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审视与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审视与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考查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学科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考查

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由历史教学内容决定的。各门学科的创造性思维都要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并通过解答各门学科的问题而表现出来。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从新材料、新情境中得出新观点

1997年高考历史第37题,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题干设计匠心独运,引用了《欧洲家庭史》的记载,点出了“十九世纪的西欧”,规定了时空范围。三段记载:1.家庭群组的组合。孩子离开父母自谋生计。2.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3.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成为一种诸多的现象。该题创设了一个与教材不同的新情境,从这三段记载设计四个选项以考查工业革命给西欧社会家庭带来的变化。高中新教材有这方面的知识,旧教材里没有讲透。命题将这一新知识,用创设新情境的新材料作为题干,要求考生通过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试题为学生营造了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新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在新视角下,得出新结论

新视角是对所考查的知识内容而言的,以重要史实为基点,着重变换看问题的视角。例如,过去史学界按道德标准,从印第安人的权利与安危的角度,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得出的是全面否定的结论。而1997年高考历史第46题,却引导学生按生产力标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去评价西进运动,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西进运动既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逐和掠夺,又是加速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推动力。在这两重作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后者。转换视角,实质上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三)提出独立见解,并加以论证

1999年高考历史第42题,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一题,试题提出两种看法,要求考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同意哪一种看法并阐述理由”。在试题的要求中,特别强调旨在考查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不同于列出的两种看法的观点也行,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所以,考生在答案时所依据的知识要源于课本,但又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现自我。这是高考历史上第一道完全开放式的试题。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老师的结论或书上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得出结论。该题鼓励考生开阔思维,独立思考。

(四)由此及彼,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想到现实社会

1998年高考历史第47题,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历史研究要关注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社会功能。该题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已有知识,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机会。与中学课本的内容相比,该题材料增加了教育问题和政府职能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分析经济高速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并使考生在分析问题时,有可能建立更为丰富的因果关系,引导考生把社会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察。渗透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原理。1999年高考历史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朝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该题选择了唐代的用人问题,要求考生以史实为依托,史论结合,说明“得人者昌”“失贤则亡”的道理。这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实际上是考查学生能否古为今用,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由唐前期的用人问题,联想到今天的用人,从正反两方面获取借鉴。这两道试题表现了创造性思维多方面联想的特点。1998年高考历史第47题涉及的是横向联想,即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之间的关系。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大特征。

(五)运用历史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恰当运用史论结合,从问答题看,设问和作答都是围绕运用史论结合展开的。例如,第48题命题者以中学教材为依托,首先在试题中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命题者以此作为设问的出发点,向考生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概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偏重史实。第二,“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偏重史论。试题的立意在于通过对明清两种不同文化现象的比较和分析,考查考生能否从明清时期的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入手,分析两种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在该题的参考答案中,要求考生务必将这种分析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即“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来认识,并赋予1分的分值,使这一理论成为试题答案的有机构成。学生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教科书没有现成的答案。

二、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通过历史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1.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例如,设计英国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方案,就可以一反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学生在惊诧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的好奇、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同时,教师的教育内容应有弹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2.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品格。在于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创造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应是未知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3.精心设计阶梯型、发散性问题情景,点燃学生心灵创造的火花。教师精心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教师铺设好的阶梯拾级而上。例如,对《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可设计如下问题:(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其原因。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的突破。教师还应创设发散型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不断获取知识,创造就有了根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总是把嚼好的东西喂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依赖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首先是要培养他们独立的质疑和求新意识,克服固有的依赖性和盲从性,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够跳出旧有的知识框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反对意见时,要耐心听取,有意识地诱导,但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要允许学生把话说完。其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讲座式,切忌采用满堂灌式的劳而无功的教学方法。其三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和不同的学术观点,以活跃学生的多维型思维,使他们懂得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问题往往有许多不同看法。其四是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探索的历史问题,教师不要代为解答。否则学生没有主动的学习精神,长期处于依赖状态,就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三)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训练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上面所举1997年高考历史第37题,引用了《欧洲家庭史》记载等新材料,创设了一个与教材不同的新情境即是典型一例。仿此例,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也可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等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创造条件。如在讲工人运动的发展时,可向学生提供“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捣毁机器”“宪章运动群众集会”“巴黎人民保卫蒙马特尔高地的大炮”三幅图画,引导学生从上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中得出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从低级的破坏机器的斗争形式向高级的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发展,加深学生对“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也向学生揭示了“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渐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把握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工人运动的产生、发展是始终并存的这一政治、经济变化的内在规律。

2.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视角转化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也可以试用,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变换设问的角度,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应作相应的变化,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关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设计下列问题: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怎样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试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通过这些设问,不仅能从多方位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

3.引发新争论,激发思维火花。青年人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在争论中有价值的思维火花会闪亮发光。关键在于教师提出什么论题。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问题。(1)洋务派对外国侵略势力妥协并与之勾结,而在洋务运动中又以“勤远略”为自己实践活动的目标,两种表现自相矛盾吗?为什么?(2)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既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对在对外战争中明确规定“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其活动前后一致吗?怎样认识?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性质、作用和辛亥革命的性质非常有用。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在不同的范围争论,争论不必有什么结果,尤其不需要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教师摆出不同观点,扼要举出各种不同观点的论据,提示论证的思路与基本方法,就是很好的总结了。

4.突出新论点,引导学生进行新的论证。如果引导学生将初中学过的教材与现行高中试验本教材加以对比,不难发现新编高中教材中有一些新论点。如关于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初中教材认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新教材认为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使人类从古代跨入近代。关于殖民主义的后果,初中教材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殖民主义都意味着血腥的掠夺。新教材认为,殖民主义一方面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另一方面为欧洲提供了大量资本;同时也开始了西方列强对被掠夺国家的资本主义改造。对于新教材中的新观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标签:;  ;  ;  

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审视与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