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孟腾
(山东交通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山东济南 250357)
摘要 :采用定性分析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两者协同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与产业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在协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区域间交通均衡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交通运输技术和智能化水平及完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等对策,以促进交通运输和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 :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协同性分析;对策建议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交通运输建设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同时,经济的增长反作用于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需求的规模和种类都面临新的问题。交通网络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联系和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规模经济发展,从而带来经济的扩散效应,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总结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交通运输和区域产业相互带动的深层次关系,对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对于优化交通运输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1-2]。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各地的交通运输布局既有历史、地理环境的因素制约,还受到区域交通建设格局,地方经济功能担当,以及短期、长期发展规划等问题的影响。
1.1交通发展不均衡扩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东、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地势相对平缓,经济活跃且科技力量雄厚,高速公路、高铁、磁悬浮列车、轨道交通、内河航运、沿海港口深水泊位、国际机场、管道等高速客运、货运方式在热点城市之间合理布局并迅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但回报高,回收周期短,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日臻完善;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经济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且技术水平低,尤其是宁夏和西藏等地区,严重影响各企业对当地的投资与开发,即使有国家多项倾斜性发展政策,各生产要素之间流动依旧缓慢,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公路运输为例,2017年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的运输线路长度和国内生产总值见表1。
表 1 2017年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的运输线路长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从表1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公路运输里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地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差异明显,山东省的公路营运里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8倍。公路运输线路长度从东部向西部明显呈递减趋势,与东、西部省(自治区)的生产总值呈现相同的趋势。
1.2交通粗放式发展制约区域经济的增长
区域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增加,交通工具的种类和规模也随之增加。区域内交通运输无序、密集、重复建设,造成很多地方交通资源低端配置,缺乏科学规划,与周边城市对接困难。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交通成本上升。交通成本不仅包括运输成本,还包括土地占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等。成本增加导致高风险、高投入、低产出的畸形发展现状,限制相关产业的可持续经营,并且阻碍交通的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以上文章并非写出履历的事实,而是从“追求真理”的角度整理自己的思想问题。而从书名可知,为使佛教相关人士注意,此文章包含偏差及强调。叙述自诞生至开始修习洋学的前半部分相当于长冈时期的事,后半部分则相当于东京大学时期的事。
1.3交通运输技术水平低下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技术设备对科技前沿信息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严重制约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大多数是从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裂变、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专业集成、对外开放、创新成果突出、风险性、地域性的特点,虽然有多项优惠政策扶持,但是很多产业“难以熬过孵化的冬天”就夭折了。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可以降低产业风险,同时对周边配套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集群开拓出以价值链、知识链和物联网为媒介等多种协同发展路径,以单核、多核和星形模式进行产业二次布局,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并重,因此对四通八达、上天入地的交通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产业需要从投资、运量、运价、速度、灵活性、连续性等多方面选择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一旦交通网络在高速化、信息化、自动化等领域无法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将对货物重装、友好型资源环境、产业自主管理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1.4交通规划水平严重阻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数据标准化。相对于整个社会活动所造成的总环境影响而言,产品系统环境污染潜值究竟有多大。本研究采用每年全社会环境潜在总影响作为标准化基准。标准化后的潜在环境影响可用下式表示,则有
2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发展模式粗放单一带来一系列弊病[3],如土地占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加快交通运输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形成集约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4]。
图1 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2.1交通均衡化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布局调整
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优化完善及其在区域间的均衡分布对区域产业的空间布局产生重要的引领作用,主要包括下几方面。
1)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大促进产业集聚
集约化发展是在交通综合效率最高、整体效益最好的总目标下,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集约发展和利用。综合统筹多种运输方式的总体布局使其有机衔接,重视“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化技术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加强交通基本建设、综合运输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改革交通发展投资、融资体制,构筑现代化公路网络,完善港口、航运服务体系,强化铁路运输中转体系,打造国内门户航空枢纽,建立运输市场管理服务体系。
Risk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Yiliang small grass dam tourist attractions CHEN Tian-he WANG Rong LIU Yi-ying et al.(23)
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地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拥有较为完善的运输方式和较高的路网密度;受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单一,路网覆盖密度低,生产要素分配在地域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加强中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薄弱地区交通运输路网密度,使其成为资源要素空间流动的载体,提高区域间的通达性,相关产业能便利地获取原材料及将产品运往消费市场。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减弱地理区位影响,加强产业与周边市场的联系,使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区位选择以经济活跃区域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布。
