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掉队,行动真作为,发展得普惠论文_潘伟

认识不掉队,行动真作为,发展得普惠论文_潘伟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 068150 

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继承发展,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我们的目标是: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发展学校、发展教师,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差异发展。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它明确了学生在学习生涯期间“学什么”的问题,而学校教育还要解决学生通过“怎么学”来达成“学什么”的目标和要求,二者互为依托、密不可分。课程改革改的是“学什么”的目标指向;教学改革改的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的方法和行为。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积极进入改的角色和状态,我们的教学才能顺势而为、因势有为。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时期的课程观

1.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构建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结构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必修课开全开齐,全修全考;结合学校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选考;根据学校和学科实际开设选修课,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差异发展

教学应始终指向达成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和多样化选择;突出学科主线,凸显学科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精选学科内容,处理好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学科教育,不同的人在学科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

重视评价的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视过程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从而改进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

4.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深入教研,改进教学

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行动研究,研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培育民主、开放、进取、共享与创新的教研文化,形成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二、积极行动,践行正确的教学观

1.以生为本,实现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作为教师,要承认人人都有学习的潜在内需和能力,承认这种内需和能力人人不同。要承认亲身经历过的实践体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最容易内化成为个人可生长的能力。要承认学习信心与潜在的内需和能力可以互相营养,学习信心与学习自觉能够互相培育,这是我们生成正确的教学观的认识基础。

教师的教学活动始自备课,并且需要在过程中备、在生成中备,但核心是备学生,这是落实以生为本,尊重差异的魂。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对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思想基础、经验基础(学生最近发展区)等条件的了解之上,设计配置针对性强或者可选择性强,亦或适当开放性的内容和要求。只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避免齐步走、一刀切的工厂模式,才能避免吃不饱挨饿或者是吃不动厌食的教学病态,才能让学习真正自觉地发生,主动地发展,这才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将课堂教学结构从 “教(师)+学(生)=教学”恰当地转化为“学(师导,生先学)+用(师导,生拓展)+教(师导,兵教兵)=教学”才是以生为本。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程度、方式方法、对象范围以及给不同对象配置的学材,真正做到教与学的转型,因材施学、因人施评,是落实好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2.素养为本,实现教学“重过程”和“会学习”

教学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地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以及在经历活动过程中学会怎样发现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科才智,激发学习的兴趣、欲望,从而提升主动学习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科素养。

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任务,创设要符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学生能够广泛、有效参与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分类概括、证据推理、模拟解释、学科建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专题学习、项目学习、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形成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结合生活实践和现代科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通过适当的难度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尽可能为学生交流创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合作的成果;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学会倾听、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不能没有评价,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展示学生的认知形成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知识结论的生成和积累;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不同个体对学科学习的自主生长和差异生长。在具体学习的评价中,教师应细致反馈,提供操作性强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调整学习进程,梳理改进学习方法,清晰学习规划。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及时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三、师生真改真动促发展,学校发展普惠师生

社会在发展,谁都要扛住发展的车轮,主动学习和自觉改变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认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方法,但不论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变成行动才能转化成果,想到和得到之间必须做到,行动永远是第一法则。

教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差异发展的服务者。所以,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地投入教学研究,哪怕每一次围绕一个问题,不推脱、不敷衍,积极主动、充分研讨。我们可以在学科组内提出实实在在的微课题,像我们的学生那样合作探究,沟通协作;我们可以和同事互进课堂,去推敲、去打磨、去引燃原本强大的前进动力;我们可以向备课组、向学科组,或者向全校发邀请,晒问题、晒课堂;我们可以利用发达的信息科技与天涯咫尺的同行、朋友互动……。作为服务者,我们动的程度、力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潜在的能力能否被不断地激发,点亮并生长出对学科的爱,还是被逐渐埋没成“仲永”,亦或打击、挫伤出对学科原本没有的恶;学业水平和学习自觉是否只满足于知识结论的积累和拼命地敷衍老师的任务,还是逐渐认识学科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等,发现并形成学科的学习方式、方法,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发展面前人人平等,但需要敢于担当、勇于挑战。只要我们不落伍、不掉队,跨步乘上发展的动车,坚定前行,在行动中重塑自我,展现职业担当,就必定会在与时俱进的奋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必然能在扎扎实实的行动中收获学生、学校和我们自己成功的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各学科)。

论文作者:潘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认识不掉队,行动真作为,发展得普惠论文_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