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医院新生儿科 4340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行不同部位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8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的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行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方式,实验组行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几率、出血几率以及渗血量。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几率、出血几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实验组渗血量(4.2±1.1)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5±2.8)ml,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给予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几率,同时,还能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减少渗血量。
【关键词】新生儿;头部穿刺;肘部穿刺;置入PICC;静脉炎
PICC主要是通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式,具有留置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可靠性强以及耐渗性高的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营养供给、长时间静脉输液以及大型手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1]。由于操作手法简单、操作风险小等特点,将会在穿刺过程中减轻对于患儿的痛苦程度,不仅能够为危重新生儿提供充分营养,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新生儿的体质量,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患儿的痛苦感受[2]。目前,临床上适合新生儿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条件相对较差,因此,给予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方式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8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的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例。其中,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为2d~20d,平均年龄(12.4±3.1)d,出生体质为760g~1800g,平均体质(1550±40)g;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4d~26d,平均年龄(13.5±3.7)d,出生体质为780g~2100g,平均体质(1620±46)g。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
1.2方法
对照组行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方式。
实验组行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方式。将患儿头皮毛发全部剔除后,将头部偏向穿刺一方,并仔细测量导管长度,从穿刺点沿着静脉直到颈部,转向右胸部位的关节位置。仔细消毒穿刺部位,铺设医用方巾,在穿刺静脉出现回血后立即撤出针芯,将导管缓慢送入到4cm~5cm位置,并将患儿颈部拉伸,举起穿刺一侧手臂,当导管送至8cm~10cm时,则指导患儿呈现侧卧体位,并继续将导管送至到预先估算的长度。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几率、出血几率以及渗血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17.0软件包予以核验,选择[n(%)]表示计数资料,并接受X2值核算,利用(±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几率、出血几率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几率、出血几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详情见表1:
2.2比较两组渗血量
实验组渗血量(4.2±1.1)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5±2.8)ml,T值=28.652,P值=0.000,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新生儿的血管尚未发育完全,并且四肢血管十分脆弱和分布较少,在穿刺的过程中,新生儿容易出现哭闹的反抗情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PICC导管的置入难度。传统的肘部PICC穿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渗血和二次穿刺的几率,加重患儿的痛苦程度,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和生理方面的健康[3]。近几年来,头部置入PICC导管的方式,更加易于固定,方便在穿刺的过程中观察导管和穿刺情况,但是,由于头部血管的分支较为复杂和繁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操作的难度,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以及测量失误的问题,因此,在实施头部穿刺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患儿的穿刺体位。在送管的过程中,需要将穿刺一侧的手臂上举,避免导管送至患儿静脉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几率。在临床研究的过程中,静脉炎是PICC导管置入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将会伴发不同程度的痛苦感受,而通过头部置入PICC导管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痛苦感受,同时,还能够降低发生静脉炎的几率[4]。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几率、出血几率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渗血量(4.2±1.1)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5±2.8)ml,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通过行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几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渗血量。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行头部穿刺PICC导管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的几率,同时,还能够降低患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减少渗血量。
参考文献:
[1]伍红蓉.新生儿经不同部位置入PICC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04):92-93.
[2]韩雪婷.新生儿经不同部位置入PICC导管的应用比较[J].中国临床护理,2014,6(05):401-403.
[3]吴清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2015,5(07):127-129.
[4]霍晓菁.超声引导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应用进展[J].吉林医学,2013,34(10):1914-1916.
论文作者:邓庆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7
标签:导管论文; 几率论文; 实验组论文; 新生儿论文; 静脉炎论文; 静脉论文; 患儿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