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早期石窟的佛像被淹没,如来的心和如来的心是一样的_佛像论文

敦煌早期洞窟佛像的卍字相与如来心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敦煌论文,洞窟论文,相与论文,佛像论文,如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4-0027-07

佛的形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说。三十二相是指佛的三十二种身体外貌特征(主要是四肢、身躯、五官、毛发),八十种好是三十二相的补充和具体化。如关于头发的相好,三十二相中有毛发向上、孔生一毛相、顶髻相、白毛相等相;八十种好提到佛的毛发有七好:发长、发香、发齐、发不断落、发光滑、毛孔有香味、毛发光鲜。各经所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次序不一。佛经说,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6解释说:“三十二相。其一一相皆百福所成,谓以五品心行行十善,合成五十,此是初心。至于后心亦具五十,合百共成一相,故《法华》云百福庄严相是也。”(唐)地婆诃罗译《大乘百福庄严经》主要讲佛应文殊菩萨之请问而讲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名称、功德,经名即为“百福庄严”。

在佛教造像中,顶髻相(螺髻发式)是所有佛像都具备的,而手足柔软相、细薄皮相、阴藏相、四十齿相等相好,则无法用绘塑形式表现的。敦煌石窟中,有的佛像画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部分特征,如脚板上画一轮,表示千辐轮相;手指间有皮相连,犹如水禽的脚蹼,表示手足指缦网相(莫高窟第一期洞窟第272窟南北壁说法图主尊即有,初唐贞观年间建造的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主尊最为精美);胸口画有卍字符号,表示胸有卍字相等。

本文就对敦煌早期洞窟中的佛像胸部的卍字相、心相进行考察。

一 卍字相

一般来说,凡是佛都胸有卍字相,有时也称德字相、德卍字印相,“卍”是符号,“德”是含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1:“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胸德万字印相三摩尼光相者。”卷9:“是诸世尊,以胸德万字印光,化度众生。”(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心胸德字……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31:“一切诸佛,成就胜妙大庄严,胸德字相,犹如金刚,不可破坏……胸德字相,不可破坏,坚固真实。”卷47:“从胸德字,出无量阿僧祇阿修罗王,示现阿修罗王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卷48:“胸有德字,胜妙庄严,七处平满。”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胸臆德字”凡3处。

胸有卍字相,有时是三十二相之一。北凉失译者名《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上记载:“若出家者,得成为佛,天上、人中最尊第一,具三十二大人之相。何者三十二相?所谓身黄金色、圆光一寻犹如融金、梵身方直、项后日光、顶有肉髻、其发绀青、佛身圆满如尼俱律树、眉间毫相如兜罗绵、上下俱眴、目睫绀青、舌能覆面、梵音八种如迦陵频伽声、口四十齿、齿白齐密、师子颊、皮肤细薄不受尘垢、一一孔一毛生、绀色细软、皆起右旋、师子臆、胸有卍字、七合处满、手足合鞔网、指纤长、手内外握、立手过膝、阴马藏、脚佣直、鹿腨肠、奁底相、千辐轮、足跟长,是名三十二大人之相身。”胸有卍字为第21相。

(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2记载释迦诞生后,仙人阿夷头(其他佛经多翻译为阿私陀)前来占相:“见三十二相:躯体金色,顶有肉髻,其发绀青,眉间白毛,项出日光,目睫绀色,上下俱眴,口四十齿,齿白齐平,方颊车广,长舌七合,满师子膺,身方正,修臂指长,足跟满安平正,内外握网缦掌,手足轮千辐理,阴马藏,鹿腨肠,钩璅锁骨,毛右旋,一一孔一毛生,皮毛细软不受尘水,胸有卍字。阿夷见此,乃增叹流泪,悲不能言。”这里列举出24相,不足32之数,最后一相是“胸有卍字”之相。

三十二相的名称、顺序,诸经记载不一,有的佛经所说的三十二相中并没有胸有卍字相,如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4记载是:1.足下安平立相,2.千辐轮相,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两腿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阴藏相,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孔生一毛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16.细薄皮相,17.七处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大直身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声相,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32.白毛相。(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11《三十二相经》中,也没有胸有卍字相。

有时“胸有卍字”是八十种好之一,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卷上提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第80种好是:“八十者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光明彻照无量世界。”前揭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81提到的三十二相中也没有胸有卍字相,而所述八十种好的最后一好是:“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是第八十。”

另外,佛还有九十七种大人相之说,其中包括了胸有卍字相。(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48叙述如来九十七种大人相,其中第53大人相是:“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摩尼宝花以为庄严,放一切宝色种种光,焰轮充满法界,普令清净,复出妙音,宣畅法海,是为五十三。”

