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制度的适用范围研究_边际成本论文

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边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家族论文,制度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制度已成为制约这些企业持续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政府利用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积极推进民营家族制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尽快“走出家族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笔者通过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据此观念进行制度转换而导致效率下滑的企业不乏其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性边界作深入的研究,从而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求正确的航向。

一、决定家族制企业制度适用边界的主要变量

1、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由于家族制企业能节省企业的创业成本,因此,古典家族制度是大多数创业型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制度阶段。现实经济生活中,创业者选择家族制度并不是比较了不同企业制度之间经济绩效差异之后的结果,而是他们创业时唯一可能的制度选择。这是因为,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活动本质上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所有者之间就要素使用权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由于人力资本的质量相对于物质资本更难观察和量化,因此,一般来说,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在投资之前,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风险,往往要求创业者提供足够的资产抵押和足以证明其企业家素质的良好经营纪录(周其仁,1999;张维迎,1999)。这样,家族制企业就成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显示企业家信息、提供资产抵押的一个重要制度载体。从当今许多世界级工商企业的成长历史看,它们最初都曾是由某一创业家族开辟的家族生意逐步演进而来。典型的有福特、杜邦、摩根、IBM等,其中的一些企业至今仍受到创业家族成员的控制或影响。因此,家族企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世界范围内创业型企业无法跨越的一个成长阶段。因此,家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应成为其制度适用边界决定的重要变量。

2.企业的规模和效率

一种制度能否存在与延续,关键是看这一制度的效率。当企业规模不是很大,凭家族成员的能力和经验完全可以驾驭,就没有必要实行两权分离,增加代理成本。企业规模与效率是否受家族制的束缚,应作为衡量家族制企业制度适用边界的基本标准。一般说来,当家族制企业的投资规模较小时,所有权不需要向家族之外扩散。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制企业,在美国约有9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在英国有7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几乎百分之百是家族企业。这说明,在特定的企业规模边界下,家族制度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最佳制度安排。单纯就企业制度的治理效率而言,古典家族企业制度与现代公司制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不考虑两种不同制度结构下企业经营者“企业家才能”的差异,那么以企业家(兼家长)为核心的家族制治理结构可能比以支薪经理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助于节约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当然,随着企业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仅仅依靠家族制企业内部成员的素质,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进而导致企业经营效益的降低,此时,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边界将被突破,就应该适时地推动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的数据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私营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由主要投资人决定的比重呈递减趋势,分别从1993年的63.6%、1995年的54.4%下降到2000年的43.7%;而由主要投资人和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决定的比重则略有上升,由1993年的20.7%、1995年的25.6%上升到2000年的29.1%。这从一个侧面显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专职经理人员已有一定的比例进入决策高层。因此,企业规模是家族制企业制度适用边界的重要决定因素,其基本趋向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制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演进。这一趋向还可从表1进一步得到印证:

表1不同规模私营企业决策方式(%)

企业规模企业主本人 董事会企业主和主要管理

(实有资产总额:万元) 单独决策共同决策人员共同决策

30以下 68.90 5.30 25.60

30-100 62.00 13.40 24.50

100-20051.10 20.40 28.50

200-50050.10 24.90 24.90

500-1000

45.40 26.50 28.10

1000以上

28.80 47.70 23.40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6)》第153页。

3、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在一个要素市场发达、法治完善、信用体系健全的社会里,家族企业向社会开放产权的相关交易成本可以通过一系列专业化的制度安排(如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猎头公司,经理人市场等)和讲求“诚信”的商业文化环境来部分地加以稀释和化解。但在一个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法治不完备、信用体系缺失的社会里,由于社会交易成本过于高昂,即使企业内部最基本的职能分工也不得不借助于亲缘、血缘、地缘形成的信用关系网来维系时,家族制企业向非家族制企业的制度转换,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质性的推进。因此,家族制企业制度的适用边界,不仅取决于家族制企业本身,也取决于家族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作为微观的企业制度安排及其制度效率,不能不受到宏观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此外,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边界,还与企业间是否存在有效的分工协作配套关系有关。在一个具有区域性产业集中的地方,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性会得到增强,反之,家族制企业制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削弱。

二、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边界模型

制度创新并非只有在原制度收益为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只要新制度安排的净收益超过了原有制度安排的净收益,原有制度向新制度的进化就有可能发生。在这一框架下,影响制度转换的变量有新制度运行的收益、新制度运行的成本、获得新制度的成本,以及原有制度的运行收益与运行成本。由于现代型家族企业制度是古典型家族企业制度演进的方向,因而,我们可以把古典型家族企业预设为初始制度,把开放了产权或管理权的现代型家族制企业假定为新制度。只要比较两种制度的优势和劣势或各自的净收益,就可以获得各种制度的适用空间以及发生进化的临界水平。

