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垂直时间表达_古汉语论文

古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向论文,时间论文,古汉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人类语言里“前-后”很容易转换为表达时间顺序的词。一般人们把时间比喻为流水,水流与人的行动都是贴着地面的运动。很多语言表达先后顺序时都是运用了这个隐喻,即前后表达顺序的词语法化为表达时间的词。汉语有两套时间表达法,一套是横向(水平)的,如“前/后”(前天,后年),我们称之为“横向时间表达”;一套是纵向(垂直)的,如“上/下”(上星期,下个月),我们称之为“纵向时间表达”。汉语里的这类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即用“上-下”表达时间概念。本文重在研究纵向时间表达的发展。

      在各类语言里,横向时间表达法占绝对优势。而纵向时间表达法比较少见,尤其是像汉语那样成系统的表达更少见。在Heine & Kuteva(2002)编著的《语法化世界词库》里,横向时间表达的词源见于下列例子。

      表示“BEFORE(以前)”的词源有:

      EYE眼睛,如Bambara语(马里)。①

      FIRST第一(TEMPORAL时间),如意大利语、Punjabi语(印度、巴基斯坦境内)、Kannada语(印度境内)、巴斯克语等。

      FRONT前,如保加利亚语、土耳其语、汉语、Lingala(刚果)、Kwaio(所罗门群岛)等。

      表示“AFTER(以后)”的词源有:

      BACK背,如泰语、冰岛语。

      BEHIND后(SPATIAL空间),如Lezgian(阿塞拜疆境内)、Udmurt(俄罗斯境内)、汉语、希伯来语等。

      FINISH,如土耳其语、印度尼西亚语等。

      NEAR,如德语、法语、巴斯克语。

      PASS,如立陶宛语、法语、英语。

      TRACE,如威尔土语、巴斯克语、俄语、保加利亚语、芬兰语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位作者统计的约500多种语言里,纵向表达时间的词源居然没有见到一例。这就很值得我们深思:难道是因为作者认为这类表达法太少,因此不具有代表性?无论原因为何,至少我们可以推测,纵向时间表达在语言里属于极少数。其实这种“纵向的时间表达”在英语(The time isup)、德语(übermorgen“后天”)、法语(haut-

“上古”,bas-

“近古”②)都有零星表达,但都不能成为一种系统。汉语里的“上午、下午、上星期、下星期、上个月、下个月”等呈现出系统的表达方式,且不能用“横向时间表达”替换。

      Svorou(1993)关于空间语法的专著从认知角度谈了空间词的来源及语法化的过程。她关于横向空间标记(The Front-Back Axis)的发展研究,占了专著整整一半的篇幅(123-213页)。该书基本未涉及纵向空间标记发展的问题。

      Levenson(2003)的书也是关于语言和认知空间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于纵向空间的问题,作者只用寥寥几笔一带而过:“This book largely ignores the vertical dimension.”(本书很大程度上不涉及纵向维度。)因为作者认为,由于地球的引力,物体天然的位置是纵向的,不会有人产生疑义。所以在这部书里,纵向时间表达也未被提及。Levenson还指出,在玛雅语里,“上”作“南”。③Heine(1997:35)在转引Barr(1965)的工作时也指出,在苏丹的中部、尼罗撒哈拉德Lugbarara语言里,“上”作“南”,“下”作“北”。

      “上/下”由表达空间到表达时间概念可以说是一种语义上的演变,这种语义上的演变表现为汉语在认知空间里,表达纵向空间概念的空间词引申为时间词,由具体意义演变为抽象意义。Heine et al.(1991:27)指出,语言里语法化的动因在于语言外部的因素,即认知方面的因素。人类语言都是运用具体的、已有的概念表达抽象的、尚未存在的概念,例如用空间概念表达时间概念。Heine(1997:38)指出,方所词的语源在各语言中呈现出共性,即来自身体部位、界标或动态的概念。汉语里“上/下”的语源与界标、运动这类词的关系更密切。可惜汉语里由空间词“上/下”转化为时间词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

      “上/下”在语言里有种种隐喻,关于隐喻的研究,当属Lakoff & Johnson(1980)谈论的最详细。这些隐喻尽管在各语言里不完全一致,但多少都反映出一些共性。我们在这里只举几个出土文献所见到的古汉语的例子,④用以证明,这些隐喻早就产生了。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up/down“上//下”有几种隐喻意义(面大写的英文原文取自Lakoff & Johnson)。现在我们对照观察一下古汉语里的情况。

      MORE IS UP;LESS IS DOWN(多为上,少为下)

      (1)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以戎〈戍〉大粱(梁),臣以为不下卅万。(《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五章)

