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教育的新思维_价值定位论文

论当代中国教育的新思维_价值定位论文

论当代中国教育新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维论文,中国教育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往往把人们理论思维的视野引向历史的纵深层面。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普遍感到,有必要对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活动的选择性的关系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

一、科学的历史决定论与教育的价值定位

就社会历史领域而言,科学的历史决定论这一范畴,是用来指称社会的各种客观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联系的总和的。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无例外地是在这些社会联系或关系的范围内实现的。它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依据,因而使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的错综复杂的、多层面的关系体系中探视到基础的、主导的因素,进而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趋势,以及人类群体和个体选择性活动的内在机制。所以,“科学的历史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科学的决定论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劳动是这一过程的深层基础,社会作为完整系统的发展是通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的经济本身,也受其他社会关系或因素的制约。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历史条件下有选择自己活动方式的自由。因为,似乎与人无关的在社会生活的纵深层次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转变为制约着人的具体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如需要、利益等等。这种决定性因素不是作为某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外部力量来显示自身的,而是通过各种相同的和不相同的意志、意图、希望和动机的总和,以及由此而直接产生的各种相同的和不同的人类行为活动的总和来显示自身的。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自由选择活动”,关于它的基本信念无疑应当有机地统一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理解之中。换句话说,离开人的选择性活动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性间的内在联系去确定教育的价值信念,就会导致认识上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是要通过偶然事件为自己的贯彻开辟道路。因此,离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具体选择性活动的内在联系去研究教育的价值定位,则又会陷入机械论。历史研究的上述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中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见,科学的历史论包括了人的自由选择。就社会进步的基点工程——教育而言,其全部价值就在于它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内在统一。教育价值定位或称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事实的最根本的概念,在一定的意义上规定着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和方式,规定着教育的具体形态。近年来,我国逐步实现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教育也相应地进行着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其深层实质则是教育价值定位或教育理念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必然提出重估一切价值、重新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时代任务,而且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必将使人们意识到确定当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的迫切重要性。若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为坐标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教育的价值定位加以规范和理解:

1.教育的价值及其指向是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基本走势)一致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形式发展的不同阶段,规定着人们的自由选择活动总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相反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否认一切关于教育价值定位的主观自由意志。具体地说,首先,教育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其次,教育的主体受客体的历史条件、自身状况(如需要、利益及认识和实践功能等)的制约;最后,检验教育的主体意图的标准是客观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实现程度规定着人们自由选择活动的实现程度,从而也规定着教育价值定位的现实性及其基本特征。传统社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与其时代相适应的知识论价值定位;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定位已越发显得浅薄和不合时宜了。

3.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直接体现在人们选择活动总的结果及相互联系中。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元性与人们自由选择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是有机统一的。从社会发展的表层来看,历史的发展是许多自由选择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不同的选择方式出现的人类群体和个体行为活动,构成了社会“力的平衡四边形”。但从社会发展的纵深层次来看,要正确地判定人的自由选择活动的性质、发展方向及其结果,就必须把这一活动放置于该历史时代人们自由选择活动总的结果间的联系中去考察,否则,就很难把握其哲学真谛。

4.人的自由选择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人的选择活动是社会规律起作用的基本条件,离开了人的选择活动,社会就不可能有序地发展。而且人的选择活动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广义的文化发展水平之提高表现出愈加全面和深刻的自由度,从而伴随着社会巨大变迁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小。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都会发现,发展市场经济,追求现代化乃是我们所面临的最根本的、绕不过去的历史事实。而与理想型的、健康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最根本的教育价值理念则是指向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种“理念”是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机统一的结果,是当代中国人在从事任何评价活动之前应当先行地加以确立的客观的价值坐标,也是时下中国教育和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设计的最根本的价值定位。

二、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定位——素质本位

与当代中国的生活世界相适应的最根本的教育价值理念就是追求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平等、自由、民主、社会公正的观念和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真理的科学精神。这里的教育价值理念,特指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哲学范畴。它根据社会和个人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时代精神)而设定和追求的精神和理想范型,而不是指哲学上什么本原性的东西;应从对影响和操纵当代中国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根本因素的分析中,揭示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素质本位”。

1.素质本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建立中国式的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要打碎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革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和最艰难的,是变革文化价值取向,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并作为其文化基础的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立提供人性与人力上的准备和支持,才能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素质本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经济学实质上讲,是使企业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营的主体,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则是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营的主体。这必然促使人在市场中凭其最优秀的素质来从事经济活动并参与竞争,凭其最优秀的素质求生存、发展并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获取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性,离开人的优良素质,人便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简言之,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教育的价值定位应当从过去的“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换和提升。

2.素质本论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依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所作出的科学的概括。诚如江泽民同志1991年5月23 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指出的:“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精神实质是:①从生产力结构上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因素。②从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③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先导和最重要的因素。④从脑力劳动的地位和作用来理解,脑力劳动在提高生产力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说正是对主体人的自学能动性和本质力量的充分肯定。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含义与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真理的科学精神是内在统一的。科学技术说到底是一种知识和知识的物化,它是由人创造并由人来运用的,这一事实说明了知识、教育、人才以及人的创造性能力越来越重要了。

