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_经济一体化论文

加入WTO后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_经济一体化论文

入世后的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入世后论文,城乡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将我国经济卷入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当中,彻底打破了城乡经济在国内及其城市与乡村内部各自封闭运行的状况,使得产品和要素在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之间,按照比较利益、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原则交互流动,从而导致了各经济主体对于产品的选择及要素对市场的选择扩大到了国际范围之内。所以,研究入世后城乡经济一体化,必须首先搞清楚国际市场为我国城乡经济带来的影响,找出入世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将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怎样的影响: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键领域和有效方式等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国内城乡要素的作用,增强城乡经济相互扶持和相互促进的能力,最终提高我国经济,尤其是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变挑战为机遇,在城乡商品不断扩大对方市场份额的同时,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一、入世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入世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品将同国内同类产品争夺城市及农村市场份额,而国外农产品,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将同国产农产品争夺城市市场份额。由于我国农业同发达国家农业在经营规模、开拓市场能力等方面悬殊巨大,所以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更大。大量国外质优价低的农产品一旦充斥城市市场,就会使得本来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就低的农业更显弱势。国产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减少,二元落差还会扩大。农民购买力的降低造成农村市场萎缩,工业品的销售将更为困难,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将会受到严重削弱。

当然城市如能积极扶持农业,利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营销等优势资源整合农业资源,城乡共创龙头产品、共建龙头企业、共同开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国内国际营销网络,将会增强农业竞争能力,扩大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份额,提高农村购买力,为工业品打开广阔的农村市场空间,从而夯实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提高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抵御入世风险的能力。

二、入世后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

入世对我国城乡经济的挑战,虽直接表现为对工农业产品的挑战,但实质上是对城乡资源配置的挑战。因为,就整个社会经济来讲,相同的资源在不同的配置及组合下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由此决定的整体竞争力也是不同的。就单项产品来讲,它们无一不是不同资源结合的产物。所以,要提高经济及产品的竞争力,首先就得提高资源配置的竞争力,使相同资源通过不同的配置产生资源配置优势。因此,应对入世的挑战,就整个社会来讲,应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则,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整合优势资源,从而形成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及优势产品。就单项产品来讲,应首先找准它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位置及其开发的潜力与空间,集中优势资源加以重点突破。这是入世后城乡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当首先解决的战略思维问题。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的基本思路是: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分工清晰的产业梯度结构

大、中、小城市与乡镇,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它们在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所拥有的禀赋优势与比较优势是各不相同的。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物流、科教、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在整个城市体系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而省会级大城市则是各行政区和经济区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地县级中小城市则是大城市与广大乡村的连接枢纽或中介。城市层级及功能上的差异就决定了它们在社会分工的链条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应充分发挥其各自的相对及绝对优势。

特大型城市应成为科技开发与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教育,全球范围内信息的汇集、处理、分析与发布,覆盖全国的金融体系,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兴产业的开发与生产以及精神、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基地。它们向社会输送和提供的主要是高科技成果及产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国际国内各类信息及预测预警提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各类精神文化产品。总之,应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产业应集中在少数领域的支柱产业上,对这类产业,应集中社会优势资源加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现代化的关键部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行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上。

大中城市应成为适用型、普及型人才培养与教育,中等技术开发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的生产基地。它们一方面接受特大城市资本、技术、人才、金融、信息等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技术装备等工业品辐射小城镇及乡村。这一类行业及产品,主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

小城镇及乡村则应成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及与此相关的前后向关联生产基地及技术档次较低、花色品种多、适宜于分散小规模生产的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应以吸收劳动力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某些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应以面向国际市场为主。

乡村则是成片成带的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这样就可以基本上形成特大、大、中、小城市及乡镇分工较为明确的产业链。只有分工明确,协作才能紧密,分工不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能城市,一方面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将本应有的协作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从而层层削弱规模较小城市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大而全、小而全的各自为阵的自我满足型封闭圈,也会削弱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难以形成一体化的格局,当然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很难实现了。

2.整合优势地区资源,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都市带

按照戈特曼等的研究,大都市连绵带一般具有吸纳较多的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城市具有合理的层级关系,承担不同的功能;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绵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在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具有枢纽作用等特征。

大都市带有发达的交通、便捷的信息、精确的分工、紧密的协作,使区域内功能不同的经济主体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优势互补的关系,能够使得大城市、大中小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使区域范围内的个体优势与整体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是一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方式。但就全国来讲,能够形成大都市带的区域是有限的,目前主要是以上海为依托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以广州为依托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和以京、津、唐为依托的环渤海大都市带。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可在以大城市为依托的交通枢纽,全国产品集散中心建立一些中等规模的都市带或经济圈。

3.整合中心城市与乡村资源,建立城乡经济交融的“都市圈”

