新系上袋口,使袋口膜与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袋口也要系得松一些,以保证有良好的通气性而又不会使料面变干为原则。该阶段温度控制在8~20°C,并尽可能拉大温差,光照控制在600~1000勒克司,也就是在菇棚内能顺利阅读报纸的光线强度。连续进行10~15天的催蕾处理,便会在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米粒状原基。
出菇管理 原基出现后,棚温控制在12~16°最为理想。棚温高于20°C不利于菇蕾发育,甚至会死亡;棚温低于10°C,菇蕾生长缓慢,若低于3°C,菇蕾便停止分化,甚至死亡。空气相对湿度仍需保持在85%~90%,光照强度控制在600~1000勒克司,同时要适当增加通风量,保持空气新鲜。随着菇蕾的长大可逐步去掉塑料绳,撑开袋口。当形成的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要进行疏蕾,为优质高产创造条件。小袋每头保留一个菇蕾,大袋每头可保留2~3个菇蕾。随着菇体的长大,要
把袋口挽起来,以给菇体提供更为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新鲜空气。当菇体长到7~8成熟时便可采收,一般从现蕾到采收共需要10~15天左右的时间,生物转化率在40%~80%。白灵菇墙式出菇,通常只能出一潮菇。为了提高产量,可在出完头潮菇后,采用墙式覆土方式再出一潮菇,能增产30%~40%。
联系电话:0311-5815436
标签:白灵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