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经济崛起的解读_经济论文

对印度经济崛起的解读_经济论文

解读印度经济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发展总的特点是低速和稳定。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30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5%。这就是已故经济学家拉杰·克里希纳(Raj Krishna)曾经说过的名言“印度教徒增长率”(Hindu growth rate)。80年代以后,经过20年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从1980年到2000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上升到5.8%。(注:Roundtable "India 2010",Funancial Express,December 31,2003.)但是,进入本世纪后,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了,2000-2001年度为4.4%,2001-2002年度为5.8%,2002-2003年度为4%,3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4.6%。(注:"Economic Survey,2002-2003",The Hindu,January 31,2004.)还有,自1998年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瓦杰帕伊联合政府执政以后,前5年经济发展缓慢,第六年才出现转杋。总的看来,这6年来的经济增长远不如1998年以前的6年。印度经济学家钱德拉塞卡尔(C.P.Chandrasekhar)和高希(Jayati Ghosh)对这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做了如下对比:

表1 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比较

单位:%

1998年4月 1998年4月

以前的6年 以后的6年

国内总产值6.86 5.32

农业总产值2.13 -1.00

粮食生产 1.5

-1.2

工业总产值8.56 4.47

国内资本形成 9.50 5.26

资料来源:Business Line,Chennai,March 9,2004

上表说明,直到2003年上半年,印度经济,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仍处于低迷状态,1998年以来国内总产值的上升主要依靠其比重占一半以上的服务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前者的年均增长率为8%,后者更是高达16%。(注:India Express,September 5,2003.)2003年年中以后由于风调雨顺和工业生产恢复,经济形势大有好转,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国内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8.4%和8.9%,所谓“好感觉因素”(feel-good factor)不断显露,印度经济开始出现阳光一片,于是又引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印度阳光灿烂”(India shining)。

今年年初,执政党为了利用当前上升的经济形势争取连任,把原定在9月举行的第十四届大选提前半年,并一再宣传“印度阳光灿烂”和“好感觉因素”。不少政府领导人还发表言论,声称印度经济即将崛起。不久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他的寓所对一批工人同盟成员说,“印度经济增长率很快就会达到9%,我们将使印度成为领先的发达国家”。(注:印度工人同盟(Bharatiya Mazdoor Sangh)与印度人民党同属于以国民志愿团(RSS)为旗帜的各种社会组织体系之一。The Hindu,February 22,2004.)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潘特(K.C.Pant)进一步认定,“对于我们印度来说,现在使年均增长率达到达8%至10%已经是一个肯定的可能性(definite possibility)。”前面所提到的“好感觉因素”究竟指什么?它们能够持久吗?印度经济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印度经济何时能够真正崛起?印度经济崛起的意义何在?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好感觉因素”与“阳光灿烂”

据初步分析,印度官方和媒体所宣传的所谓“好感觉因素”与“阳光灿烂”,涉及到印度经济中的不少方面,其中主要有:

(一)农业丰收和工业复苏

去年夏季后印度经济的转折和景气上升,首先应该归功于农业丰收。自1991年拉奥政府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农业可谓改革触动最少的部门之一。此外,最近十几年来,政府和私人对农业部门的投资不断下降,导致农业发展滞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出现歉收和低速增长的局面。印度农业生产总指数年增长率1999-2000年度为0.3%,2000-2001年度为-0.4%,2001-2002年度为5.7%,2002-2003年度为-3.1%;其中粮食生产指数增幅2002-2003年度猛降至-13.6%。虽然印度拥有4800万吨存粮,不会再发生上世纪60年代那样的粮荒,但农业生产的滞后确实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幸运的是,2003年夏天迎来了近年少见的好天气。雨季不仅来得及时,而且风量充沛,分布比较均匀,农业收成全面看好。官方预测,2003-2004年度粮食生产将达到2.12亿吨的新纪录,即使是经常短缺的油籽,产量也创造了2490万吨的新记录。(注:The Hindu,February 20,2004.)预计2003-2004年度农业生产将增加9%,而上一年度却下降5.2%。

伦敦《经济学家》周刊最近刊登了题为《印度阳光闪耀的希望》的专辑,其中一篇题为《看看光明面》的文章也首先提到好雨季和农业丰收,文章说,“雨量充沛的夏天雨季给印度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尚待清点,其中包括大大提高了住在农村的70%的人口的需求”。(注:"India's shining hopes",Economist,London,February 21,2004.)

