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_国际关系论文

如何理解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_国际关系论文

如何认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格局论文,多极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或者说是在一定时期内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之间对比关系的结构状态。自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以来,世易时移,一些国家衰落下去,一些国家强盛起来,世界主要力量的此消彼长构成了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对国际事务的发展和各个具体力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因此,了解国际格局就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全球力量的对比关系,就能够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当时国际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同时,对当前格局的准确判断,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以说研究国际格局是分析国际问题的基础。

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

国际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均势的结果;国际格局的解体和更替,则是由于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最终向一种新的格局状态发生转变。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一个新的格局并未立即形成。很多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格局是“处于从雅尔塔为基础的两极对峙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可能要持续10年左右”。(杨峥:《1999之后》,第33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冷战后国际力量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与以往的世界格局转换不同,此次战后两极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而不是战争作用的结果。因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和地缘政治的空间重新聚合分离,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和磨合期。

对于冷战后的国际格局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大多数学者同意“两极格局已经解体,各种力量重新分配,世界已经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一表述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说明单极格局的不稳定性;从国际政治的现实出发强调了目前国际格局的过渡性和变化性,以及当前国际力量调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有主观上制约美国单极统治世界战略的思想。但这种表述仅仅强调了目前处于新旧格局的过渡期,而对过渡期的格局状态并未进行更多分析。这给准确定位当前格局的性质留下了空间。科索沃战争后,学术界出现一些不同声音,一部分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单极在统治世界,而多极化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这些不同认识恰恰是由于对国际格局定性模糊造成的。

事实上,力量对比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出现力量对比的真空和国际格局的空白。不论何时,这个世界总是有一定的力量对比关系结构,不可能没有格局。尽管国际格局的通常形态主要是单极、两极和多极,但在这三种典型格局之间还有很多过渡形态的格局。根据这一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单极就是惟一的世界性大国,多元则是若干地区性大国。这一格局自冷战结束形成,可能要持续数十年时间,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相对稳定性,这种单极多元格局既带有单极化的倾向,又具有多极化的趋势,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一方面,在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中美国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两个超级大国只剩下美国一家,美国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还是文化和外交影响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美国的利益目标遍布全世界,不仅如此,美国正利用自己在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企图强化和固定国际格局的单极倾向,实现单极领导世界的战略图谋。因此,美国单极领导世界的图谋正严重阻碍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则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国际政治的理论来分析,单极格局是一种不完全和不稳定的格局状态,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日益发展的今天,单极格局的稳定性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的首位,但与战后初期相比,它领先于其他强国的优势已经大大缩小,以至于在干涉世界的霸权行动中已经难以单独行动,而不得不依赖于盟国在物质上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对盟国的影响力和对国际事务的控制力开始减弱。单极霸权是对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否定,最终是不得人心的,任何一个可能的大国都不愿意接受单极统治世界的安排。美国与其盟国在一系列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在北约内部,欧洲国家提出的所谓“欧洲支柱”也是对“美国支柱”和美国单极霸权的制约和平衡。当前各大力量的分化组合还在发展变化之中,中国、俄罗斯和法国等提出了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主张,各种形式的大国伙伴关系正在建立和调整之中,各种力量的消长变化也正在发展之中,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当然,多极化并不等于多极,多极是对格局状态的描述,而多极化则是对格局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反映。

二、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特点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当前的国际力量态势可以概括为“一超多强”,或更确切地说,是“一超四强”,也即美、欧、俄、日、中将构成世界的主要力量中心,“一超多强”是构成未来多极格局的基础。尽管五大力量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次序也可能发生变动,也许还会出现新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五大力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调整必将构成新的多极格局的基础。然而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也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1.争夺主导权将是国际关系中矛盾斗争的焦点。两极格局的瓦解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彼此之间的竞争与斗争是在所难免的。就冷战结束以来的情况来看,这个矛盾在全球层面上表现为“单极”与“多极”的斗争;在地区层面上表现为一些企图利用国际关系调整的时机谋求对地区事务的垄断权或支配权的地区性大国,同力求维护地区力量平衡与稳定的多数国家的矛盾。

2.经济与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但军事与安全因素的地位依然重要,国家竞争是全方位的。在冷战时期,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大搞军备竞赛,结果导致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冷战的结束使军事优先原则受到了质疑,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与作用明显上升。这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特点,而且在冷战结束后的初期表现尤为突出。当然,在未来世界主导权的争夺中,军事安全仍然是影响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归根结底,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的特征就是过渡性和两重性,新旧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未来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敌”与“友”的界线模糊不清,阵线既不分明也不稳定。过去阵线分明的敌友关系正日益为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代替。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东西对峙,存在着明显的阵营和敌友关系,而在冷战后的过渡时期情况要复杂得多。冷战之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同国家的利益互相渗透、交融。这使得传统的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敌友”标准失去了效用。因此,尽量化敌为友,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成为冷战后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与对手也有合作,甚至是战略上的合作;与朋友也有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关系将是合作、竞争和冲突的混合体。国家之间无法简单地划分为“敌”与“友”,而更多的表现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复杂关系。

