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征讨都督考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督论文,北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魏时期,战争频繁。这些战争是北魏国家为了拓展疆土、抵御南朝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以及平息国内叛乱而引起的。为保证战争胜利,北魏国家非常注意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并且,不断改进和完善军事制度。其中,在军事行动中,设置征讨都督便是北魏国家所实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注:在北魏文献中,征讨都督被称为“都督诸军事”、“都督北讨诸军事”、“都督北征诸军事”、“都督征南诸军事”、“北征都督”、“北讨大都督”等,它的称号并不固定。而在南朝,征讨都督一般被称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这是北魏征讨都督称号与南朝不同之处。尽管如此,在征讨都督的职能上,北魏与南朝大体上是一致的。)因而,考察北魏设置征讨都督的具体情况,对深入认识当时军事制度的特征是必要的。当然,这也是全面探讨北魏都督制度的重要内容。所以,本文拟对北魏征讨都督的始设时间、征讨都督设置的特点、征讨都督的权力以及征讨都督与将军制度的关系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北魏征讨都督的始设时间
探讨北魏征讨都督的始设时间,需要与北魏建国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是在塞北建立起北魏王朝的。北魏王朝建立后,拓展其疆土,成为当时国家的大事,不断向其周边邻国和其他少数民族用兵,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据《魏书》卷2《太祖纪》载, 从道武帝登国元年开始至道武帝天赐六年,共24年时间,进行大小战争51次之多。在道武帝进行的战争中,大部分为他本人亲征,但他也选派重要将领率军征伐。这种情况至道武帝统治后期,便开始增多。例如,皇始元年,道武帝“遣将军王建等三军讨宝广宁太守刘亢泥,斩之,徙其部落。”(注:《魏书》卷2《太祖纪》。)又如,天兴四年, 道武帝“诏征西大将军、常山王遵等率众五万讨破多兰部帅木易子,材官将军和突率骑六千袭黜弗、素古延等部。”(注:《魏书》卷2《太祖纪》。)尽管道武帝注意选派不同称号的将军掌管征讨事务,但是,他所任命的将军都没有加都督称号。这说明,征讨都督在当时的讨伐战争中还不是急需的,因此道武帝自然也就不设置这种都督了。然而道武帝对其它种类的都督的设置却很重视。至迟道武帝在他统治后期,已经开始设置都督中外诸军事(注:《魏书》卷2 《太祖纪》:“(皇始二年)甲寅,以东平公元仪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兖豫雍荆徐扬六州牧、左丞相,封魏王。”)、都督诸州军事(注:详见拙作《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6期。),这就是说,道武帝已经在模仿晋制,试图建立都督制度。但是,道武帝在他统治时期却为什么不急于设置征讨都督呢?应该说,这与当时部落兵制尚占主导地位有很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些部落兵的构成还不十分复杂,自然在进行征伐战争时,全部军队只要重要将领来统率就可以了,还不需要设置都督来进行全面节制。
至明元帝拓跋嗣时,虽然北魏的军队依然以部落兵为主,但是,在军队的构成上,开始与道武帝时的情况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明元帝除了有以部落兵为主的中兵外,已开始设置镇戍兵和地方兵。《魏书》卷3《太宗纪》:“(永兴五年)遣元城侯元屈等率众三千镇并州。乙卯,诏会稽公刘洁、永安侯魏勤等率众三千镇西河。”元屈和刘洁、魏勤所率的军队,显然是从中兵中分出来防卫地方的镇戍兵。《魏书》卷3《太宗纪》:“(神瑞元年)河内人司马顺宰自号晋王。 太守讨捕,不获。”河内太守能够进讨自称晋王的反叛者,他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军队的,这些军队自然属于郡兵,也就是一种地方兵。