当然,我们首先要看农业丰收对工业所带来的好处。上世纪80年代,即拉奥政府实行改革前的10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7.4%;在改革的第一年下跌到0.6%,以后逐年攀升,1992-1993年度为2.3%,1993-1994年度为6.0%,1994-1995年度为9.4%,1995-1996年度达到13%的高峰。此后几年,由于市场紧缩和东亚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工业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其中1998-1999年度仅增长4.1%,2001-2002年度增幅下降到2.7%,2002-2003年度回升到5.3%。关于2003-2004年度工业生产的系统资料尚未发表。2003-2004年度第二季度(即2003年7-9月),当经济在总体上出现增长势头时,工业生产却略有下降。请看下表。

表2 2003-2004年度第二季度印度国内总产值增长情况

单位:%

2003-2004

2002-2003

国内总产值 8.4 5.2

农业7.4 -3.5

工业6.3 6.6

服务业 9.8 7.7

资料来源: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January,31,2004.

印度工业生产的强劲回升,似乎是从2003年10月以后开始的。据印度中央统计局发布的一项关于2003年11月工业生产状况的资料,由于国内外对消费品和生产器材需求增长,印度工业生产开始出现上升势头,该月耐用消费品生产比上年同月增长了14.1%,而2002年11月该类商品却比2001年同月减少了1.4%。(注:"Industrial Recovery:Can It Be Sustained?"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January 5,2004.)虽然耐用消费品在工业生产值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说明了印度工业生产正在复苏的趋势。

(二)股市牛气十足,消费热在城乡相继出现

2003年印度股指一再上升,到2004年初孟买敏感股票指数超过2000年2月14日的历史最高记录6150.59点,达到6249.62点的高峰。(注:The Hindu,January 12,2004.)2003年全年股指升幅是12年来的新记录。据印度麦当劳公司执行董事巴克希(Vikram Bakshi)今年1月的估计,仅仅在过去3个月内,印度散户股民就从股市赚了700亿卢比。(注:India Today,February 4,2004.)

最近5年来,印度银行利率降低了将近5个百分点,而且银行还增加了消费信贷的品种,加上物价比较平稳,消费市场有较大的发展。据估计,2003-2004年度印度银行和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信贷共12000多亿卢比。这些信贷主要是用于购买房地产和轿车等大额商品的。迄今为止,印度有组织的消费企业,即大型商业公司在全国消费市场销货总额中只占2%左右,约1750亿卢比,但是这种现代商业公司发展很快。据孟买一家超市Sopper' Stop的首席执行官纳格希(B.S.Nagesh)称,目前房地产开发最为看好,其他零售业如百货公司和超市等发展也很快。他说:“百货公司3年内能够翻三番,而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同期内甚至可翻30番”。(注:The Hindu,January 18,2004.)

消费热一个最明显的象征是移动电话数量猛增,从2002年11月的970万个增加到2003年11月的2600万个,13个月内增加了1600万个。据估计,在2003-2004年度内,印度人将购买87万辆轿车、580万辆摩托车和200万台电脑。最近一期AC Nielsen关于亚太地区各国消费者信心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5个国家和地区中,印度位居第一。(注:India Today,February 4,2004.)

