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性
马 赫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摘要] “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基于终身学习文化理念,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社区学习建立高效便捷的学习生态圈,进而形成社会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学习过程中萌生、发展乃至成熟的文化,包括精神范畴与形象范畴等,具有自觉自主、共生共享、情感凝聚、生命成长四个特征,对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与社区文明程度,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社区学习文化;内涵;特征;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形成终身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城市的基础与前提是学习型社区,而社区学习文化则是学习型社区的灵魂及功能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带给我国社区学习文化建设以新的机遇、新的活力,推动了我国社区学习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扶贫资源滥用,扶贫资金被截留和贪污,扶贫政策监管和执行中出现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4]。由于观念原因,有些脱贫人口仍死死扣留“贫困帽子”,不愿退出。由于上级下达的贫困户指标有限,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无法进入。部分地区返贫率高,没有返贫人口再入机制,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和再入机制不健全,一些人甚至出现“被脱贫”、“假脱贫”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动态管理和监管,对黑龙江省精准脱贫产生了巨大的束缚。
一、“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基于终身学习文化理念,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社区学习建立高效便捷的学习生态圈,进而形成社会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学习过程中萌生、发展乃至成熟的文化,包括精神范畴与形象范畴等,以提升个人生命价值与改善城市文明精神面貌。
(一)社区学习文化主体:社区学习共同体
学习型社会框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二是各类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学习组织。社区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载体,具有先天的优势,表现在四个方面:(1)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社区是开展相关活动的实体场所。(2)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中心区域的社区人口密度相对更高。(3)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住房货币化改革决定了相同社区房屋价格价位相仿,社区居民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性等会有或多或少的相似,因而更容易结成基于生活区域的利益共同体。(4)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每个社区都会配套相应的公共区域,如健身器材,随着公共区域活动数量的增加,居民与居民之间社会交往会逐渐增加。
将一颗质地坚硬、大小适宜、表面光滑的中药王用胶布贴压到患者耳穴上,取耳垂部眼、舌、面颊等穴,贴压期间,保持耳廓干燥,冬季贴压留1周,夏季则留3d。埋穴期间若有痒痛感觉,立即用水润湿后取下中药王。
民众生活在社区中,个体终身学习与社区学习具有紧密联系。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社区学习的全过程,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能被鼓励地、积极地进行终身的学习。特定相同社会区域与具有一定共同意识的社会成员所构成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更容易满足终身学习文化提出的要求,更容易实现终身学习文化的目标与任务。成熟的“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的形成将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终身学习文化的建设。
(二)社区学习文化结构:精神范畴与形象范畴
儿童精神哲学认为,人拥有植物性生命、动物性生命与人所特有的精神生命(或称理性生命)。社区学习文化中更注重“生命性”本身,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不仅仅是学习者,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性的鲜活个体。成员的植物性生命如身体的、生理的,动物性生命如行为的、认知的、物质的,精神性生命如心理的、精神的、信仰的等等都包含在社区学习文化共同体的共同活动中。共同的信念、价值观与归属感,使得社区学习共同体焕发出生命性,进而激发了成员的生命潜能,促进成员生命成长,让成员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情感的愉悦,将学习过程视为一种享受。学习成果与收益包括但不限于客观的、可用科学标准衡量的知识、技能等,更多地体现在自我的内心成长。
二、“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的特征
社区固定的地域、相对确定的成员有助于社区学习成员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信任与情感支持关系。社区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共同的情感”或“共享的思维”在长期学习交流互动下逐渐演变成高聚合、紧密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会随着成员之间的交往持续强化,内化为社区学习共同体里一种习惯的文化氛围,自觉选择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时将社区成员牢牢凝聚成一条无形纽带,构筑起情感黏合剂,最终形成温馨、和谐、高尚的社区文化范围。
(一)自觉自主
社区学习共同体里的学习生态是一个共生的学习生态系统,包括多个生态因子:不同年龄、文化、职业、学习及阶层的成员,不同成员在共同体里扮演不同角色,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习内容、地理环境、学习资源、设备建设等等。所有生态因子在“自觉自主”规则下,共同构成一个自由开放、有机循环的共生境遇。对于社区学习成员来说,尽管基础、能力、目标等有所差异,但由于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差异反而促进流动资源共享。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生产与消费是多边、多向的,在这种多边互动交流中有助于形成共生共享的资源机制,信息交流与能量流动的成本极低,效率却极高。
