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道德与法治;法制渗透;教学;法治观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懵懂向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法治观念不强以及社会经验欠缺,学生对法律界限的认知与理解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秉着“以学生成长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副会长李玫瑾曾经说过:“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青少年,青少年的重点在学校。”当前社会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子产品的智能多样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等多种因素使学生过早接触网络。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学生也过早地接触了许多社会负面信息。在此负面消息的影响下,青少面犯罪的比例逐年升高,并且年龄趋于低龄化。作为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法治知识呢?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妈妈经过十月怀胎,最后经历十级阵痛一朝分娩的艰辛和不易,激发起学生珍爱自己与其他人生命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亦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有效激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使学生从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鉴于意识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法治意识,以确保能够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的同时使他们更加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等行为的合法性。
二、在案例事件中渗透法治教育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授知识一定要依托于生活实际,毕竟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知识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现实生活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治教育渗透,从而使法治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时,教师通过课本内容延伸到学生身边真实案例,加深学生对法治的深刻理解。如2019年11月,央视《夜线》栏目公开报道了一起令社会哗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浙江某学校内部的犯罪小团伙经常对校园弱势群体进行辱骂和殴打,甚至感觉这是一种荣耀,拍照发朋友圈炫耀。最后,在被民警抓获时,还和民警说“我是未成年人,最多两个星期就得把我放了。”这一事件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敲响了警钟。因此,教师既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利用生活案件向学生渗透法治知识,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深化,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树立法治意识,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引,避免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国不仅出台了《未成年保护法》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多部法律,还在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可见,党和政府已经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出了制度设计和战略规划。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解相关法治知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并维护法律的威严。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维护宪法权威》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阐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其他法律的依据与基础;其次,教师不妨让学生尽情想象一下:没有法律制度约束的国家、社会将会是怎样的场景?(如,人们随心所欲,无所顾忌,互相残杀,社会动荡不安,直至我国几千年的文明毁于一旦。)法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身为一名公民,我们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也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总而言之,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核心力量,其法治意识的培养更是关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要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尊法、爱法、维护法的意识,以期能够为未来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曾长和,张清华.关于实施中学法治教育的思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2]邹楠.新形势下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基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征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
论文作者:余光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