直到不久以前,印度的消费热还只是在大中城市中出现的一种现象。1.5亿的中产阶级居民生活在大中城市。现在,随着去年的农业丰收,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也开始出现消费热。据KSA.Technopak公司董事长辛哈尔(Arvind Singhal)估计,2004年农村地区增加的开支将达到5000亿卢比,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购买消费品。

(三)信息技术依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信息技术泡沫,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信息技术公司关门停业。美国为了减少本国技术人员失业,发给外国高级技术人员的H1B签证自2004年起从19.5万份减少到6.5万份,有8个州颁布了限制生产过程外包法令。尽管国际环境不如从前宽松,印度软件和服务出口仍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据印度电子和计算机软件促进委员会的资料,2002-2003年度印度计算机软件和服务收入为121.69亿美元,比2001-2002年度增长20.59%。其中软件和服务出口值为96.07亿美元,增长25.54%,占软件和服务出口总收入的78.95%。2003年4-12月,软件和服务出口值为86.6亿美元,比上年度同期增长29.76%。2003-2004年度出口指标124.9亿美元有望完成。理由是:1.印度技术劳动力成本低。尽管美国政府限制外包,美国公司仍然需要把项目包给印度公司以降低成本。2.印度允许软件跨国公司在印度建立独资分公司使外国投资增加。3.欧洲和其他地区国家没有限制外包,它们担心采取保守主义会影响企业的中长期竞争力。甚至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格林斯潘也认为,美国的保守主义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是有害的。4.世贸组织批评限制外包的做法。因此,美国的影响是有限的。据印度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最新资料,2003-2004年度软件和服务外包收入为36亿美元,比早先估计的23亿美元提高了50%。美国限制外包对软件和服务出口的影响不到2%。印度加特纳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家拉宾德拉·达塔尔(Ravindra Datar)说,“企业加强全球竞争力是法则,印度软件出口量不会有很大收缩。或许某些新的和潜在的客户要等着瞧,但正在进行的工程项目很难突然改变来自海外的现场服务。”(注:The Hindu,Business Line,March 11,2004.)

说到底,印度已经是世界上软件技术最好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企业具备了抗衡的实力。大软件企业有20多年的发展经验,长期得到海外的专门技巧,擅长大项目管理。金融、保险、银行、零售、制造、运输、嵌入软件是印度的专长。有60家软件企业获得技术成熟度CMM6级认证,相比之下中国仅有2家获此殊荣。印度也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现有专业人才77万,国内有一流的大学级理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软件人才在世界上一直十分抢手。这些优势保证了印度软件和服务企业能向1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它们将采取灵活的市场战略和增值服务,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四)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也是利好消息。今年3月19日创1010亿美元记录。数字之所以耀眼,是因为它是1991年危机时期外汇储备10亿美元的100倍!足以维持1年多的需要。财长贾斯万特·辛格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在印度工商联合会召开的会议上动员企业家赶紧到境外投资,“不要把钱锁在保险柜里”。政府已经为它们大开方便之门。印度企业对境外分公司和合营企业的现金投资可以达到企业净财产的100%。如今个人因私出国可向银行申请兑换相当于2.5万美元的外汇。

印度政府感到自豪的是,这个数字是在减少对外援的依赖和提前偿还多边和双边援助贷款的情况下取得的。2003年3月,财政部宣布只接受世界银行及亚洲发展银行等多边机构的援助和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的双边援助,不再继续接受14个国家的小额双边援助。它们是加拿大、荷兰、俄罗斯、瑞典、意大利、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科威特、西班牙、瑞士、沙特阿拉伯、奥地利、捷克和斯洛伐克,贷款总额共计749.077亿卢比。2002-2003年度印度提前偿还世界银行贷款16.7亿美元、亚洲发展银行贷款13.6亿美元和加拿大官方援助近3亿美元、法国双边援助1.2405亿欧元。2003-2004年度提前偿还多边援助机构贷款35亿美元。(注:The Financial Express,January 31,2004.)

