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超级主权储备货币”的法律依据_储备货币论文

论“超级主权储备货币”的法律依据_储备货币论文

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法理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理论文,主权论文,货币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CN53-1143/D(2010)03-143-05

序言:问题的提出

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的发表,①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评论,不仅学术界的重量级学者关注,而且美国政府高官、国际组织也关注。“超主权储备货币”或“非主权储备货币”一词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热议的话题。②海外媒体称“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金融大鳄索罗斯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兹都公开呼吁,改变美元国际储备货币一家独大的地位,引入一种很少有人熟悉的‘非主权货币。”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强硬表示美元依然极其坚挺,无需新的全球储备货币。③与美国态度相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认为中国的建议是“合理的”。④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深化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反映和代表了中国对现存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反思以及未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方向。该文称“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目前,应当以“特别考虑充分发挥SDR的作用”,逐步过渡到“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建立“凯恩斯设想的国际货币单位”。⑤虽然对于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目前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时机尚不成熟。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应本换言之,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会在近期出现,但它将会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的思路逐渐实现。⑥重要方面。为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特别是从国际货币法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法理基础。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情况与目前金融危机的关系,其次分析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不足,进而提出在继承与发展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法理基础及可行性。

一、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关系

目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并经历数次改革而形成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制度的基石。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一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二是实行固定汇率制;三是安排资金融通措施,保证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来源;四是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要在可兑换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五是规定“稀缺货币条款”,成员国有权对“稀缺货币采取临时性兑换限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下简称“IMF”。)是联合国系统专门为促进国际货币与金融合作而建立的、由主权国家自愿参加的多边合作组织。⑧IMF作为国际金融体系中管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机构,60年来IMF的成员国已从最初的29个增加到2007年的185个;它的份额经8次普遍增资和几次特别增资,已从最初计划的约8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3月底的2167.48亿特别提款权(约合3276.27亿美元)。在维护汇率稳定方面,从1945年至1971年,加入IMF的国家必须承诺将他们的汇率钉住美元不变,美国则将美元按固定比率与黄金挂钩;成员国只有在纠正国际收支的“基本失衡”并争得IMF同意时,才可对钉住汇率进行调整。1971年,美国政府放弃美元(以及其他政府持有的美元储备)与黄金的可兑换,IMF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形式的汇率制度。⑨至此,该体系赖以存在的重要支柱之一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化为乌有,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有学者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制度设计固有缺陷导致的,该体制的特征是:美元为中心货币,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这些特征归纳为一句话即“国际货币体系唯系于美元的兴与亡”。故其崩溃是难以阻的。⑩IMF制度设计中的汇率钉住美元以及美元与黄金的关系是其核心。但随着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以及国际流动性资金的不足导致了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以下简称“SDR”)的出台。SDR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超国家机构创造的国际货币形式,是国际货币金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1)虽然国际货币体制转为浮动汇率制,但以美元为中心的基础仍然占主导地位,对美元的信任从对黄金转向了依靠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尽管近几十年来,在国际储备中日元、欧元的比重逐渐提高,但美元仍居于首位。因此,国际货币受制于美国经济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12)这就是为什么此次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如此深重地拖累世界经济的根本原因。为此,周小川明确指出,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稳定金融的制度安排,但美国金融危机表明,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由于现行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危机未心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13)

二、“超主权储备货币”理念的提出及演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该体系的总设计人之一,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提出了一个“精彩”的概念,“班克”(Bancor)。在凯恩斯方案中提出“应创立一国际通货,名为班克(Bancor),其价值与黄金保持一定的联系,但并非永久不变”,各国间的通货汇价以班克计价,班克仅是记账单位。各国交纳黄金换取记账存款余额或货差,但无权以其班克货差要求支取黄金。(14)创设班克的目的是解决流动资金不足,同时班克的作用是为国家完全控制外汇的目标服务。创立的国际金融机构“不接受任何国家的外汇,它仅以班克为单位转账”。(15)事实上,凯恩斯提出的创设班克的目的是要“去黄金化”和“去美元化”。(16)因此,班克方案是试图抛弃黄金又不落入美元独霸的一个中间方案。凯恩斯主张以具有代表性的30种商品作为一篮子确定币值的基础,以保证币值的稳定。(17)但由于美国主导的战后国际金融体系采取了美国人怀特的方案作为基础,凯恩斯的设想未被采纳。(18)而到了1969年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正是凯恩斯提出的“Bancor”变种。其目的是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存在的内在风险。(19)

