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当前小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列举了当前小学生创新教育中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成绩测验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改善学校环境、提高家长思想认识、改进社会政策几种对策结合在一起能够加强小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 培养 思维
创新知识是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归根结底,创新教育应重点落实在基础教育上。小学的创新教育应根据小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小学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过于老套,一些老教师的思想过于陈旧,导致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下是当前教育模式中缺少创新教育的现状以及一些解决办法。
一、 当前教育模式中创新教育的欠缺
1.教师的思想传统。现在有很多的老师都认为学生学到的内容越多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都以学生的分数来评判学生品质的好坏。这种错误的评价标准,使得一些分数不高的学生情绪低落,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敌对情绪,而名列前茅的学生感到惶恐不安,害怕在下次考试中成绩下降。很明显,这种质量标准,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不让老师扣分,而揣摩、推测老师的想法,答题迎合老师的意图。如此的质量标准,使得学生整日生活在紧张、惶恐中。更严重的是,以分数为质量标准,使得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错误地把分数看成是人生价值的等同,为了追求考试得高分,不惜作弊。
2.教学环境差,学校资源缺乏。很多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师、教室都不够,班级人数的分配很不恰当。有的班级人数太多,教师如若不借助任何现代手段,同时面对一群不同资质、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很容易使一些课堂不积极但思维奇特的学生被忽视。
其次,班上的学生过多,使得教师难以组织和调控学生活动,只能随机抽取几个学生。而教师在选取这些学生时可能伴随很大的个人主观意向,这些主观意向可能会遗漏某些具有创造性个性的学生和创造性的表现。从而导致某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的肯定。这很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父母在生活中教育的不足。如今社会各界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能让孩子将来有出息,许多家长从小就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且不说补习班的含金量高不高,单说说孩子愿不愿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孩子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家长给孩子报的补习班太多,占用了小孩大部分的休息时间,孩子一天除了在学校读书,就是在补习班上课。这样的疲劳战术,孩子真的能学到东西吗?孩子快乐吗?孩子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所以只能顺从。长久下去,孩子会逐渐散失童真,变得没有思维,没有个性。
二、针对当前教学模式的缺点提出的建议
1.学校对小学生创新教育应有的措施。(1)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分数论人才”的思想,正确认识孩子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和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在学习过程中与孩子多交流,发挥孩子的优点,给孩子自信,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给自己“充电”,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网上观看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视频,学习其长处,再应用到课堂上。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可以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开心。(2)改善教学环境。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请一些有关方面的专家来给学生授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创意,相互讨论,共同实践。(3)教学资源不应受到限制。首先,教学不应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课堂内容自由选择场地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学校有足够的课外书可供学生借阅、浏览。其次,教室应具备多媒体工具,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新鲜、有趣的PPT会使学生感到好奇,从而学得更快。最重要的是,学生结合视觉、听觉的效果,更容易发现问题,理解问题。(4)改善考试制度。学校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因此,学校可采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的小型考试可以采用学生互测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出卷,相互测验,互评试卷,最后把学生互评的试卷交由老师批阅,由老师来指出其中的错误。此种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又能帮助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同时又减轻了老师出卷的负担。
2.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应有的措施。经济条件允许的家长可给孩子多买一些课外书。课堂上课的内容很有限,而课外书则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课外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比教科书上的内容有趣,孩子都愿意看。看课外书既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还能帮助孩子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家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程斯辉 创新型教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1,12-13,65-70。
[2][美] j.p. 吉尔福特 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9-10。
[3]欧晓松 刘宏宇 魏志耕 创新教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40-141。
论文作者:陈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老师论文; 学校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