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哲学作为科技、社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_哲学论文

论科技哲学作为科技、社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_哲学论文

论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桥梁的科学技术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人文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桥梁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本世纪初,普朗克就预言,存在着由物理、化学、生物学到人类学的连续的链条。近一个世纪来,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认为存在由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洪流,或要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建立于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然而双方的结合点或环节究竟由哪门或哪些学科组成,如何来锻造这一环节,以及这一环节与其相邻环节即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怎样联系起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的分析和结论。本文认为,这个环节就是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将它的根深扎于自然科学与技术之中,同时又通过一系列中介进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明确科学技术哲学的这一定位将有助于科学技术哲学自身的学科建设,并由此进一步发挥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传统文科的改造中还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 作为链条中一环的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以及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分支。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界作为整体的存在方式与演化方式,研究科学结论背后更深刻的哲学问题,是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哲学概括与提炼。科学哲学主要讨论科学家如何进行观察实验,如何提出假说,以及如何构建并发展理论等,涉及到人文科学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关于科学革命、共同体和范式等内容的讨论不仅加深了与人文科学的联系,而且介入社会科学领域。技术哲学探讨技术的本质,技术发生、发展的动因和机制,以及技术的影响等。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愈加紧密。STS 则全面研究科学技术经由各个渠道与社会和人的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如何推动社会与人的进步,社会与人又怎样对科学技术进行选择和引导。显然,STS 不仅是科学技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而且已成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于是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哲学的一端联结了科学、技术,另一端联结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沟通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成为前者“奔向”后者的桥梁。

不仅如此,还应以历史的观点来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笔者曾于另文讨论了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认为自然科学不仅研究存在着的自然界,而且研究演化着的自然界。〔1〕 提出“既然自然演化发展到人后,人又组成了社会,自然科学也必定要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联结成一个进化的、延续的统一体。”对于作为沟通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桥梁的科学技术哲学,也要投射以历史的光辉。

首先,自然哲学在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这两方面更重视后者,从根本上说,演化是存在的基础。自然哲学将各门科学的成果综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的生成过程,尤其关注生命起源,以及向人的生成过程。在这里,超循环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协同学,这些以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自组织理论中还有大量哲学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次,科学哲学讨论科学进步和科学革命的动力、机制,以及考察科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科学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的机制。

第三,技术是自然界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自然物经过改造、重组成为人工自然而进入社会之中,自然过程经过改造、重组而成为社会过程的组成部分。由此,人工自然和过程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物的特性,另一方面获得了人性,具有了社会意义。反之,社会凭藉技术不仅使自身牢固地奠基于自然界之上,而且因人工自然而超越自然界,并按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更广、更深以及更合理地作用于自然界,以使人工自然的人工度〔2〕越来越高,从而推动自身的进步。可以认为, 技术是由自然界向社会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技术哲学就是研究这一环节中的动力、机制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最后,STS从整体上考察由自然界向社会生成的全过程, 考察在这一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的推动作用,考察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选择与引导作用。

这就是以历史的观点来考察科学技术哲学的四个分支。正如各门科学的分类不仅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或并置,而在于它们分别研究自然演化过程的一个或数个阶段;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STS,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不仅是并列的关系, 而且是要依次揭示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作为这四个分支的结合,科学技术哲学的本质即是研究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这一特定阶段。这一界定揭示了科学技术哲学新的理论意义。

科学技术哲学不仅要研究既往,研究已经生成的过程,更要研究现状,预测未来。一方面,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由此使社会的基础不断提升而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人类通过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以及通过对社会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更好地选择引导科学技术,并使之融入社会之中。因而由自然界向社会的生成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并且这一生成过程本身将无尽止地迈向更高台阶。〔3〕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的不同台阶和不同阶段,彼此间还发生种种关联,因而这一生成过程极其丰富多样和极其复杂。于是,科学技术哲学就不仅具有上述理论意义,而且因其对象的变迁和多样性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点后文还要谈到。

总之,科学技术哲学是沟通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中间环节,研究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科学技术哲学最终将要说明人类社会如何坚实地建立于自然界之上同时又超越自然界,以及将自然界纳入到人类社会之中同时又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并将通过对实践日益有效的介入而推动这一进程。