特别提款权(SDR)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解决当时国际流动资金不足提出的创造补充性国际准备。其设想与凯恩斯的班克基本相同,其特点是不以黄金作为后盾,或根本不与黄金发生联系但由于人为规定SDR永不贬值,它等同于黄金,但永远不能兑换成黄金,故被称为“纸黄金”。(20)

SDR是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超国家机构创造的国际货币形式。(21)SDR自产生以来进行过两次分配,总额共计214亿SDRs,并且除了IMF成员国认可SDR外,还有十余个国际组织或协定也采用SDR作为记账单位来使用。SDR的使用方式是为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成员国可使用SDR换取需要的外汇,同时成员国还可用SDR进行某些支付活动,这些交易包括货币资产的即期交易,业务往来支付和清算。尽管创设SDR时IMF曾打算将SDR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资产,并且在SDR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在补充国际清偿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DR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SDR一直以来都被受人们的质疑和批评。而制约SDR发展的核心原因正是SDR设计本身无法克服的,即股权分配和储备资产取得成本的不均衡性。

SDR的定值及方法经历了黄金保值时期和货币篮加权平均值两个大的阶段。初创时期是一个单位SDR等于一美元,含金量相同,均为0.888671克纯金,(22)但之后美元贬值,SDR与美元不等值,故SDR的定值仍然与美元联系显得十分不合理,IMF被迫制定新规则确定SDR的价值。(23)因此自1974年后采用货币篮加权平均值定值以保持SDR币值的相对稳定。该货币篮货币数量和比例经历了数次变化,这种变化对国际社会的经济金融活动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一国的通货足够强大,它就能对特别提款权及其它货币起到重要的影响或支配作用,同时也影响到各国的国际准备和金融交易的进行。(24)

此外,SDR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汇率风险。鉴于美国取消美元与黄金平价后美元汇价下行,保持美元储备并非明智选择,SDR作为替代国际储备为人们重视,但SDR要成为国际主要的储备资产还只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而已。因为在SDR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有关分配新的SDR,还是SDR与经济援助以及建立替换账户等建议均未成实现。(25)因此准确地说SDRs仅只是欲在回归真实的国际储备体系的一个“信号”而已。(26)

SDR之所以不能担当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因为美国对于SDR的态度有关。在创立之初美国为减轻美元的压力,维持美元黄金平价,巩固美元的特殊地位,热心于SDR的创立。然而美国从未打算把SDR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替代美元的地位,而仅是国际储备的一种补充。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的压力减轻,其对SDR的态度自然也不同了。同时SDR要成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就势必取代美元的情况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美国反对SDR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以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27)此外,SDR本身的不足也是导致SDR无法成为重要的储备资产。比如SDR本身没有价值、数量有限、用途受限等。因而有学者称SDR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地位最终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以及能否成立一个强有力的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把SDR变成一种国际货币。但要达成上述目标在目前以及可预期的将来几乎是不可能的。(28)

归纳起来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学者提出“去黄金化,去美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班克,六十年代创设SDR,到目前国际社会热议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其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无论是“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但问题“不仅远未解决”,反而因现行的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愈演愈烈。从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稳定的币值基准、明确的发行规则和供给的有序保证;其二,根据需求货币供给总量适时调节;其三,货币管理的超主权化。(29)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元或者其它任何国家发行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可称为“主权储备货币”,SDR是“准储备货币”,凯恩斯所提的班克以及未来完善的货币方可认定为“超主权储备货币”。

三、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法理基础

正如上述周小川文中归纳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应当具备有货币发行主体的超主权性、满足需求性、币值确定性以及管理规则的法定性。因此,目前的主权信用货币自然是不能长期继续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存在下去的。同样SDR由于其货币篮是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主权货币构成,故从本质上讲SDR仍然是主权信用货币,加之其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无法担当起国际储备货币职能。而凯恩斯提出的“班克”是以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超主权货币”的条件。

周小川称“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30)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论述的基本构成要素,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几点结论来,即“超主权储备货币”至少应满足国际社会对储备货币的几点要求:其一,其应具有稳定的币值;其二,货币的供应应当是秩序井然的;其三,货币的供应量应满足国际社会的实际需要;其四,储备货币的根本职能是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了“美元”即“国际储备货币”的不正常现象。美元货值的变化是以美国的需要变化的。美元的供应以及供应量不是根据国际货币客观需求来变化的。同时美国操控美元的出发点也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而是按照美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基础的。此次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面临必须改变的压力和需求。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或是SDR,都无法单独承担起“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必须逐步地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联合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有秩序地开展建立“超主体储备货币”的制度安排,为世界经济金融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上述回顾与论述,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法理根据应当在未来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过程中得到遵守。