一般而言,既定制度安排的运行收益与运行成本可以从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中得到说明,制度进化所需的成本可以从信息成本、谈判签约成本和履行契约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中得到解释。由于交易成本主要受要素市场发育状况、法治与信用状况等外部力量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制度转化的风险值。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创新收益扣除运行成本和风险值之后的净值大于原制度收益净值,制度安排就会向前演进,反之,将继续停留在原有的制度中。因此,制度转换的临界值是零。用公式表示,就是:

制度转换临界值=新制度运行净收益-原制度净收益-风险值

让我们先对比一下两种制度安排下,家族制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表2 古典型、现代型家族企业制度安排的优势和劣势

古典型家族制企业 现代型家族制企业

优势 劣势 优势 劣势

摆脱家族资

较快速地在 受家族资本本规模的制资本分散,

资本筹集 内部得到小 规模制约,大 约,实现大家族控制力

额资本支持 额融资受限规模融资 受到威胁

制度管理,

企业管理 高凝聚力, 受管理者能规则透明,有 代理成本

低代理成本 力制约,管理 利稳定和积高,易出现

非规范化 极性的发挥X无效率

人力资源得

人力资有利于家族 得不到外部到最大限 可能受到家

源开发成员的成长 人才的支持度的开发 族成员的阻击

盲目性和 科学决策

企业决策 果断快速高风险性 降低风险 反应速度下降

上表的分析,暗含着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既定制度安排的设定与转换受制于企业规模状况。在规模较小时,古典型家族企业的运行成本是非常低的,运行收益是非常大的,或者说古典型制度安排是极有效率的;而对现代型家族制企业来说不是没必要,就是运行成本极高,或者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见图1)。

图1 家族企业运行效率

在图1中,任何低于Q点的企业规模都是有效率的,在达到最小规模Q点之前,企业是缺乏效率的,在Q点时达到最优。在Q点之前的区间里,边际收益(MR)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边际成本(MC)则以递减的速率下降,边际收益逐渐逼近边际成本并在Q点达到第一次均衡,家族制企业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变。此后,企业边际收益递减和成本递增的法则开始发生作用,到Q2规模时,两者达到第二次均衡,新的制度安排达到最优。之后,企业又面临新一轮的制度改革选择。在不考虑制度转换风险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Q规模是企业制度转换的边界值,在该规模以下的任何规模都是旧制度安排的适用空间,而在该规模以上直至Q2规模的区间里,则是新制度的有效区间。如果引入市场风险值,情况将会发生变化。在新制度边际收益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每一规模对应的制度运行总边际成本都比以前有了提高,在图2中,它从边际成本MC1上移到了边际成本MC2。因此,新的制度安排的有效空间肯定会出现收缩,最低的有效规模比原先的增大(从Q到Q'),而最大的有效规模比原有的小。初始制度安排的生存空间也随之放大,既包含Q点以下的有效空间,还包含从Q到Q'的效率损失空间。

图2 可连续微调的家族制企业制度演化路径

三、家族制企业制度转换路径分析

1.可连续微调的制度演进路径分析

从上面分析可知,初始的古典型家族企业制度安排所能达到的最佳规模是Q1,一旦超出了这一规模,古典型的制度安排就会出现净效益向负方向转化。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创业家族可能会通过产权开放和管理权开放等措施进行制度创新。无论是产权的开放还是控制权的开放,都会引起双重效应:对边际收益而言,管理权的开放会促进管理的现代化,使企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边际收益水平提高,推动边际收益曲线MR1向上向外移动至MR2处(见图2);对边际成本而言,管理权的开放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它不仅存在直接的代理成本,还会产生由机会主义产生的“败德”行为成本以及推行新管理制度的成本等。这些都会导致边际成本增加,使边际成本曲线由MC1向外平移到MC2处。在新的条件下,这项制度的供应和需求会在MR2=MC2处即E2点达到均衡,此时,均衡点E2所对应的Q2规模成为新制度安排的理想规模。企业规模一旦超出Q2,企业制度的边际净收益就会出现下降,企业重新面临选择是保持在Q2的最佳规模还是进行新一轮的制度创新,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假定,理性的决策者会继续推进制度创新,从而使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不断向外移动,形成边际收益曲线MR3、MR4……MRn;边际成本曲线MC3、MC4……MCn;各自对应的均衡点E3、E4……En;和各种制度安排的最佳企业规模Q3、Q4……Qn。从O到Q1的规模都是初始制度安排的有效空间,企业只有在突破Q1规模后才可能进行第一次制度创新。因此,初始制度安排的发展路径是条水平线,在图2中表现为水平直线EOE1;在Q1规模之后,制度转换的路径则是均衡点E1、E2、E3、E4……En所连接成的曲线。

