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主导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系史无前例,有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今学术界有一种论点,可称之为市场经济优越论,说计划经济有什么什么弊端,市场经济如何如何优越。进而把市场经济作为衡量标准,凡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制度、方法、手段,都是先进的,市场化越彻底就越合理。这种市场经济优越论,是值得商榷的。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手段
市场经济是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称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恩格斯于188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历史命运作了详尽的论述。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大的发展,并将保持扩张的势头,但狭小的市场成为阻力,指出:“大工业的巨大扩张力——气体的膨胀力和它相比简直是儿戏——现在在我们面前表现为不顾任何阻力的、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进行扩张的需要。这种阻力是由大工业商品的消费、销路和市场形成的。”①所谓产品的销路、市场,也就是现代讲的商品经济,在恩格斯看来,商品经济是大工业进一步扩张的阻力。消除了私有制,实现了公有制,为了发展生产力,就要消除商品生产,实行有计划的生产。该书继续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②由上述论断可见,恩格斯是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把市场和计划都看作手段,市场是一种阻力,因而要消除商品生产,采用计划手段。长期以来,人们不是把计划和市场看作一种手段,而是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形成了牢固的传统观念。
邓小平同志以极大的理论勇气破除了旧的传统观念。早在1979年,他在接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③邓小平同志以生产力为衡量标准,来判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1985年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④邓小平同志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方法手段,可为不同社会服务。1987年时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⑤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发表谈话,又重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开始,一贯的思想是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方法手段,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以往的计划经济优越论,当前的市场经济优越论,其共同点是把某种特定的经济体制作为衡量标准,实质上是以生产关系为衡量标准。把市场和计划看作方法手段,以生产力为标准,比起以生产关系为标准来,在认识上更接近真理。
二、两种经济体制的比较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管理体制,重点是围绕解决如下两个问题:第一,生产什么。有什么样的生产要素就能生产出什么产品,故生产什么决定于资源配置。用计划配置资源,决定生产什么,是为计划管理体制;由市场配置资源,决定生产什么,为市场管理体制。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二,生产多少。生产多少是由一种经济机制在调节的。计划经济是用计划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手段来调节。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由两种调节方式或者说调节手段。
资源配置和生产调节都是管理手段或者说管理方法。再深一层分析,管理手段是由主体来运用的。两种体制的区别在于主体不同,也可以说是在于决策者不同。计划经济的主体是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决定资源配置,用计划调节生产,是一种集中管理体制;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经理阶层(包括经理、厂长、总裁、董事、个体私营企业主等),由经理阶层决定资源配置,由市场调节生产,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这两种体制各有其优势与弱点。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信息灵敏,迅速知道市场需求的变化,知道应当怎样去配置资源和调节生产。信息灵敏是个知的问题,配置资源和调节生产是个行的问题。市场经济是由分散的经理阶层在决策,行动分散、迟缓,其弱点在行上。计划经济是由政府决策,行动迅速,能集中力量配置资源,调节生产,其优势在行上。但计划经济难以迅速知道市场需求的变化,更难以知道千家万户的需求,其弱点在知上。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从宋朝开始辩论了一千多年。宋朝程颐讲“以知为本”,明朝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清初王夫之讲“以行为本”,民国时孙中山讲“知难行易”,可见知和行的关系问题是很复杂的。有人以信息灵敏为根据来肯定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有点“以知为本”的味道。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知上,计划经济的优势在行上,这就应根据产业、企业、工程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管理方式。
生活资料为千家万户所用,且变化无常,无法确切知道人的需求变化。提供生活资料的产业主要是轻工业与生活服务业(第三产业)。这类产业的投资少,周期短,收效快,很易于建立。知道社会需求难,而建立产业易,故轻工业与服务业的特点是知难行易。市场经济能迅速知道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在短期内收效,最适用于轻工业与生活服务业。计划经济很难反映市场的变化,故推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轻工业和生活服务业都甚是落后。生产资料为生产企业所用,其中燃料、原料的用量最大,品种单一,且稳定不变,这就易于知道需求的状况而制定计划。军工产品只为部队所用,也易于知道需求的变化而制定计划。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重工业以及军事工业,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建设甚难,故重工业、军事工业可说是知易行难,计划经济较为适用,凡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是重工业、军事工业发达而轻工业、生活服务业落后,正说明计划经济适用于特定的产业。交通运输业是一大基础产业,与一般的服务业(第三产业)根本不同。我国的铁路运输紧张,世界发达国家城市交通堵塞,这是很容易知道,也是人所共知的,而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可说是难上加难。因为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不担投资特别大,周期长,而且涉及面广,关系到占地和搬迁问题。交通运输业可说是知易行难,而且特别难。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决策兴建,是按计划配置资源,主体是政府部门。
