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文化建设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反映的被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属意识形态的范畴。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当代企业的竞争实力不仅取决于市场、资金、产品、人力等单个的“硬件”,它还需要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软件”因素,因此,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它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贯穿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经营管理理念及活动中,把人力、金融、物质、信息等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塑造出高效、一流的企业形象。
1.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名称,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些开放较早的地区的企业开始了企业文化建设。到今,有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海尔、联想、华为、福田等,海尔之所以能从一家地方性的国营企业变成如今的跨国企业,是富有深厚内涵的企业文化把海尔展示在世界面前。“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是海尔人一直坚持的价值理念,以它为核心,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强大的凝聚力。
但是同时有些企业却专注于模仿,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甚至有的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处在表层阶段,忽略了这些形式下面的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基础。
综观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1.1 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当前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陷入了“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的一种误区。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音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入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着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需配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设企业文化的形式。
1.2 缺乏企业文化创新,忽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我国许多企业的文化,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合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立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其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1.3 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这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得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直接引进了国外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等缺乏细致的研究,致使人们对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关系等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与国外80年代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到90年代应用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显得十分薄弱。
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目前还停留在较粗浅的阶段,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同时,中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乏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许多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因此,难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发展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行业特色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改革中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企业,由于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企业文化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立足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2.1 突出先进性、实践性特点
中国企业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亚文化,公有制决定了这个亚文化在其根本上是当代最富有人本精神、最强调职工意识的最先进的文化。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将文化建设的先进性问题,提升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高度,足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建设乃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经济界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发展企业业先进生产力,从而更好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崭新课题。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职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企业文化来自企业实践,又指导企业实践、服务于企业实践。要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用以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要以企业的兴衰、职工素质水平的高低、精神风貌的好坏和广大顾客是否满意为标准。
2.2 坚持继承性、民族性原则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众多优秀成分,作为亚文化的中国企业文化,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的作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贯重视人际关系。儒家对“人”的强调,对“礼”的推崇,对“利”的贬斥以及“和为贵”、“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还非常重视对人的全面教育和启发引导,强调用“德”的力量来对人的行为起感化作用。这些都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内容共通之处,都为我们提炼、概括现代企业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的道路、经历以及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精神气质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因此,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珍惜和重视应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文化观念,又要珍惜、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机遇同在。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中,一定要坚持民族性这条原则,不断强化自己,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引进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反对盲目引进,照抄照搬,只有我们建设了卓越的民族性企业文化,才能振兴我们民族企业。
2.3 使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近20多年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的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例如:美国的IBM公司、微软公司、宝洁公司、麦当劳;日本的松下公司、丰田公司等,他们想要获得成功不能不考虑其产品是否符合中国的文化、国情。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早已深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它在中国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其产品名称与内涵的全面本土化,迎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同样,中国的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文化理念上突显中西文化的精华。海尔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它成功地在美国建立设计中心、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其人力资源管理完全实施了本土化战略,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海尔,让美国人深切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尔文化。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说过:“海尔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建厂,不仅要生产销售产品,还要使海尔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样,它才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既要坚持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正确分析企业面临的国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要取长补短,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特别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先进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策略等。
2.4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沟通方式
企业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去发挥的。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企业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就能制胜,只有那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具有真正的优势,企业文化应从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培育人出发,给人才以温情的关怀,向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经济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黏合剂”,能使员工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将员工个人的需求同企业的目标融为一体,使员工为企业和个人共同的目标竭尽全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忠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帮助,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在经营性、制度性和管理性渠道之外,建立更多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和载体,使企业员工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因此,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良好沟通,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
2.5 要富有创新性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永恒的主题。企业文化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为我国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是企业观念的创新,现代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找准市场定位,根据时代特点确定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的利益观,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其次是企业制度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由知识管理代替,企业将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以赢得竞争优势;最后是企业形象的创新,必须不断扩大企业形象的对外功能和对内功能,利用企业形象激励企业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6 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它适用于各种组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且是国际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因此,许多管理学者把“学习型组织”看作未来成功的组织模式。学习将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这里的“学习”不是指单纯的看书、办学习班,而是在系统研究项目或产品的过程中学习。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善组织的资源配置方式,并不断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绩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这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