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低年级自然课程观测活动的把握

浅谈对低年级自然课程观测活动的把握

浅谈低年级自然课观察活动的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课论文,浅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培养观察兴趣

浓厚的观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感知深刻,以直接兴趣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实物、教具等展示给学生,将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观察活动与动手、动脑是不可分割的,而好动又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之一。所以,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参观、采集活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叶》时,首先向学生出示栩栩如生的腊叶标本,利用丰富多彩的叶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带学生去采集植物的叶,让其亲自在大自然中观察叶的形状、特点,从而认识植物的叶形千姿百态,颜色五光十色,真正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叶是各种各样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活动中,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才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精心准备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

在观察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观察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有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如《沙和粘土》一课,要使学生通过观察“粘土能搓成条形,沙不能搓成条形”两种自然现象,分析研究后建立“粘性”的概念。观察材料中,“沙”和“粘土”的选择就要讲究科学性。“粘土”应尽量选择除去沙粒的,而“沙”应选用洗净晒干的,假若随意选用,就会影响观察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提供给学生的观察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为此应把握观察材料的启蒙性,注意它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使观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在教《各种各样的种子》时,准备的种子应尽量让学生自行去搜集一些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从颜色、形式方面准备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种子和松果、苍茸等野生种子。由于这些植物种子学生较熟悉,观察时便于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准备的观察材料还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便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磁铁游戏》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中间有大头针的乒乓球和底部装有大头针的小纸船,让学生通过观察乒乓球在竖着的纸板上,上下、左右移动,小船在水面上来回航行中获得知识,在有趣的游戏中学到磁铁能吸铁,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等科学知识。

只有精心准备有结构的观察材料,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能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指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对低年段要求:用眼辨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用耳辨别物体的声音;用鼻辨别物体的气味;用舌辨别物体的味道;用手辨别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边观察边分析。在观察中,教师要把观察与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先通过提示,让学生总体上对观察对象有一个明显、完整的印象,再引导学生把整体分成若干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观察目的。如,《青蛙》一课,教师先出示青蛙生活环境图和青蛙标本,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青蛙生活的环境、食性以及运动方式。然后利用青蛙身体分解抽动投影片引导学生对青蛙的各种属性、各部分进行细致观察,并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明确青蛙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和四肢。头呈三角形,两侧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嘴巴扁宽、躯干扁而阔,前肢短小,后肢长大,结合分析,掌握青蛙后肢与其善于跳跃捕食、趾间有蹼与其能在水中游泳、大而突出的眼睛与其能捕捉空中飞虫、嘴宽与其能吞进较大的昆虫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观察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掌握观察的正确方法。

2.边观察边比较。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类似的对象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确定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如,在教《你怎么知道》时,把分别装有糖水、盐水的两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通过观察感知,两杯的颜色、形状、容量都相同,学生往往受其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两杯装的东西一样。这时,教师应排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比较,从这些相同因素中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从而确定出甜的一杯是糖水,咸的一杯是盐水的本质属性。在观察活动中,还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认识。把类似的苹果、梨子相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不相同,再从这些非本质属性中抽象出它们的内在关系,苹果和梨子都是水果。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切实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属性,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观察的效果。

3.边观察边研讨。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研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将各自分散的感性认识集中起来,在集体研讨中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知识。在研讨时,应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以便学生观察、交流。如《玩石头》一课,教师将形状、颜色、硬度、质感等各种不同特征的石头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研讨。这时,学生兴趣盎然,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用眼睛观察后分别指出石头的颜色不同,形状各异,花纹不同,大小不同;也有的学生用手摸石头后指出石头有光滑、粗糙之分;还有的学生用铁钉刻划石头后指出其软硬不同。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把自己对石头的认识通过与大家的共同研讨后不断充实、更新,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自然课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感官去观察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

浅谈对低年级自然课程观测活动的把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