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问题的社会观及其思考_青年生活论文

青年问题的社会观及其思考_青年生活论文

青年问题的社会视角及其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问题是社会称之为青年的这一群体在其成长即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发展,在心理上和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矛盾对自身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青年问题表现在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性心理到思想价值观,从婚恋就业到人际关系,青年可谓问题重重。如:个性缺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代沟问题,思想价值观问题,能力素质问题,婚恋就业问题,犯罪问题,等等。青年问题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在理论界,在舆论界,特别是在教育界,以青年问题为焦点的讨论此起彼伏。为解决青年问题,社会作了极大努力。然而一代青年的问题尚未消解,新一代青年的问题却又产生。青年就是问题,这是社会对青年的总体印象。即便不是问题青年,青年也是问题,这似乎具有普遍意义,正如矛盾普遍存在的道理一样。

青年问题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产生具有一般性根源。解决青年问题,不仅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寻找青年问题产生的一般性根源。为此,必须首先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青年何以成为问题?

认识青年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视角。

其一、理论视角。从理论上看,青年问题是以问题存在的青年发展课题,可称为理论性青年问题。

青年问题是青年发展中内含的问题。青年发展一方面是青年身心随着时间不断成熟的自然过程,一方面是青年以个体身份适应社会即社会化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在人生发展中,无论是青年之前的少年儿童阶段,还是青年之后的成年老年阶段,人的身心的自然成长和人的社会化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是存在的,并且两方面内容在人生发展各阶段具有连续性和继起性。唯一不同的是,青年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中间过渡阶段,从而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正如理论家们所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是青年的典型特征,青年阶段本身就内含了不成熟与成熟的矛盾性,内含了不成熟的问题和走向成熟的希望。身体发育,性发育,心智发展,生活扩展,人际社会性发展,个性完善,诸如此类青年发展内容都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当一个人跨入青年阶段,就意味着要比幼儿和少年面对更多的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在成年人看来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青年人则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从这种意义上讲,青年问题是人生发展特殊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是青年发展过程中内含的问题,青年问题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观必然性。在青年学研究中,关于青年发展规律及发展课题等理论探索都反映了青年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青年问题是人生发展中的问题,是青年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从人的发展角度得出的结论。它表明了青年成为问题的必然性,揭示了青年成为问题的内在根源。

其二,现实视角。从现实生活看,青年问题是青年在处理自身发展课题时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可称为现实性青年问题。

正因为青年问题是青年发展中内含的问题,因而,也是青年无法回避亦最为苦恼的问题。青年在解决这些内在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观念、能力水平的有限以及方式方法等的不当与错误,青年自身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将前面所言青年发展中的内在问题视为理论形态或规律性的青年发展课题,则青年在解决自身发展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则是现实形态的青年问题。这里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青年问题,前者是全体青年面临的人生发展问题,具有普遍性,可称为青年发展课题,这些问题不是青年导致的;而后者是不同青年个体在面对各项具体的青年发展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可称为青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青年主体有关。举例而言,青年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便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不同的青年会以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代沟问题,若青年不能正确处理好代沟问题,而做出离家出走的行为,便形成第二个层面的青年问题。可见,现实形态的青年问题往往与理论形态的青年发展问题是相联系的。

其三,社会视角。从社会的角度看,青年问题是青年处理自身发展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可称为青年社会性问题。这是第三个层面的青年问题,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青年对社会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逻辑上看,青年社会性问题的产生必然与前两个层面的问题具有因果关系,第一层面——青年发展课题,第二层面——青年处理发展课题中的问题,是造成第三层面——青年社会性问题的原因。在这里,青年社会性问题的根源好象是青年,因为他们不能处理自己的问题,从而造成不良社会后果,青年必须为青年社会性问题的产生负责。然而,我们忽视了一个前提,由于青年本身处于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他们以个人行为对社会负责任的观念(即社会责任感)还处于正在形成中,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尚不能负责,又如何能关照到自己行为的社会责任呢?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将青年社会性问题的产生归于青年。