2.2交通集约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交通行业的稳定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首要条件。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各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建设,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交通建设需求,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和实施力度,使交通建设科学有序、高速集约地发展。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加强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有利于形成投资乘数效应,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特别是加强交通重要节点的建设,如交通枢纽城市的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站场。同时,加大主要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形成经济发展的廊道效应。企业发展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其区位的选择要考虑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因此,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地区有助于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吸引工业园区等第二产业向交通干线沿线聚集,加强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时,区域间差距缩小,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交通规划是以行政区域或经济功能区为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过程实施及方案确定。长期以来,因为管理体制的问题,运输系统各运输方式的规划都是各自独立完成的,对它们协调发展的综合规划不够重视或难以实现。各运输方式只有相互衔接构成一体化的完整交通体系,才能优质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然而,我国的区域交通规划与区域经济分析、空间设施布局、区域成员个体利益及整体利益规划脱节,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缺乏前瞻性、战略性考虑,从而导致规划方案几经修改,产业调整与交通网络开设冲突,严重影响区域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交通网络的集约化发展使得技术优先、人才聚集、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具有优势要素的产业向交通节点和干线聚集,加快区域金融、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5-7]。通过规模经济的辐射效应,利用先进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对周边传统落后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8]。
2.3交通运输水平提升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便捷的空、地、海、轨道交通网为区域产业注入新鲜活力,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提升及智能化发展对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
1)区域经济总量增加
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和劳动分工,进而扩大区域产业发展的市场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极化效应促使交通干线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吸引不同生产要素向该范围聚集[14]。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缩短了农产品等原始生产资源与价值提升市场或消费市场的距离,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产业原始积累门槛,促进资源产业化经营,拓展其上下游产业链[15],加快农村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发展[16-17]。以经济热点区域为核心,以交通运输网络为大动脉,以产业链为主导,将区域产业的空间优势集中凸显,提高竞争力。
2)区域可达性提高
可达性是指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通达程度[12]。完善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路网密度,增强区域间经济联动效应,缩短周转时间,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传播[13]。同时,交通运输水平的提升改善了区位条件,提高了区域可达性,从而吸引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特别是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附近,要素流动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形成经济辐射。同时,生产要素向运输干线和重要运输节点转移,资源富集但经济落后地区可快速补充资源紧缺、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新的产业热点。在全流量因素的情况下,加强交通主干道两极之间的联系,促进地区特色产业的开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促进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3)产业空间优势提升
(1)时风电动观光车,车中备有型号为3-EVF-200Ah的蓄电池10块,串联组成60V的电池组对整个电动汽车供电,电池组的额定电压为60V,总容量为2 000Ah。有完善的市电充电系统和电力控制系统,车顶有行李架,时风电动观光车有加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基础条件。
翻耕整地期间应施加足量的腐熟有机肥作底肥,不但肥效长而且可改善土壤结构。小麦播种时应施加种肥,一般使用尿素或复合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挥最大肥效,以利于种子发育出苗。出苗后至收割期间要合理追肥。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其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不仅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9],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变量(生产总值、工业化、城市化)存在依存关系。区域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引致需求;工业布局短期内的稳定性对交通网络依赖性不强,但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和集聚扩散的长期经济现象却与运输业密度息息相关[10-11];城市化速度加快引发的交通需求刺激了交通建设行业和相关产业提升设计、研发、施工等行为总量,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对交通运输在区域产业发展中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完善和发展,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基本服务和保障,促使经济系统整体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加速了区域经济增长和一体化进程,加大了对综合交通运输的需求,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的方法,此“六书”既规定其叫法,同时也规定其顺序和每一种具体造字方法的注释。我们现在所沿用的“六书”内涵,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修正与完善,经历几代大家的不断思考与沉淀,最后集众家之长而定型,沿用至今。
2)区域路网密度提升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3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和绿色五个发展观。经济改革要从供给侧着眼,坚持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方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也要坚持从供给端进行深化改革,提升其运输服务质量,发挥好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保障功能。
