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悟性的培养论文_景世彩

浅谈学生学习悟性的培养论文_景世彩

摘要:无论哪种艺术,究其神韵、灵气、新意、魅力,都无不与悟性有关。教师教的只是理论、方法和技巧,只能是原则,绝不可能创造你本人的艺术,只有你从创作中悟出了你自己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才算走对路学对头了。

关键词:学生;悟性;培养

论参佛,是必讲悟性的。佛学的许多玄观妙理,既不需要逻辑推理演练,也不需要科学实验论证,它需要的是一种“慧眼”,一种悟性,能超越尘世与现实,进入无限和终极,到达洁净空灵的境界。例如那个很有名的佛六祖慧能的故事: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徒北诸僧各出一偈。先有一僧说:“菩提本无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指拭,莫使有尘埃。”而慧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相比之处,谁的悟性更好,更有资格得以衣钵相传呢?当然是慧能了。所以,参佛少了悟性,哪怕念经磨破了嘴皮,也只是个有口无心的和尚,成不了得道高僧。

说艺术,也是应该讲悟性的。艺术贵在创造,重在天分。无论哪种艺术,究其神韵、灵气、新意、魅力,都无不与悟性有关。教师教的只是理论、方法和技巧,只能是原则,绝不可能创造你本人的艺术,只有你从创作中悟出了你自己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才算走对路学对头了。

谈学习,当然更要讲悟性。同样地大学都在学习:有的能学得十分明白,搞懂搞透;有的是明白了七八分,也叫基本掌握;有的却只能略知一二,半知半解。看来,悟性之于学习,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就一学一,背诵式地学,接受式地学,也就是一般的学习,即使记住了大量的知识,也只是信息的储存,绝非会有创造和发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在学习中掌握学习与学问的规律,摸住了学习与学问的脾气,于是一通百通,一切云开雾散,豁然开朗,这便是悟性了。悟的目的是要明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好说的,不方便说的,好掌握的,不好拿捏的,表面的,以及深深潜藏的,全能明白,全能透亮,全能了悟于心,这样的学习不是事半功倍吗?

可见,用悟性来丈量人们为人处世办事做学问搞研究的好坏高低、明白糊涂是不为过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是悟性呢?应该说,悟性指的是一种学习、理解、明白的能力。它是一种直觉思维,靠感觉,靠灵气,靠经验,靠想像。与理性思维不同的是,它没有完整的思维程序和过程,但往往却能在潜意识的酝酿后突然茅塞顿开,得到了答案,有了启示。所以,悟,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顿然邻悟、突如其来的理解和瞬间的把握。犹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悟性虽然有点玄妙,似是而非,有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既像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偈语,又像庄周对惠施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答疑,但想想它还是可以培养提高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要培养提高学习的悟性,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是情感和品格的提升,了悟是对自己奥秘、社会内涵、人生价值有了最深刻最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说到底,悟性是一种气魄,一种品质,是云水风度,是松柏精神。邪恶的人必然利欲熏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只会居心叵测,祸国殃民;偏狭的人必然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难免会蝇营狗苟,鼠目寸光,顾此失彼;奴性的人必然是察言观色、三头两面、曲意逢迎的,也很容易人云亦云、指鹿为马;虚浮的人必然是夸夸其谈、吆五喝六的,也只会见利忘义、随波逐流。由此可见,要想大彻大悟,没有高尚的德行操守是做不到的。教师应从“心”开始,净化学生心灵,陶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良知和正义,促使学生追求、发现、创造真、善、关美。惟其如此,才能进入“悟”的主动状态,才能进入“悟”的自由王国。

二、鼓励好学,培育潜质

作为学生,应该是日有长进、为学日益的。虽然好学不等于悟性,但悟性的养成却是离不开勤学好问、琢磨深思的。饱食终日,好逸恶劳,再聪慧过人的才智天资也不过会是昙花一现,再灵活敏捷的直觉和想像也消失殆尽;自命精英,自我膨胀,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只会令《伤仲永》所描述的悲剧再次上演;三心二意、马虎搪塞也只以穿凿附会、贻笑大方。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悟便有了基础和底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寻根究底,悟便有了素养和潜质;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日就月将,也终会眼明心亮,迫近于明白和了悟了。

三、巧妙布白,启发思维

悟是需要空间的。维纳斯的断臂,“深山藏古诗”的画卷,“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之所以动人心魄。关键是给欣赏者留下了遐想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间,从而让人对美、对事物、对自己与生命有了了悟。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给学生的悟性思维设置这样的空间。如果讲得太多太满,学生容易丧失思考的兴趣和动机,产生不了悟的向往渴念,思维将无法伸展驰骋,无法自主开发和拓展。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布白,启发学生的悟性思维:“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这是悟的条件,悟的环境;“课将止而思未尽,言即断而意无穷”,这是悟的氛围,悟的境界。

四、重视实践,培养悟性

生活无止境,学习无止境,实践无止境,思想无止境。每一次实践每一个行为,每一项工作,每一次经历,都会给人提供新经验、新启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实践,悟性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这副对联的下联曾经难倒了清代学富五车的大学士张英,却难不倒张英身边的小侍女,原因在哪里?在于侍女有来自生活的经历、体验和领悟。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那些只顾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根本不是诗人,真正的诗人应该骑着毛驴、驾着轻舟,在天地山水间穿行。真是一语道破玄机——实践出真知。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实践对学生悟性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吮吸生活实际的气息,发现生活实践的真谛,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长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注重学生学习悟性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心”去感悟、领悟、醒悟,以悟促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业习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第七中学 730600)

论文作者:景世彩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  ;  ;  ;  ;  ;  ;  ;  

浅谈学生学习悟性的培养论文_景世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