青年社会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应在青年和社会的关系中去寻找。在青年发展中,青年的生物性不是青年的本质,越来越摆脱生物性从而获得社会性是青年期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青年的社会化是青年期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发展对青年提出的要求。青年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社会最为重视和关注的群体,青年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希望,而且越来越成为现实社会的主体力量,社会发展需要青年参与社会,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青年社会化正是青年及其发展与社会及其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融入社会是青年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另一方面,吸纳青年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和社会,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对抗性,并且矛盾双方不具有对等性。在社会中,青年是受重视群体,但也是受控制群体;青年只是可能性主体力量,不是社会权力和权利的控制力量。事实是,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并不表明干部队伍的主体力量就是青年。并且,即使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青年化,青年在社会中的数量比例、以及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然而,社会作为成人的社会的事实依旧没有改变。青年终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不能像幼儿花朵一般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亦不能像老年人那样享有社会福利和理所当然的尊重。想参与社会,被要求参与社会,而不能真正实现参与社会,这就是青年在社会中的角色及所处的地位,这决定了青年发展大大受制于社会发展的关系状态。青年社会问题正是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反叛社会的表现,是在社会发展决定青年发展的状态下,青年反作用影响社会的结果。社会时时处处决定青年正是青年社会问题产生之重要现实根源。

青年是社会的边缘性群体,青年与社会及他群体的关系与矛盾,是青年问题产生的外在根源。在社会与青年的关系中,社会作为一种环境力量,对青年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也可以决定环境,但对青年人而言,他们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因为他们无法与成年人抗衡,社会终究是成人控制的社会,青年是社会的控制对象,是成人教育培养的对象,青年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受到社会及成人的制约。特别是在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中,这种现象表现更加明显。青年发展更多的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对社会的适应。青年生存于社会的种种规定之中。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制约青年,社会的青年观,社会的青年政策,社会的教育制度,社会的舆论力量,都形成对青年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其一,造成青年心理矛盾。首先,青年成为社会的一种对象,青年生活在社会的重重制约之中。一方面是青年的无助、压抑和反叛,一方面是青年的依赖、同化和归顺,青年的发展充满心理冲突。其次,社会主体超越于青年客体之上,青年作为主体欲追求独立性、个性,同时,青年又作为社会主体的对象即客体,受制于从父母到老师到领导的各种要求,这些要求在社会的人们看来可能是善良愿望,于青年而言则可能是不堪忍受之苛求,青年的发展处于主客体的两难境地之中。青年心理的发展本身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社会对青年的制约更加剧了青年的心理问题。

其二,影响青年的人生道路。这突出表现为学校教育的力量。纵观历史,我们发现,随着学校教育的越来越完善,社会实际上将青年的生活完全纳入到学校生活的轨道。青年制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学校生活,总是遵循这样的轨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手段从产生之日起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无疑功不可没。学校教育是为青年的发展而设定,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性设定。它规定了青年的人生追求目标,无论你愿意与否,在18-25岁甚至更大的年龄,上学就是你全部的生活,无论你的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无论你个人是否喜欢或愿意,做一个好学生就是你生活的主要目标甚至父母对青年的全部愿望。青年所处的社会就是学校,青年的生活道路就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两点一线似的求学道路,甚至你还不能中断这种生活道路,否则你的生活将遇到许多麻烦,完成学业是青年的生活基础,也是他们唯一的或者最好的生活出路。青年的最大烦恼由上学而生,青年的最大荣耀也因上学而得。社会设定的好学生标准成为青年发展的指挥棒,也是青年发展的紧筘咒。并且,学校不仅规定了青年的学校生活,而且以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对青年的其它生活也作规定。如:中学生不得恋爱,大学生同居非法,大学生不能结婚。甚至,对大学生兼职经商、研究生结婚生子也一度出现过争论或非议。