2.存在规模效应或制度刚性下的制度演进路径分析

上面的分析,实际上假定制度是无限可分的,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不存在紧密的联系,由外在社会环境所主导的制度转换成本或风险值几乎为零,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在前面也提出家族制企业是一个连续分布流,但这并不是说,家族制企业的制度转换不存在阶段性特征。实际上,家族制企业的真实分布状况是以某几种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如古典型、现代型)的同时,间夹着某些过渡形态。因此,可以认为主要形态是由一些相互间存在较强联系的具体制度安排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具有较强的内在整合力和刚性;而过渡形态只能在主要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如果说主要形态的改变是质变,那么过渡形态的改变仅是量变。这一量变的产生,主要是由主要形态的转换成本或市场风险值过高引起的。

把市场风险值或制度转换费用看作零的假定,有利于简化分析。在零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市场将只存在对主要形态的供应与需求,而不存在过渡形态的供应与需求。制度的竞争就在主要形态间展开。下面,先分析不存在过渡形态的企业制度演进路径。

根据制度转换取决于新制度运行净收益、原制度净收益和风险值的分析模型,并借鉴图2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图3。由于特定的制度安排需要相应的最低有效企业规模,边际成本曲线一般呈U形分布,而边际收益曲线呈倒U形走向。一般情况下,制度设计得越精密、制度体系越庞大、内在层次越多,制度所需的运行成本越高,其赖以支撑的企业规模也越大;同时,精密的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从而产生更高的边际收益。因此,与先前的制度相比,其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曲线都要向上向外移动。在图3中,MC1、MR1为第一种对古典型制度安排的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2、MR2分别对应更高层次运行的制度安排的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均衡点E1对应的最低有效规模Q1之前,古典型家族制企业不会被新型的制度安排所取代。从Q1点开始,第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将会取代古典形态的制度安排,这一作用过程将一直延伸至Q2,我们把在Q1Q2规模间有效存在的家族制企业称为现代形态Ⅰ,在Q2上,达到最大收益。此后,正象古典形态的被取代一样,现代形态Ⅰ也面临新制度的挑战。在不存在制度转换成本的假定前提下,以更高成本运行更具有效率的现代形态Ⅱ将会出现,替代边际净收益下降的现代形态Ⅰ。在图中表现为首先呈边际成本下降的MC2曲线和边际收益递增的MR2曲线在Q2规模处达到第一次均衡E3,随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最终显现,MC2和MR2在Q3规模处达到第二次均衡E4,现代形态Ⅱ处于最优状态。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求出现代形态Ⅲ、现代形态Ⅳ等制度适用边界。将这些边界用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零交易费用下的制度演进路径。在图3中,它具体地表现为O、Q1、E1、E2、E3、E4以所连接而成的折线。

图3 零交易费用下家族制主要形态的演化路径

在把交易费用重新引入分析模型的情况下,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新制度运行的边际成本将会高出原有水平,各种现代形态的有效作用空间将会出现萎缩,或者各种主要形态之间将出现制度真空。为弥补这些真空,家族制企业要么把原有制度延伸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率空间,要么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主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做出某种改进,降低因制度失效而带来的效率损失。这样,在主要形态主导下的过渡形态便应运而生(见图4)。

图4 阶段性家族制企业制度演化路径

图5 家族制企业的形态分布与路径演进

图4中,企业制度的位置从虚线形式的边际成本曲线上移到实线边际成本所在的水平,制度供需的均衡点不再发生在原来的E1和E2点处,而是发生于E3和E4点。此时,制度安排所对应的最适规模从原来的Q1、Q2规模处,收缩到Q1.1和Q2.1处。在Q1和Q1.1之间,就产生了主要形态间的真空,为过渡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同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刹现代形态Ⅱ、现代形态Ⅲ、现代形态Ⅳ等类似的变动轨迹,形成一个由主要形态和过渡形态共同组成的家族制企业生存空间和较为完整的发展路径。其中,水平分布的是各种主要形态,斜线分布的是各种过渡形态(见图5)。

四、结论

一种企业制度是否“现代”并不取决定于是否具有公司架构,而是决定于企业既定的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分工合作所需的交易成本,是否有利于对企业核心生产要素——企业家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由于不同制度环境和不同成长阶段下企业所需动员的生产要素的特征不同,企业既定规模边界和组织程度下的最优制度选择也应不同。

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家族制企业的发展历史还很短,尤其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至今尚缺乏足够数量与规模的民营企业。即便是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也不到二十年时间,大多数企业处在创业与发展初期。从中国的总体来看,“走出家族制”只是少数大型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家族制仍处在其发展的有效范围之内。如果急于否定家族制,那是不经济的,也是非理性的。

收稿日期:2003-07-28

标签:;  ;  ;  ;  ;  ;  ;  ;  

家族企业制度的适用范围研究_边际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