市场经济在微观领域有个主体在发挥作用,便于调度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易于实现高的效益。但每个微观客体各自为政,相互抵消,在宏观领域没有个主体发挥作用,即常说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效益会大为降低。计划经济在宏观领域,政府是主体在发挥作用,但会束缚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城市交通系统最能说明两种体制的优势与弱点。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工具,有八九成靠小汽车,包括自用和出租。市场经济便于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于是小汽车大量增加,自发膨胀,而道路和停车场扩充越来越难,以致于无法扩充。结果导致车多而道路和场地少,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成为公害,积重难返,成为一大难题。城市交通是个系统,包括小汽车、公共汽车、电车、地铁、自行车等单个要素,还有道路和场地这两个整体要素,采用计划经济手段,由政府统筹规划,才能解决的交通问题。与此类似,市场经济便于发展一个个企业,一种种产品,而全社会的产业结构要合理,还要靠政府的产业政策。生产力合理布局,仍要靠政府的计划。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优势在微观领域,计划经济的优势在宏观领域。人们常说,微观搞活,宏观调控,正体现了二者的特点。
市场经济的第三个优势是灵活,收效快。一旦市场上某种产品积压,企业会立刻减产;某种产品短缺,企业会马上增产。市场经济的弱点在于短期行为和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对于具有长期的、整体的效益的事业、个人和企业缺乏积极性,以致无人问津。如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事业,关系到国家人民长远的利益,而在短期内不会为企业带来效益。单搞市场经济,势必导致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萎缩,环境遭受破坏,可说是图一时之便宜,怏百年之大计。因此,凡是关系到国家人民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事业,应按计划经济原则管理、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管理方式,对于千万个小型工程、小型企业最为有效。特大型工程、特大型企业,投资大,风险大,计划经济能够承担风险,集中力量,便于发挥其优势。
总上所述,市场经济的优势在知,能迅速反映需求的变化;计划经济的优势在行,能迅速集中力量,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计划经济便于解决宏观的、长期性的战略性问题;市场经济便于解决微观的、短期性的战术性问题。市场经济较适用于中小型工程、中小型企业;计划经济较适用于大型工程、大型企业,尤其适用于特大型工程、特大型企业。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各有千秋,适用于不同范围,不同条件,但仍然应当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其根据有二:第一,从再生产过程看。各种资源要素,无论是劳动力,机器设备、原材料、动力能源、信息资料,还是土地、拆迁的房屋以至于矿产资源,都要转化为商品,通过交换而进入生产过程。生产的结果是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劳务产品和信息产品,都作为商品而汇入市场中。市场好象大地,生产在上面流动,故市场经济是基础。第二,从两种体制的特点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是便于解决微观的、短期性问题;计划经济的优势,是便于解决宏观的、长期性问题。宏观是由一个个微观组成的,长期是由一段段短期组成的。市场经济的优势,是便于解决微观的、短期性问题,因而应成为基础。
我们的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原因有二:第一,市场经济是基础,已如上述。第二,便于同国际接轨。世界各大国都同时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习惯上都称为市场经济。也有经济计划,政府也进行宏观调控,但不称为计划经济。我们为了同国际接轨,符合国际习惯,也称为市场经济。
三、两种经济体制的历史命运
管理体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基本准则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中,可以找到经济体制盛衰的根源。
生产力的发展是从技术打开突破口,先是出现一种新技术,造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推动生产力发展。技术停滞,生产力发展缓慢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本世纪40年代末以及19世纪末出现的两次技术革命有直接关系。
19世纪末出现的两大新技术,一是电力,一是内燃机,人们称之为第二次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186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而电要用作动力,还需要有一系列的输电和配电的成套装置,因此,有了发电机,电力尚不能普遍应用。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主要动力仍然是蒸汽机。随着配套装置的完善化,在20世纪初叶,世界上出现了电气化潮流。列宁说,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正反映了当时的潮流。19世纪末另一项重大发明是内燃机,是用石油、煤气作动力。1897年德国奥古斯堡厂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这种机器可用作汽车、飞机、轮船、火车及一切移动式设备的动力,也可用作发电机的动力。19世纪末出现的两大技术发明,决定着20世纪上半叶的面貌。适用于电力工业和汽车、拖拉机、飞机制造业,还有铁路和航运业,同时也带动了冶金、石油和煤炭业。这两项重大发明,最主要地是用于重工业,从而为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战争与革命高潮时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国内革命战争和其它局部战争也遍布全球。本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备战、战争、恢复、再备战的循环之中,各大国都在扩军备战,大量制造武器。这一时期武器是枪炮、飞机、坦克、装甲车、军舰、造武器要消耗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和能源。本世纪上半叶,一方面有了一大套可用于重工业的新技术,另一方面,备战和战争需要发展以兵器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重工业成了各大国的主导产业。