或许有人要问:印度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外援、外资并未大量流入。外汇储备从何而来?只要看一下印度的国际收支表,就会发现它主要来自无形收入。第一是海外企业汇回的款项和侨汇。到国外务工的印度人日益增多,白领阶层流向美、欧,低技术劳力流向中东和东南亚国家。他们汇钱养家活口,仅2003年1-9月就达133亿美元。印度现在是世界上侨汇收入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汇款总额的15%。第二是服务收入。信息技术和相关服务是重要来源。第三是由于美元贬值,近两年卢比对美元升值8%。印度银行有外汇管理经验,存储多种外币,不仅减轻了汇率波动风险,而且从中获利。此外,印度用利率较低的新贷款提前偿还利率高的贷款也是节省外汇开支的一招。

(五)印度跨国公司初露锋芒

印度对外投资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政府限制以现金对外投资,只有大财团能以成套设备在外国设厂或与当地资本合营。艾迪泰雅·比尔拉就是在海外创业获得成功的企业家,其他还有塔塔、马法特拉尔、辛哈尼亚、塔帕尔、基洛斯卡、奥比罗埃等。大部分投资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主要部门为纺织、人造纤维、造纸、机械、油脂和食品加工等,小部分投在欧、美的餐饮、旅店和汽车零件等行业。以后的十几年中发展不快。到1995年底,印度在国外已开业的企业总共只有185家,投资额为22.2亿卢比。

1992-1993年度拉奥政府取消了企业以现金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规定无需批准的现金限额为200万美元,人民党政府放宽到400万美元,但都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的需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5个国家1997年资金外流所作比较,印度居限制资金外流的第二位。《2000年外汇管理法》生效后,印度储备银行对境外投资大大放宽,允许印度公司对外股份投资和设立独资分公司的投资额上限达1亿美元。除银行和地产外,允许跨行业投资。直到2001年初,印度大部分对外投资集中在石油开采和信息技术部门,少量投资于制药,近两年汽车零件成为亮点。2001-2002年度印度批准境外投资905项,协议额为30.25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9.749亿美元。2002-2003年度批准1029项,协议额为14.703亿美元,实际投资8.4718亿美元。

迄今已经形成的印度跨国公司有20家,涌现出一批为印度争光的新经济财团。今年印度有9人列入《福布斯》10亿美元以上全球富豪名册。他们是阿齐姆·普列姆吉(Azim Premji),67亿美元,第58位;拉克希米·米塔尔(Laxmi Mittal,印侨),62亿美元,第62位;穆克希·安巴尼和安尼尔·安巴尼(Mukesh and Anil Ambani),60亿美元,第65位;库马拉曼加拉姆·比尔拉(Kumaramangalam Birla),32亿美元,第147位;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27亿美元,第186位;帕朗吉·密斯特里(Pallonji Mistry),23亿美元,第231位;阿迪·哥德里奇(Adi Godrej),20亿美元,第277位;希夫·纳达尔(Shiv Nadar),18亿美元,第310位;阿尼尔·阿迦瓦尔(Anil Agarwa],印侨),10亿美元,第552位。而进入2001年、2002年、2003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印度人分别为4人、5人和7人。以上事实说明印度富豪数量与年俱增。还没有列入该名册的塔塔财团,资产仅次于安巴尼财团。仅在2002-2003年度,这两家的销售额就占印度国内总产值的近5%。其他如兰巴辛药业、雷迪博士实验室、巴贾杰摩托车、桑德拉姆工业公司等,其实都已是声誉鹊起的跨国公司了。

在国外开辟石油和天然气来源是印度的长远战略,主要由国营企业对外投资。石油天然气公司的OVL、印度石油公司(IOC)、石油印度公司(OIL)、印度煤气公司(GIAL)等在越南、俄罗斯、伊拉克、伊朗、苏丹、缅甸、利比亚、印度尼西亚和美国进行9项勘探和开采工程。私营里拉安斯石油公司近两年也参与投资。从2010年起,这些项目加在一起年生产原油1300万吨到1500万吨,每年净收入可达10亿美元。(注:Frontline,January 18-31,2003.)