二 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哲学的自身建设

学科的建设应依据学科在整个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哲学也是如此。由上分析,并根据科学技术哲学的现状,建议科学技术哲学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加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以及STS 之间的渗透联系。

一方面注意到这一序列中前者对于后者的基础性,加强前者对后者的渗透。近年来,由于越来越认识到主客体不可分及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科学哲学对自然哲学的依赖日益增大。技术哲学注意引入自然哲学中的某些观点和概念体系。STS研究也逐步意识到, 如果不基于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成果,那么STS研究将难以深入, 甚至会走向虚妄,例如当代西方反科学思潮被认为是硬币的两面〔4〕等。 一旦确立自然哲学、科学哲学以及技术哲学的基础,那么就会认识到当代反科学思潮不是一般地反对所有科学,只是反对近代科学及奠基于此的工业体系,同时为现代高科技革命,为发达国家由现代化走向后现代化作意识形态上的准备。对当代中国STS的研究同样应建立于自然哲学、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又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后者,为了STS。应意识到自身研究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后者,尤其是STS研究对前三者有指导和引导作用。在自然哲学中, 以阐释自然界存在方式为主的三论和以阐释自然界演化方式为主的新三论,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和实践的价值。近年来,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增添人工自然部分,讨论自然、人工自然,以及人三者的关系,从而逐步进入STS领域。但这些讨论相对还比较薄弱, 宜在技术哲学和STS研究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在科学哲学中, 日益注意到共同体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宜进一步注意由科学到技术的过渡环节,即科学对技术的基础的推动作用,以及技术对科学的引导或拉动作用。

随着这些环节之间的相互渗透,就可以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哲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中介作用。目前,这种渗透还不充分,同时,技术哲学和STS研究这两个环节也显得相对薄弱, 因而应将技术哲学和STS研究作为当前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重点。

此外,读者们也一定注意到,通常所说的是建立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桥梁,而本文一再指出的是要联结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显然,离开技术,只有自然科学,人类就不可能在自然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人也不可能真正为人。因而,我们愿意再次强调指出,应当高度重视技术哲学。

2.加强科学技术哲学向两翼的渗透,以更好地发挥其桥梁作用。

科学技术哲学的一端与科学技术衔接。在这一端,当前宜研究科学技术前沿中的问题,如极早期宇宙学、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生态学,以及新三论和混沌理论等,尤其研究高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关于“网”、人机界面、虚拟现实、CIMS、数学化、生物技术、意识技术,以及高技术整体的特点和规律等。鉴于我们正处于高技术革命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高技术哲学是当前科学技术哲学最迫切的课题。高技术哲学的滞后不仅使科学技术哲学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且将影响STS研究,使之因缺乏基础而变得空泛。

科学技术哲学的另一端通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这一领域,注意研究技术发展对生产活动并进而对交换与分配活动的影响,研究技术发展对组织、管理以及行为和观念的影响,研究技术成果包括商品和服务在消费活动中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研究所有这些方面对技术的反作用,由此逐步进入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领域。在这一领域,科学技术哲学同样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哲学、社会结构与管理、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和价值哲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哲学的这一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生物技术中的克隆技术,与其说是技术问题、技术哲学问题,不如说是社会问题、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踏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领地,科学技术哲学必须更多地以实践论武装自己,吸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已有的成果。

3.历史地考察对象。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科学技术哲学的过程性。为了能历史地把握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应当加强三个“史”的研究,即科学史、技术史和社会发展史,以及将它们结合起来。