      (2)五人盗,臧(臓)一钱以上,斩左止。(《睡虎地秦墓竹简》)

      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地位高为上,地位低为下)

      (3)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也争先。(《郭店楚简·淄衣》)

      (4)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以命,而从其所行。(《郭店楚简·淄衣》)

      GOOD IS UP;BAD IS DOWN(好为上,差为下)

      (5)事之上,齐赵大恶;中,五和,不外燕;下,赵循合齐、秦以谋燕。(《战国纵横家书》第一章)

      (6)功(攻)秦,寡人之上计,讲,最寡人之大(太)下也。(《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二章)

      我们看到,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的各种关于“上/下”的隐喻(此处我们只采用了部分)在语言里具有共性。但关于纵向时间的表达,汉语却不同于他们的结论:

      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and AHEAD)(可预测的未来事件为上、为前)

      很显然,汉语里的“上”恰恰表达过去,而不表示未来。例如:

      (7)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吕氏春秋·第九卷·顺民》)

      (8)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墨子·七患》)

      (9)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吕氏春秋·第二十卷·恃君览第八》)

      (10)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论衡·齐世篇》)

      (11)上古流今,无过奇特。(《祖堂集·罗山和尚》)

      上述传世文献例子中的“上”显然指过去,指以前,不指将来。汉语里的“上”由空间意义演变出时间意义。从古到今一直指“过去”,而不指“未来”。这点不像“前”的发展。汉语里“前”本来指“过去,以前”,到中古汉语后期才逐渐发展出“未来、以后”之义。“后”未发生这种演变。“后”一直指“将来”,不指“过去”。同样“上”也没有发生这类演变,“上”一直指“过去”。那么“上-下”表达时间上的顺序由什么时候开始呢?本文试图从历时句法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注重以汉代前后的出土文献观察“上-下”如何表达时间顺序。我们试图找出汉语里“纵向时间”表达法的端倪、发展和演变的线索。

      2 “上、下”何时开始表达时间概念

      在“上/下”这对词里,首先是“上”在某些词组里产生了时间义,然后类推到“下”。

      在甲骨文里,上/下已经频繁出现。⑤甲骨文里的“上”共出现1184次,但作为先公的名号“上甲”就占了926次。同样,“下”共出现了260次,“下乙”的称号出现了60次。根据甲骨学专家们的研究,殷商时期,从上甲微始,用天干为名。《史记·殷本纪》记载“振卒,子微立”。《史记》注六曰:“索隐皇甫谧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请看两个例句:

      (12)贞兴方以羌,用自上甲至下乙。(H00270正)⑥

      (13)贞龙方以羌,自上甲,王用至于下乙,若。(H00271反)

      笔者初步认为,在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里,“上/下”可能开始含有时间上顺序的意义,即“上”为“先”,为“前”,而“下”为“后”。⑦在上古汉语(东汉前的汉语)里,“上/下”表达顺序前后的用法很少能见到。在出土文献中,表达时间概念的“上”,见到最多的是“上旬”,最早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日书》,年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例如:⑧

      (14)凡且有大行远行若饮食歌乐,聚具畜生,及夫妻同衣,毋以正月上旬午,二月上旬亥,三月上旬申,四月上旬丑,五月上旬戌,六月上旬卯,七月上旬子,八月七旬巳,九月上旬寅,十月上旬未,十一月上旬辰,十二月上旬丑〈酉〉。(《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

      很明显,在公元前三世纪,“上旬”中的“上”指“前”的时间义是毋庸置疑的。成书年代大约在东汉以前的《武威汉代医简》里,也有这样的例子。例如:

      (15)以春三月上旬治药曾青四两。(《武威汉简·第一类筒》)

      在出土文献中,我们只见到一例“中旬”,但未见到下旬。可以说,“上”是纵向时间表达的关键,最初“上”具有时间义时,“上/下”在某些用法(如“旬”)里还不对称,即“下”的时间义如“下旬”等晚出。请看出土文献里“中旬”的例子:

      (16)月中旬,毋起北南陈垣及矰(增)之,大凶。(《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

      在传世文献中,“上”表达时间概念的也不多见。只在有限的固定用法里使用。“上/下”和“旬”似乎很早就结合在一起表达纵向时间义。例如:

      (17)岁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各有其司。(《管子·宙合》)

      (18)择下旬吉日,大合乐,致欢欣。(《淮南子·时则》)

      “上”和“下”对举时,纵向时间义十分清楚,除了上面引言部分提到的例子,再如:

      (19)且燕国虽小,成周之建国也。上自召公,下及昭、襄,於今千载,岂可谓无贤哉!(《汉书·武五子·燕王旦传》)