虽然佛经记载诸佛都胸有卍字,但佛教造像中的佛像多数没有画、刻、塑出卍字相。早期洞窟中,有一些主尊胸前画有卍字符号,如西魏第249窟北壁中央说法图主尊胸前就有卍字符号(见附表)。佛像胸有卍字相一直流传至今。后来在佛的袈裟上也出现卍字,如莫高窟隋代第420窟主室开三龛,各龛主尊的袈裟上均画有很多卍字符号(为卍字形,按:卍字、卍字多数情况通用,本文不进行区别)。敦煌以外的佛教造像碑中也可看到卍字符号,如西安历史博物馆藏孝昌三年(527)石黑奴造释迦三尊像,正面为浮雕结跏趺坐说法佛并二身合十胁侍菩萨,佛胸前袈裟上刻一卍字①。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第93图为北齐倚坐佛像,胸口有一墨书卍字[1]。

二 如来心相

本文作者之一雷蕾在承担西魏第288窟(图1)临摹工作时,发现该窟南、北壁东侧说法图的主尊佛胸前除了有卍字符号外,还有椭圆形的类似花盘的图像,我们称之为宝花。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北魏第251(图2)、254(图3)、259、260、263窟,西魏第248、249、285(图4)、431、435窟,北周第290、297窟,隋代第278、280窟也有类似图像(图版23-27)。宝花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多数佛像宝花上方有卍字符号,少数没有,也有只有卍字符号,而没有宝花的(见附表)。胸有“宝花”的佛像在敦煌石窟中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楚,即:

图1 如来心相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图2 如来心相 莫高窟第251窟 北魏

图3 如来心相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第一期洞窟(北凉三窟)中没有发现佛像上画有宝花的;第二期(北魏)、第三期(西魏)约19个有画塑的洞窟中,半数有绘塑原作的洞窟的佛像胸口上画有宝花;第四期(北周)洞窟有15个洞窟,只有两个洞窟的佛像胸口上画有宝花;隋代100多个洞窟只有两个洞窟有;隋以后的洞窟有一例,见于盛唐(初唐?)第300窟,此窟实为一小龛,龛壁塑山峦,主尊为倚山凉州瑞像,主尊胸口有一道弯曲的光。

图4 如来心相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可见佛像上画宝花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北魏、西魏时期,其中第285窟数量最多。北周以后的宝花图像少,而且简略,有的只画出一道弯曲的光线。宝花主要出现在佛的身上;菩萨身上很少,仅见北魏第257窟中心柱北向面上层龛主尊交脚菩萨一例,可视为例外②。

第285窟北壁主要题材是八佛列像,除一身残破而无法确定外,其余七身均有宝花,没有卍字符号;东壁门两侧各画说法图一铺,北壁说法图中的尊像部分存榜题,知为无量寿佛说法图,两铺说法图主尊均有复杂的宝花,没有卍字符号;东壁门上画三佛说法图,中间佛无宝花,南侧一身有卍字符号、宝花,北侧一身有卍字符号,似无宝花。该窟北壁、东壁的13身佛像几乎均有宝花,而北周第428窟绘塑的佛像有20多身,均无卍字符号、宝花。

考察敦煌石窟中的30多个佛像宝花,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也非自然植物花卉写实,一些宝花将光线画成弯曲状,如西魏第285窟东壁两铺说法图主尊的宝花。通过对佛像细部宝花的微观考察,可以看到敦煌佛像带有独自的艺术创作成分。

2012年3月,石松日奈子教授来信告知,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第三层东起第二龛(第234号龛,陆浑县功曹魏灵藏等造像龛)主尊胸口也有圆形图案③。此龛东侧一龛即是著名的太和二十二年(498)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所造龛(北壁第304号龛),北壁第三层列龛年代相近,魏灵藏龛时代即在此顷。古阳洞还有若干身佛像的胸口上也有宝花图案,如南壁第57、66龛主尊。

2012年3月,本院同事赵蓉、张小刚同志告知笔者,酒泉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有一身立佛胸口也有宝花。从照片上看,宝花位于锁骨位置,位置比其他宝花要高(图版27)。该窟的年代较早,暨远志认为是北魏晚期[2]。

2012年5月,本文作者之一雷蕾在考察山西博物院时,注意到著名的北周保定二年(562)陈海龙造像碑的主尊佛胸口也有清晰的宝花(图5)。

2012年5月,本文作者之一王惠民在麦积山石窟实地考察时,魏文斌副所长告知,麦积山第72窟也有如来心相。该窟为北魏窟,三壁各开一龛,龛内主尊佛的胸口均有宝花。

图5 陈海龙造像碑主尊

北周保定二年(562) 现藏山西博物院

那么,这些宝花图案的佛经依据是什么?