在明元帝时,不仅军队的构成开始复杂起来,而且,由于北魏国家控制的疆域不断的扩大,它所面临的敌人已经不是一些少数民族部落,而是拥有比较强大军事势力的诸如北燕、南燕、后秦、夏国、刘宋等国家。因而,北魏国家在对军队的统率和节制上,就应该有所调整,以此来应付比较复杂的战争局面,并有效的指挥各种不同种类的军队。明元帝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调整对都督的设置。《魏书》卷3 《太宗纪》:“(泰常七年)秋九月,诏假司空奚斤节,都督前锋诸军事,为晋兵大将军行扬州刺史,交趾侯周几为宋兵将军、交州刺史,安固子公孙表为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前锋伐刘义符。”又《魏书》卷29《叔孙建传》:“久之,除(叔孙建)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楚兵将军、徐州刺史,率众自平原济河,徇下青、兖诸郡。”明元帝任命奚斤和叔孙建所担任的都督前锋诸军事,实际上,正是一种征讨都督。从任命方式上来看,明元帝以诏令的形式,为奚斤和叔孙建加节,授都督称号,并且,使其领有将军职衔,因此可以说,这种任命的程式是比较完备的。然而,明元帝却只让奚斤和叔孙建都督前锋军事,并没有让他们都督全部的南征军队,这说明,北魏征讨都督开始设置时,还不具备节制全部征讨军的职能。因此,北魏泰常七年设置的征讨都督只是其早期的形式,在对征讨军队的统领上,尚需要在制度上健全起来。
如果说明元帝时,北魏国家开始设置征讨都督,那么,至太武帝拓跋焘时,征讨都督的设置及其职掌都比较完备了。《魏书》卷4 《世祖纪》载:“(太延二年)赫连定之西也,杨难当窃据上邽。秋七月庚戌,诏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督河西高平诸军讨之。”“(太平真君三年)秋七月丙寅,诏安西将军、建兴公古弼,督陇右诸军及殿中虎贲与武都王杨保宗等从祁山南入;征西将军、淮阳公皮豹子与琅琊王司马楚之等,督关中诸军从散关西入,俱会仇池;郁林公司马文思为征南大将,进爵谯王,督洛豫诸军南趣襄阳;征南将军、东安公刁雍东趣广陵,邀方明归路。”在这些记载中提到的北魏将领所督军队,实际上,都是以征讨都督的身份节制各种不同种类的军队出征作战。其中以奚斤所率军队的构成最为复杂,既有中兵、镇戍兵,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兵。不仅如此,关于太武帝对征讨都督的任命情况,在文献中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魏书》卷16《道武七王·阳平王传》:“长子他,……从世祖讨山胡白龙于西河,……寻改封淮南王,除使持节、都督豫雒河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虎牢。威名甚著。后与武昌王提率并州诸军讨吐京叛胡曹仆浑于河西,平之。拜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都督诸军事,北讨蠕蠕,破之,运军储于比干城。”据此可知,太武帝任命拓跋他为北讨蠕蠕的征讨都督仍然使其拥有镇南大将军职衔,而且,要为其加“使持节”和“都督诸军事”的称号。由此来看,在太武帝时,征讨都督的设置已经基本制度化。也就是说,从征讨都督的任命、统领的军队、将军的职衔、受节状况以及都督的称号等方面都已经很完善了。
总之,北魏国家在明元帝泰常年间,开始设置征讨都督。但是,这一时期的征讨都督在其设置和职能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的。直至太武帝时,才出现能节制各种不同军队和任命方式上比较健全的征讨都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在太武帝太延年间后,北魏国家才将征讨都督的设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措施来加以实施。
二、北魏征讨都督设置的特点