其一,维护健康的国际金融秩序理念。稳定的可预期的国际金融秩序是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根本目标。货币体系是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健康的货币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是保障正常国际金融秩序的前提。同样,对于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固有缺陷,决定了目前国际金融秩序的现状,改变或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稳定的货币币值理念。稳定客观的货币币值应当是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一项基本要求。稳定的币值可以为人们提供可能的预期和心理的安定,没有稳定的币值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于持有的货币未来币值的担心,而被迫从事投机交易。同时各国与储备货币的兑现率必然会处于不确定状态中,影响人们对储备货币长期持有的信心。

其三,货币供应量的实际需求理念。货币发行量应当反映国际经济的实际需求。最理想的状态应是既不多,也不少。因为货币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交换手段和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供应量过多或过少都必然会扭曲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导致货币贬值,或货币升值。

其四,全球合作共管理念。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今日之世界,且不以个人或某国的意志为转移。地球村使得国家与国家从未有过的联系紧密。信息化使得金融市场空前的全球一体化,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为此,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管理应当体现国际主要经济体对国际储备货币的客观需要和可能。说到底,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国际交换对货币的需求,一切仅考虑某国或某些利益集团的制度安排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它国家的利益,背离超主权储备货币安排的初衷和目标。因此,全球合作共管的理念必须得到尊重。

其五,维护国家货币主权的理念。虽然本文的主题是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但是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立与维护国家货币主权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所谓的超主权储备货币恰恰应当以尊重和坚持维护国家货币主权作为前提。事实上,没有各主权国家的货币主权的存在,则根本也谈不上什么“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存在。此外,超主权储备货币只是体现了货币职能中的部分职能,而现实的货币支付则必须依靠各主权国家发行的主权货币才能实现。因此,维护国家货币主权是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重要前提和理念。

最后,除旧布新,与时俱进的理念。任何时代的最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都只能满足当时的时代需要,这些安排和制度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不适应的时代的需求,甚至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明显地不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国际经济的变化已经强烈地呼唤必须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除旧布新”。

注释:

①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载中国人民银行网,http://www.pbc.gov.cn/showaccdoc.asp?col=4200&id=273.访问时间:2010-4-2。

②在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使用了“超主权储备货币”一词,但媒体上亦广泛使用“非主权储备货币”一词。二者意义相同。本文选择使用“超主权储备货币”。

③顾蔚:《周小川大战美元意在人民币》,[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3月30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10/fincrisis090330e.shtml.访问时间:2010-4-2。

④2009年3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25日在巴黎表示,中国方面提出探讨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他还表示,关于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讨论其实并不是“新事物”,而当前的危机“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不过,斯特劳斯-卡恩还表示,他并不认为美元已经丧失主导地位,中国方面也持同样看法。同日,IMF第一副总裁利普斯基也表示,有关创建新储备货币的讨论表明,人们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有效性普遍感到忧虑,但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重大提议,即便是支持该提议的人士也不会将此视为一个短期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考量的长期问题。参见俟名:《联合国呼吁成立新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独大地位》,载《证券时报》2009年3月27日。http://www.cnstock.com/08waihuizq/2009-03/27/content_4171950_3.htm.访问时间:2010-4-2。

⑤参见注释②: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

⑥参见注释②: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

⑦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镇召开的联合国货币与金融大会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以下简称“《基金组织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美国、英国、中国等29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仪式,正式签署基金组织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有成员国185个(2007年),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⑧基金组织的宗旨是:(1)通过设置一个常设机构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与协作,从而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以及各成员国生产性资源的开发,并以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3)促进汇兑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兑安排,避免竞争性通货贬值;(4)协助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取消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5)在具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普通资金,以增强其信心,使其能有机会在无需采取有损本国和国际经济繁荣的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失衡;(6)根据上述宗旨,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失衡的程度。

⑨数据来源于IMF官方网:http://www.imf.org.访问时间:2010-4-2。

⑩陈安:《国际经济法学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73页。

(11)SDR最初是为了克服“特里芬难题”提示的困境,但在操作中,由于“货币篮”中的货币种类太多,使用上多有麻烦。1981年IMF决定从16种货币减少为5种,即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每五年修改一次比例。经过多年实施,目前是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成为一个“一篮子”计价单位。参见谢岚:《特别提款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展望》,《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12)陈安:《国际经济法学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75页。