      (20)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论衡·别通篇》)

      出土文献里也见到“上世”的例子,定州竹简《文子》约为西汉时期作品,里面有一例残句:

      (21)[平]王曰:“予以道德治天下,夫上世之王……”

      在传世文献中,“上/下”均可以表达时间概念,但例子比较有限。在汉代的文献中,⑨见得到“上世/下世、上古/下古”这类的用法。例如:

      (22)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论衡·齐世篇》)

      (23)夫上世治者,圣人也;下世治者,亦圣人也。(《论衡·齐世篇》)

      (24)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风俗通义·卷八》)

      (25)行,或上古人失之,中古人得之,中古人失之,下古人得之。(《太平经·己部之六》)

      也许可以说,“上”在甲骨文“上甲”里的时间义比较隐蔽,从先秦两汉的文献始,才开始明显表现出了时间意义。即“上甲”这种表达产生后,在上古汉语的某些词汇里,“上”从表空间意义的词开始具有表达纵向时间义的用法。真正的起始时期是从先秦的个别词汇如“上世、上古、上代”开始的。在对举的词汇如“上世/下世”、“上古/下古”里,对举的句型如“上自……下至”、“上自……下及”里,“上/下”对称地表达了时间“先/后”义。这促使“上/下”意义变得更抽象,使纵向时间表达初步形成。另一个有意义的突破口是“上旬”的普遍使用。在甲骨文里,“旬”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共出现7868次。“旬”(十日)在占卜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但甲骨文中未见一例“上旬、下旬”。在上古汉语后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里,“上旬”普遍使用开来。“下旬”的产生晚一些,应是类推导致的。

      在这节我们看到,甲骨文里“上甲”这种表达方式和后来“上/下”表达时间义的用法一致。先秦两汉的个别词汇如“上世/下世、上古/下古、上代”真正开启了“上/下”表达时间意义的用法。“旬”在甲骨文就已经存在。在上古汉语里,“旬”先和“上”,继而和“下”结合是另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上/下这种纵向的时间表达这时才在汉语里真正确立了。由于出土文献的时间比较可靠,参照传世文献,我们看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上/下”已经开始明确表达纵向时间概念了。

      3 “上午”和“下午”最初使用时期

      汉语里的“上/下”由“上旬/下旬”开创了纵向时间表达方式。部分词汇形式如“上世/下世”等,对举句型如“上自……下至”等都促进了“上/下”由空间词向时间词转变的过程。但是“上午/下午”使用的时间比较晚。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宋代。“午”是地支中的一位。天干地支在甲骨文里已有明确记载,最初是用来纪日的。比如甲骨文里有大量的天支配合使用的例子,如“甲午卜”,“丙午卜”等等。在出土的秦简和汉简里,天支纪时间的例子如:

      (26)正月亥、二月酉、三月未、四月寅、五月子、六月戌、七月巳、八月卯、九月丑、十月申、十一月午、十二月辰(《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

      (27)凡春三月己丑不可东,夏三月戊辰不可南,秋三月己未不可西,冬三月戊戌不可北。百中大凶,二百里外必死。(《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

      (28)十月甲午(《居延汉简》)

      (29)元延元年十月甲午朔戊午(《居延汉简》)

      (30)戊午不可杀牛。(《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

      出土文献里未见到“上午/下午”。在六朝时期的传世文献里,只见到一个孤例,⑩真正的例子在唐末宋初才多起来。例如:

      (31)淮南王安好道术,设厨宰以候宾客。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诣门求见。(《搜神记·卷一·淮南八公歌》)

      (32)日中午,一部笙歌谁解儛?逍遥顿入达无生,昼夜法螺击法鼓。(《祖堂集·卷十一·云门和尚》)

      (33)正中午。髣佛(11)乾城犹未许。金轮天子下阎浮。移却西天作东土。(《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六·十二时歌》)

      《祖堂集》约是公元十世纪的作品,《古尊宿语录》约是晚唐五代至南宋的作品。早期本土文献(除了前面举的孤例)暂未见到“上午/下午”,但在佛经语料里,(12)却见到不少“上午/下午/中午”。例如:

      (34)时初秋月暑气犹欝,乃再去寻花,以至中午采花唱歌都不觉热。(《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十三》,宋代)

      (35)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日出至午前,可许受斋饭。(《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计七十二颂)宋代)

      (36)翌日中午四气澄清。弟子报之。而索沐浴焚香。寂然归真。(《南岳总胜集》,卷3,公元11世纪,南宋初年)