上边讲过,重工业特别是兵器工业,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计划经济的优势得以发挥。苏联从1927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正适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和政治形势,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工业生产突飞猛进,超过了英、法、德三国而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计划经济的鼎盛时期,资本主义产生了二百多年,一直是单搞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经济,全靠市场调节。到了30年代,发生了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又长期陷入萧条时期,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次大失败。
在二次大战前,西方国家单搞市场经济,在30年代遭受一次大失败,从当时情况看,可以说市场经济失败了,计划经济胜利了。在失败面前,西方学界政界人士在总结经验教训。早在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泰勒博士就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主张吸收苏联计划经济的一些方法、美国国会人士称他在宣传共产主义而予以否定。经过30年代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由政府配置资源,大搞公共工程,在宏观领域采用了一些计划经济的方法手段,缓和了经济危机。二次大战后,西方各国都吸收了计划经济方法,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了政府干预经济,除美国以外,西方国家都制定了经济计划,再也没有发生30年代那样大的经济危机了。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前,单搞市场经济遭到失败,后来吸收了计划经济的优点得以转败为胜,这当然不能说是计划经济失败而市场经济胜利了。
二次大战末到50年代末,这段时期出现了原子能、宇航、计算机三大新技术,人们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这三项新技术全是由政府主持研制。上边讲过,计划经济的主体是政府,从这个意义上看,三项新技术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三项新技术属于大科学技术,投资大,风险大,且用于军事目的,计划经济最为适合。苏联继美国之后,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并于1950年建成了世界上首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直到50年代末,计划经济的优势仍存,弊端尚不明显。
本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激光器、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等新技术群,人们称之为第四次技术革命或新技术革命。这类新技术的特点是小型化,分散化,小型科研所与个人均可研制,小型企业、家庭和办公室都可应用。同时,进入60年代,战争创伤已经恢复,进入了和平时代,民众的需要趋向多样化,要求大力发展轻工业与服务业。大技术、大企业仍然存在,又出了小型技术和产业分散化趋势。这类产业和技术,投资少,规模小,产品品种多,变化快,无法制定计划,计划经济不能适应技术和生产力的新特点。例如,50年代是大型通用计算机,只供国际和科研部门用,数量很少,计划经济可以适应。到了70年代以后,出现了微型计算机,有两千多种用途,计划经济无法适应了。市场经济是由千万个经理阶层决策行事,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适应了技术和生产力发展要求。放弃单一计划经济,吸收市场经济的优势,已是客观的要求了。而原苏联政界人士,一直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就无法进行体制改革,到了80年代末,计划经济的弊端更加明显,已是积重难返了。
总上所述,两种经济体制的兴盛与衰败,生产力起最后决定作用。在本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单搞市场经济失败了,后吸受计划经济的方法手段,得以转败为胜。60年代以后,苏联单搞计划经济也失败了。我国进行了改革,吸收了市场经济的方法手段,取得了重大成就。历史经验证明,在20世纪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单搞市场经济和单搞计划经济都不能持久下去。还是应当遵循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把计划和市场都看作手段,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四、正确的选择——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可说是史无前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起源于已存在几千年之久的商品经济,乃自发产生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原来推行的是计划经济,要改革为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自发产生,是由人设计出来而加以推行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设计,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完整的。首先,消灭剥削也就是消灭阶级,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力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够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才能消除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不发展生产力,长期贫困,就不成为社会主义。任何一种新制度刚产生时,都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发的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有一种外在于市场经济的力量,才能消除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外在力量就是政府。由政府在税收、分配、福利和产业政策上,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土资源、公共设施,属于全民所有。只有政府或者其委派的机构,才能代表全民以实现所有权。只有以政府为主导,才能巩固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政府不起主导作用,任凭市场经济自发的起作用,就会削弱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就难上加难,就体现不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相交之际,出现的新技术、新产业,具有集中化的特点,计划经济的优势便于发挥。6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技术、新产业,具有分散化的特点,市场经济的优势便于发挥。当前市场经济占上风,计划经济处于劣势,会持续一段时期,但不可能固定不变。本世纪酝酿已久的新技术,如热核能发电、超导材料、太阳能利用、海洋工程等,具有集中化特点,计划经济便于发挥优势,但都没有能在技术上突破而形成产业,这也是计划经济衰落的一个原因。
