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新的哲学理念_哲学论文

重建新的哲学理念_哲学论文

重构哲学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理念论文,重构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来,当我们正在以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而自豪时,市场经济的繁荣却给我们带来了哲学的贫困。哲学与经济的反差,促使人们对哲学进行更深刻的反思。考察哲学的历史和现状,超越正统哲学理念的束缚,探寻哲学发展的真谛,这本身就是哲学繁荣的起步。

一、哲学理念的作用

哲学理念就是哲学观“什么是哲学”这是哲学上的亘古主题,可以说,各种形态的哲学都反映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哲学形态的差别就说明了哲学理念的不同,因为哲学理念对哲学学说的建立有指导作用。这就如世界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一样。当然,哲学理念也同世界观一样,有自觉、自发之分。古代近代的哲学家虽然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什么是哲学”,但他们的哲学理念还停留在自发阶段。哲学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以往各种哲学的全面反思,形成了哲学的新分支——元哲学,这才标志着哲学理念进入了自觉。因此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哲学理念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得哲学与之相比,形成反差,这是哲学贫困的表面原因,而深层原因则在于哲学自身,当社会突飞猛进的时候,哲学还是囿于旧理念,步履蹒跚,欲进不能。哲学要发展,尤其要作革命性的飞跃,必须突破旧理念,重建哲学新理念。纵观哲学史,可以说,哲学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对哲学理念自身解构和重构的历史。

从哲学视野来看,从古希腊早期哲学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都把世界作为哲学的客体,但是世界的内容和世界的形态都是不同的。古希腊早期哲学所探寻的世界比较简单、直观、具体、这个世界既包括整体,也包括部分,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会的政治、伦理和人体内的灵魂及天上的神。而柏拉图哲学则给世界增添了理念。亚里斯多德的学科分类使得哲学的视野逐步转向了形而上世界。中世纪哲学的世界是上帝的世界。而康德的世界则是现象界,黑格尔的世界是绝对观念演化出来的世界。

从哲学主题看,古希腊哲学虽然包罗万象,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把视线聚焦在存在论,主要探讨何为在者及存在的常性与变性、共性与个性问题。经院哲学把视焦从人世转到了天国,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与人世的关系。近代哲学把视线从天国拉回人间后,虽然也继续探索着世界本体问题,但认识论主题却逐步地凸现出来,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证明,标志着认识论中心地位的确立。

从哲学方法看,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多采用具象思维来建构哲学。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实现了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柏拉图的“理念论”标志着抽象思维方法成为哲学的自觉。亚里斯多德的《工具篇》为以后哲学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武器。黑格尔的“逻辑学”则使哲学思辩辩证法达到了顶峰。

可见,从古希腊早期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就是从哲学视野、哲学主题,哲学方法及其它如哲学形式,哲学范畴等多方面对哲学理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而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更是哲学理念解构和重构的结果。

现代西方哲学,学派林立,流派纷呈。就哲学整体来说,它们还在继续着对世界的追思。但就具体某一学派来看,哲学则被界定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经验成了实证哲学生长的土壤。人的非理性因素被分割为意志、生命本能、无意识等许多领城,分别为各种非理性哲学所关注。语言、结构、人类、历史、科学、宗教等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某个哲学自成一派的阵地。现代西方哲学采用的方法也非常丰富,除了理性的演绎、归纳、辩证、历史等方法和非理性直觉、顿悟、信仰等方法外,还大量引进了了各种具体科学的方法。许多哲学流就是因为其方法独特而自成一派的。各个流派大多都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庞大体系的包袱,在自己的领地上用自己的方法精耕细作。可以说,没有哲学旧理念的解构,新理念的重构,就不可能出现现代西方哲学的一派繁荣景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科学的哲学诞生。这种哲学的世界观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把直观的客体世界或神秘的主体世界转化为实践世界,克服了古代哲学中的“客体至上论”和近现代哲学中的“主体中心论”,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主客双方的互动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把客观事物的规律主体化,形成了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也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体系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新哲学理念的诞生。这种新哲学理念具有革命性,这种革命性不仅表现在对旧哲学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理念的消解,而且表现在这种哲学理念内含着自我解构的因素。实践的世界是个变异的世界,实践的发展,使得自在世界不断向人类世界转化,当然也存在着人类世界向自在世界的转化,实践世界的内容在变化,总的趋势在扩大,实践的发展决定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然也是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建构基础,也是这种哲学理念的自我解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解构——建构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的。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无数前辈为我们从科学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建构起气势恢宏的哲学大厦时,我们为之赞叹,这之激动。但激动之余,我们陷入了沉默,我们开始了沉思,我们思考着我们该为哲学做点什么,我们陷入了十九世纪末物理学家所面临的困惑。这种困惑在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建立以后,德国的哲学家也曾有过。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等科学家用科学新理念解决了物理学家们的困惑,他们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给物理学领域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样的,马克思、恩格斯用哲学新理念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从而也终结了德国哲学界的困惑,给哲学带来了光辉灿烂的实践世界。今天,当繁荣的科学给我们还不能大胆地往前走吗?只要我们看看过去和左右,再抬起头看看前程,我们一定不会再束手无策,我们一定会以实践为基础,建立起哲学新理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哲学的本质