(13)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载中国人民银行网,http://www.pbc.gov.cn/showaccdoc.asp?col=4200&id=273。访问时间:2010-4-2。

(14)王贵国:《国际货币金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15)同上注,第35页。

(16)唐学鹏:《不妨构建“SDR—黄金”体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3月25日。该文称:凯恩斯当时欲阻止两个敌人,一个是“黄金本位”,因为黄金是“野蛮的遗迹”,是不断制造通缩的凶手;另一个敌人是美元,阻止美元帝国的强势崛起,尽量维护虚弱的英镑的“荣耀”。因此,凯氏的“Bancor”是“去黄金化”和“去美元化”。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正是建立在这两大基础上,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兑美元“定价”。随后,美国人开始“去黄金化”,让美元独霸天下。

(17)徐以升:《走向全球统一货币:ECU还是SDR》,《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3月26日。

(18)“怀特方案”是由美国的财政部长助理亨利·得克斯特·怀特早在1940年就制定出来的管理未来国际金融的方案,其中已经包括了建立国际稳定基金和世界银行的问题;后者可以看做是前者的一个有关全球经济长期发展的实质性补充,前者则是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一个金融性措施。国际稳定基金的方案采取存款原则,建议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基金总额至少为50亿美元,由各会员国用黄金、本国货币和政府债券缴纳,认购份额取决于各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等因素,并根据各国缴纳的份额决定各国在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都可以参加,但是要保证取消对外汇交易的管制(经基金组织的批准者除外),并制定固定汇率,仅在必须纠正国际收支基本不平衡时,经基金组织同意,方能调整汇率。基金组织由执行董事会管理,发行一种名为“尤尼它”(Unitas)的国际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尤尼它可以兑换为黄金,也可以在会员国之间相互转移。同时,各国也要规定各自货币与尤尼它的法定平价。各国的货币平价一经确定,非经基金组织的同意不得任意变动。在这种国际货币本位的条件下,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国际货币秩序,特别是汇率的稳定,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的方式,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具体地说,会员国为了应付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申请购买它所需要的外币,但是其数额最多不能超过它向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

“凯恩斯方案”是英国财政部顾问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41年制定的。这个方案主张采用透支原则,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为“国际清算联盟”,该机构发行以一定量黄金表示的国际货币“班克”(Bancor)作为国际清算单位。班柯虽然以黄金定值,但国际货币联盟却可以调整其价值。班柯等同于黄金,各国可以用黄金换取班柯,但不得以班柯换取黄金。各国货币的汇率以班柯标价,非经理事会批准不得变动。各国在国际货币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但是会员国并不需要缴纳黄金或外汇,而只是在联盟中开设往来账户,通过班柯存款账户的转账来清算各国官方的债权和债务。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就将盈余存入账户;发生逆差时,则按照规定的份额向国际货币同盟申请透支。各国的透支总额为300亿美元。实际上,这种国际货币安排将两国之间的国际支付扩大为国际多边清算,而且,在清算以后,一国的借贷余额在超过份额的一定比例时,无论是顺差国还是逆差国都要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进行调节。参见俟名《怀特方案与凯恩斯方案》,载快乐阅读网。http://www.zuowenw.com/jiaoan/lishija/lishijiaoan/200601/71160.html.访问时间:2010-4-2。

(19)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载中国人民银行网,http://www.pbc.gov.cn/showaccdoc.asp?col=4200&id=273访问时间:2010-4-2。

(20)宋鸿兵:《货币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145页。

(21)谢岚:《特别提款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展望》,《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22)见第一次修订的IFM条款第21条第2款。

(23)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或其它准备资产,因当时SDR没有公认的兑换率,其交易被迫停止。参见王贵国:《国际货币金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页。

(24)王贵国:《国际货币金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0-151页。

(25)李庆云:《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26)Richard N.Gardner,The Bretton Woods-GATT System after Sixty-Five Years:a Bbalance Sheet of Success and Failure,47 Colum.J.Transnat'l L.31.

(27)李庆云:《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28)李庆云:《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29)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载中国人民银行网,http://www.pbc.gov.cn/showaccdoc.asp?col=4200&id=273。访问时间:2010-4-2。

(30)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载中国人民银行网,http://www.pbc.gov.cn/showaccdoc.asp?col=4200&id=273。访问时间:2010-4-2。

标签:;  ;  ;  ;  ;  ;  ;  ;  ;  ;  ;  ;  ;  

论“超级主权储备货币”的法律依据_储备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