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反思探究论文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反思探究论文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反思探究

王华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1)

[摘要] 技术转移是将一种技术或者是知识为了不同目的或者是同一目的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应用过程,在如今我国走科技创新道路之下,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与科技发展和创新发展关系密切,需要依据现阶段高校科技研发现状,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营造优质的技术转移环境并且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现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优质互补和资源共享等,为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发展提供支持。我国科技转移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加快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借鉴美国的经验,有利于创建和完善技术转移制度环境,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共进,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使用效率。

[关键词]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我国启示和反思

1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

美国联邦振幅为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构架了技术转移指标以持续追踪技术转移活动数量,对技术下游产出和转移经济影响进行分析,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技术转移政策,构建了有效运行的科技成果转移机构和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了完善技术转移法律,促进了经济发展。所以,美国科技创新成果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体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美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技术转移法律和法规等等,为高校、实验室等机构实现技术转移扫清了障碍,保证技术转移的产业化发展,促进高校技术成果走向产业界。例如美国在1980 年出台了《专利与商标修正法案》、《史蒂文森 - 威德勒技术创新法》等,促使美国技术转移进入了国家层面,使得创新成为美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因素,之后逐步完善的法律政策,发展至今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为就业与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撑。且新时代以来,美国为促进技术转移和私营部门商业化发展,还着手建立了目标和绩效评估机制,实施行政程序促进了地方和区域伙伴的合作,发挥了美国商务部的技术转移协调作用。我国新时代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愈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部署,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提出了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和多方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形成了高校技术转移的新局面,不过还是存在不少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一方面是科技转移链条建设不能有效衔接,且技术转移体系并不健全。故此,我国借鉴美国的科技转移建设经验,结合国内科技成果转移现状,反思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工作,为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供建设经验。

2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人员严重紧缺,加之技术服务机构不完善,导致新技术的科普、推广以及技术指导严重受到限制,影响了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关注,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阶段的高校科技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承担一般的科研工作,还要负责相应的教育工作、数据普查以及项目管理,难以确保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致使目前很多新科技的科普与推广仅仅流于表象,无法形成科学、完整、规范的服务体系,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度愈来愈大。且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活动快速发展,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以及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课时传统科研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机制,难以满足现代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急需要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中数据收集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不同管理系统部门运行对科研数据的各种需求,避免数据种类以及格式差异造成的科研管理工作失误,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多元化。虽然我国科技创新需求量大,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技术转移的法律保障比较薄弱,市场秩序性不足,各企业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及普及影响很大,但更受影响的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从业人员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导致现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30%,科研投入总量难以和基础性地位相符,很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环节是分来的,所以无法满足需求方的了解,加之科研项目管理复杂,难以统一协调,导致现阶段项目的研究效率低,连续性差。

首先需要确定风险因素集,该集合中的因素包含了系统潜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以无线闭塞中心为边界,将风险因素分为两级[14],具体见表1。

3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反思

3.1 加快配套法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创设优质的科技转移环境

美国技术转移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且执行度高,且科技转移在国家层面,转移各方的参与作用和需求明确,所以技术转移定位、作用和收益有明确的界定,从技术转移环节加强对知识产权以及合作协议等提供明确的支持,并且有完善的财政经费支持和专门计划,我国也应该加快科技成果制度体系的建设,增强科技转移横向协调和纵向联动,制定相关的政策议题,为科研机构的发展,技术转移成效等进行明确界定,确保科技成果转移和职称评定等有科学依据,从国家科研任务的角度落实相应的技术转移经费的规定,基于现如今的法律政策制定专门环节和专门机构,制定更加明确的实施准则,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发展创设优质的环境,奠定高校技术成果转移基础。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课的设置,而相对忽略了与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通识课程。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实际要求,合理设置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创建以及大数据管理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力培养当前旅游行业急需的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2]。

3.2 全面树立科研转化观念

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树立其科研转化教学的观念,转变传统的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发展观念,以观念为先导协调科研与转化的关系,实现科研与成果转化的有效协调,以此打破转化与科研之间的隔阂。虽然大学还没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途径,但树立起转化观念后,高校和企业就会将技术转化与科研联系起来,尝试将企业需求与科研转化结合,逐步实现科研促进发展,科研服务经济发展的思维,使得高校中不断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资源,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资源的质量。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十分重视,科研项目的建立与科研成果逐渐增多,基本上涵盖整个专业内容,科研转化观念的树立,在科研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还需大学在管理工作与机制中,联合教师职称评价制度以及教学监督工作,将科研转化教学作为指标之一,既可极大地激发教师的科研转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全面落实科研转化观念,提高科研转化的内在动力。

3.3 择合适的成果转化模式,确保科研的投入稳定增加

要促进科研发展提高科技产值,就需要提高科研的投入量,提高农业科研的发展水平,以科研的公益性、基础性以及社会性作为发展地位,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进而解决目前基层技术人员和高校科研积极性的缺失,构建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科技研发的激励机制,提高我国科研发展的政策条例的规范性及完善内容,确保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转,完善经费预算以及使用制度。确保科研稳定性之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成果转化模式,选择适宜的模式就可以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稳定性及转化效率,以政府引导为主的科研项目也好,还是企业为主的科研项目,抑或是农业机构或是大学为主的科研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都要以市场发展及科技推广为着眼点,提高成果的转化及市场交易的活跃性,所以协同转化模式应该得到重视,采用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以提高转化质量及效率。

4 结语

现如今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由于起步较晚没有健全的参考制度,出现不少漏洞,且在经济影响下科技转化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比较薄弱,需要加快推进法律政策改革和调整,形成统筹合力投入财政和奖励支持,为技术转移和技术研发等提供支持,进一步建设全面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以稳定市场技术转移的秩序,规范我国技术转移市场的发展,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促进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为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保障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换兆,秦媛. 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32(08):50-55.

[2]邹晖.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启示[J]. 中国高校科技,2016(Z1):23-26.

[3]马敏象,屈娥,李金玲. 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运作经验及借鉴[J].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02):46-50.

[4]卢巧玲. 发达国家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2010,28(05):71-75.

[5]贺飞,姚卫浩.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活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7):60-63.

[中图分类号] G255.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05-0208-02

作者简介: 王华林(1981.12.-),男,汉,山东威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标签:;  ;  ;  ;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反思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