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莱西市院上镇奔达小学 266609
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课堂教学愈来愈要求建构一种新型的模式来组织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要促使他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数学课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并且能发展自己的探究性思维。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接受或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提高能力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与传统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相比,两者有一致性,但是启发式教学侧重于教师,问题探究式教学侧重于学生。因此,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一、我认为数学课问题探究式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基本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出发点。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正是在基本问题引导下,基础知识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恰当地提出适宜于学生的基本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更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索指明了方向;而且当相应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学生还可以深刻体验到这个基本问题正是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纲”。
2.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作为立足点。
数学课问题探究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揭开知识的奥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问题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都要立足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充满活力。
3.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终结点。
数学课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学习新课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思维受到很好的训练。教师抓住重点讲解,学生通过样例学习和尝试学习,高效率地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由此,也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二、如何在数学课中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
1.创设情境,激趣促思,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动机中,最有效的因素就是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师生通过语言的描述。
二是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创造富有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与知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三是利用实物模型或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我是这样做的: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与学生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根据你们对长方体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老师,我们刚刚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我现在就想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2:我想知道长方体有几条棱。
生3:我想知道长方体中有几个顶点。
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学生又有了如下问题:
生4:我们既然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那这6个面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我感觉它们的面积有相等的,是这样吗?
生5:我也有个问题,就是长方体有12条棱,那么这些棱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6:我想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学生有了这些自己提出的问题,就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自己动手,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探寻研讨,交流总结,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时,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让他们在群体的影响下,通过积极讨论,在探究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进行建构,从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解决问题。
3.理解应用,学以活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性。
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有长足的创新和发展,那么数学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的问题探究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论文作者:张京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长方体论文; 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式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