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教学形式论文_雷亚宁

诗意的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教学形式论文_雷亚宁

雷亚宁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 712200

窦桂梅老师是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坛的一颗明星,她执教的每一节公开课都是匠心独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洗练的具有诗意的语言,更是创设了“诗意的语文课堂”。

古诗《游园不值》是诗人叶绍翁留给后世的不朽之作,多数教师都能倒背如流。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惜苔之意、爱园之心、探春之情却绝非易事。

一、探“怜”之情趣

与一般教师不同的是,窦老师引导学生探“怜”。“这样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在学生回答出“怜”字后,让学生默读。“边读边品,推敲推敲诗中哪个词语包含了诗人对所见景物的‘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怜”就是喜爱,而喜爱之情是通过“印”表现出来的。诗人舍不得踩苍苔,而“印”上去就好象在苍苔上留下一点印迹,如同画上去一样。接着,窦老师又以广博的知识向学生展示出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仅一字之差,而“嫌” 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

窦老师非常敏捷地抓住“怜”字,使诗情洞开。以“嫌”比“怜”,体现了怜苔的温度,以“印”证“怜”,体现了怜苔的深度,为全诗的学习铺垫了浓浓的感情基调。

二、究“关”之精妙

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时,窦老师从两个方面入手:

1.“出”和哪个字对应?学生很容易地回答是“关”。这里教师首先让学生品味文字的对应,看似平淡,其实这是平淡处显奇功。“关”与“出”相映成趣,一出一关,动感跃然纸上,此乃对应之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让学生对比着讲讲。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体会到“遮”是很简单的盖,想不想出来全凭自己的意愿;“关”感觉很紧,要出墙来不容易。有的学生体会“关”的意思好象是牢牢囚禁住,“遮”很容易就钻出来,用“关”更体现出这枝红杏力量的巨大。有的体会到,就像一间房子把门关上,自己想出来就需要力量,你越关我,我越想出来,这枝红杏很了不起。

这里窦老师指导学生琢磨文字的异同。“遮”和“关”仅一字之差,但是气势有别,“遮”似漫不经心,而“关”则掷地有声,这就是语感之美。窦老师总结说:“这枝红杏不仅美丽还有魅力。叶绍翁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三首,然而就这一句,就这一字之改使之成了千古名句。”

三、赏“一”之独到

对“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的教学,窦老师是这样说的:

“ 一”和谁相对?学生回答“满”。既然“一”相对“满”,那么红杏越多不越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三枝红杏出墙来,十枝红杏出墙来)。越多越好啊,那十枝百枝更能说明满园啊,干吗就一枝?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苏霍姆斯林基说过:“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窦老师发现并唤醒了孩子们的灵性,许多学生争着发言:我觉得这一枝红杏太特别了!如果十枝红杏都出墙的话,“关”就没劲了,这不能表示出红杏的力量。独有一枝,能更加体现它的美。如果是十枝的话,倒不觉得特别吸引人。一枝引发我们想到春意盎然,想到春色满园,越少越好,越少越想得多!没有“一”哪来的“满”。

窦老师总结:难怪后来用这“一枝红杏”引出“春色满园”成了成语。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特别的爱。

窦老师对“一”的点化,灵气飞动,是画龙点睛之笔。一枝改三枝、十枝的叩问更是初闻突兀,细思拍案,久品回甜。由一枝便能推测满园,见微知著,极富趣味,确实让学生领略到“一”的神韵、“一”的独到。

不难看出,窦老师的课没有空洞的说教,研词磨句,字字珠讥,但是确实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她创设的诗意的语文课堂与她广博的知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以及深厚的语言积淀是分不开的。于漪老师说过:“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这就是诗意的语言。可见,诗意的语言不在于有没有华丽的外表,而在于能否拨动孩子们的情弦、走进孩子们的心灵。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语言做到了这一点。

窦桂梅老师原来是东北山区的一名普通老师,现在已经跻身首都北京,并且成为全国语文教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她也是教育百花园中出墙闹春的一枝红杏。

论文作者:雷亚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  ;  ;  ;  ;  ;  ;  ;  

诗意的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教学形式论文_雷亚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