北魏国家设置的征讨都督从太武帝后,在制度上开始完善起来。因而,征讨都督在设置上的特点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征讨都督是北魏皇帝以诏令的形式加以任命的。征讨都督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征伐战争,而战争能否胜利,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北魏国家在选择将军担任征讨都督时,不仅注意到任职将军的军事才能,而且,注意到任命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当时国家一般是通过诏令来对征讨都督职衔加以确认的。《魏书》卷6《显祖纪》:“(天安元年)诏北部尚书尉元为镇南大将军、 都督诸军事,镇东将军、城阳公孔伯恭为副,出东道,救彭城;殿中尚书、镇西大将军、西河公元石,都督荆、豫、南雍州诸军事,给事中、京兆侯张穷奇为副,出西道,救悬瓠。”又《魏书》卷7 《高祖纪》:“(太和二二年)敕勒树者相率反叛。诏平北将军、江阳王继都督北讨诸军事以讨之。”都是这方面的事例。北魏国家以诏令的形式来对征讨都督的职位来加以确认,一方面是要表明国家对任命征讨都督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要表明国家对任命征讨都督是严格控制的。这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诏令,任何将军都不能作为征讨都督实行军事讨伐行动。因此,北魏国家以诏令的形式来设置征讨都督,也正是它对军事讨伐权严格控制的一种体现。
(二)征讨都督一般都是由拥有将军职衔的官员担任。在北魏国家初设征讨都督时,对征讨都督是否拥有将军职,还不是很重视的。但是,这种情况在征讨都督制度完善后,便基本改变了。统计文成帝至孝庄帝时的文献记载,征讨都督几乎都是由领有各种不同名号的将军担任的。例如,《魏书》卷10《孝庄纪》:“(武泰三年)丁丑,尔朱仲远陷西兖州,执刺史王衍。癸未,以右卫将军贺拔胜为东征都督。壬辰,又以左卫将军、大都督郑先护兼尚书左仆射,为行台,与胜并讨仲远。”实际上,将军职衔对征讨都督的设置有重要的影响。《魏书》卷56《郑羲传》:“先护闻庄帝即位于河北,遂开门纳荣。……寻除前将军、广州刺史、假平南将军、当州都督。时妖贼刘举于濮阳起逆,诏先护以本官为东道都督讨举平之”。这说明,北魏国家设置征讨都督时,将军职衔当属于本官范围,而征讨都督则为兼领职。由于将军职衔与征讨都督职密切结合在一起,因此,就使征讨都督在统领军队作战时,可以依据将军的品级而节制征讨作战的将领和各类军队,同时,这也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现出征讨都督的地位。
(三)征讨都督一般都持节。如前所述,在征讨都督初设时,道武帝便“诏假司空奚斤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注:《魏书》卷3 《太宗纪》。)在征讨都督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北魏国家对征讨都督授节就成为定制。例如,太武帝时,就任命拓跋他“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北讨蠕蠕”。(注:《魏书》卷16《道武七王·阳平王传》。)献文帝时,朝廷“诏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督骑五万次于确磝,为东道后援。”(注:《魏书》卷6《显祖纪》。)至孝文帝时,北魏国家为征讨都督授节的事例就更多了。如《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高祖时,蠕蠕犯塞,加澄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以讨之。”又如《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章武王传》:“是时,吐京胡反,诏彬持节,假平北将军,行汾州事,率并、肆之众往讨之。”不过,这种情况到北魏末年便出现了一些变化。尽管北魏国家对一些征讨都督仍然授节,可是,已经出现了不持节的征讨都督。如《魏书》卷41《源贺传》:“以葛容久逼信都,诏假子雍征北将军,为北讨都督。”当然,这些事例都是国家采取的特殊措施,并不是常制。实际上,北魏末年,国家在采取重大的军事行动时,对征讨都督都要采取授节的措施。例如,孝明帝“(孝昌二年)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反于定州,号鲁兴元年。诏左光禄大夫长孙稚为使持节、假骠骑将军、大都督、北讨诸军事,与都督河间王琛率将讨之。”(注:《魏书》卷9《肃宗纪》。)又如孝明帝“(正光五年)时莫折念生兄天生下陇东寇,征西将军元志为天生所擒,贼众甚盛,进屯黑水。诏延伯为使持节、征西将军、西道都督、与行台萧宝夤讨之。”(注:《魏书》卷73《崔延伯传》。)因此,北魏国家在任命征讨都督时,向他们授节,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四)征讨都督在北魏没有统一的称号。在北魏的都督体制中,统率全国中兵和镇戍兵的,被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掌管地方镇戍的,则称为都督诸州军事。但是,征讨都督在称号上,却非常复杂,不同于前面的两类都督。不过,细缕文献记载,征讨都督在称号上,还可以区分出几种不同情况:
征讨都督有以统率军队的类别和状况为称号的。在《魏书》中有:都督诸军事(注:《魏书》卷6《显祖纪》。)、前军都督(注:《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子孙传》。)、都督义阳诸军事(注:《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注:《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都督征梁汉诸军事(注:《魏书》卷65《邢峦传》。)等。另外,在这类征讨都督中尚有直接以州来命名的。《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后京兆王愉反,英复王封,邑一千户,除使持节,假征东将军、都督冀州诸军事。英未发而冀州已平。”又《魏书》卷80《贾显度传》:“普泰初,……时赵修延起逆荆州,萧衍遣兵接援,世隆欲令智以功自效,遣智讨之,除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假骠骑大将军、荆州大都督,进爵为公。”在这些记载中提到的拓跋英、贾智所任的冀州、荆州都督,都不是都督诸州军事,而是统率冀州、荆州诸军的征讨都督。
征讨都督有以征伐军队进讨方位来加称号的。《魏书》中有:都督北讨诸军事(注:《魏书》卷7《高祖纪》。)、都督北征诸军事(注:《魏书》卷9《肃宗纪》。)、东道大都督(注:《魏书》卷9《肃宗纪》。)、大都督东北道诸军事(注:《魏书》卷9《肃宗纪》。)、 西征都督(注:《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子孙传》。)、北道大都督(注:《魏书》卷18《太武五王·广阳王传》。)、大都督南讨诸军事(注:《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北讨大都督(注:《魏书》卷20《文成五王·安乐王传》。)、都督征南诸军事(注:《魏书》卷21《献文六王传》。)、西道都督(注:《魏书》卷39《李宝传》。)、北征三道诸军事(注:《魏书》卷40《陆俟传》。)、东道都督(注:《魏书》卷56《郑义传》。)、都督东讨诸军事(注:《魏书》卷59《萧宝夤传》。)、西讨大都督(注:《魏书》卷59《萧宝夤传》。)等。
征讨都督还有以征伐对象来加称号的。这些称号有:征蛮都督(注:《魏书》卷16《道武七王·河南王传》。)。讨蜀都督(注:《魏书》卷25《长孙道生传》。)、平蜀大都督(注:《魏书》卷8《世宗纪》。)、都督平氐诸军事(注:《魏书》卷41《源贺传》。)、都督征蛮诸军事(注:《魏书》卷66《李崇传》。)、征蛮大都督(注:《魏书》卷79《张熠传》。)、征建兴都督(注:《魏书》卷41《源贺传》。)等。
除了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征讨都督只被称作“都督”或“大都督”。《魏书》卷8《世宗纪》:“(永平)二年春正月, 萧衍遣王神念寇南兖。诏辅国将军长孙稚假平南将军为都督。”又《魏书》卷9 《肃宗纪》:“(正光五年)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壬申,诏尚书令李崇为大都督率广阳王渊等北讨。”又《魏书》卷9《肃宗纪》:“(孝昌二年)以丞相、 高阳王雍为大司马;吏部尚书、广阳王渊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为大都督,率都督章武王融北讨修礼。”都是这方面的事例。不过,这些只是北魏后期的情况。由于在这一时期,国内战乱频频发生,所以对一些征讨都督已无法加上明确的称号。即使如此,当时国家还保留着传统的为征讨都督加称号的方式。《魏书》卷44《费于传》:“萧衍遣将军曹义宗逼荆州,(庄帝)诏穆为使持节、南征将军、都督南征诸军事、大都督以下援之。”即其一例。因此,可以说对征讨都督只称“都督”或“大都督”,这只是北魏后期的特殊情况。
由此可见,尽管北魏国家为征讨都督所加称号没有一致性,但是,国家为他们加称号的目的还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要通过这些称号来表现征讨都督统率征伐军的类别和状况、进军征讨的方位以及征伐要实现的目的,以此体现出征讨都督所处的特殊地位。