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相邻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城乡复合体。它打破了行政界限的束缚,按经济空间与环境功能的整合需求及发展趋势,构筑较为完善的城乡群体空间组合,圈内大城市、中小城市、卫星城镇及乡村,形成紧密的网络化空间联系,使原来活动半径很有限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在都市圈内自由流动,共享圈内公共资源和外溢资源,并以此作为拓展更为广域空间组织的基础。

4.整合城乡市场资源,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同它与城市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紧密相关,而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从微观层次上讲是企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有效形式。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将城市的贸易、加工资源与农业的生产资源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5.整合单项要素资源,建立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企业

主要是通过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策划与营销等要素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产品等要素,通过多项与单项股份合作,做到共生、共存与共同发展。这是城乡单项要素融合的最直接的方式。

当然,在城市大量要素流入乡村的同时,也应疏通乡村的相关要素,尤其是人口向城市流通的渠道,以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而城市化率的提高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之,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应从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布局,区域经济布局,公司组织及单项要素的结合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推进、多维设计、多元操作,才能达到城乡经济要素融的深、广、透,城乡联动的内生、互利、互促。

城乡经济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满面开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借助入世契机首先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切入点。

入世对不同农产品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大田作物挑战较大,而对园艺型农产品、小杂粮及畜产品则机遇较大。入世后要紧的是首先抓住机遇,把园艺型农产品做大做强,使其抢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这就需要寻找入世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三、入世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入世后城乡经济一体化应本着时间短,见效快,易操作,作用大的原则,重点采取以下途径。

1.共创龙头产品

事实上世界各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资源禀赋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国都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产品,我国作为一个东西南北中地域差异较大的国家更是如此。将这些产品做大做强为龙头产品,使其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单靠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整合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以及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等优势资源来解决。

2.共建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综合服务等市场必备功能。它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并通过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整体效益得以提高。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公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275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也普遍存在着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粗放经营特征明显,形不成产业优势等问题。而且已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没有与农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它们与农民的关系仍然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从而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所以,如何使龙头企业以龙头产品为依托,将其做大成为不同地区的支柱产业,就要通过城乡企业的一体化来解决。这方面丹麦畜牧产业化的经验值得借鉴。丹麦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加工企业的带动,他们的畜禽产品全部通过加工才进入市场。丹麦最大的一个屠宰加工厂,每天屠宰1万头猪,有约5000农户提供猪源,加工鲜肉和数百种牛肉制品,75%的肉制品用于出口,通过这个加工厂,很好地把国内外市场连接了起来。

我国城乡联手,共建龙头企业的潜力和空间很大,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克服城市急功近利忽视农民利益的短期行为,真正做到联手双方地位均等、责权利对称、培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真正融为一体,克服貌合神离的状况。

3.共同开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国内外营销网络体系

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使得区域经济的优势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并可带动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入世后,应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就必须使分散生产、分散经营集约化、基地化。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经过长期演进,已形成了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蔬菜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区域化布局明显、突出。大田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水果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西部主要是花卉蔬菜和畜牧。加拿大的优质小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总体生产布局集中的情况下,根据各自优势,形成几个类型,在西部主要靠优质的硬质红粒春小麦,出口50多个国家,南部生产期长又温暖适宜生产硬粒麦,在中部地区生产草原春小麦,以满足市场对中等品质小麦的需求。

我国农产品区域优势开发、利用、整合的不够,“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各自为阵的现象突出,存在有优势产区但无优势产品的状况,这实际上是对区域优势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要使得优势区域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并围绕主导产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特别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单靠区域内的农业本身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外力,借助城市要素的投入和城市组建大的工贸集团的整合,借助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当然,入世后随着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我们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伴随着整体经济布局的调整,通过资本置换方式扩大对农业资本的投放量。在那些软硬环境较好的特大城市、沿海城市等外资投入集中的地方,适当减少国内项目的上马数量和国内资本的投入量,将其转移到对农村辐射作用强、覆盖面广的大中城市和乡镇,以带动和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过程中,还可引入国际资本,凭借他们的资本、技术、对国际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把握及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使我国农业进入国际农业分工的行列。

四、入世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涉及范围广、领域宽、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整体的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工作,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疏通各个方面的渠道,应充分重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综合运用,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融互动,通过融促进动,通过动反过来促进更深更广的融。具体对策建议是:

1.加强政府的规划组织与协调引导

鉴于我国城乡分离制度、体制及二元落差是政府在长期工业化过程中凭借行政力量造成的这个基本事实,现阶段缩小城乡二元落差,使之能够协调发展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借助于行政力量来调整,“解铃还需系铃人”。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统筹全局、规划协调、战略设计等俯瞰全局、统领全局的功能,在正确处理、解决城乡关系问题上起根本性的作用。

中央政府应作好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战略调整、地区协调等规划工作;作好大都市带、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统筹工作;统筹有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金融服务网络及农产品流通网络,使城乡资源和生产力布局更为科学有效。中央政府也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牵线、搭桥,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及有效整合。

