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发展与评价方式的改变研究论文_吴德云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发展与评价方式的改变研究论文_吴德云

一、研究背景

教委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提出“小学生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认为按照“学生在课堂上学,回家书面作业进行巩固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考试成绩,现在没有了“书面回家作业”,孩子们要怎么巩固一天所学的知识?回家要做些什么?老师要怎么进行及时的学习成果检测呢?不少家长们在为“减负”松一口气的同时,也很担忧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不会下降?

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不能布置回家书面练习,学而不练,计算如何巩固?教师设计的计算练习有如何能够对症下药呢?身处信息化时代,教师也与时俱进,尝试利用一些学习软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与课堂学习相呼应。市场上各类学习软件和APP层出不穷,针对计算速算软件也很多,面对这么多软件APP,我们家长和老师又陷入了新的困惑,到底哪种更适合我们的孩子呢?

自2016年11月,通过网络收索出速算盒子并推广到四年级二班,该班学生有40人加入班级,学生们兴趣浓厚,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我发布的作业,有的孩子还要求进行pk,在我班实行了1个多月,学生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对数学计算能力的评价都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将就四年级二班学生一个月的使用情况以及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和评价转变进行详细研究。

二、移动互联网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发展的影响

低年级数学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计算基本功的练习,稳定的计算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并且为后续的计算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人教版四年级的配套教材只有人教版数学书和数学练习册,在引入“速算盒子”之前,学生通常在校完成练习册,回家进行听算练习,因为是口头回答,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听算练习完成情况无法进行有效检测,实际作业效果不甚理想。在传统的练习方式下,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普遍的感受是“枯燥”、“可怕”、“讨厌”,孩子们每每听到要进行计算练习时总会出现一些抵抗的情绪,不少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听算时常会跟不上节奏,时间久了孩子就开始惧怕听算。

(一)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自“速算盒子”在班级中推行,孩子们对于计算练习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推行的第一天,下课后就有两个孩子在讨论关于昨天的计算排名,还有孩子主动找到我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闯过了5关,挣了多少金币,吴老师给他的评价市什么,这让我立刻感觉到孩子们不排斥这项作业甚至还挺喜欢它。

00后的儿童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他们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回避信息化手段,作为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软件帮助他们有效开展学习。“速算比赛”让学生在游戏的状态下展开计算训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从过去老师、家长“要求做”变成了自己“主动做”,有时教师忘记布置任务,孩子们还会主动提醒教师布置作业,还有的孩子还要求我提升难度。在“速算盒子”的影响下,孩子们对数学计算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了真正的主动学习,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二)从茫然无措到深度参与

过去家长们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判断多数来自于练习的得分,多数家长是缺乏数学教学经验的,因此无法真正分析孩子在计算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在APP的推广初期,家长的态度并不是100%的支持的,多数处于观望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家长们发现了孩子的转变,孩子对计算更有兴趣,不用家长监督催,乐于主动完成计算练习,孩子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有了明显提升。同时APP的自动批改功能也让家长免去了检查核对的工作,能够即时看到孩子的完成情况,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原因,从而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软件中的错题扫除和知识图谱也省去了以往错题整理抄写的麻烦,并且科学化的分析让家长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孩子在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家长的关注重点也就从过去茫然的题海战术转到了个性化分析,实实在在地深度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发展中。

三、移动互联网支持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评价方式转变

(一)从简单批改到精准评价

低年级数学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计算基本功的练习,人教版四年级每学期都配有相应的听算磁带和视算练习册,可见对低年级的计算训练相当重视。在以往的教学中,不但孩子们对计算怀有畏惧和排斥心理,对于老师而言,计算这部分的批改量也非常巨大,以执教50人一个班为例,教师一学期要批改约64000题,而我们现在普遍每位老师要教两个班,单就批改可想而见老师的工作量已经非常重,不可能做到每次对每道题的正误率进行统计,更不用说对每个孩子的每次练习进行详细分析。

APP的使用让老师免去了批改的工作,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运用到精准分析中。一方面孩子提交作业后马上能够得到正误反馈,能够及时进行订正,另一方面,老师也能通过教师端了解班级的整体完成情况,包括用时、正确率、提交率等。

教师还能即时浏览每一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包括是否完成了今天的速算练习、用了多长时间、准确率是多少,甚至可以查看到该学生具体是哪一题做错了、错误答案是什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老师能够清晰地知道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弱势是什么,这为个性化辅导提供了精准的依据。

通过APP的班级数据分析,老师们能够通过查看当天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每一题班级的准确率,对于比较集中出现的错误,正确率比较低的题目,可以在第二天的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例如:在一次的速算练习中,我发现40平方千米5公顷=( )公顷和4公顷340平方米=( )平方米,这两题班级整体的正确率比较低。通过进一步查看学生的错误答案,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有的学生将面积单位的进率和和长度单位的进率混淆了,因此在第二天的教学中加强了单位换算的整理与练习。同样,当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在面积单位换算方面仍不够熟练,因此在速算中添加了10题有关时间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二)从单一维度到多元化评价

过去作为回家作业,孩子们的完成时间难以统计,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评价只能从错题数这一个单一的维度。在APP的数据支持下,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首先,计算速度反映了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过去有的学生虽然计算准确率较高,但是所用的时间却要多于一般学生,这样在当堂练习的时候这部分学生就可能因为时间紧迫而匆忙完成练习,时常不能达到平时练习的准确率。其次,通过APP的知识点掌握率可以对学生的具体计算能力进行评价,找到四则运算的弱点。APP提供的数据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新知后的掌握情况评价,还可以对学生的学前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三位数的乘除法前可以布置一些千以内的乘除法练习,了解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并起到复习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信息时代的老师们能够从传统的批改压力中释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诸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研究,发现学生在计算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移动互联网的有效运用,学生在计算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开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并且在精准分析和个性化辅导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更多家长的关注,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个性化发展。

论文作者:吴德云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发展与评价方式的改变研究论文_吴德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