社会与青年的矛盾,除了表现为社会对青年的制约作用对青年心理和生活的影响外,还表现为:社会以社会的视角看待青年,设定青年问题。社会设定青年问题,首先从青年概念中对青年年龄的规定及其变化可见一斑。青年概念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前工业社会,一个人在儿童时代与成年阶段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称作青年的过渡期,一个简单的成年礼仪便意味着孩子开始独立面对生活。在封建社会,一个孩子15岁就称为成年人,13岁的女孩就可出嫁。工业社会的来临需要社会成员提高素质,需要孩子进行学习训练以便成为社会的合格一员。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青年阶段在人生中的时间更长,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凸现于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或者说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曙光才使得人们看到青年地位日益上升的可能性。在理论界,青年年龄界限不断扩展,从15-45岁都可称为青年阶段。在现实社会中,围绕青年期这一特殊阶段有多项年龄指标,如实际年龄、学龄、性成熟年龄、法律责任年龄、婚龄、就业年龄、退休年龄和心理年龄,等等。除了实际年龄和性成熟年龄外,其它各项年龄的具体指标都与社会规定相关并发生变化,即便是性成熟年龄其实也打上了社会物质发展的烙印。

青年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困惑都可以在社会看待青年问题的视角中找到根源。如:早恋问题,就青年而言是可能真心爱上了某个女子或男子,而就社会而言,是这一青年在当前年龄阶段不应恋爱。这里有许多理由,诸如实际年龄太小,会影响学习,根本不懂爱情,不会有结果等等成人观念和标准。其实,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真正爱情的发生本是不可预期亦不可抑制的,为何在低龄青年中的发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呢?无非是因为社会的成人们的态度,他们认为青年应按他们的方式对待其实无法抑制的情感。青年无法超越自身心理和情感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心理学中已有许多成果),又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做,诸多青年心理行为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归根到底,青年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是青年问题产生的外在根源,青年问题是社会设定的。社会所谓早恋问题,其实只是低龄异性青年之间自然发生的正常情感,这与成年人真正爱情的产生并无两样,但当社会不是以青年而是以社会的视角看待之,并为之惊异,则必然视为早恋问题。早恋问题正是成人视角的一种设定,是社会设定的青年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代沟问题,青年与长辈的代际差异也是一种必然现象,这是青年与成年共时存在的必然矛盾,就具体矛盾而言,往往会在青年成长为成人时自行解决,就如一个女子,只有她为人之母,才会与自己的母亲达到理解和谅解。代沟问题正是以社会视角看待青年的产物。

社会与青年的矛盾,社会对青年的制约,社会对青年问题的设定,最突出的影响是造成青年的反社会心理、行为及其影响,即青年的反叛问题。青少年厌学是对学校教育的反叛,离家出走是对家庭教育的反叛,这种反叛心理和行为甚至可以达到辱骂老师和杀死亲生母亲的极至,更不用说其它犯罪心理与行为。诚然,不能将青年犯罪的责任完全归咎于社会,但从社会与青年的矛盾中寻找青年犯罪的根源则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言,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制约。青年问题不是青年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青年问题终究是社会的一种设定。青年问题产生的根源应从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寻找。正确认识和解决青年问题的决策,也要从社会与青年的矛盾关系入手。

解决青年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青年问题。青年问题即青年的发展问题,所谓青年发展也就是人在青年期的发展,这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青年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看到青年问题自然解决的可能性,并力求防患于未然。

解决青年问题必须转变认识青年的视角。社会要从为“我”视角转变为为“他”视角,首先认识青年作为人性的自然存在,然后才是社会性的丰富和发展,要从青年的本性出发为青年发展提出要求,设计人生道路。

解决青年问题必须认真审视社会对待青年的方式,解除不利于青年自然发展的种种制约和束缚,为青年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解决青年问题要正确认识青年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诸关系之中,青年人的发展是根本,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青年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工具性意义。

解决青年问题必须树立青年——社会协调发展观。一方面,社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政策和法律作保障,满足青年发展的要求,为青年健康、充分、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青年发展目标要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要积极参与社会,投身于社会发展之中,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青年——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青年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为青年发展服务的良性循环。

标签:;  

青年问题的社会观及其思考_青年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