哲学从古代发展到当代,表现为形形色色,展现了多姿多彩,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更是学派林立,令人目不暇接。这就是说明了哲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动态立体,这种立体随着哲学的发展而不断膨胀,这就导致以往哲学家关于哲学本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并没有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的本质,但它们往往都是对自己哲学的最好注解,它们往往是对一定哲学的一定层面的本质的宣示。哲学本质上的立体化,也就使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和相对主义成为必然。但反本质主义和相对主义并非西方后现代哲学家的初衷,而是他们在众多层面的本质面前找不到最深刻最共同的本质的一种无奈。正如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就是他的哲学的一种本质;德里达在宣扬“解构在场论”时却没有使自己完全“漂浮”于社会之上;费耶阿本德的哲学思想也不是“什么都行”的结果。哲学的本质的立体化并不意味着哲学没有深刻的共同本质。纵览以往一切哲学,笔者以为,自由与实践的对立统一,构成哲学的深刻本质。

首先,自由乃哲学之魂。

概观一切哲学,虽然各有特点,但自由则贯穿于一切哲学之中,成为它们共有的精神。与各门具体科学相比,哲学显得那样的不确定。在古希腊时期,写科学还没有分家,哲学就在各类知识中穿梭。中世纪的宗教给哲学套上了枷锁,但却锁不住哲学的自由之魂,哲学创造了许多的异说来冲击脖子上的枷锁,哲学的自由精神使它成了文艺复兴的先锋。近代科学分门别类后,哲学并不希望自己象具体科学那样安家落户,而是在各种具体科学之上自由漂浮。现代哲学的百家争鸣,更是哲学的自由之魂的充分体现。哲学不仅仅是在科学之上自由漂浮。它可以潜入水下,与各种具体科学联姻。也可以展翅飞翔,飞过海洋、高山、平原和荒漠。它也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着落,在那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它的自由本质。哲学本质的立体化也是哲学自由之魂的外化。

哲学的自由精神,以往的许多哲学家都有一定程度的感悟,古希腊哲学家追思世界的本体,就是使哲学思维有更大的自由度,苏格拉底把人知道自己无知看成是真正的智慧,实质上就是要使哲学摆脱有知的限制。亚里士多德则在其《形而上学》中比较直接地指出了哲学的自由精神。他说:“我们说一个人自由的人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哲学也是一样,它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中世纪宗教的统治和近代具体科学家的发展使得哲学的自由精神受到很大程度的蒙蔽,但这并没有蒙住所有哲学家的智慧。十五世纪,德国主教库萨的尼古劳(Nicolaus Cusanus)就写了《论有学问的无知》(Ce docta ignorantia), 把哲学看成是一种有学问的无知,即对不确定的无知的追思。现代许多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反思,从而也逐步拨开了对哲学之魂的蒙蔽。理性主义虽然强调了哲学的科学性,但哲学不是包容所有科学的科学之科学,而是揭示科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科学也不是客观世界的科学,而是经验世界甚至是主观约定,科学家共同体的信念的产物。这样的哲学观比起近代的经验主义哲学,哲学的对象范围虽然缩小了,但哲学的自由度却扩大了。非理性主义则把人的非理性因素作为哲学的本体,非理性因素的不定性必然决定了哲学的自由性。所以,尼采在《权力意志》中说:“有各式各样的眼睛——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理。”雅斯贝尔斯也在《哲学与科学》中否定哲学具有科学的确定性。他说:“在哲学中不存在众所公认的、确定的知识。任何由于具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而被大家承认的见解实质上变成了科学,不再是哲学。”而许多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要解构“在场的形而上学”,消解真理、底板和规范,实质就是强调哲学的绝对自由。罗蒂认为“规范对话”是科学对话,是前哲学或非哲学对话,而只有没有“自然之镜”和底板的“非规范对话”才是哲学。众多哲学家的领悟虽然不乏片面甚至偏激,但他们确实悟到了哲学的一种真味。