三、北魏征讨都督的军事权力
北魏国家设置征讨都督的目的,就是对外进行征伐战争,对内平息各种叛乱。为了保证征讨战争的胜利,北魏国家赋予这些征讨都督重要的军事权力。这些军事权力,大体说来,包括统率征讨军的权力、执行军法的权力、统率和节制参与作战的将军和都督的权力以及灵活处理征讨战争中军事行动的权力。
北魏征讨都督为征伐战争的需要,对国家各种军队都有统率权力。他们的这种权力,是北魏皇帝以诏令的方式赋予的。《魏书》卷6 《显祖纪》:“(皇兴元年)刘玉东平太守申篡戍无盐,遏绝王使,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督诸军以讨之。”又《魏书》卷8 《世宗纪》:“(延昌三年)辛亥诏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步骑十万西伐。”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北魏国家根据征讨战争的不同,赋予征讨都督统率军队的权力也不同。也就是说,征讨都督统率军队的种类很不相同。众所周知,在北魏国家摆脱部落兵制后,国家军队便分为中兵、外兵和州兵。可是,当时国家进行征伐战争并不是将这些军队都投入到战场,而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当然,征讨都督统率镇戍兵作战的行动就更多了。如《魏书》卷25《长孙道生传》:“(显祖)以(长孙抗)征西大将军、假司空督河西七镇诸军讨吐谷浑。”长孙抗所率河西七军镇的讨伐军,显然都是军镇的镇戍兵。不仅如此,一些征讨都督还能够统率州兵。《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济阴王传》:“(庄帝)时秦州屠各王法智推州主簿吕苟儿为主,号建明元年,置立百官,攻逼州郡。泾州人陈瞻亦聚众自称王,号圣明元年。诏以丽为使持节、都督、秦州刺史,与别驾杨椿讨之。”北魏国家任命元丽为征讨都督,并且兼任秦州刺史,他统率的征讨军当然为州兵。由此来看,北魏征讨都督能够在国家的指派下,具有统率中兵、镇戍兵和州兵的权力,这就使北魏国家的征伐战争拥有比较广泛的兵员,并能够很好地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
北魏征讨都督对一些参与征伐作战的将军、都督具有统率或节制的权力。由于北魏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当时军队经常是多路进发或多支军队进行征讨作战。《魏书》卷5《高宗纪》:和平元年“六月甲午, 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新成等督统万、高平诸军出南道,南郡公李惠等督凉州诸军出北道,讨吐谷浑什寅。”就是一例。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北魏国家经常任命一些征讨都督统一指挥或节制这些军队和将领。《魏书》卷8《世宗纪》:“(永平)二年春正月,萧衍遣王神念寇南兖。 诏辅国将军长孙稚假平南将军为都督,率统军邴虬等五军以讨之。”很明显,征讨都督长孙稚可以指挥统军邴虬等人以及他们所率领的军队。《魏书》卷41《源贺传》:“时武兴氐王杨绍先叔集起反叛,诏怀使持节、侍中、都督平氐诸军事以讨之,须有兴废,任从权计。其邢峦、李焕并禀节度。”征讨都督贺怀能够节制的邢峦和李焕都是统率重兵的将军。征讨都督对这些重要将军的节制权,当然,都是由皇帝授予的。《魏书》卷66《李崇传》:“(肃宗)于是诏崇以本官加使持节、开府、北讨大都督,抚军将军崔显,镇军将军、广阳王渊皆受崇节度。”便是明证。
至北魏后期,由于战争发生得更加频繁,因此征讨都督的设置已经呈现比较混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征讨都督已经不限于对统军将军的节制。《魏书》卷9《肃宗纪》:“(孝昌二年)以丞相、 高阳王雍为大司马;吏部尚书、广阳王渊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为大都督,率都督章武王融北讨修礼。”这些情况都发生在北魏后期。由此可见,当时一些征讨都督可以统率或节制一位或数位都督。这些受到统率或节制的都督,实际上,也都是征讨都督,只是他们的地位要低于其统率或节制者而已。