2003年印度跨国公司在海外掀起了一阵收购浪潮,至10月止有29起。里拉安斯工业公司以2.11亿美元兼并了FLAG网络公司。A.V.比尔拉财团在澳大利亚兼并一个铜矿和在中国的碳黑厂。塔塔汽车公司以1.02亿美元兼并了韩国大宇商用车厂。印度锻造公司收购了德国佩丁豪斯公司,成为世界第二位锻造公司。印度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以2300万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专家信息服务公司。此前,塔塔咨询公司、维普罗、印度信息系统技术公司、萨蒂、i-flex等在世界各地收购了许多小信息技术公司。虽然从世界标准看这些收购协议额并不算大,但它反映了印度企业生产结构和战略的巨大变化,“新的信心来自他们的工程和技术技巧,企业家完全扭转了几年前怕被外国跨国公司吃掉的情绪”。他们让世界看到了印度本土企业的后劲。

二、“坏感觉”和存在的问题

在媒体宣传印度经济“好感觉”和“阳光灿烂”佳景的同时,已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并提出经济中还存在“坏感觉”和“阳光灿烂能维持多久”的问题。因为,印度过去曾出现过不少次短暂的经济景气,一般只能维持一两年,像1994-1995、1995-1996和1996-1997连续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只能说是一个罕见的例外。那么,影响和阻碍印度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是哪些问题呢?

(一)失业和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失业和贫困是印度经济难以治愈的顽症。历届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但一直收效不大。关于印度失业人数没有精确的统计。印度全国现有900多个失业登记所,政府根据这些登记所提供的资料,按月公布全国登记失业人数。1991年3月底,全国失业登记人数为3460万,到2003年已增加到4000多万。据印度前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P.Chidambaram)估计,除了已公布的4000多万失业登记人员外,至少有另外4000多万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员,而且还有数目庞大的部分失业人员。(注:The Indian Express,December 14,2003.)

实际上,由于每年新增劳动力达800万左右,而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远为不足,失业的情况难以缓解。据全国抽样调查队5年一度的《全国就业情况报告》,在1993-1994年度至1999-2000年度新增就业人数共2510万,年均418万,以后两年的新增就业人员2330万,年均932万,(注:The Hindu,February 24,2004.)比前6年增加1倍多。但是,由于失业者基数庞大,要解决失业问题确实不易。下面一则报道或许能够说明印度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某铁路工程出榜招收2万名壮工,申请上工的人数竟高达550万,其中包括大学毕业生、工程师和合格医生等。

庞大的失业和部分失业队伍是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直接原因。印度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少?缺乏精确的统计。官方估计的数字如下表:

表3 印度贫困线以下人口估计

2001-02 1996-97 1993-94 1987-88 1973-74

贫困人口(百万)

农村137.5210.0244.0 231.9261.3

城市 44.5 63.0 76.3 75.2 60.1

合计182.0273.0320.3 307.1321.4

贫困率(占总人口%)

农村18.6 30.5 37.3 39.1 56.4

城市16.6 25.6 32.4 38.2 49.2

合计18.8 29.2 36.0 38.9 54.1

说明:1993-1994年度为止的数字根据以拉克达瓦拉(Dr Lakdawala)为首的计委专家小组所提供的资料。1996-1997和2001-2002年度的数字为计划委员会的估计数。

资料来源:Tata Services Limited,Statistical Outline of India

对于印度官方公布的贫困人口估计,不少学者和知名人士持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偏低。例如,今年1月7日,印度总统卡拉姆(A.P.J.Abdul Kalam)在对印度工商业联合会发表讲话时说:“只有把现在处于贫困线以下的2.6亿人口减少到零,印度才能使国内总产值增长率达到10%”。这就是说,印度总统认为现有贫困人口为2.6亿,远高于官方估计。(注:The Hindu,January 8,2004.)

庞大的失业队伍和贫困人口的存在,不仅是印度经济崛起的严重障碍,而且还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奇丹巴拉姆指出,这一贫困和绝望的人群正是印度所谓“纳萨尔巴里运动”(Naxalite Movement)的社会基础。这些以印共(马列)、毛主义共产主义中心(MMC)和人民战争集团(PWG)等命名的农村武装集团,已经扩大到安得拉、比哈尔、马哈拉施特拉、中央、奥里萨和查提斯加尔等6个邦。(注:The Indian Express,December 14,2003.)

