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 第13章 美国地理(论文文献综述)
呼斯乐[1](2019)在《蒙古族首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首饰是中华民族首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是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之大成者。蒙古族首饰是蒙古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套身体装饰艺术,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文化内涵都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特点。本研究主要以文献研究和田野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辅以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理论,通过对蒙古族首饰的历史追溯、造型演变、工艺发展及其民俗内涵的研究,揭示其与蒙古族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与其他民族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也为蒙古族首饰注入了新的造型、工艺与文化内涵。蒙古族首饰是蒙古族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例证。由于蒙古族首饰是蒙古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套身体装饰艺术,因此本研究在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发展情况,继而阐明蒙古族首饰的整体情况;蒙古族首饰是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大成者,故而第二章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艺术中追溯蒙古族首饰的造型及其文化源头,说明其集大成之根据,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皆具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第三至五章,纵向梳理蒙元至明清时期的蒙古族首饰演变,主要以蒙古族头饰为线索,阐明其时代特点、嬗变原因,同时举证论述了蒙古族首饰与明清中原地区首饰、满族首饰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第六章是从蒙古族首饰制作的工匠、工具、材料和工艺角度对蒙古族首饰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此举证,再次证明了历史上波斯、阿拉伯、突厥、中原等地区对蒙古族首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具体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一、通过对蒙古族首饰的溯源研究,论证了蒙古族首饰是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装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蒙古族首饰是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体装饰之大成者,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具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特色。二、蒙古族首饰造型、工艺及其内含的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元明清蒙古族头饰造型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其艺术造型、工艺与民俗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续性。三、蒙古族首饰吸收了波斯、阿拉伯、突厥、西藏、中原、满族的首饰纹样与文化,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文化的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历史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从对蒙古族首饰材料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蒙古族首饰材料的名称便是沿用了波斯、阿拉伯语的称谓,说明历史上蒙古族与其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材料名称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变,又说明在每个历史阶段,其他文化对蒙古族首饰文化的巨大影响,如论文中训释的“珊瑚”一词,元明时期用sitan称呼,至清代则用siru呼之,说明了“珊瑚”最初来源于古代阿拉伯,至清代西藏喇嘛教(佛教)对蒙古族文化广泛影响,才导致名称的替代。突厥与蒙古族由于历史和地缘上的关系,使得二者的很多首饰词汇存有共性或相互借用,而蒙元时期的高冠的形式虽然在中国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地区已经消失,但在中亚却得以保存,说明“改朝换代”也深刻地影响了蒙古族首饰的发展。中原地区的首饰纹样更是从诸多领域的交流中影响了蒙古族首饰的纹样,如汉字“囍”“寿”纹样在蒙古族首饰中时有发现。