      (37)如是上午请。下午诵。日日无间。至得大雨乃止。(《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二》,宋代)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如果《搜神记》里的例子是个孤例、不一定可靠的话(有可能写本并没有那么早),那么纵向时间表达的“上午/下午”最迟是出现在唐以后。目前看到的大批例子是出现在宋代。“上午/下午”形成的重要环节很可能是由“中午”诱发的。因为天支最初用来纪日,后来又纪月、纪年。最后还用来纪时。(13)“午时”指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的时间。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宋代禅宗语录如《祖堂集》和《古尊宿语录》里见到“十二时偈”或“十二时歌”,里面已经出现“日中午”和“正中午”的用法。即“午”最先和“日中”,“正中”结合。这造成“午”有机会和表达“正午”义的“中”字组合。“午”和“中”义近,均指“日中”。在《后汉书》里还有“明日中时应有吉问”,(14)其中,“中”相当于“午”。佛经语料里还见得到“中前”(中午前)、“过中”(中午后)等用法,“中”均相当于“午刻”。“午”的这种用法扩散到纵向的时间表达“上/下”里。宋代翻译的佛经语料,开始出现“上午、下午、中午”。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午”是“上午/下午”出现的切入点,也就是说这种纵向时间表达是从“午”突破的。“午”开始出现在“日中午、正中午”里,本来的含义大概是“日中午时”、“正中午刻”,这个组合发生了重新分析,“中午”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词,不再需要别的词修饰也能自明其意了。“上/下”由于已经有表达时间义的基础,那么用在“午”前表达“上午”、“下午”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上午”、“下午”的使用使汉语里纵向时间表达成熟了。这种纵向表达方式和横向表达方式配合、互补,一直沿用至今。

      4 纵向时间系统

      在前面的例子里,我们已经看到,上古汉语后期已经出现“上/下”表达纵向时间的用法。如“上世/下世”,“上古/下古”,“上旬/下旬”。但是纵向时间表达系统的确立还是在“上午/下午”在汉语里被普遍接受以后。由此又推广到其他时间表达。这时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趋于成熟,逐渐形成了系统。在此我们再观察几个例子:

      (38)上年收买了许多玩器并金珠宝贝,使人送去,不到半路,尽被贼人劫了。(《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39)行者道:“自上年蒙盛情降了黄风怪,一路上不知历过多少苦楚。”(《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40)“南京城里,你们这生意也还好么?”瞎子道:“说不得,比不得上年了。上年,都是我们没眼的算命。这些年,睁眼的人都来算命,把我们挤坏了。”(《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

      (41)自从姑娘你上年在那庙里救了俺一家子,不是第二日咱就分了手了吗?(《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42)行者道:“不消说了。你们这里人家,下年再不用祭赛,那大王已此除根,永无伤害。”(《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43)一壁厢出给告示,晓谕军民人等,下年不许点设金灯,永蠲买油大户之役。(《西游记》第九十二回)

      我们看到,“上/下”形成了一种表达系统,“上”指“过去”、“以前”;“下”指“未来”、“以后”。在上古汉语后期最初能找到的例子里,有时“上/下”对称,有时不对称(如“上代”)。“上年/下年”直至清代文献中仍然使用,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不用。

      汉语方言里的时间表达不一致,一般横向和纵向的系统并用。河北省不少方言,不说“上午、下午”,而说“前半晌、后半晌”(李行健1995:30),即河北方言仍用横向时间表达方式表示“上/下午”。其他不少方言两种形式并存,既可以用“上/前”,也可以用“下/后”表达。如西北方言的兰州(张文轩和莫超2009:346)使用“前个月,后个月;上(一)个月,下(一)个月”、西宁(张成材等1994:167,212~213)使用“前半天,后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乌鲁木齐(刘俐李1989:84)使用“上半年,下半年;前半年,后半年”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我们注意到,拉萨藏语的一些时间表达也利用了纵向的空间词。我们这里引用的藏文例子出自胡坦(1996)。请看他的例句:

      

      从上面的例句看得出来,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方式无独有偶,拉萨藏语也用这种方式表达。胡坦先生(1996:90)认为:“使用上下这种垂直空间关系来描写过去和未来是汉藏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点。”应当注意到,即便是“拉萨藏语”,时间表达也不完全相同。比如“上午”,拉萨藏语也用snga dro,zhogs kas;“下午”,也可以说phyi dro或nyin gung。这里的词素与“上/下”没有联系,与“中”、“午”,或“外”有语义关联。这意味着,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是成系统的,但藏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在某些时候是对称的,但还不是一种系统。