三、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

冷战后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大国之间围绕世界新格局而展开频繁的关系调整,而大国关系的调整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两者互为表现、互相促进。全方位、多层次、高频率的大国首脑外交,使世界主要力量的外交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推动世界向多极格局发展。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能在未来多极格局中争得“一极”之地,各大国纷纷调整对外战略。早在1990年1月海湾战争打响后不久,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表现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冷战后初期美国的国际战略是:立足美洲大陆,向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扩展,以实现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其途径是:在军事上,借联合国的名义“领导”世界主要国家对“热点”地区进行干预,以建立所谓的“世界新秩序”;在经济上推行北美经济一体化,以确立美国对欧、日的优势;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在全球范围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念。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对布什的战略构想进行了调整,强调在建立和调整美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战略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目标。

欧盟的战略目标是恢复和确立昔日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并定位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但注意力主要放在欧洲内部,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与此同时,欧盟先后制定了《跨大西洋纲要》、《亚洲战略新构想》和欧洲安全事务构想。当前正在筹划建立的欧洲防务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对美国和北约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要求。欧洲从多极世界中一极的定位出发,广泛发展与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等的战略关系,并加强了与美国的竞争力度。分别对欧美、欧俄和欧亚(日本、中国与东盟)关系作出了新的界定。

俄罗斯为恢复昔日的超级大国地位也不断调整外交政策,随着与西方蜜月关系的破灭和北约东扩的紧逼,俄罗斯从1993年起开始放弃“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采取了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并逐步调整为“全方位外交”。普京执政后,对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采取了既合作又斗争的战略,力图恢复俄罗斯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中国、印度、日本和中东日益受到俄罗斯的重视。

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目标保持不变并更加明确,在国际事务中将逐步增加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广泛参与各类国际维和行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但由于国内政局的动荡、经济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制约,外交重心将重新摆到日美关系上,同时推出了“欧亚大陆外交”新构想,寻求日俄关系的突破和日中关系的改善和加强。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成为大国调整中的积极因素。现在中国已经与美国、欧盟、法国、俄罗斯和东盟等一系列地区和国家建立了不同称谓和不同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非常活跃,大国首脑展开频繁的穿梭会晤,建立了各种战略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表明多极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国关系已经表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首先,美国在大国关系调整中居主导地位。作为当今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一举一动无疑会对其他大国产生连锁反应。最近两三年出现的大国首脑外交热与克林顿政府的国际战略调整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开始侧重与其他大国发展伙伴关系并促使其他大国纷纷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加紧北约东扩、加强美日同盟和改善对华关系是三个主要动因。由于美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无人能敌,美国将继续成为其他大国对外政策的首要考虑因素,但美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矛盾和碰撞也会有所上升。

其次,中国在大国关系互动中日趋活跃,成为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动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他大国也都围绕这个新的因素作出重大调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性不断增强,大力推动与美、欧、俄、日等大国和地区的双边关系的发展,为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因素在大国关系中的分量会进一步加重。

再次,大国关系多边化和交错化,互相借重、互相制约。频繁的首脑外交、逐渐机制化的高层对话和各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与深化,标志着大国关系调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大国越来越趋向于突破相互间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和隔阂,更加重视体现国家利益的相互借重与合作,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协调矛盾,在相互制约中寻求新的利益平衡点。使得大国关系呈现日益复杂交错的特点。在亚太地区,美、中、俄、日四大国交叉互访,构成多个三角关系,而中、美、日是主要的三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亚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在欧洲大陆,围绕北约东扩这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美、法、德、俄四国首脑频频会晤,美、欧、俄的三角关系逐渐明朗,美欧分歧和欧俄合作同时增强,欧洲的政治面貌将随美、欧、俄三角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美、中、俄三角关系的战略意义加强,虽然尚无法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中大三角相比,但呈上升趋势。此外,两届亚欧会议的召开使欧亚美的三足鼎立之势浮出水面,尽管亚欧关系尚待加强,但对美国的制约却是很明显的,这是多极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

因此,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是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倾向并存的局面。单极化是一种美国力图加以维护并强化的现实,而多极化则是其他强国争取有所作为的努力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两种相反的力量之间将进行激烈的较量。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多极化相对于单极统治是国际政治民主化的进步,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坚持推进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努力,审时度势,利用矛盾,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力争建立起限制美国单极统治世界图谋的多极化机制,并争取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自己的应有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最终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标签:;  ;  ;  ;  

如何理解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