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社会化程度不断的提高。一种工具、一项工程的适用面在扩大,以致服务于全社会,如动力网、交通网、通讯网、计算机网、水利网等,还有现在正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等,都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其规模自然会大,大型工程和大型科研项目会相应增多。这类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涉及全社会,经理阶层无力兴办,只有政府才有力量办。在发展经济上,政府的作用会日益增大。近几年来,冷战结束,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发展经济,政府首脑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上,这也表明,现代化大生产更加需要政府干预,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第三,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广,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中国的工业资源分布同工业分布反差颇大。大致说来,加工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沿海,能源和原料资源主要在中西部,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这样的资源分布需要有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起主导作用,才能使各地区协调一致,实现优势互补。市场经济要求有全国的统一市场,消除乱设关卡、各自为政的状况。中国地域辽阔,没有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无法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国情除了物质因素以外,还包括精神文化因素。中国从春秋战国至今,大一统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春秋百家争鸣时,除了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以外,其它各家都主张国家统一,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两千多年来,国家统一与维护政府权威,成为一种传统观念,这一观念还在东亚地区占主导地位。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特别注重政府的领导作用,实现了经济起飞,与这一传统文化观念大有关系。在我国,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正符合文化传统,也就是符合中国国情。
第四,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
市场经济本身有其固有的弱点,主要有三:一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经理阶层,采取分散决策方式,社会上成千上万个企业都各自为政,相互竞争,不可避免地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失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二是扩大贫富差距。企业处于相互竞争之中,胜者富了,败者穷了,对于个人来说,有资本、有能力的人越来越富;无资本、无能力的人不一定会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越来越严重,是难以避免的,一旦失业,就更穷了。三是短期行为。经理阶层的目标是短期见效,短期行为乃市场经济的一种自发倾向。关系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大事,如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与市场经济原则大相径庭。上述三个弱点,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靠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克服。只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
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中国国情,注意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我们应当建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同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我们以前推行的计划经济都有所不同。
市场经济只有一个主体在发挥积极作用,那就是经理阶层;计划经济也只有政府这个主体在发挥积极作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则两个主体都在发挥积极作用。市场经济是运用的市场手段,计划经济极是运用的计划手段,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则运用两种手段,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需要用什么手段,就运用什么手段。
政府的职能在宏观调控,解决长期性、全局性问题,注意力应集中在制定政策、法规上,以及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上。凡是企业无力作或不愿作的,关系到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政府都应当管,应当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方面的职能,不应当削弱,而应当加强和完善。经理阶层的职能在微观搞活,发挥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注意力放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办代替经理阶层的职能,应当完全消除。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扬弃了计划经济而又保留其优点,推行市场经济而又克服其弱点,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选择。
注释:
①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三卷,第433页,第4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
④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8页,第20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