      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请参见Peyros & Starostin 1984;William S-Y Wang 1998;Su Bing et al.2000),比较一致地认为汉藏语系的两个族群和语言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分开的,其中一支东迁成为现代汉族的祖先,汉语也逐渐随之形成;另一支向西南迁徙,逐渐演化成藏缅语族的各个群体,藏缅语族各个语支也逐步形成。(15)汉藏语系里的两大语族在6000年前就分开了,藏语里的上述纵向时间表达不一定与远古汉语有直接的关系。在前面两节里,我们已经讨论了汉语里纵向表达时间方式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即在上古时期还不成熟。真正形成的时间是晚近的事情。那么纵向时间的表达是后来藏语和汉语接触造成的还是藏语独立的创新和发展,还不好判断。由于藏文书写的保守性,藏文保留下来许多古老的用法,使我们能够窥测以前的一些蛛丝马迹。由于缺乏语料和研究,目前还不易下任何结论。

      5 余论

      我们讨论了汉语里纵向时间表达发生、发展的大概情况。由于语料有限,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这种纵向的时间表达在其他语言也零星存在,但是都不像汉语那样自成系统。显而易见,各民族对时间的认知不同,反映在语言上的表达也不尽相同,如“上”在英语、夏威夷语里(Cook 1996),表示“未来”,不表示“过去”。各语言显示出的共同点是,时间词均来自空间词的隐喻,并逐步发生了语法化,由具体的意义演化为抽象的意义,由已经比较抽象的意义(如贵贱、好坏)又演变出更抽象的意义(如早晚,时间上的顺序)。在不同的语言里上述现象反映出趋同的语法化过程(这并不排除这些词可以一词多功能,一词多义)。由于跨语言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看到,汉语里“上/下”与其他语言在语义来源模式和演变路径上基本相同或相似。

      汉语也是世界语言里的一种,与其他语言具有许多共性。比较特别的是,“上/下”可以表达先后,表达时间,并形成一种系统。也许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上下”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上/下”,而是一种以太阳出没为轨迹的循环。

      朱庆之在佛经日期辨别的问题上指教过笔者,沈培和孟蓬生在甲骨文方面为笔者提供过帮助,胡泊、幺若愚、刘可有几位博士生曾帮助找过例句,《语言科学》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人也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一并表示感谢。

      ①Heine & Kuteva(2002:129)提到EYE(眼睛)语法化为“以前”义的词仅此一例。但“眼睛”与“面/脸”紧密联系。其演变路径是:眼睛〉面〉前面〉以前。

      ②汉语里这种纵向的表达像“前-后”一样有时不对称,比如法语里的bas-

在现汉里不能译为“*下古”,但“下古”在历时文献中是合乎语法的。例子见下一节。

      ③蒙古语用横向的方位词表达方向,如同一个词既可以是“前“也可以是“南”,同一个词既可以是“后”也可以是“北”。

      ④《郭店楚简》约是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睡虎地秦墓竹简》约是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战国纵横家书》则公元前约195年的写本。

      ⑤根据孟世凯(1987:13),“上”指上帝、天神,“下”指地祇、人鬼。徐中舒(1998:6)编撰的甲骨文字典认为:“上指上帝,下指地祇百神。”沈培先生向笔者指出,也有人认为“上”指祖先。

      ⑥本文甲骨文例句和部分出土文献例句来自香港汉达语料库。孟世凯(1987:12)与香港汉达文库的断句不同,作“贞兴方以羌用,自上甲至下乙。”

      ⑦沈培在私下交流时告诉笔者,“上/下”虽然有可能是指时间上的远近,但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上/下”指离自己的远近,即空间上的距离。对于商代人来说,很可能仍是空间上的距离。也就是说,在甲骨文里,还没有十分可靠的例子说明“上/下”表达时间先后的用例。

      ⑧魏得胜(2000:5)认为,《睡虎地秦墓竹簡》成书于公元前217年。

      ⑨关于“上世”在先秦传世文献的例子,请参见引言部分的例句。

      ⑩黄涤名注曰(15页):“正月上午,据《乐府诗集》五八引《古今乐录》,当为‘正月上辛’,即正月的第一个辛日。”

      (11)原文(311页)上“髟”,下“弗”。

      (12)本文佛经的例句均来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朱庆之向笔者提供了几部佛经电子版词典,在此特表谢意。

      (13)根据尚民杰(1997:69)的研究,“乙种《日书》的十二时辰簡是目前所见将十二时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最早记载”。

      (14)例子来自王海棻(1999)。到今天“中”和“午”有时还可以互换,如“中饭=午饭”。

      (15)有的学者(如Beyer 1992:11)把时间范围放得更宽,认为是10000到5000年之间。

标签:;  

古代汉语的垂直时间表达_古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