(二)农业生产不稳定

印度自上世纪60年代中实行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以来,基本上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并使牛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果蔬产量世界第二。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投资下降(注:印度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和水利工程的总开支占全部计划开支的比重,第一个五年计划占37.1%,第九个五年计划降为19.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市场改革进展缓慢等原因,导致主要农作物增长率下降。请看下表:

表4 印度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单位:(公斤/公顷)

粮食作物

油籽棉花 甘蔗

1970-1971 872 579 10648

1980-1981 1023 532 15258

(11.73)

(-8.11) (43.39) (20.83)

1990-1991 1380 771 22565

(34.89)

(44.92) (48.02) (11.20)

2000-2001 1648 618 19570

(19.42)(-6.8) (-1.33) (1.08)

说明:括弧内为10年间的增长率

上表说明,从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的10年间,各种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升幅远低于前一个10年。此外,由于印度还有52%的耕地属于靠天田,一旦碰到干旱就产量锐减,因此农业生产难以稳定上升。今年2月20日的《印度教徒报》在分析去年农业丰收的社论中指出,丰收主要的原因是雨季的恩赐,“说真的,有足够的迹象表明,去年的农业丰收并不是第二代绿色革命的先导”。显然,实行第二代绿色革命已成为印度的当务之急。

(三)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国内债务

印度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财政困难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几年来,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一直超过5%,各邦财政总赤字也达到国内总产值的5-6%,两者相加占国内总产值的10-11%。印度现已成为世界上财政赤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次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警告。(注:The Indian Express,January 1,2004.)

由于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公债弥补,几十年来内债如滚雪球似地不断扩大。中央政府债务总额1950-1951年度(期末,下同)为286.5亿卢比,到1999-2000年度上升为102102.9亿卢比,2003-2004年度估计为178006.3亿卢比。2003-2004年度比1950-1951年度增加了620倍。中央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55.3%,目前已超过60%。中央政府债务的主要部分用于经常开支,如公务员的薪俸和旧债的还本付息,而很少用于投资。由于旧债十分沉重,仅还本付息一项往往要占到当年国库收入的一半左右。

另一方面,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却在下降。2003年9月印度第十二届财政委员会主席兰伽拉江(C.Rangarajan)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在过去15年里,税收与国内总产值的比率下降了1.9个百分点,即从1986-1987年度的16%下降到2003-2004年度的14%。”(注:The Hindu,February 30,2003.)

目前,财政困难已成为印度各项开发投资的主要障碍。虽然近年来印度制定了《财政责任和预算管理法》,削减某些财政补贴,但财政状况尚未根本好转。今年1月,印度财政专家兰加查里提出警告:“如果我们当前筹措资金的努力停滞不前和任其自流,而非生产性的和低效益的开支却继续不断,债务问题将在中期内爆发。”(注:A.Rangachari:"Does India Face a Debt Trap?"The Hindu,January 26,2004.)

(四)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缓慢

1991年实行对外开放时,国际上曾有“印度是最后一个崛起的投资市场”之说,但至今外资规模不大。自1991-1992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11年中,外国对印度的协议投资额为766.51亿美元,实际直接投资额为329.74亿美元,占协议投资额的42%,年均29.98亿美元。(注:The Economic Times,June 14,2003.)虽然和1970年至1991年间平均每年仅吸收9900万美元相比,扩大了30倍,但距每年吸收100亿美元的希望值仍相差很远。因此,“十五”计划已把每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指标降低到75亿美元。在间接投资方面,1992-1993年度至2002-2003年度外国机构投资累计近190亿美元,占印度市场资本的10%,年均12亿美元。海外证券投资年均为22亿美元。印度的外国投资,特别是直接投资,与中国相比相形见绌。2001年中国的实际外国直接投资为468.46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6.4%,印度仅34.03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0.7%,中国是印度的14倍。2002年中国为53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印度还是34亿美元。2003年中国为570亿美元,印度仅40亿美元。