(二)共生共享
互联网+时代加速推进了终身学习的主体转移,学习者不仅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立足于学习者的自主性与学习需求,尊重学习者的认识方式与特点,强调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学习者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己拟定学习策略,自己选择教育资源,自己安排整体学习活动,甚至自己进行学习评量。“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自由、轻松的氛围与环境,不受外部强制规范,能充分调动与发挥社区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只为自己负责,并不需要向特定单位或个人负责,学习需求呈现动态性特点,学习动机从单一外在、功利性需求向复合内在精神满足、心灵成长转变。
(三)情感凝聚
“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具有自觉自主、共生共享、情感凝聚、生命成长四个特征。
(四)生命成长
成熟的社区学习文化包括精神范畴与形象范畴。精神范畴是无形的社区学习文化,如社区学习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信念精神等;形象范畴是有形的社区学习文化,如社区学习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有助于形成社区学习文化的物质条件等。精神范畴与形象范畴合成的社区学习文化最终将引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社区学习文化的学习主体虽是个体而非社会在学习,但社区学习文化的形成是社区共同体全体学习的结果,具有社会性的属性,会形成一定的信念精神与制度规范。这种具备精神范畴与形象范畴的社区学习文化必将指导、制约着社区居民的行为,对社区乃至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局部情况:伤口敷料渗出,呈淡红色血渍印,更换敷料加压包扎后短时间内仍出现上述症状。有些患者伤口敷料虽清洁干燥,但伤口周围皮肤出现隆起,触及有波动感,提示皮下有脑脊液渗出。脊柱手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增多,有时多至1 000 ml以上,颜色呈淡红色或清亮液体(正常<300 ml,呈血清样混浊液)。
三、培育“互联网+”社区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社区学习文化根植于文化本身,是对文化在终身学习理念的继承和创新。
(一)新时代终身学习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社区本身就是由固定地域、确定成员、某种共同意识、一定互动关系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基于共同学习而自愿结成相对稳定的学习群体就是社区学习共同体。汪国新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因共同学习而结成的能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
(二)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与社区文明程度
社区学习文化伴虽随着学习过程而生,但文化的精神影响远不至于“学习”,往往带来的是社区成员整体的改变。当今“学习化生存”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这种学习文化是随着新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不断发生动态变化,进而不断促进个体成长与整体素质的提升,不断优化人的品性,引导与塑造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产生群体效应,自觉自愿遵守社会文明守则,维护社会公德,形成文明健康生活圈,推动社区文明高度不断攀升。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学习文化中共生共享的核心就在于相互受益,互惠互利。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独特境域中,不仅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和需求都能得到足够尊重,不同学习者不同的个性和需求都能够实现“异质共存”。在长期交流互动中,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友爱和关心,逐渐形成一种聚合程度高的、亲密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不断强化社区居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心理认同与归属感。
(四)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学习型城市是通过实施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各级组织创新发展和广大市民全面发展的城市。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典型区域性学习型组织。成熟的社区学习文化注重人性的培养,鼓励市民建立自己的技能、知识与才华等数据库,并与他人分享个人的资源以对城市生活和文化作出贡献。城市居民只有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常态,才能在快速变迁的城市中具有适应能力,从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式中wny为以指标cy为准则指标cn的权重,该权重不仅能反映指标cn的影响度,还能体现指标cn的相对重要度,
参考文献:
[1]汪国新.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人生命性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9(6):3-7.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19-07-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4]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8-42.
[5]桑宁霞,王晓丹.社区教育自组织的后现代意蕴[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136-142.
[6]汪国新,项秉健,陈红彦.社区学习共同体六个重要话题的讨论[J].当代继续教育,2017(5):63-66.
[7]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11.
[8]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17.
[9]曾文婕,宁欢,谈丰铭.我国学习文化研究二十年:成就与展望[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50-60.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046(2019)8-0198-02
[基金项目: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互联网+’时代社区学习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181155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