四、在中国地域范围内,蒙古族首饰独具特色,但从蒙古族首饰的造型、命名的特点来看,它与阿尔泰地区的首饰更为接近,故而可以将阿尔泰语系民族的首饰看作是一个系统,本研究者提出“阿尔泰首饰系”(或“阿尔泰首饰风格”)的发想(设想)。五、蒙古族首饰尤其是头饰,虽然在纵向的历史中展现出了每个时代不同的面貌,但其首饰文化相关的民俗却是十分稳定的,其核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是贯穿始终的。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萨满教)对生命和灵魂的观念在首饰文化上的折射,具体表现为两性的繁衍、家族的兴盛等方面。本研究首先是以基础理论与应用性研究相统一,以艺术学科(民艺学)基础理论为基础,对蒙古族首饰的工匠、工具、材料、工艺等的活态的文化进行了梳理研究。故本研究是区别于单纯的艺术造型研究的文本;其次,本研究以艺术考古为基础,辅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艺术考古为历史上的蒙古族首饰研究为学科支撑,又从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得到有力补充和确证;再者,本研究大量使用了阿尔泰语系的前人成果和语言学资料,如古代突厥语、中古蒙古语,以及活态语言资料,如现代蒙古语、满语方言,对蒙古族首饰、材料、工具名称进行了大量的训释,并使用国际语言学主流标音方法即统一标注转写拉丁文音标,而非汉译法。本研究还是基于基础数据库基础上的研究,在本研究者大量田野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田野调研基础数据库,又整理了阿尔泰首饰词汇(突厥语、蒙古语)使之形成语言材料数据库,在两大数据库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阿尔泰首饰”风格的发想。综上所述,蒙古族首饰是集北方草原民族人体装饰之大成者,其造型艺术、材料工艺、审美文化皆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色。蒙古族首饰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历史上蒙古族首饰造型看似大相径庭,但其艺术造型、工艺,民俗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续性。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蒙古族精神文化形态之一的蒙古族首饰,她是“草原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者和实在物质载体。蒙古族首饰大量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装饰艺术风格、工艺、材质,同时她也影响了邻近民族的身体装饰文化,蒙古族首饰可以被视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和丰富的艺术形态。蒙古族首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审美多样性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莫日根巴图[2](2012)在《古代蒙古族逻辑思想研究 ——以《蒙古秘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逻辑思想是逻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逻辑思想,其中由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当然也包括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持续融合过程。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理应包括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民族的逻辑思想。逻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逻辑发展方向的转变、“广义论证”、逻辑修正性理论、“大逻辑观”等逻辑学多元发展的理论和观点,为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和理论依据。本文以此为理论前提,将“不同文化群体的说理方式”作为逻辑范畴,以蒙古族迄今为止遗留下来的最早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作为研究对象,用逻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古代蒙古族的思维特征和思维方式,诠释其中所体现的古代蒙古族的逻辑思想。本文首先采用文献梳理方法,汇总、分类《蒙古秘史》中的人名、地名、部落名和神话传说、诗歌、箴言、格言、谚语,并参考不同版本的《蒙古秘史》进行解析,分析《蒙古秘史》所反映的古代蒙古族风俗习惯和军事思想;然后采用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非形式论证等方法,分析、阐释了通过《蒙古秘史》所体现出来的古代蒙古族的思维特征和思维方式,诠释了其中所包含的逻辑思想。最后,分析、论述了古代蒙古族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指出了其客观存在和必然性。通过研究,关于《蒙古秘史》中所反映的古代蒙古族逻辑思想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古代蒙古族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形式上,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在思维趋向上,英雄崇拜是古代蒙古族思维自始至终贯穿的总趋向。