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家庭养老文化功能的思考_农村论文

加强农村家庭养老文化功能的思考_农村论文

对加强农村家庭养老文化功能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农村论文,功能论文,家庭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超过了10%与7%。据预测,到200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目前的1.3亿增加到3.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20.42%;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4.6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27.7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到达75%。据有关文献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老龄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00年达到9000多万。因此,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这些老人大多数的养老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巨大挑战,传统孝道观念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宣扬传统的养老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主要是指家庭养老,这是由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人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社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所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大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大量调查资料证明,需要生活上照料的老人95%以上住在家庭,即使比较富裕的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院,仍离不开家庭,也需要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安慰。所谓家庭养老,主要是由子女(尤其是成年儿子及其家庭)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上的供养、日常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并对患病老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等。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家庭养老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伦理文化功能、服务功能等。家庭养老的实现取决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子女的数量,也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还受到文化伦理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变迁,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许多挑战,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削弱,在伦理文化方面的削弱特别凸现。

第一,孝道的影响力度弱化。《礼记·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但这一作为养老机制的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孝道难于适应当今时代现代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发展。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广大农村,家庭成为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单位,尤其是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掌握了科学技术的新一代在农业生产中取代了依靠经验的老一代,代际之间的依赖作用反向。由于技术取代了经验,孝道的家庭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

第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使家庭观念发生变化。按照经济规律,生产方式的变化迟早会导致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在促进农村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着乡村社区生活环境,最后使农村传统、封闭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开放的生活方式发展,向城市生活方式趋同。社会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农村家庭出现了个性化的发展,数代同堂、天伦之乐的观念已逐渐淡化。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的差距日益增大。“代沟”的加深,影响着老年人与子女之间感情的交流,影响着两代人之间和谐共处和密切往来,从而削弱农村养老的文化功能。

第三,农村政策的变化和发展,客观上影响着农村养老伦理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降价,农民感觉到种田划不来,大部份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家庭老人,更不用说顾及五保供养和优抚老人。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民买房住到了小城镇,随着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也有些农民买房住到城市里。他们所作的只是把赡养老人的钱汇回家而已。至于对老人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也就无法满足了。

第四,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造成家庭养老伦理文化功能的削弱。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在全社会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1987年19.68‰降至1998年的9.53‰的平均水平。在农村,人口出生率也有缓慢的变动,生一孩的家庭越来越多,1998年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04‰,在农村,有分居子女者占老人总人口的48.66‰,占有子女者老人的49.88‰。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变成了“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即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农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这一方面加重了后代养老的负担,另一方面造成家庭重心的下移,“子女优先”和“子女偏重”的观念左右着家庭的一切。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第五,部分子女道德沦丧,只顾索取,不知回报老人。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往日居高位的爷爷奶奶不计报酬地成了“高级保姆”,儿子和儿媳妇往往挟着“小皇帝”的威风挤压老人。山东省苍山法院对1990年以来的102起赡养纠纷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十分严重,其中虐待老人的案件达16件,而实际上没有诉诸法律的虐待现象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让的态度。

农村未来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但目前农村养老文化功能的弱化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安定与稳定,给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强化农村养老的伦理文化功能。

第一,要把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一股敬老尊老的文明新风。中国古老的“孝”道内容十分丰富。古代先哲一再教诲“事父母,能谒其力”(孔子《学而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为政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礼记·礼运篇》)。因此,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传统道德教育,以帮助年青人树立敬老爱老的优秀伦理道德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教育,其中在家庭美德教育中,就把“尊老爱幼”列为首条。只有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了尊老爱幼的文明新风,家庭关系才能融洽,家庭养老才能健康地坚持下去。

此外,要加强礼义教育。从礼义的角度看,年青人不孝敬老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愚昧。不懂得基本的做人之道,不明白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二是自私。有的人忘恩负义,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想赡养老人;三是无情。有的人从小娇惯成性,心中只有自己,容不下老人,更不愿尽赡养老人的义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抓礼义教育。从婴幼时期开始,家长就要教育孩子懂礼貌,要学会尊敬老人、尊敬长者、尊重别人。要在全社会经常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抓教化,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第二,提高农村年青人赡养老人的思想觉悟。老年人为家庭幸福、后代幸福、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过应有贡献,年青人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曾呼吁人们:“改变‘崇尚青年’态度,不要忽视老年人作用,老年人对社会发展同样大有作为。”衰老和死亡是“人人有份”的生命历程,谁也无法拒绝。不要冷漠老年人,应当用尊重、理解、同情和容忍的真情去帮助和关心他们,这不仅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个人,因为关心老人也就是关心自己的晚年。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老龄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年青人的老龄意识、养老意识和依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三,加强村民文化和民风村貌建设。有条件的村镇要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和兴趣,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每逢节日,要积极地组织民间文化团体,开展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各类文娱活动,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表彰敬老养老的好典型,同时也要惩治虐待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坏典型,触犯刑律者要坚决绳之以法。通过典型作用,在广大农村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氛围。

标签:;  ;  ;  ;  

加强农村家庭养老文化功能的思考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