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个人使命感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之管见
解 超
摘要 :本文以五四运动为研究背景,通过对陈独秀的青年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对青年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的深度阐释,为我们当代青年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提供参考。
关键词: 陈独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
清代民主思想先驱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认为“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五四”赋予了当代青年历史感和意义感,同时也赋予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青年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青年的教育问题,并且对青年的教育提出了殷切要求,强调“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代青年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也表明党要打造新时代“四有”新人,推动青年群体思想建设的坚定决心。
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及其配体(PD-L1)是目前研究比较透彻的免疫检查点分子,目前已有的相关药物主要针对上述两个通路。CTLA-4通路主要在免疫系统活化的早期发挥作用,而PD-1/PD-L1通路主要在免疫系统效应期的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和历史的开拓者,他们自强奋发,斗志昂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了自己的业绩。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为国家和民族开辟出了一条革命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青年们意志坚定,满怀梦想,勇往直前,为开创社会历史新局面而奋斗;在改革开放时期,广大青年奋力拼搏在经济建设一线,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奉献。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一直给予青年群体高度关怀和重视,并且对青年寄予厚望。青年作为时代的变革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青年有理想,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驱、 《新青年》杂志的主编,其教育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在近代社会,对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引领作用。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政治和革命方面,而对青年教育的研究则较少涉及。事实上,陈独秀对青年教育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并且其思想对如今的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围绕着 “教育能否救国”以及“教育如何救国”,形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思想体系。他认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其认识从青年的思想到心灵都给予极大重视,并且认为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国家的发展倚靠青年,强调发展青年教育对国家的兴旺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研究他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如今的教育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年来,很少有贪官是通过《党政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暂行规定》被发现的。因此,在落实相关条例规定时,要增加审核、公示、考核、惩治等环节内容。《国家公职人员行为道德典》以近年来出台的一批党规为制定根据,提升至道德层面约束官员。《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犯罪惩治条例》则应该以近年来“两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为基础制定。[8]
对当代青年教育的影响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通过提升青年的实践品质与实践能力,构筑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和重要价值参照,达成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责任和担当,这是青年们的使命与基本遵循。传承家国情怀,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构建青年应该树立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期的家国情怀不仅融合了当代青年们对国家认同的价值表征,还凝结了青年们对文化认同的强大动力。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强调青年们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立场上,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构建自身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报效家国、兼济天下的追梦激情与理想。
培养青年树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价值结构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在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中,家国情怀将乡土人情积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转化为对祖国锦绣山河的亲近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浓厚的热爱之情。“二十世纪之新青年,头脑中必须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诸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陈独秀呼吁青年们要做“真青年”而非“伪青年”。所以在对青年的教育中,他着重呼吁青年要积极主动关心国事,心系国家,适应国家的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新格局,积极进取,以国家之事为己任,“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诚实勇敢、自强不息、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新青年”。
教育“是经济的基础上面之建筑物,而非基础本身”,也就是说教育是上层建筑。只有促进教育的发展,才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陈独秀的思想启发当代青年教育应该与社会所需相结合,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把浓烈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地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建设好更富、更强、更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江西筑堤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后汉永元年间,豫章太守张躬筑南塘堤,以捍章(赣江)水,历经多代至今,从未间断与洪水的抗争。“98”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投入,开始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九江长江干堤加固整治工程、赣抚大堤加固配套工程、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五河尾闾疏浚工程、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工程等。一系列堤防加固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些许问题。
树立青年社会责任意识 青年们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青年的社会责任教育,对于青年人格的健全和三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青年社会责任教育作为青年道德教育的核心,才能使青年们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家国为己任,在履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因此,广大青年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
近几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揭示了如何深化高考内容的改革发展方向,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理念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当前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通过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政治文化进行提炼,进而形成的对当代青年行为的规范。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青年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提出了更深层的要求。基于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性待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青年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青年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建设者。这就要求青年们在树立自身价值观中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加强自身全方位的学习,提升自我知识文化水平;其次要勤勉积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三是要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会取舍,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塑造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培育青年价值观 五四运动以来,作为一代青年积极担当,敢为人先,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与汗水。青年们作为社会中最积极和活跃的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奋发进取,敢于担当,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陈独秀提倡培养青年伦理之觉悟,反对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他认为教育要实行平民化,即无论社会青年、女性还是劳动人民、学生等都应是被教育的主体,教育无尊卑贵贱之分,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只有教育才能唤醒民智,呼吁各阶级主动接受教育,创造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提倡青年追求自由与平等,维护个人权力,树立分辨是非的标准,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都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四运动前,青年“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陈独秀鼓励青年们在国家危难之时,要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不在为国捐躯,而在笃行自好之土,为国家惜名誉,为国家弭乱源,为国家增实力”。青年们要心系国家,关心政治,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投身革命,履行救国爱国的义务,这是每个青年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代的青年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责任意识对青年的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年在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努力承担历史重任,坚定自身信念,明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增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其次,青年们在担当社会责任时还应练就过硬本领,加强自身锻炼,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把握,以实践为基础,提升自己的素养;再次,青年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在社会发展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共性中找到个性,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要坚持矢志奋斗,不怕困难,立足本职,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地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发挥自我价值。青年要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生实践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勇于自任,敢于担当,扛起历史重任和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改造品性,树立爱国主义观 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在对本民族优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蕴含着科学精神和理性行为的思想。新时代的青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下,在祖国日益强大的庇护下,其自身思想与内涵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故青年们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主人翁意识。在新时代,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年们的爱国热情是延续五四精神的必要途径。研究五四运动中彰显出来的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五四运动先驱的陈独秀的爱国主义观更值得青年的学习与借鉴。
陈独秀在多次目睹和经历了一次次的社会政治变革后,认识到了文化选择以及思想革命在青年团体中的重要性。他在《我之爱国主义观》中认为中国的国民具有奴性、愚昧、保守、惰性、沉迷于利禄等劣根性,所以在青年教育中,他着重从改造青年的品性,帮助青年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和培养青年的“勤、俭、廉、洁、诚、信”等公德与私德做起。他呼吁青年“爱国君子,必尚乎勤”,教育青年要勤勉自励,奋斗终身;“奢侈之为害,自个人言之,贪食渔色,戕害其生,奢以伤廉,堕落人格”,他主张青年们要勤俭节约,节衣省食;他提出要反贪倡廉,从青年的基本品性开始培养,将廉洁作为青年教育的项目之一;“是以爱国志士,宜使身心俱洁”,他呼吁青年不仅要保持外观的整洁,更要保持内心的纯洁。陈独秀认为,国民在多年的封建礼教影响下,存在着种种陋习,不诚不信之举也渗透于身心之中,所以他呼吁“皆本诸良心之至诚,慎厥始终,以存国民一线之人格”,要求青年要做至诚至信之人,切不可违背诚信道德,行求真求实之事。人无信无以立,国无信而不为,所以青年要做有信用之人,才能为国之栋梁。
结束语
陈独秀从青年自身出发,要求青年们加强对自身的思想建设,从内心深处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自身的素养来塑造新的形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在培育青年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时要积极利用“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把弘扬五四精神作为加强青年们爱国主义教育的支点,倡导青年们从自我做起,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文化,提升自身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而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 册(第5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 级硕士研究生)
标签:陈独秀论文; 家国情怀论文; 社会责任意识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