第三,在思维性质上,古代蒙古族的思维有一定的原始思维痕迹,主要表现在图腾思维、神话思维、腾格里思维、萨满思维等;辩证思维比较发达,“古列延”(圆形)思维是古代蒙古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第四,逻辑思维初见端倪,类概念已经形成,意象性思维方式成为古代蒙古族先民认识事物、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在推理类型上,主导推理类型为推类。第五,古代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草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包胜利[3](2003)在《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成吉思汗是个着名历史人物。他是蒙古汗国的开国君主,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他的活动不仅改变了蒙古社会和蒙古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军史学家、民族学家、文学家…都评价过他。历史上还没有一位人物象成吉思汗那样引起众多截然不同的评价,并且这种争论将永久持续下去。不管世人如何看待成吉思汗,古代蒙古人却把他当作祖先、圣王、文化英雄、神灵等的合一。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在他的身后美化、圣化、神化他。这些传说的内容是丰富的,含义是多重的。本文认为,在蒙古族中流传的成吉思汗传说就整体而言是贯穿着统一的价值体系、维护着特定“组织”利益的权力话语,因此是一种“组织叙述”。它们是古代蒙古社会权力关系的派生物,又是权力关系的镜像;同时也是促进权力关系生成的现实力量。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考察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萨满教汗权思想和佛教政治历史观的建构关系,揭示成吉思汗传说作为“组织叙述”是怎样被不同时代的统治者所利用并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考察成吉思汗传说作为“组织叙述”在古代蒙古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绪论中介绍了成吉思汗传说研究的现状,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民间流传的成吉思汗传说较少有人研究,历史文本中记载的成吉思汗传说的研究,主要是在神话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的范围内进行的,并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成吉思汗的传说进行全面地、系统地、专题性地研究,更没有人把这些传说与古代蒙古政治文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第一章介绍了成吉思汗的生平和古代蒙古汗权。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权力理论、人格理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对成吉思汗在蒙古历史上做出的贡献以及在他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素养进行了全面评价,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论证了成吉思汗被蒙古人所膜拜、成为众多传说“中心”的内在根据。接着系统地分析了古代蒙古汗权的形成、汗权的基础、范围、特点和功能等,提出了蒙古汗权是支配社会、凌驾于经济基础之上的超经济力量的新观点。 第二章首先全面地分析了传说中的成吉思汗形象,指出传说中的成吉思汗具有神祗、大汗、文化英雄、平民、其他等形象。根据成吉思汗传说的内容的意识形态性、传播者的政治倾向性、传播途径被统治者所占有等特点,提出了成吉思汗传说是“组织叙述”的观点。 第三章探讨了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萨满教汗权思想建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权力神格化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根源,阐述了《蒙古秘史》是成吉思汗时代建构的汗权思想,分析了成吉思汗祖先的传说在形成成吉思汗时代“汗权天授”思想中的作用,考察了成吉思汗本人的天命观和他在“汗权天授”思想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成吉思汗传说通过赋予成吉思汗的形象以感生、异貌、瑞相、受命、奇功异能等神性品格,建构了古代蒙古的“汗权天授”思想。 第四章探讨了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发展的关系。佛教在元代时被奉为国教。元代统治者采纳了全新的所谓平行政教两权的国家学说。为此,在理论上对以往蒙古的“汗权天授”思想进行了改造。成吉思汗成了查克拉瓦尔迪汗——转轮王。16世纪,当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以后,佛教政治历史观仍然借助于编撰许多关于成吉思汗与佛教发生过种种联系的传说得以确立。在传说中,成吉思汗的诞生应了佛陀的预言和受命;成吉思汗是金刚持佛的化身:成吉思汗是在蒙古地区最早实行两种原则的等等。“汗权天授”被“佛授汗权”或“佛汗合一”论所取代。 第五章探讨了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指出成吉思汗传说在维护蒙古汗权和“黄金家族”汗统、为后代树立贤明君主的形象、规范社会伦理道德、培养臣民角色意识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余论部分指出成吉思汗传说是成吉思汗崇拜观念的表达。分析了成吉思汗传说得以广泛、持久流传的社会历史根据和意义。指出成吉思汗崇拜的实质是权力崇拜,在其深层次,则是利益崇拜。由于成吉思汗在蒙古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加之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操纵下,在蒙古人的心中,成吉思汗不仅仅是一个存在过的汗,而且成了代表蒙古人最大利益的特殊符号,是蒙古人追溯和确认文化身份的“根”