在这三史中,就科学技术哲学领域而言,科学史研究比较充分,其本身的历史久远。在一开始主要是内史,并集中于本体论,即考察科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在本体论考察渐次深入之时,方法史和认识史研究也逐步兴起,但主要仍属于内史。外史研究大致与STS研究同步开始,不过所涉及的层面还比较浅,也比较零碎。外史研究的薄弱主要是因为没有技术史的参与,以及没有真正地与社会史结合起来。由于技术远较科学复杂,因而技术史研究一直相对欠缺。一段时期来,技术史大致限于个别事件的罗列、堆积,尚停留于经验层次。技术史研究的滞后既造成前述技术哲学发展迟缓,同时,没有技术史的参与,科学史即使与社会史结合,也难以触及体制和深层的观念问题。这也正是前文提及的,没有技术的参与,自然科学独自不可能通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技术史是联结科学史和社会史的中介,应当高度重视技术史研究。在此不妨借鉴科学史研究的经验,先研究内史,再发展至外史,以内史为根据,以外史为目的。对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甚至比对科学史的研究更为悠久,但这种研究通常较少考虑科技发展的作用,科技只是作为点缀或次要的组成部分,并未把科技史与社会史融合起来。同时,科学技术哲学界的研究人员,即使在科学史、技术史和STS领域,也较少涉及社会史。

为了研究由自然界生成人类社会的过程,有必要将科学史、技术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特别要把握近代和现代这两次科技革命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三种社会形态的关系,把握两次科技革命与从传统到现代化,由现代化到后现代化两次社会转型的关系。

注意科学技术哲学内部各分支间的相互渗透,积极向两翼伸展,以及历史地考察研究对象,这就是作为中介环节的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当前所面临的任务。

三 科学技术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意义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而社会更是形态各异。因而,作为研究由自然界到社会生成过程的科学技术哲学,其一端即自然哲学具有普遍性(地学哲学有一定特殊性),由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进入STS领域,必然越来越多地打上社会的印记,具有民族、国别,以至地区的特点。科学技术哲学既要研究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成过程的普遍性与普遍规律,也要探索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特殊性。从总体上说,根据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致可以把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两次科技革命是在其社会内部各种因素作用下自行发生的,尔后,科技革命又推动这些国家由传统走上现代化,进而由现代化走上后现代化,也就是推动由自然界向社会的生成过程。这些国家走的是一条“内生型”的发展道路。另一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都是从外部引进科技而开始现代化,随后即发生外来科技与本国传统的整合问题,换言之,这些国家由自然界向社会的生成过程走的是一条“外生型”的道路。显然,中国就属于这一类型。

在封建社会,中国主要是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几千年来是在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的情况下以伦理道德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换言之,是在缺乏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情况下来构建社会。在计划经济年代,虽然科学技术有所发展,但主要是服务和从属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并没有成为社会的基础而与之紧密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起来的社会停滞不前,如同空中楼阁,靠一次次的“运动”来维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并已经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90年代后,进一步明确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也开始获得它们本来的地位并成为社会的基础。中国走上了由自然向社会生成的健康发展的道路。因而在整个历史上,在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分析研究这一特殊过程,对比内生型国家走过的历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再加上当代中国面临两次科技革命的迭加,有可能走上浓缩的超越的道路,因而对此的研究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普遍意义,科学技术哲学对此负有重任。

科学技术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的学术发展,特别在传统文科的改造与重建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科,主要是文史哲等长线专业,本来是适应并维系原来那种缺乏基础如同空中楼阁的社会,目前正在发生萎缩,而面向经济的一些应用性文科正在兴起。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走上新的社会生成道路的组成部分。传统文科的改造,表明其正由原来缺乏基础,高高在上向下沉,寻找自身生存发展的地基〔5〕。 也就是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交界处寻找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原点,这一过程类似于近代科学对自然史的回溯。一旦找到源头,认识将回过头来,在原点的基础上,沿着人与社会从自然界生成的真实的足迹构建起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6〕

这一原点不是别的,正是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既是科学技术的终点,也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起点。随着传统文科的下沉或回溯,随着科学技术哲学由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STS 研究渐次提升进入社会与人的领域,科学技术哲学将成为新的文科的生长点,并将继续上升而与经济哲学和管理哲学等共同构建有坚实基础的新文科。这一过程,也就是“从最简单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过程符合现实历史的过程。”〔7〕 经下沉或回溯后构建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必将因有科学技术哲学这一坚实的基础而更为真实有力,并将对现实产生更强大的指导作用。

标签:;  ;  ;  ;  ;  ;  ;  ;  

论科技哲学作为科技、社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