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遵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弟子规》中写道“首孝悌”,就明确将“孝”字放到首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孝”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占有极高的位置。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的人,怎么会爱朋友、爱他人,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针对上述种种,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苦心,让学生学会爱父母,让学生学会尽孝心。
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体会父母之爱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有关孝心教育的素材,这些都为我们进行孝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如苏教版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一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就是这样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却蕴含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许多学生都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明白,父母的爱就是这样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就是这样的默默付出却不求任何回报。而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爱,回报这份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讲述“孝心”小故事,渗透孝心教育
孝心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而历史上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孝心典范,也是我们进行孝心教育的极好素材。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积极主动地挖掘孝心教育内容,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语文课中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孝心的故事,如动物中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古诗歌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汉朝黄香温席,再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这些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孝”的含义,潜移默化地把“孝”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把“孝心”教育落到实处
孝心不是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使孝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把孝心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去做,去表达对父母、老师、长辈的感谢。
1.推出孝言行动。
即:“进门忙问候”、“出门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别说再见”、“谢谢爸爸妈妈”。回家三个一:一句问候话、一杯茶、一件家务事。
2.开展“我向父母表达爱”的活动。
我记得在学习习作《向父母表达爱》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付出时,尽管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孩子们的眼眶红了。见到时机成熟,我问学生:如果父母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尽管还是有点羞涩,但他们都道出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随着这种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做到处处体现孝心、处处实践孝心,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孝心。
小学阶段是我们在校接受教育最长的一段时间,且小学生刚刚跨进校园接受正式的教育,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将有关孝文化题材的美谈佳话编写成孩子乐于接受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儿童画、儿歌、故事等展现给他们,是传承孝这一传统美德的最佳方式。但是这些内容如果老师不去强调,学生很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如何尊己爱人,如何孝亲敬长,如何礼遇他人,如何恪忠职守,如何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凡此种种,只要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学生。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孝道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强文化底蕴,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厚度,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论文作者:王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孝心论文; 母亲论文; 父母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中华民族论文; 的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