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论文_刘亚丽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论文_刘亚丽

当前中学生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加之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教师、家长、社会带来的过度压力以及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广大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差,面对挫折不能理性对待。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上海大学)

摘要:当前中学生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加之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教师、家长、社会带来的过度压力以及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广大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差,面对挫折不能理性对待。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抗挫折能力

一、“抗挫折能力”的含义

“抗挫折能力”顾名思义是一个人抵抗“挫折”的能力。关于“抗挫折能力”国外研究早于国内。国外主要集中于研究“挫折承受力”国外最早使用“挫折承受力”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Rosenzweig 于1941 年提出。“挫折承受力是指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承受和抗御挫折的能力。”国内学者李海洲,边和平(2001)认为“挫折耐受力是个体能够经得起挫折的打击,并且具备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得以避免心理行为产生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

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人员的素质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对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一个不健全的家庭或者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对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学生的性格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性格会变得内向,通常表现为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当这些学生在遇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时不能及时地排解长时间可能会造成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性格会变得叛逆,通常表现为暴躁、破罐子破摔;这些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往往采取自残、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如果一个家庭结构比较完整,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比较和谐的话,子女的性格通常是乐观开朗活泼向上的,他们更容易去排解挫折并在挫折中得到成长。

2.学校原因

学校目前的一些教育和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着种种弊端,现在虽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是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内容也偏重于知识方面,很少涉及心理方面。在课下老师也很少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心理出现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差而老师常常会将他们归为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的结果。

3.社会原因

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然而网络媒体却不负责任地吹捧一些童星,导致一些中学生价值观扭曲,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明星。由于中学生幼稚、好奇、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学生只看到了他们成功的果实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艰辛。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权钱交易、不公平竞争等都不利于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当他们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

(二)主观原因

1.生活经验少

由于中学生长期在家中与长辈相处,倍受关爱加之生活实践经验比较少常常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他们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一点点困难也吃不得半点委屈。碰到挫折就会自暴自弃。从小到大渐渐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这就使得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自私自利、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主动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因此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缺少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方式,因此就容易形成压抑、消沉的性格,严重的话会走入极端,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不合理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的不同也是影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因素。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学生面对正性事件时倾向于认为是外在的因素。如:机遇、偶然;而面对负性事件时,他们往往认为是由于内在的因素、局部的、持久性因素。如:考试失败是由于自己学习不努力、不聪明等。这种归因方式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就比较差。他们的自信心往往会受到伤害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事件的消极作用无限地放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遇到类似的挫折时他们会怨天尤人不知所措。然而那些将正性事件归因于由内在因素的学生往往抗挫折能力较强。如:将考试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等归因于个人的能力。这样的归因方式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使个体相信自己有足够能力克服困境。

三、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一)家庭方面

营造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子女身上,应当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要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要鼓励子女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不同的意见,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不溺爱孩子。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增加生活经验。当子女遇到困难的时候,先让他们独立去解决,不要提供不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面对挫折解决挫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

首先让学生对挫折产生的原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教学生一些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态。其次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能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还要走出课堂之外,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给与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同时还可以召集学生开展户外拓展活动、野外生存训练让学生接受挑战。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希望家长能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相信老师的教学能力并引导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方面

首先,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进行宣传,让社会大众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抗挫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其次要加大宣传的投入,宣传形式的多元化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让中学生从多方渠道获取培养抗挫折能力的信息并由此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自身方面

1.提高自我认知

学生要通过课本知识、老师讲解、各种心理讲座活动以及电视新闻媒体等途径全面地认识挫折。要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焦虑、害怕和逃避,要勇敢去面对将挫折化为动力。

2.丰富生活经验

要走出家长和学校的庇护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只有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磨练意志、增加社会阅历、增加自身才干、增强自信、完善人格,才能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至于胆怯和不知所措。在实践中多体验劳累、困乏、艰辛的生活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3.学会自我调节

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时要分析挫折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对于自己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自我期望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产生挫折感。当受到挫折后,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标是否订得过高,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确属目标不切实际而造成挫折,那就要重新调整目标,使自己既定目标符合实际水平。同时也应该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因素,对自己要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蒋重,清杨志.(2001).浅谈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教育探索,(11),73-74.

[2]孔凡英,杜春生,王淑萍.(2006).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学与管理,(18),33-34.

[3]夏茂香.(2009).浅谈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教育与职业,(32),177-178.

作者简介:刘亚丽(1993.07-),女,山西省晋中市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研究生,学校:上海大学。

论文作者:刘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论文_刘亚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