3.1促进区域间交通均衡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严重阻碍交通一体化发展步伐。人才、技术、物资、产业纷纷向东部沿海地区汇集,地区的发展差异减缓了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进程,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东西部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阻碍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应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实现区域平衡发展[18-20]。同时,政府应将投资立法制度化,保证连续、稳定的投资计划,大力建设西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将全移动、全链接的交通网络覆盖至西部省会城市,然后以此为核心,辐射全省,促进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性发展,进一步完善交通一体化建设,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3.2推动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时期,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1-22]。在注重交通运输体系综合建设和效益的前提下,还应该保证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现在交通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耕地占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应大力支持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型交通运输方式,坚持低碳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优化区域内外交通结构,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23-25]。另外,在坚持低碳、绿色发展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促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3提高交通运输技术和智能化水平
我国目前正处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交通运输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从“增加量”向“提高质”的方向转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标准技术,实现综合运输多元化服务体系;2)要将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入到交通运输建设中,实现智能化发展;3)要提升交通行业装备、运输和运营管理等技术水平,不断研发、改进运输装备的载重、安全等性能,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现代化服务能力。交通运输技术、智能化发展水平及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的进一步提升,为实现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sICAM-1近年来被引入到早产研究领域中。研究发现足月及早产的胎盘组织中均可见sICAM-1表达,但是母体血清中无法检测出来源于胎盘的sICAM-1,证实孕妇血中sICAM-1不受临产发动的影响[7]。且有临床研究发现,sICAM-1仅与宫内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对于感染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且不受孕周影响[8]。国内外多个研究证实,孕妇血清中sICAM-1含量的增高,与早产发生率呈正相关[9]。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提早sICAM-1检测,可能对更早期预测早产具有帮助。
3.4完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
区域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应满足社会、国防、人口、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运输需求和条件,应与国家经济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大体系及其各个子系统的技术特点与环境要求,进行综合协调规划与发展,以期发挥最大的运输效能,实现整体投资效益。依托国家政策,通过调查研究周边环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注意综合运输规划的整体协调、网络和枢纽系统的衔接与优化[26-27]。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应与区域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协调,编制不同层次的交通规划体系时,下一层次的交通规划体系应服从上一层次的交通规划体系。
选择腹部或心脏线圈,以胎头为中心,尽量贴紧扫描部位,协助孕妇取侧卧位,保证胎儿与线圈距离更近。为孕妇带耳塞,减少噪声干扰,减少其不自主运动。先对胎头进行三平面定位,因为胎儿会活动,检查时随时进行实时定位。
4结语
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加快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机集聚,促进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交通基础设施的供需失衡以及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交通运输区域差异明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健康地、可持续地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交通运输融合,转换交通发展方式,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交通运输和区域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4):63-66.
LAI Fengbo,REN Jianlan.Study o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system[J].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12,26(4):63-66.
[2]罗文慧,董宝田.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协同性评价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7,34(11):151-158.
LUO Wenhui,DONG Baotian.Study on evaluation model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nsport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7,34(11):151-158.
[3]谢志忠,赵莹,刘海明,等.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45-150.
XIE Zhizhong, ZHAO Ying, LIU Haiming, et 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Fujian Province[J].Fujian Forum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11): 145-150.
[4]郭爱君,陶银海,毛锦凰.协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趋向:兼论“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4):11-18.
GUO Aijun, TAO Yinhai, MAO Jinhua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 new trend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lso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45 (4): 11-18.
[5]王兆峰,石献.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2):202-208.
WANG Zhaofeng, SHI Xian. Study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ransportation in Wulingshan District[J].Economic Geography, 2016,36(2): 202-208.
[6]董大朋.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与调控: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DONG Dapeng.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to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alysis based on Jilin Province[D].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10.
[7]石颜.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31-32.
SHI Y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on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J].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2014(3):31-32.
[8]宋培刚.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18(21):60-61.
SONG Peigan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National Circulation Economy, 2018 (21): 60-61.
[9]徐立.浅析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助推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7,24(4):331-332.
XU Li. Brief analysis of the boosting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J].Technology and Market, 2017,24 (4): 331-332.
[10]张天悦.区域经济与区际交通耦合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21-26.
ZHANG Tianyue. Study on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interregional traffic[J].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2014 (4): 21-26.