露西[4](2000)在《《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18) 第19章 美国政治制度》文中指出 James Madison 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美国第4任总统,民主共和党创始人之一,有美国“宪法之父”之称)Bill of Rights 权利法案(指美国宪法修正案的前10项条款,这10项条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美国公民的自由不受国会侵犯。)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众议院(美国国会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权是提出立法建议等,有众议员435名,任期两年)
露西[5](2000)在《《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 第13章 美国地理》文中认为Appalachians 阿巴拉契亚山脉(北美洲东部巨大山系,长约3000公里,多数海拔1000—1500米)Rockies 落基山脉(北美洲西部主要山脉,纵贯美国全境,长5100公里,最高峰埃尔伯特山[MountAlbert])Mississippi 密西西比河(美国境内最长河流,全长6415公里,是美国内陆水运的大动脉)Missouri 密苏里河(美国第二大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最长支流,全长3725公里)Rio Grande River 格兰得河(位于北美洲南部,长约
二、《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 第13章 美国地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 第13章 美国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族首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蒙古族历史与蒙古族首饰概述 |
第一节 蒙古族历史概述 |
第二节 蒙古族首饰概述 |
第二章 蒙古族首饰溯源——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艺术 |
第一节 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原始身体装饰艺术及其审美概述 |
第二节 岩画与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 |
第三节 鹿石与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身体装饰 |
第四节 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以“高”为美的头饰风格 |
第五节 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身体装饰艺术 |
第三章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首饰 |
第一节 蒙元时期“罟罟”概述 |
第二节 罟罟冠佩戴的起止时间和佩戴部族 |
第三节 罟罟冠消失的原因 |
第四节 蒙元时期女性首饰“罟罟”词源 |
第五节 “罟罟”别名“孛黑塔”考述 |
第六节 蒙元时期蒙古族首饰形制 |
第四章 明清时期内蒙古中西部蒙古族首饰 |
第一节 瓦剌部对蒙古族首饰的影响及罟罟冠的消失 |
第二节 明代土默特妇女首饰 |
第三节 明代瓦剌、土默特部对蒙古族首饰影响成因 |
第四节 匈奴头饰对蒙古族头饰的影响 |
第五章 明清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首饰 |
第一节 清代内蒙古东部蒙古族首饰(兼顾与满族“扁方”比较) |
第二节 “扁方”上的“暗八仙”程序式图案的运用 |
第三节 “扁方”或簪上的“花瓶”(博古纹)图案 |
第四节 蒙古族“额箍”tatayur与满族“额饰”gidakuu |
第五节 清代内蒙古东部蒙古族首饰和达斡尔族“辫筒”比较 |
第六节 内蒙古东部地区妇女佩戴耳饰数量调研 |
第七节 清代漠南蒙古东部妇女头饰与其他蒙古部头饰的共性研究 |
第六章 蒙古族首饰的制作工匠、工具、材料及其工艺 |
第一节 蒙古族首饰工匠 |
第二节 蒙古族首饰制作工具 |
第三节 蒙古族首饰的材料 |
第四节 蒙古族首饰的工艺 |
第五节 “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蒙古族首饰和“阿尔泰首饰”发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古代蒙古族逻辑思想研究 ——以《蒙古秘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1.1.1 古代蒙古族逻辑思想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1.1.2 《蒙古秘史》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意义、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的难点 |
1.2.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的切入点、基本思路 |
1.3.1 研究的切入点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蒙古秘史》概况 |
第一节 《蒙古秘史》的内容介绍 |
第二节 《蒙古秘史》的性质——古代蒙古族百科全书 |
