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加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实践_青少年教育论文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加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实践_青少年教育论文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未成年人 关于增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探索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贴近生活论文,未成年人论文,德育论文,青少年论文,实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德育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德育首位”,但并未达到预期愿望,而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的尴尬现状。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2月26日专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从根本上逆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中央的意见高瞻远瞩,具有深远的战略性谋划意义,且一语中的,找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长期实效性不强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激励着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坚决落实中央的意见而努力探索实践。

一、德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四种考虑

(一)要考虑不同的年龄层次

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成长有不同的特点。由于身心发育的不同、社会阅历的不同,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划分各有不同,有的分得比较粗,只分为少年期和青年期;有的分得较细,分为儿童期(即小学阶段)、少年期(即初中阶段)和青年期(即高中至大学毕业后就业初期阶段)。有的又把青年期划分为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青年中期(即大学阶段)、青年后期(即大学毕业刚就业阶段)。显然,作为德育的研究对象,分得细些,便于研究得更具体、更深入。事实上,现在我们的学校德育,也基本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来开展工作。不过,对不同的德育年龄段的研究还比较粗浅,因而使我们的德育还不太切合实际。如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多且深,像要求小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判断是非,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等等;就显得勉为其难了。

(二)要注意不同德育对象的不同背景

这些不同背景包括家庭背景、工作环境和交友圈子。

家庭对人的思想道德影响是最大的,不同的家庭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造成不同的影响。如人们常谈到破碎家庭对小孩的深刻不良影响,这是很明显的。有的影响就不是那么明显,如经济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有可能受此激发,为摆脱命运而艰苦奋斗;也可能为此萎靡不振,造成自卑心理。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加爵的变态与贫穷无关,其实他的变态仍少不了与家庭经济困难的关系;因为经济困难,他比别人少了许多优越感,而只有智力优良这一点可以和别人媲美,可以引为自豪;但在自己的朋友眼中,让他认为最值得自豪的东西都归于无有,这便引起他最后的绝望。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十分注意自己教育对象的家庭背景。

工作环境中有人与人的关系,也有人与物的关系。有的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很和谐,有的则很不和谐,甚至有很多相冲突、相矛盾的地方。不同的工作环境,必然使青年产生不同思想情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大量的农村小孩读到初中就出来做工了;他们年纪小,知识不多,在工作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就比较多;这类人的工作环境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于交友圈子,青少年往往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子。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思想情绪,青少年容易认同自己圈子的思想意识,往往容易受自己圈子情绪的感染。不是已经有不少青少年由于受自己圈子里的江湖义气的影响,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上去了吗?因此,我们不应忽视青少年交友圈子的状况。况且朋友圈子的思想情绪一般都较隐蔽,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去研究、去思考。

(三)要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

青少年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也是最易受外界影响的。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很复杂,时时刻刻都可能给青少年予不良刺激。这些不良刺激非常可能给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带来负面影响,而负面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可能诱使青少年去做越轨的事,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因此,德育工作者应时常观察自己教育对象的的言行,保持经常的接触、沟通、交流,包括家长以及有关人员的接触、沟通、交流,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纠正。

(四)要注意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难点和热点

这些问题、难点和热点,有发生在国外的,离我们比较远,有的和我们的关系不大,有的则牵连到我们国家的发展或人民的安宁;有发生在国内的,离青少年较近,其中有的直接牵涉到青少年的利益,有的则与他们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还有发生在本地区甚至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离他们很近,不管是否与他们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但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很大的振动。

这些问题、难点和热点,不论发生在哪里,青少年心里都会产生为什么是这样、应如何看待、如何评判的想法。德育工作者如果及时对这些问题、难点和热点讲解清楚,或引导青少年进行讨论,就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已经发生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尤其是对牵涉到青少年自身的利益问题,能明白应该怎样取舍,怎样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与全局的关系。

二、德育形式切合青少年实际、力求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着眼点

目前,各地采用的德育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报告讲座,团队活动中的主题队会、星星火炬代代传、手拉手、少年军校、保护母亲河、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雏鹰奖章、十八岁成人仪式、入团入队活动,参观访问、扫墓、演讲、知识竞赛、板报宣传、文艺活动、各种节日的纪念庆祝活动,各种志愿者活动以及“三下乡”,等。这些形式必须真正确立青少年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而不能仅仅把青少年作为教育和塑造的客体,强调以服从为主,强调以课堂教学的“灌输”知识点为主,而忽视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导致有些活动形式化,场面壮观,轰轰烈烈,结果却收效其微。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着眼以下三点。

(一)以尊重为切入点,以体验为途径

尊重是人类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伦理与道德共识。所谓尊重,简言之,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力和责任还给人本身。尊重人的尊严,尊重的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是德育的切入点,是点击青少年思想内核的鼠标。教育者不能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仅仅把教育对象作为教育的客体;而要把他们当作一个基本的人,一个正在逐渐成长的社会人,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式,尊重他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谁懂得尊重,谁就懂得教育的真谛。

尊重不等于放弃教育,而是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去教育和培养青少年。让他们学会以尊重自己为起点和基础,认识和肯定自己、维护与发展自己,自尊自强,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单方面的说教和灌输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尊重的体验才是实现道德内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者应当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确立主题,选择素材或设计情境,让他们在相互尊重的教育环境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

例如:针对目前的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自私、对人漠不关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立场、体谅别人的心情等现象,可以“体谅他人”为主题,以“拄拐杖的少年”、“孕妇”等为素材,设计组织活动,创设情境,组织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领悟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的道理。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以及其他活动,可以体验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而获得尊重的快感,体验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分量。

(二)活动形式应贴近青少年,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育人功能

现有的不少德育形式,对于少年儿童开展德育活动时,应多一些游戏和故事的成分。游戏和故事是少年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如果我们把一些德育内容以游戏和故事的形式进行,他们参与的兴趣一定很高,效果会好得多。当然,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场所、道具,要有好的素材及充分的想象力。

在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信息、休闲娱乐工具的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它的开放性、隐蔽性对传统德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把网络用于学校管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创建校园网吧,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喜爱的影视明星、出现的新思想潮流、着装打扮等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反映自己的思想情绪,更多地将学生从不良网吧中争取和吸引过来。家长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寻求与子女更多共同的网络价值语言。网游制作公司更应坚持义利统一观,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发更多思想内涵丰富的游戏软件,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三、重视家教形式“课程”的正面作用

我们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学校面临着同样的教育,在一个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为何品行相差甚远?除去个性因素外,我想这就是在不同家庭中所学的“课程”不同。正如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撰写的《道德指南针》一书中所说的“所有的家庭都在授课,即使是错误的课程。”青少年就是在这些启蒙课程的伴随下走向社会,形成他们的人生观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校里的“问题孩子”,究其根源,不少与“问题家庭”有关,或父母离异,或教育方法不对,动辄打骂、疏于沟通,期望过高或家庭人环境差(父母情感不和、行为不正,沉迷酗酒赌博等);其次还有生活的社区环境风气差。

因此,要重视家教形式“课程”的正面作用,就必须改善家长育人素质,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家长应充分认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与技巧,以其言行风范,为子女作出榜样。在这一点上,安微省教育厅作了很好的尝试。他们理顺了管理体制,推行城乡联动式的“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创建学习型家庭,并采取财政拨一点、政府给优惠政策向社会筹集一点、教育部门和学校出一点的办法,确保家庭现代化实验区所需要资金,使全社会关注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德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一原则。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开始,从做合格公民开始,从学会对自己负责,到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培养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立、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逐步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确立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与信念。

标签:;  ;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加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实践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