哲学的自由性来自于哲学与思维机能的互动关系。思维机能是人脑具有的一种机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思维机能作为人特有的一种功能也跟人所有的其它生理功能一种,需要不断地发挥,才能实现其功能的生命价值。而哲学正是思维的产物,满足思维机能自由发挥需要正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从哲学的这一动因来看,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人对思维机能自由发挥的追求和向往必然要从哲学上有所表现,必然要求哲学具有自由的特性。哲学有许多功能,促进思维机能的提高是重要功能之一。哲学作为一种活动为思维机能提供了活动方式。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态,它既为思维机能注入新的营养,又为思维机能活动提供了新起点和指明了追求的新目标。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成果,它展示的思维视觉和层次,又为思维机能的发挥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线路、渠道。从哲学这一功能的实现看,哲学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哲学只要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或是思维成果,就能实现对思维机能的促进作用。哲学所需要的创造性决定了哲学应具有自由性。

其次,实践乃哲学之本。

哲学的自由性并非绝对的,它要受到实践的规约。实践对哲学的规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哲学是思维的产物,而思维则是实践的产物。人类思维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科学地论述了劳动对于思维主体——人,思维的物质基础——人脑,思维的手段——语言等产生的作用。如果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思维产生。人类思维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实践史,如果没有实践的推动,就不可能出现由原始人类的具象思维到文明时代的抽象思维,由早期人类单向的线性思维到现在的多向的辩证思维的飞跃。第二,哲学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离开了一定知识的支撑,哲学就成了不可理解的玄学。中国传统哲学是从天地和人的相互关系作类比的混沌体悟开始的,所以黑格尔称古代中国没有哲学,只有玄学。其实中国的古代哲学也是以一定的天地自然知识、伦理政治和人生知识为支点的,只不过它缺少了西方哲学的那种比较严格的逻辑推演。现代西方的非理性哲学就有中国古代哲学的这些特征。所以,一定的知识支点是哲学的基础,而严格的逻辑推理,并非哲学的必要特征。而作为哲学支点的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第三,实践为哲学开辟广阔的空间。哲学的自由之魂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对象事物才能表现出来,哲学的自由之魂只能在一定事物组成的空间中飘浮。康德把世界分为自在世界和现象世界,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限于现象世界,而不能达到“自在之物。”但是康德不懂得“自在之物”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为我之物”。哲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它们涉及的世界只能是人类世界,即实践基础上由自在世界转化来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将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而扩大。第四、实践的需要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之一。实践的需要与思维机能发挥需要作为哲学的动因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实践需要决定了哲学的理论内容、理论形式和理论目的。实践需要哲学武器作用,而思维机能发挥的需要决定了哲学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两个层次在现实中达到了统一。这就如人有能动的两条腿,腿的机能决定两条腿需要经常动,否则腿的机能将逐步退化。但现实人生中两条腿如何动,何时动,是走还是跑,是慢还是快,走(或跑)向何处,都是由具体的实践需要决定的。第五,哲学既是理论,又是活动。哲学作为活动,它本身就是人类实践的一种方式。人类的一切实践方式归根结底都由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的。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它是哲学活动的结果,它直接由哲学实践决定。

总之,自由精神和实践规约共同构成了哲学整体的深刻本质。自由精神使哲学显得那么的飘忽不定,变幻莫测,使哲学家在从事哲学活动中享受到无穷乐趣,进入忘我境界。但哲学家回过头反思哲学时,又不确切地知道哲学是什么。实践规约使得自由的哲学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哲学家在没有搞清什么是哲学之前,就能从容地进行哲学活动,创造出哲学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人的产物,而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一切意识形式都是由实践决定的。另一方面一切意识形式都有一定的独立性,都有一定的自由精神。但自由精神和实践规约的辩证统一在哲学中的本质作用与其它意识形式有着明显区别。其它意识形式并不象哲学那样具有全面的自由度,也不象哲学那样全方位地受实践的规约。

三、哲学新理念的其它主要内容

对哲学深层本质的认识是形成哲学理念的基础。哲学深层本质的本身就是哲学新理念的根本。根据哲学的自由精神,哲学应不受其它任何理念内容的约束。但根据实践的规约作用,任一哲学理念都具有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具体内容。自由决定了哲学理念的动态和开放,实践决定了哲学理念的现实和具体。根据自由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哲学新理念体系其它一些主要内容。

(一)关于哲学对象。哲学以人类的实践世界为对象。实践世界是个多维世界,它包括一维的时间世界和三维的空间世界,但它又不局限于四维时空。在实践活动中,人类所进入的是一个多维世界,这个世界由事物之间的多维关系组成。人类正是由于面对这样的一个多维世界,人类才能超越时空的制约,把实践的触角伸人到宇宙起源问题,太空构造问题。实践的发展不断扩大着这个世界。哲学的自由性质使得哲学要超脱这个世界的范围,但实践的规约又使得它不可能摆脱这个世界。因此,哲学主要以实践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周界为对象。当实践创造出朦胧的新世界时,哲学往往首先进入。当这个世界变得清晰时,哲学又往往把它让渡给一些具体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母体,当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成家立业时,哲学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家,哲学显得贫困潦倒。实际上哲学并不贫困,整个世界就是哲学的家,整个世界在拓展,科学的家属于哲学的家,非科学的家也属于哲学的家。