外资带动出口是另一个看点。1991年三资企业占中国出口的17%,2001年上升到50%。而外商对印度投资的目的多半是为了占据印度国内市场或兼并当地公司,很少成为促进出口的平台,使印度融入世界生产体系。从投资部门看,形成资金和技术优势互补关系的在信息技术部门比较突出。电器设备(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电子)占实际投资的13.9%,电信占12.9%,运输业占10.8%,能源(电力和石油提炼)占10.4%,服务业占8.3%,而传统工业如纺织和冶金仅分别占1.5%和1.4%。有“税收天堂”美名的毛里求斯超过美国,居对印度实际投资的第一位。一些外国投资者通过在该国注册再向印度投资,享受印度与毛里求斯之间避免双重税的优惠。为了堵塞漏洞,印度于2003年公布的政策规定享受避免双重税优惠仅限于签约国居民的公司。印度吸引外资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原因很多,关键在于政策。

1.印度的税率比许多国家高。例如外国公司税率,上世纪90年代,印度为55%,印尼为15-34%,巴基斯坦、泰国、巴西为30%,新加坡为25%,斯里兰卡为35%,英国为25-33%,我国台湾省为15%。另外,印度的平均关税率为35%,而中国为13%,因此,印度进口成本高于中国。

2.交通基础设施差,改善很慢。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说,“过去只是喜马拉雅山把中印分开,现在,将它们分开的是纷纷避开印度而直接涌入中国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中国拥有高速公路、现代化的机场、高效率的港口、稳定的电力系统和宽松的政策吸引外资。印度坑坑洼洼的公路、陈旧的机场和拥挤的港口使出口极为困难。”

3.排外观念根深蒂固。有人把现在的外国投资同殖民地时代“东印度公司”的掠夺等同起来。右翼政党鼓吹“爱国主义”,左翼政党反对“卖国主义”,罢工时有发生。企业主无权解雇工人更是一大障碍。

4.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的投资加以限制,在与国防有关的部门和敏感地区附加限制条款。不允许这些国家公民投资于古吉拉特、查谟和克什米尔、喜马偕尔等邦和拉贾斯坦边境县或马哈拉施特拉邦沿海地区。实际上恰恰是印度的教派冲突和政府频繁更迭使外国投资者缺乏安全感。

(五)进出口规模与大国地位不相称

印度占世界人口的17%,仅占世界出口的0.8%。对印度而言,这已经比1991年占0.4%好多了,但和中国相比差距很大。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8521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5%,并上升到世界贸易的第四位;印度为1141亿美元,居世界贸易的第30位。

1991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政府采取卢比贬值20%、逐步降低关税和经常帐卢比可自由兑换等措施促进出口和减少逆差。在1992-1993年度至1995-1996年度间,取得初步成效,其中1993-1994年度贸易逆差下降到11亿美元。但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进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逆差不断上升。印度人民党政府认真研究中国的经验后,加大了改革力度,先后设立了18个经济特区(其中8个是原来的出口加工区)和45个农产品出口加工区,并与斯里兰卡、阿富汗、泰国等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协定。在2002-2007进出口政策中明确规定出口要占到世界的1%,但目前贸易形势依然严峻。据印度经济监察中心预测,2003-2004年度印度出口增长率为12%,进口增长率为22%,逆差将达161亿美元,是2002-2003年度逆差91亿美元的1.8倍。(注:The Economic Times,February 11,2004.)

印度对外贸易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制造业引进先进技术比较少有密切关系。至今对外贸易结构没有多大改变。出口中,农产品、矿产品、皮革制品、纺织品、成衣、珠宝等传统商品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按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采用的商品技术分类统计,2000年印度出口中,初级产品占16%,资源产品占27%,技术产品占55%。而在技术产品类中,大部分是低技术,高技术出口仅占5%,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4%的水平。因此,印度仅占世界高技术类出口的0.15%,占世界中等技术出口的0.3%,占世界低技术产品出口的1.9%。

进口中,石油和石油产品是最大项目。由于原油自给率只有30%,石油价格成为决定印度贸易赤字大小的因素。2003-2004年度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了8%。据印度石油工业部的最新数字,头11个月石油进口量为8229万吨,比上年度增长9.8%,石油产品进口量为672万吨,比上年度下降0.7%,全年度石油进口量将达8900万吨,进口开支为8224亿卢比,石油产品进口开支为903.3亿卢比,总计约合218亿美元。这是2003-2004年度贸易赤字扩大的重要因素。