2.2.1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编年史 |
2.2.2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文字记载史的开始 |
2.2.3 《蒙古秘史》是古代蒙古族文学高峰之一 |
2.2.4 《蒙古秘史》是中世纪蒙古语的资料库 |
第三节 《蒙古秘史》的版本介绍 |
2.3.1 现存版本 |
2.3.2 译注 |
2.3.3 相关研究着作 |
附表 |
第三章 《蒙古秘史》人名、地名、部族名中的逻辑思想 |
第一节 《蒙古秘史》中的人名 |
3.1.1 《蒙古秘史》中人名的内容 |
3.1.2 《蒙古秘史》中人名的形式 |
第二节 《蒙古秘史》中的地名 |
3.2.1 《蒙古秘史》中地名的内容 |
3.2.2 《蒙古秘史》中地名的形式 |
第三节 《蒙古秘史》中的部族名 |
3.3.1 《蒙古秘史》中部族名的内容 |
3.3.2 《蒙古秘史》中部族名的形式 |
第四节 《蒙古秘史》人名、地名、部族名中的逻辑思想 |
3.4.1 《蒙古秘史》人名、地名、部族名中体现的古代蒙古族思维特征 |
3.4.2 《蒙古秘史》人名、地名、部族名中的逻辑因素 |
附表 |
第四章 《蒙古秘史》神话传说、诗歌、箴言、格言、谚语中的逻辑思想 |
第一节 《蒙古秘史》中的神话传说 |
4.1.1 孛儿帖·赤那、豁埃·马澜勒神话 |
4.1.2 都蛙·锁豁儿神话 |
4.1.3 阿阑·豁阿无丈夫生子神话 |
4.1.4 阿阑·豁阿折箭训子传说 |
4.1.5 帖木真被困大山传说 |
4.1.6 《蒙古秘史》神话传说中的逻辑思想 |
第二节 《蒙古秘史》中的诗歌 |
4.2.1 《蒙古秘史》中典型诗句解析 |
4.2.2 《蒙古秘史》诗歌中的逻辑思想 |
第三节 《蒙古秘史》中的箴言、格言、谚语 |
4.3.1. 《蒙古秘史》中箴言、格言、谚语的解析 |
4.3.2. 《蒙古秘史》箴言、格言、谚语中的思维特点 |
第五章 《蒙古秘史》军事思想中的逻辑因素 |
第一节 《蒙古秘史》中的军事思想 |
5.1.1 《蒙古秘史》中的军事概念 |
5.1.2 《蒙古秘史》中的战争分类及主要战略战术 |
5.1.3 《蒙古秘史》中的军事习俗 |
第二节 《蒙古秘史》军事思想中的逻辑因素 |
5.2.1 《蒙古秘史》军事思想中体现的古代蒙古族思维特点 |
5.2.2 《蒙古秘史》军事思想中的逻辑因素 |
附表 |
第六章 《蒙古秘史》中风俗习惯的逻辑思想 |
第一节 《蒙古秘史》中习俗解析 |
6.1.1 颜色习俗 |
6.1.2 数字习俗 |
6.1.3 婚姻习俗 |
6.1.4 其他习俗 |
第二节 《蒙古秘史》中习俗反映的古代蒙古族思维特点 |
6.2.1 英雄崇拜思维 |
6.2.2 萨满思维 |
6.2.3 图腾思维 |
6.2.4 意象思维 |
第七章 古代蒙古族思维方式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经济背景 |
第二节 政治背景 |
第三节 文化背景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历史上的成吉思汗及古代蒙古汗权 |
第一节 历史上的成吉思汗 |
一、 成吉思汗生平 |
二、 成吉思汗在蒙古历史上的功绩及个人素养 |
第二节 古代蒙古汗权 |
一、 汗权的形成 |
二、 汗权的基础 |
三、 汗权的范围 |
四、 汗权的特点 |
五、 汗权的功能 |
第二章 成吉思汗传说概述 |
第一节 帝王传说及其普遍性 |
第二节 传说中的成吉思汗 |
一、 神祗 |
二、 大汗 |
三、 文化英雄 |
四、 平民 |
五、 其他 |
第三节 成吉思汗传说是一种“组织叙述” |
一、 传说作为“组织叙述”的手段 |
二、 帝王传说与“组织叙述” |
三、 成吉思汗传说是“组织叙述” |
第三章 成吉思汗传说与萨满教汗权思想 |
第一节 权力神格化的文化心理及社会历史基础 |
第二节 成吉思汗祖先传说与“汗权天授”思想的建构 |
一、 “天命所生的孛儿帖赤那” |
二、 “独眼巨人”都蛙锁豁儿 |
三、 “天的儿子”孛端察儿 |
第三节 成吉思汗传说与蒙古“汗权天授”思想的建构 |
一、 成吉思汗与“汗权天授”思想的建构 |
二、 成吉思汗的传说与“汗权天授”思想 |
第四章 成吉思汗传说与佛教政治历史观 |
第一节 佛教两次传入蒙古 |
一、 佛教与元朝汗廷 |
二、 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 |
第二节 蒙古佛教政治历史观及其发展 |
一、 元代时期的佛教政治历史观 |
二、 16—19世纪蒙古佛教政治历史观 |
第三节 成吉思汗传说与佛教政治历史观 |
第五章 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政治社会化 |
第一节 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的维系 |
第二节 传说与“团结统一”理念 |
一、 游牧社会需要“团结统一” |
二、 汗权之争与“团结统一” |
三、 传说与“团结统一”理念 |
余论 |
一、 传说与成吉思汗崇拜 |
二、 成吉思汗崇拜的实质是权力崇拜 |
三、 成吉思汗崇拜是蒙古人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四、《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 第13章 美国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族首饰研究[D]. 呼斯乐. 山东大学, 2019(02)
- [2]古代蒙古族逻辑思想研究 ——以《蒙古秘史》为例[D]. 莫日根巴图. 南开大学, 2012(06)
- [3]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 包胜利.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4]《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18) 第19章 美国政治制度[J]. 露西. 英语知识, 2000(06)
- [5]《英语国家概况》词汇选释 第13章 美国地理[J]. 露西. 英语知识,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