3.就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资料而言,素质本位实乃明智的选择。世界银行曾经采用将国民收入与自然资源加在一起衡量的方法,综合计算出我国的财富在统计学上的位次。结果是第162位, “即倒数第31位,为人均财富6600美元,其中人力资源占77%,创造的资产占15%,自然资本仅占8%。可见我国资源之贫乏!过去在我们的头脑中, 总觉得中国是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从小就接受“地大物博”的教育,但今天,我们还敢再以“天朝物产丰盛”自诩吗?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可以利用的最大的潜在资源是十几亿人口,这也许是我们的最大财富。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中国未来的命运将取决于成功地调动和有效地使用一切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这就要求我国现在必须把充分开发和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能力当作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来抓。

4.素质本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同步发展。可是,人们却容易走进“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其实,马克思曾经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深刻基础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充分关怀。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总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没有现代化素质的人,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就人的本质而言,人是注定要追回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并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才觉得人生有意义的社会存在物。人的价值追求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的品位和人格是否完满。今天我们所见的人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必然要求人们时刻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

5.超越知识本位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新指向。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全球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迅速性,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频繁性,都要求人要有更好的素质基础。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突出基础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界对人的良好素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并提出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见解,如“人力资本”理论,“终身学习与教育”理论等;同时还出现了许多重视知识结构,促进“一般发展”及智力、能力发展的“结构主义”教育流派,“新教育体系”教育流派,等等。由此可见,重视人本身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品位,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素质本位教育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

素质本位的教育价值定位,内在要求塑造一种“素质人”,即具有素质本位意识、以素质本位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和具有较高能力的人。但从目前我国的现状看,这种素质人还只是对人或人性的一种假设。这就近两年国内学术界关于素质教育概念的多样性表述中即可窥见一斑。这种认识上的歧义说明了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生成的概念。但多数人的意见普遍指向素质教育应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的教育手段,以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与完善,天赋与潜能的开发及主动参与,富于理性思考和独立平等人格为基本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众多的素质教育概念的表述,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已经超过了对其字面含义的理解而构成了一种共识,虽然就其基本内涵的界定而言,仍需要充分的经验积累和理性探索。

把素质本位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实质上是对人及人性的一种新的理解和设计。当代中国及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并且是为了人的发展的。因而,它要求在确定我们的制度、体制、组织及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时,在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应相应包含对素质人的假设或设计,实行智能型发展战略和策略。因为“在社会现代化这一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中,能否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人,是裁决社会变迁胜败的关键”。因而,从素质本位入手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出与历史发展价值吻合的自由选择的主体的人,这种人是以素质本位为活动理念和价值追求的人,是具有成就意识、专家意识并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是把为社会而尽其潜能作为一种基本自我价值定位的人,是具有健康理性的人。一句话,是追求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平等、自由、民主、社会公正和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真理的具有科学素质的人。

建立这种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促进中国在21 世纪的发展。 迈向21世纪,我国首要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体制能否成功建设起来,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从一般意义上讲,素质本论的价值定位乃是适应这一社会变革的最深层、最根本的一种观念转变,它对于建立以确保“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于解放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的生产能力,克服“人的依赖关系”,实现人的“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倘若舍此求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顺利进行,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就有可能长期地被卡在“瓶颈”之中。

其次,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其内涵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力资源供求与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以现有人力资源的充分就业为目标,那么就会使社会提供与现有劳动人口相当的就业岗位。这就意味着根本不存在人力资源的供需问题,劳动力连同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都是被计划规定好了的配置。显然,市场亦不存在。但对于市场经济来讲就大不一样了。仅就人力资源对市场发挥的作用而言,第一,可以导致规模报酬率递增和产品质量的改进;第二,可以帮助经济复元和促进落后经济的发展。因为人力素质的开发和技术导入与创新效果是密不可分的。但问题在于至今我们还不能说就已经找到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化的人力供求调节机制,看来依据人的历史性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统一来实现人力的合理调配,以适应由“高能分子”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客观需要,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四、素质本位—合乎道德的历史决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最高尺度就是生产力发展状况。从最终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或进步程度是由其生产力决定的。又由于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力量,人们在评价社会进步的程度时,只能以生产力为标准。那么,又应该如何看待伦理道德的尺度呢?在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善”和“恶”是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的最一般的范畴,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评价标准。它们的基础是利益,因此,它们又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是,这种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在这个领域中不存在确定的标准,而只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相对主义标准。正如列宁所说的,“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在评价善恶时,必须把它们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链条中去进行考察。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一种行为如果最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诚如我们上述所言,现代社会发展和未来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石在于素质本位的价值定位,只有建立起以人为中心,以素质本位为核心的文化时空,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现代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素质本位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价值定位便是合乎道德的。同样道理,相对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言,我们的社会也才是道德的。

标签:;  ;  ;  ;  ;  ;  ;  

论当代中国教育的新思维_价值定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