地方政府则要作好区域范围内的统筹协调工作,培育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动能,特别要作好中小城市与乡镇农村这个城乡枢纽地带的融合工作,同时整合优势产区的分散生产,使其逐步向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迈进。

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不合理的条件下,城乡经济一体化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布局向合理方向变迁的过程,故离不开政府的校正作用,一旦将城乡经济的发展拨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市场机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当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主要做好规划、协调、疏导、服务工作,切忌刮风、平调、行政命令和一刀切。

2.改革城乡分离制度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应有制度性门坎和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保护和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子女入学制度、医疗制度等。这些制度是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大障碍。

当然,在城市人口也已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解决上述问题总得有一个过程,但条件往往是在创造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能等待万事齐备只欠东风的条件突然出现。为了顾及人口、就业等矛盾的突然激化,消除上述制度性障碍,应本着从小到大(即从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逐步放开的原则,以减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及大城市病,使人口流动由低到高逐渐递减,要素流动由高到低逐渐递增。

逐步取消对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制度的同时,还应改革农地物权制度,给农民以土地转让、交易的权利;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以扩大产权流动和重组的办法推进城乡资本经营一体化。

总而言之,通过制度创新、制度供给,使农村人口、土地物权、企业产权和资本等重要资源流动起来,为城乡资源的整合、对接提供制度保障。

3.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就是要使城乡要素互融、发展互动。要融出效益,动出效率,就必须要有大战略、大思维、大动作。要全国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经济区域整合城乡要素,鼓励城乡优势资源跨省市组合。特大城市、大城市拥有巨额资本的公司企业可以同某种优势产品的产区联手开发龙头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鼓励强强联合,使城市优势资源首先流入强势地区,扶持强势产品,合办强势企业,将其打入国际市场。

4.培植城乡经济融合的主体

要打开城乡有关经济主体各自为阵的局面,消除其独立性与分割性,使之以利益和分工为纽带,形成城乡经济融合体。它们可以是:①垂直一体化的融合体。基本模式是公司加农户,以优势农产品为龙头,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科、贸、工、农组织。②单项资源整合的水平结合体。主要有各类中介组织,信息、资本、技术、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专项合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技术、销售方面的合作,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出产品后怎样销售等根本问题。③行业协会。实行跨越城乡的协调管理,促进城乡经济的聚合与扩散。

同时就农业本身来讲,应通过土地转让、土地入股、土地置换等方式促进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渐向种田大户手中集中。只有农业生产组织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对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同城市经济组织融合的渴求。

5.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结合点的建设

城镇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结合点,提高城市化率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最广阔的途径。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较低,与工业化程度不相适应,如能将现在的城市化率由38%提高到79%左右,将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中小城镇是城乡连接部,也是大城市与乡镇联接的枢纽,是城乡资源的汇集地、对接点。所以,应充分发挥其汇集资源的作用,使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向中小城镇集中,扩大中小城镇规模,完善中小城镇功能,增大其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要特别注意发展以县城为依托的、对促进我国城镇发展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小城市,使其上承大中城市、下启广大农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2200个县城,平均人口约为3~4万人,如能将其扩建成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则可吸纳2~3亿人口进城,即可基本解决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问题。在规划县城时,对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如此人口达到100万左右,经济发展水平又较高的县,可以考虑将其县城发展成为人口在20~50万的中等城市。

当然,也要避免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从而造成所谓“一条大马路,两行卷闸门”的有场无市、有城无市,实行不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且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

6.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利、道路、电力、生产实验基地、生态条件、农村信息网络和农村教育等,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它一方面制约和决定着农业接受城市辐射吸纳城市生产要素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会拉动城市相关行业的物质需求及激发城市对农业投资的冲动。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时段,也就进入了城市对农业逐步反哺的阶段。所以,政府应在减少直至逐步取消农业税费的同时,确实承担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规范的政府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农民的直接生产成本。应充分应用财政预算,财政贴息、财政债券,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等杠杆,向农村和农业源源不断地、稳定地注入资金,构筑农业增长、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坚实基础。

7.借助入世把握发展契机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中,应充分借助“入世”为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扶持的办法和经验,加快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政策。充分用足WTO规划中对农业补贴的“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将农业科技研发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攻克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帮助农民化解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家应加快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应急体系,不断提高处理国际纠纷的能力。

应设立国际农产品市场调研机构,寻找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凭借政府、城市的要素优势,把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强势农产品做大做强。所以,城乡经济融合的观念、领域、方式、渠道都要放在入世后的国际市场之中,使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结合起来。

8.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城乡经济一体化中的农村经济,还应改变自身单纯只能供给物质产品的功能性缺陷,使其对城市的供给多样化,增加城市对农业的需求领域,扩大一体化面。所以,应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景观农业、闲暇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等新兴概念型农业。

标签:;  ;  ;  ;  ;  ;  ;  ;  ;  ;  ;  ;  ;  

加入WTO后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