北魏征讨都督在军事行动中具有明确的执行军法的权力。如前所述,北魏国家在设置征讨都督时,一般都使他们持节。但是,这些征讨都督的持节情况却有比较大的差别。《魏书》卷50《尉元传》:“以元威名夙振,征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征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大都将,余官如故,总率诸军以讨之。”又《魏书》卷9 《肃宗纪》:“(孝昌二年)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反于定州,号鲁兴元年。诏左光禄大夫长孙稚为使持节、假骠骑将军、大都督、北讨诸军事,与都督河间王琛率将讨之。”这说明,在北魏征讨都督中,被国家授予“使持节”者为多。可是,在征讨都督中,仍然有被授予“持节”者。如《魏书》卷41《源贺传》:“秦益氐反,诏子恭持节为都督、河间王琛军司以讨之。……俄而建兴蜀复反,相与连势,进子恭为持节、散骑常侍、假平北将军、征建兴都督,仍兼尚书行台,与正平都督长孙稚合势进讨,大破之。”当然,北魏国家授予征讨都督“假节”的情况也存在。如《魏书》卷29《奚斤传》:“刘义符立,其大臣不附,国内离阻。乃遣斤收刘裕前侵河南地,假斤节,都督前锋诸军事、司空公、晋兵大将军、行扬州刺史,率吴兵将军公孙表等南征。”但这只是北魏前期的情况。在太武帝以后,便很少有为征讨都督授予“假节”称号的事例。因此,可以说北魏国家为征讨都督加节,一般以“使持节”为主,其次则为“持节”。
北魏国家为征讨都督授予不同称号的节,实际上,是承袭晋制,以此作为在军事行动中执行军法的象征。《晋书》卷24《职官志》:“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正说明了这一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北魏国家主要授予征讨都督“使持节”、“持节”两种节,正是要表明征讨都督在军事行动中,具有很高的执行军法的权力。
征讨都督在军事行动中,具有执行军法的权力不仅表现在持节上,而且,北魏国家还对一些征讨都督临时授予执行军法的特殊权力。《魏书》卷65《李平传》:“冀州刺史、京兆王愉反于信都,以平为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镇北将军,行冀州事以讨之。……诏平以本官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诸军,东西诸将一以禀之,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可见北魏国家可以授予一些征讨都督特殊的军事惩罚权。这样,也就更加重了这些征讨都督的执法权力。
北魏一些征讨都督在征伐作战中,还可以获得灵活安排军事行动的权力。北魏国家为保证其统治的稳定,对于军队的控制是严格的。自然对征讨都督统军作战也要严格地加以约束,并且,设置“军司”来进行监督。(注:《魏书》卷41《源贺传》:“秦益氐反,诏子恭持节为都督、河间王琛军司以讨之。”)然而,由于战争形势复杂多变,就使国家不能不赋予一些征讨都督灵活安排军事行动的权力。如《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传》:“萧衍遣将军寇肥梁,诏英使持节,加散骑常侍,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率众十万讨之,所在皆以便宜从事。”又如《魏书》卷65《邢峦传》:“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假镇西将军,进退徵摄,得以便宜从事。”又如《魏书》卷41《源贺传》:“时武兴氐王杨绍先叔集起反叛,诏怀使持节、侍中、都督平氐诸军事以讨之,须有兴废,任从权计。”当然,北魏国家能够使一些征讨都督“便宜从事”,是由于这些都督多为皇帝的亲信将领,因而,他们能够获得这种权力,并不是全部征讨都督都具有这种权力。
不过,到北魏末年,由于战争形势很复杂,为适应这种情况,当时国家就不能不使征讨都督安排军事行动的权力有所扩大。这主要表现在,国家使一些征讨都督兼任行台职。《魏书》卷59《萧宝夤传》:“初,秦州城人薛珍、刘庆、杜迁等反执刺史李彦,……朝廷甚忧之,乃除宝夤开府、西道行台,率所部东行将统,为大都督西征。”又《魏书》卷77《杨深传》:“正光末,……高平贼宿勤明达寇豳夏诸州。北海王颢为都督、行台讨之,以深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行台左丞、军司。颢败,还京。”都明确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北魏的行台,实际上,是尚书台的派出机构。它在军事行动中,可以根据各地方的形势,“随机召发”(注:《魏书》卷10《孝庄帝纪》。),“随机处分”(注:《魏书》卷11《后废帝纪》。),“随机裁处”(注:《魏书》卷11《出帝纪》。),无疑在军事指挥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北魏国家使征讨都督兼任行台职,正是要扩大他们在作战指挥上的机动和灵活性。正因为如此,在平息北魏末年的动乱中,征讨都督发挥的作用应该说还是比较明显和有效的。