美国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2003年度印度对美国出口额达108.5558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24.69%,为10年来最高记录。美国是印度成衣、珠宝、电子产品和药品最大的市场。但印度仅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02%。印度从美国进口额为44.1754亿美元,占印度进口总额的7.21%。欧洲占印度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1991-1992年度占印度出口的41%,2002-2003年度仅占23.27%。欧洲的比重下降被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所占比重上升所抵消。非洲和拉丁美洲1991-1992年度占印度出口的4%,2002-2003年度占8.5%。印度商业部锁定对这些地区的出口继续增长。出口方向的变化也和印度制成品以中、低技术为主有关,反映了印度制成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竞争力下降。

至于其他因素,如关税与非关税的障碍、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体制上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三、印度经济崛起的前景及其影响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大跃进,印度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崛起是必然的趋势。是迟?是早?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位或第五位经济大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和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目前印度政局相对稳定。对外关系特别是与邻国的关系显著改善。在印度的高姿态下,今年1月4-6日在伊斯兰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南亚地区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七国签署了南亚自由贸易协议,2006年1月生效。印度和巴基斯坦从2009年起,斯里兰卡从2010年起,将关税降到5%以下。其他成员从2013年起执行(敏感商品除外)。印度与东盟于去年10月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它还与埃及、南非、巴西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印关系稳步发展,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为两国共同努力使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奠定了基础。2003年9月在WTO坎昆谈判中,印度与中国、巴西密切合作,领导一个由21个国家组成的集团,与发达国家抗争,其国际影响也日益提高。经济“阳光灿烂”,虽然有气候和大选前的造势因素,但基本上是多年努力的成果。虽然印度人民党在4月20日开始的第十四届大选中未能稳操胜券,但是形势依旧有利于第二代经济改革的推进。现在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20岁以下人口有5.45亿,占总人口的50%。青少年对未来充满幻想和热情是印度的一大优势。等到这批人就业,由于他们的父母还没有退休,就可以创造比现在更多的财富。

去年美国高盛公司发表了一篇由专家组撰写的题为《与BRIC共同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BRIC”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据预测,未来50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年均为5.8%、中国为4.9%、美国为1.8%、日本为1.4%。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5年将超过意大利,2020年超过法国,2025年超过德国,仅次于美、日、中。2020年之所以成为分水岭,是因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改变世界均势。它们的经济实力将达到6国集团的一半,目前只相当于15%。2032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将达6%,并超过日本。2040年BRIC的规模将超过6国集团。2045年中国经济将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到2050年,BRIC的其他3个成员经济增长率会下降,印度仍达5%,有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前途。这个报告研究的年限跨度太大,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难以完全置信。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家之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印度崛起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中国和印度究竟谁的经济实力更强?至少目前印度与中国有很大差距:200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万亿美元,人均1090美元,是印度的两倍多;经济增长率为9.1%,比印度的高:外汇储备为4033亿美元,是印度的4倍。印度有人说,“印度只有人口增长率超过中国”。因此,印度赶上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将来有一天印度超过中国,也没有关系。就像中国强大了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一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印度强大了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中印两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现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前途光明,但面临资源短缺、资金不足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等压力,需要和平环境把经济搞上去。想一想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两国经济总量上去了,人均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就会明白双方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有许多共同利益,需要相互合作。2003-2004年度中印贸易达76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54%,预示着2004-2005年度实现100亿美元不成问题。应该说,印度经济强大了是好事,有利于两国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目前两国联合研究组已开始正式商谈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和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双方有竞争也很自然,正如瓦杰帕伊总理所说,“朋友之间有竞争是难免的,那不是敌对的而是双赢的竞争!”中印携手并进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也将为世界共创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亚洲的阳光将更加灿烂!

标签:;  ;  ;  ;  ;  

对印度经济崛起的解读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