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转化率与现代教学理论的命运_教学理论论文

中介、转化率与现代教学理论的命运_教学理论论文

中介、转化率与现代教学论的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运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教学论研究逐渐深入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喜人局面。然而,在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基层教师那里,在每天都在进行的课堂教学中,现代教学论的命运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据我们了解的我县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优秀课、较好课的共同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能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效率与达成度较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强;一般课能做到教学目标基本明确,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效率不高,达成度不够,学生参与不够,教学密度与节奏调控不力,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一般;较差课表现为教师不会上课,教学效果差。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教学论的模糊与缺失。大量的一般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与运用,一讲到底或一练到底的大有人在。即使是优秀课和较好课中,能运用现代教学论进行教学的也寥寥无几。对一些教师的随机调查表明,除了对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略知其名、不谙其实外,对其他教学理论则所知甚少。现代教学论理论上的繁荣跟实际运用上的萧条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值得我们细细深究个中原委。

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算起,现代教学论已有340年历史。在这期间,教学论经历了工具性教学理论研究、生活性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论的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研究3大发展阶段。[1]目前,教学论的多元发展与元教学论的研究方兴未艾。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在以下8个方面有了新进展:①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②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③课程设置综合化、灵活化、多样化;④改革教学方法;⑤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⑥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⑦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⑧改革教育评价制度。[2]但是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基层学校,为什么还存在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教学理论的萧条现象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理论的低转化率。笔者认为,教学理论的低转化率乃至于缺失有这样一些原因:

1.“应试教育”终端评估的负面影响。毋庸讳言,即使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终端评估的负面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一个教师,只要他最终能让学生考试得高分,他就能得到较高的评价,而绝没有人去追究他的教育教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相反,即使你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教学理论去改进教学,但一次考试的偶然失误就会使你前功尽弃。

2.教师素质结构的缺陷。在农村基层学校,民办教师(有的是代课教师)挑大梁的现象十分普遍,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同志的素质结构有着先天不足。拿知识结构来看,就存在诸如知识面窄、知识老化等明显不足。而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则存在另一种素质结构缺陷,即由于师范院校一度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性所造成的教育失衡。所谓师范性,简单地说就是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这正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区别于其它院校毕业生的最显著的标志)。在校忽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再来弥补要花费相当大的代价。

3.课堂教学研究起点的定位迷失。应该说,一般学校对教学研究是比较重视的。但带普遍性的现象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浅表空泛,过分追求教学研究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立竿见影的功利性,以及随意性大等。这使得教学研究既远离教学理论,又远离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际,模糊乃至迷失了教学研究的真正起点。

4.教育实验、教学研究的“投入-产出”回报率低。一个具有创新价值或者是验证意义的教育实验需要教师包括从时间、财力到精力的巨大投入,而在这实验的尽头往往不是鲜花和掌声。高投入、低产出,在基层教育实验与教学研究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这使得不少教师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甚至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5.教学研究组织中的学科化、精细化倾向。一般研究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展,往往会出现综合化、精细化并举的趋向,这是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在基层组织的教学研究中,则常常仅注重单一学科而忽视学科群,注重精细化而忽视综合化。这使得基层教学研究缺少宏观视野和广阔背景,容易跌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陷阱。

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学论的低转化率还与教学论自身有关。反思教学论的发展,第一,对国外的教学理论缺少本土化加工、改造和制作。80年代以来,我们在引进、介绍国外教学论的过程中,缺少扎实的本土化加工、改造和制作,这使得彼时彼地的“行之有效”, 在此时此地“收效甚微”。第二,教学论的具体化程度不高。有一点可以说明,在基层学校教师中,苏霍姆林斯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除了其它一些原因之外,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着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是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化程度不高使得教学论面临脱离教师,远离教学,被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第三,教学论自身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无论哪一种教学理论,都应有自洽程度较高的评价体系,这是教学理论自身的需要,更是运用教学理论的现实要求。由于教学论自身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教师无法用与教学理论相一致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学实践,而只好用常规的、甚至是“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其结果可想而知。

提高教学论在实际运用中的转化率,这既是教学第一线的呼唤,又是理论前沿的需要。教学论向实践转化涉及教师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前者是教学理论、方法为教师所逐步接受与掌握的个体内化的过程;后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育教学从而使理论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过程。前一个转化是前提、关键,后一个转化是目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就教师来说,他对教学的认识不应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而要将经验上升为普遍形态的教学理论。同时,他所掌握的教学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并逐步完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致。一个教师从了解、理解、认识直至掌握某一教学理论,并且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这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不断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许多被称为“中介”的中间环节。具体地说,从教学理论到教育教学行为之间,有包括对教学理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内省体验、模式建构等中间环节:①对一个特定的教师个体来说,他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他已有的知识积累,所在的教育文化情境和教师群体,以及咨询、参照系统。②价值选择则在参照、依据社会群体选择的同时,从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追求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③内省体验是在选定相关的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学习、实践来自我观照、自我体验,最终领悟教学理论的要义。④模式建构是在理解、把握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与自己已有的教学思想相融合,建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中介,教学理论才有可能在教师头脑中驻留,并逐步为教师自身所内化。

教师群体参与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较之于个体单独参与更有助于对理论的习得与把握,群体的共同参与也有助于同类价值意识的生成。群体参与是个人不断接受经验和价值的过程,也是个人不断获得各种新的教学理论的过程。群体参与得愈多、愈久,积累得愈厚,其同类价值意识也就愈强烈、愈深刻,而个体自我价值意识就愈会被同类价值意识所融化、整合,个体的价值取向跟群体价值取向就会逐渐从价值认同到价值顺应,最终达到价值意识的整合。因而群体参与对于推广某一教学理论来说至关紧要。

如何为学校教师创造学习教学理论的条件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自由选题,在课题负责人主持下进行小规模合作研究的办法,其中既有认识世界的带基础性的研究,又有以未来应用为目的的发展研究。[3]这样,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用这种相对“非规划性”、“非行政性”的做法来保护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集体(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力量来强化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逐步形成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教育生产力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教学模式的异地还原问题。一个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教学理论,它所提供的教学模式尽管具有普遍性,但还是浸润着创立者的原始的、鲜活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感性内容。运用这一模式,就意味着把彼时彼地的成功的做法拿到此时此地来加以还原和验证。这种还原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在新的教学情境中的再加工、再创造。因为,教学过程是多侧面、多层次的过程,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对某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来说,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和运行方法。这里的关键(同时也是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是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把握和对班级学生实际的把握。

对教学论自身来说,加强本土化、具体化和自治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需要具体个案的描述性材料。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唯有具体,才能为基层教师所欢迎、所接受。当然,这里丝毫没有鄙薄科学、重视技术的“重术轻学”思想,恰恰相反,我们所期望和要求的“具体”,正是浸润渗透着科学精神的高度理论化的具体。作为体现教学论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及评价工具,也是教学理论向实际转化的“中介”环节。如果没有一个与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相匹配的评价手段和工具,教学理论在实际运行中就将遭到来自“应试教育”的百般阻挠和顽强抵抗。

另外,把握好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科研的最佳结合点,也是关系教学论命运的重要方面。在现行体制下,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必须借助这种影响力来推动教育科研。从实际情况来看,由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一线的教育实际工作者三结合来推进教育科研,促进教学理论在基层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代教学论也正是在这种实践的推动下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一步步走向明天的辉煌。

注释:

[1]迟艳杰:《教学论研究的历史演进》,《沈阳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杨军:《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

[3]参见赵红洲:《论“当代小科学”及其在中国科研体制改革中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标签:;  ;  

中介、转化率与现代教学理论的命运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