(二)关于哲学的科学性。科学性本身就是个哲学范畴,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以科学为对象,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标准,科学的目的,科学的发展等等许多问题都有比较深刻的思索,由此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实际上科学是个多层次多侧面范畴。西方哲学家从较微观的不同视角考察科学,所得的结论自然不同。如果我们站在科学实践观的高度,就会消除分歧,达到统一。归根结底,实践是科学的原因、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以这样的科学观看,哲学必然具有科学性。但是哲学的科学性也存在着层次性。首先,从哲学对实践的作用看,哲学对各种实践都有作用。如果说自然科学对物质生产实践,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比较直接的话,那么哲学对这两者也不比较直接的作用。如果说具体科学更侧重于为实践主体提供关于客体的知识,那么哲学也有这种功能,但它更侧重于为主体提供实践方法的知识及提高主体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可见哲学对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哲学也具有科学性,但不能简单地把哲学的科学性与具体科学的科学性完全等同。其次,就哲学的各部分内容看,由于哲学的对象比较集中在实践刚刚开辟的朦胧世界,许多哲学理论可能难以接受实践的全面检验或多次反复检验。所以说哲学具有科学性并不意味着哲学的所有内容都有科学性,也并不意味着各部分内容的科学性程度是相同的。

(三)关于哲学的主题。哲学就是通过一个个哲学主题不断凸现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实践给我们展示了非常丰富的多维世界,这个世界的任何内容都可能成为哲学的对象。但并非这个世界的任何内容都已成为哲学的现实对象。哲学只是根据自己的择选,确定某些对象,形成自己的主题。哲学主题的选择和形成,首先由人类实践决定。只有对实践有重要意义的主题才有生命力,才能凸现出来。其次由哲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决定。哲学的自由性使得其内在逻辑不如具体科学那么严密,但哲学也有内在逻辑。新哲学与旧哲学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与传统哲学主题的演化相比,现代哲学的主题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主题多极化。这是由于实践世界的丰富、拓展和多维决定的,也是由于对哲学自由的制约因素的减少引起的。第二,主题替换加速,这是由实践发展加速和哲学自由精神决定的。第三,主题凸现不明显。这是由前两个特点决定的。

(四)关于哲学的功能。哲学具有许多功能,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大功能。第一,愉悦功能。由于哲学可以探寻实践世界的任何问题,包括具体科学还无能进入的问题,实践在当下也无法全面介入的问题,也就是有些哲学家所谓的无意义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毫无意义。哲学的这一特点恰恰能够使得人的思维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这一活动中,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最值得骄傲的生命价值——思维价值。所以亚里斯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哲学的“理性的沉思活动则为好象既有较高的严肃价值,又不以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为目标,并且具有它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愉快(这种愉快增强了活动)”。哲学对这类朦胧问题的追索本身,使人获得了愉悦。哲学还是审美客体,人们可以步入哲学的殿堂,让自己的思维在哲学的殿堂中尽情遨游,从而享受到比一般艺术更独特的美的愉悦。第二,科学功能。哲学的科学功能首先表现在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开路先锋,可以说,每一门具体科学及具体知识成果的产生都有哲学功劳。因此,可以说具体科学的成果是哲学和具体科学共同创造出来的。其次还表现在哲学能够在具体科学还无法进入的领域中创造着知识,这些知识有些还比较粗糙,有些还比较模糊,甚至难免包含着谬误,但其中也不乏精微真实之作。哲学在朦胧世界中,发挥着具体科学具有的功能。哲学的这些成果填补着具体科学间的真空,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第三,意识形态功能。哲学以其愉悦功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鼓舞人的精神。哲学以其科学功能,创造知识,以丰富人的思维内容。哲学对人的这两方面的作用,必然使其具有通过人对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产生作用的功能,这就是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剥削制度社会里,各种剥削阶级总是利用哲学能够创造关于朦胧世界的知识这一特点,故意创造或利用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错误知识来蒙骗人民。因此,哲学在剥削阶级社会里,打上了阶级的烙印。随着人类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哲学的阶级烙印也将逐渐淡化,直至最后消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消失。也并不意味着哲学里不再包含着错误的知识。

哲学新理念还应包括其它许多内容,如哲学的体系、方式、方法、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结构等等。但这些内容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清晰和变化,其中也难免包含着一些误解。

标签:;  ;  ;  ;  ;  ;  ;  ;  

重建新的哲学理念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