[11]李昊,张田祥,李春晓,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农经,2018(1):17.
LI Hao, ZHANG Tianxiang, LI Chunxiao, et al. The impact of traffic integ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J].Shanxi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8 (1): 17.
[12]孙彦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7(9):64-69.
SUN Yanming.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ordin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J].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7 (9): 64-69.
[13]郑林昌,赵丹阳,郭世鹏,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物流技术,2017,36(5):12-17.
ZHENG Linchang, ZHAO Danyang, GUO Shipeng, et al. The impact of traffic integ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J].Logistics Technology, 2017, 36 (5): 12-17.
[14]孙晓华,刘小玲,徐帅.交通基础设施与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来自省市两级的多层线性分析[J].管理评论,2017,29(6):214-224.
SUN Xiaohua,LIU Xiaoling,XU Shuai.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 of science industries:from HLM analysis on the two levels of provinces and cities[J].Management Review,2017,29(6):214-224.
[15]宋飞.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价值研究[J].交通世界,2015(7):48-49.
SONG Fei. Study on the value of transporta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Transportation World, 2015 (7): 48-49.
[16]沈航,田小勇.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2,36(4):795-798,803.
SHEN Hang, TIAN Xiaoyong. Study on the shipping power of dry bulk shipping marke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2,36(4):795-798,803.
[17]李鹏.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6(11):259.
LI Peng. Adapta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J].Times Finance, 2016 (11): 259.
[18]吴燕.交通运输发展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J].产业经济,2017(12):23.
WU Y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to economy[J].Industrial Economy, 2017 (12): 23.
[19]翟炜,白雪音,石钰,等.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同影响: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5):72-79.
ZHAI Wei, BAI Xueyin, SHI Yu, et al.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n regional economy: taki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s an example [J].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8 (5): 72-79.
[20]金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5):106-108.
JIN Hua.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J].Science & Technology Economy Market, 2017 (5): 106-108.
[21]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运交通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37-46.
LIU Yong.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panel data analysis based on highway and water transport[J].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2010 (12): 37-46.
[22]张国华,秦迪.交通·产业·空间规划协同创新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5):69-73.
ZHANG Guohua,QIN Di.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space planning[J].Regional Economic Review,2016(5):69-73.
[23]石磊,张琢,金兆怀.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动力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8(10):98-106.
SHI Lei,ZHANG Zhuo,JIN Zhaobei.Impetu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in Northeast China[J].Economic Review,2018(10):98-106.
[24]杨玉琪,贾元华,李桦楠,等.基于信息熵的综合交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J].山东科学,2015,28(4):46-51.
YANG Yuqi,JIA Yuanhua,LI Huanan,et al. Information entropy base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aptability[J].Shandong Science,2015,28(4):46-51.
[25]栾庆熊,段莉珍,赵鑫,等.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的耦合协调特征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综合运输,2018,40(2):94-100.
LUAN Qingxiong, DUAN Lizhen, ZHAO Xin, et al.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taking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2018, 40 (2): 94-100.
[26]李国梁,高建华,刘丙章.基于协同学的航空港经济区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河南省为例[J].人文地理,2018,33(1):115-123.
LI Guoliang, GAO Jianhua, LIU Bingzhang. Research on airport economic zone and region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synergetics: taking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and Henan Province as examples[J].Human Geography, 2018, 33 (1): 115-123.
[2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Synergetic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MENG Teng
(Office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250357,China )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problem orient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operative developm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mutual synergy effect betwee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synergetic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help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ter-regional transportation, promoting the intensification degree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ce, and perfecting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As a result, the synergetic effect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Keywords :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ynergetic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32(2019)01-0007-07
引用格式 :孟腾.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9,27(1):7-13.
MENG Teng.Synergetic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2019,27(1):7-13.
收稿日期 :2019-01-02;
网络首发时间: 2019-04-04T14:14:17
网络首发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398.U.20190404.1413.002.html
作者简介 :孟腾(1990—),男,山东济宁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工程,E-mail:15905415669@139.com.
DOI: 10.3969/j.issn.1672-0032.2019.01.002
(责任编辑:郎伟锋)
标签:交通运输论文; 产业发展论文; 协同性分析论文; 对策建议论文; 山东交通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