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的教学理念其实就是要老师少教,而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现在的教育学理念甚至提倡,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老师只需要讲十五分钟,其他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思考、互相探讨和研究。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知识,有时候,教师讲得多和学生学得会并不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老师少教,学生多学,并且课堂效率好呢?怎样贯彻好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呢?传统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导入,引导学生读课本,讲解重难点,布置作业。我认为,要实现少教多学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把课本研读权让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那么,应该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本,让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圈点批注自己感兴趣的文段或者重难点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体验才能深刻,也才能够尽可能的熟悉课本。做到对每一篇自己学习过的文章熟读于心。
2.把质疑权让给学生。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之后,应该让学生对文本充分质疑,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是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过程。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应该是由学生来定的,因为只要是学生不理解的问题都是难点,只要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才是重点。教师所认为的难点或许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而教师所认为的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才能确定哪些该多讲哪些该少讲。
3.把探究权让给学生。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探究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相的谈论、探究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有时候,探讨越激烈,对问题的探究就越深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更透彻。
4.把学习的体验权让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二、“少教多学”的理念就是鼓励学生多学,老师少教,但是,少教并不等于不教,或者说,少教了教师就可以轻松上课,随意上课了
实际上,“少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教师教得“少”,但要教得“精”,要做到“抓住关键”,要做到“一点就通”,要做到“简约而精要”。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传授变为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少教多学的课堂上,学生不在是只通过老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而应当是要自己的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主动学习思考, 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摸索探究获得新的知识。因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可靠的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少讲,杜绝“满堂灌”,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索,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引导和总结深化。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要让学生主动多学,老师能够少教,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提问、适时点拨,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地多学、多问、多探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少教。
4.变教师总结为学生梳理。以往的课堂,我们只是让学生做好“听”的角色就行了,认为你听好了自然就学会了,但现实与愿望总是有差距,总有那么多的学生看似一个很好的听众,却学不会老师所教的知识。经过“少教多学”的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在做好上面几点的基础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要比老师去总结效果好得多。所以在今后的总结环节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也要相互交流,学生总结出的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会起到教师总结不能达到的功效。
三“少教多学”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这个应该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论文作者:戴志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论文; 难点论文; 不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