四、北魏征讨都督与将军制度的关系
北魏征讨都督的设置,如前所述,与当时国家的将军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征讨都督是国家为了征伐战争的需要,而选派的重要将军的兼领职。这样,北魏征讨都督领有将军职衔,对其地位影响很大。因而北魏国家对征讨都督领有的将军职衔便十分重视。统计《魏书》中的记载,兼任征讨都督的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征南大将军、征东大将军、征西大将军、镇南大将军、镇西大将军、镇北大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征东将军、征西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前将军、武卫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南征将军等。在这些将军中,只有南征将军的地位不详,其它将军都在三品以上。诸如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甚至官位居于一品。(注:见《魏书》卷113《官氏志》。)由此来看, 征讨都督并不是所有的将军都能够兼任的,而只能由品级很高的将军来兼任。这样,也就表明北魏国家设置的征讨都督是地位很高的军事官员。
北魏国家为了加重征讨都督的地位,还经常以“假”将军职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魏书》卷25《长孙道生传》:“会鲜于修礼反于中山,以稚为大都督北讨。寻以本使达邺城。诏稚解行台,罢大使,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郦道远为行台。……寻而正平郡反,复假稚征西将军讨蜀都督。频战有功,除平东将军,复本爵。”这里提到“假”长孙稚征西将军,实际上,是让他在任征讨都督期间,暂时担任征西将军。而在他立军功后,国家实际只任命他为平东将军。据《魏书·官氏志》载:征西将军为从一品中,而平东将军则为三品上。在官位的品级上,两者相差四级。可见,国家为征讨都督“假”将军职要比他实际任职高出很多。不仅如此,北魏国家有时还对一些将军职较低的征讨都督,通过“假”的方式来提高其将军的品级。
至北魏后期,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就更需要加重征讨都督的地位,因而,国家就更多地采取了这种办法。《魏书》卷41《源贺传》:“还洛,以葛容久逼信都,诏假子雍征北将军,为北讨都督。”又同传:“俄而建兴蜀复反,相与连势,进子恭为持节、散骑常侍、假平北将军、征建兴都督,仍兼尚书行台,与正平都督长孙稚合势进讨,大破之。”北魏后期,国家通过这种办法,当然,就使征讨都督在节制军队作战方面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北魏征讨都督所领有的将军职不仅表现其地位,而且,对统领和节制其它将军作战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征讨都督能够统率和节制这些将军,不仅要有皇帝的诏令,并且,在他的将军的品级上,一般都要高于他统领和节制的将军。征讨都督具有重要的将军职衔,是他们能够有效统率和节制其它将军作战的保证。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到北魏后期,已经出现一些征讨都督不由将军来兼职的情况。《魏书》卷9《肃宗纪》:“(孝昌二年)戊辰, 诏将回驾北讨,诏金紫光禄大夫源子扈为大都督,讨葛荣。”又《魏书》卷57《高颢传》:“(颢)出为冀州别驾,未之任,属刺史元愉据州反,世宗遣尚书李平为都督,率众讨之。”在这里提到的源子扈、李平都是以文职官来任都督的。尽管如此,从北魏后期征讨都督任命情况来看,应该说不以将军兼任征讨都督都是当时国家为了应急而采取的措施。因而,这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北魏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重要将军兼任征讨都督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