我们一度以为这些宝花胸饰是卍字相的一种景象,即前揭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48所云“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摩尼宝花以为庄严,放一切宝色种种光,焰轮充满法界”。《华严经》所说的摩尼宝花只是装饰卍字的,即合在一起的,而壁画中的宝花与卍字有一定的距离,相对独立。

我们还曾以为是“脐如宝珠相”。《观佛三昧海经》卷1载:“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胸德万字印相三摩尼光相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脐如毗楞伽宝珠。”于是认为佛胸前的宝花可能表示“如来脐如毗楞伽宝珠”。八十种好中提到佛的肚脐,前揭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81提到八十种好的第23、24好是:“世尊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世尊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但没有提到肚脐如宝珠。又,《观佛三昧海经》卷3提到佛肚脐化出大莲花:“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即于脐中出大莲花。其大莲花化成光台,其光台中有百千无数声闻比丘,如舍利弗、目健连等,于佛光台神通自在,作十八变。”无论如宝石、还是如宝花,都觉得与图像接近,但位置是在胸口,而不是在肚脐位置。我们一度猜测:是否肚脐被袈裟覆盖而画在稍上部位呢?

施萍婷老师2011年夏在指导本文过程中,认为宝花的位置较高,即使古代画工有所夸张描绘,肚脐不可能在这个位置,形状也不像是肚脐,绝不可能是“脐相”,敦促我们继续研究。于是我们放弃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比对,转而检索北朝流行的《观佛三昧海经》,终有新收获,觉得佛像胸前的宝花可能表示该经提到的佛的“心相”。

《观佛三昧海经》卷4载:“云何观如来脐相?如来脐中有万亿宝花,一一宝花万亿那由他叶,一一叶万亿那由他色,一一色万亿那由他光。此相现时,一切大众见佛心相。如来心者,如红莲花,金花映蔽,妙紫金光,以为间错,妙琉璃筒,悬在佛胸。见佛胸内,万亿化佛,是诸化佛,游佛心间。佛脐出光,其光叇然,如须弥山。”即伴随如来脐相,“一切大众见佛心相。如来心者,如红莲花”。这里将深藏人体内部的心脏画在身体的外表,并认为“如来心者,如红莲花”,如“妙琉璃筒,悬在佛胸”,体现了佛教与佛教艺术的丰富想象力。

三 早期石窟与《观佛三昧海经》

上文考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对佛的外貌描绘,而“如来心相”属于身体内部器官,不在通常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列,而是见于《观佛三昧海经》记载。莫高窟、文殊山、龙门石窟等石窟中的早期画塑中,佛胸口的宝花表示《观佛三昧海经》中如来脐相所映照的“心相”。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此前刘永增先生著有《千佛围绕式说法图与〈观佛三昧海经〉》[3]、《敦煌石窟中与禅观相关的几个问题》[4],注意到敦煌以及河西石窟早期画塑受到《观佛三昧海经》的影响。他指出,马蹄寺第2窟、敦煌西千佛洞北周第10窟、莫高窟隋代第305窟和第419窟的十方佛的题名与《观佛三昧海经》所记载的十方佛一致。莫高窟第254窟南壁降魔变的右下方有一白骨人物,口出火焰,颈脖后面、左脚周围也是火焰(图6),刘永增先生认为就是《观佛三昧海经》卷2《观相品》叙述降魔时提到的九相观之第九观“枯骨观”:“九者枯骨相。或见久昔干骨,若五十岁至百岁二百岁三百岁时,骨还变白,日曝彻中,火从骨上,焰焰而起。火烧之后,风吹入地,还归于土。是名略说九相。”九相观见于(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1、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等,但均提及相名,如《放光般若经》卷1记载:“当复知九相:新死相、筋缠束薪相、青瘀相、脓相、血相、食不消相、骨节分离相、久骨相、烧焦可恶相。”描绘各相的有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21、《观佛三昧海经》卷2。《大智度论》卷21记载:“经:九相:胀相、坏相、血涂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论:……行者到尸林中,或见积多草木,焚烧死尸,腹破眼出,皮色燋黑,甚可恶畏。须臾之间,变为灰烬。行者取是烧相思惟:此身未死之前,沐浴香花,五欲自恣;今为火烧,甚于兵刃!此尸初死,形犹似人,火烧须臾,本相都失。一切有身皆归无常,我亦如是。是九相,断诸烦恼,于灭淫欲最胜;为灭淫欲故,说是九相。”

图6 降魔变之九相观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佛教石窟与禅观的关系,已经有多篇论文涉及,除前揭刘永增先生之文外,还有贺世哲先生《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与禅观》、久野美树先生《中国早期石窟与观佛三昧——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等[6]。现在通过对佛胸前心相图像的考察,进一步说明《观佛三昧海经》对早期佛教艺术的影响是很深的。

(本文照片由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提供,线描图由雷蕾、吕文旭制作)

注释:

①图见东京国立博物馆等1998年编《宫廷の荣华:唐の女帝则天武后とその时代展》展品图录第4图。

②这例为考古所赵蓉同志告知。她还告知河西石窟早期造像中也可见到这类图像,如酒泉文殊山石窟。

③图版见刘景龙编《古阳洞》第101-105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标签:;  ;  ;  ;  ;  ;  

敦煌早期石窟的佛像被淹没,如来的心和如来的心是一样的_佛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