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军[1]1994年在《中药升麻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学分类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各种层析技术及现代波谱学解析化合物结构的手段研究了常用中药升麻(Cimicifnga foetida L.)和兴安升麻[C.dahurica (Turcz.)Maxim.]根茎的化学成分,并初步探讨了升麻族植物的化学分类和系统地位。 从兴安升麻根茎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十二个天然产物,它们包括四个新的9,19-环羊毛脂烷型三萜化合物(cycloartane triterpenoids)升麻甙A[12β-羟基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甙(23R,24S),cimiside A,1):升麻甙B[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3→1)-β-D-吡喃木糖甙(23R,24S),cimiside B,2);升麻甙C[24-异乙酰氧基-Shengmanol-3-O-β-D-吡喃木糖-15-O-B-D-吡喃葡萄糖甙(23R,24R),cimiside C,3);升麻甙D[24-异乙酰氧基-Shengmanol-3-O-β-D-吡喃来苏糖-15-O-β-D-吡喃葡萄糖(23R,24R),cimiside D,4];两个新的桂皮酰胺衍生物[N-(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4-O-β-D-吡喃半乳糖阿魏酰胺,cimicifugamide,5)和异升麻酰胺[N-(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4-O-β-D-吡喃半乳糖-异阿魏酰胺,isocimicifugamide,6];两个新的酚性甙北升麻瑞(3,4-二羟基-β-苯乙醇-3-O-β-D-吡喃半乳糖甙,cimidahurine,7)和北升麻宁(3,4-二羟基-β-苯乙醇-3-O-β-D-吡喃葡萄甙,cimidahurinine,8)以及四个已知化合物Cimigenol Xyloside (23R,24S)(9),25-O-acetylcimigenol xyloside (23R,24S)(10),异阿魏酸(11)和蔗糖(12)。 从升麻根茎的水不溶部位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共分得十九个化合物,其中升麻甙E[25-脱水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甙(23R,24S),cimiside E,13]升麻甙F[cimigenol-3-O-β-D-吡喃木糖甙(23R,24S),cimiside F,14]和升麻新甙(24-去异丙基-7-烯-23-酮-16α,24α-环氧-9,19;16,24-双环羊毛脂烷-3α,11β-二醇-3-O-β-D-吡喃木糖甙,neocimiside,15)为三个新的9,19-环羊毛脂烷型三萜木糖甙。另外十六个为已知物分别为actein(16),27-deoxylactein(17),3-O-乙酰氧基咖啡酸(18),咖啡酸β-D-吡喃葡萄糖酯甙(19),升麻素(20),升麻素β-D-吡喃葡萄糖甙(21),6-异次黄嘌呤核苷(22),Khellol-β-D-吡喃葡萄糖甙(23),升麻酰胺(5),北升麻瑞(7),北升麻宁(8),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甙(9),25-O-乙酰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甙(10),异阿魏酸(11),蔗糖(12)和D-葡萄糖(24)。 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分析它们的光谱信号(红外、质谱、核磁共振谱等)并佐以化学转换而得以测定。阐明化合物3,5及15的结构尤其运用了多种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H-~1HCOSY、~1H-~1H TOCSY,~1H-~1H NOESY,~1H-~1H COSYLR,~(13)C-~1H COSY、~(13)C-~1H COLOC,选择性远程DEPT和NOE差谱)。特别地,较之9,19-环羊毛脂烷三萜化合物。升麻新甙(15)由于失去一个由C_(25)、C_(26)和C_(27)组成的异丙基,同时11β-OH的取代引起19-H_2显著低场位移(δ0.99和1.97ppm);C-19高场位移(Δδ≈10ppm)而使之NMR
李晓[2]2008年在《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着眼于对传统中药开发的基础研究,对两种民间药用植物: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应用硅胶、反相硅胶(RP-18和RP-8)、葡聚糖凝胶(Sephedax LH-20)、MCI-gel CHP-20P和大孔树脂(D101)等分离材料及多种分离技术,并结合现代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从上述植物中分离鉴定了36个化合物。化合物的类型多样,涉及三萜及其苷、环烯醚萜及其苷、黄酮及其苷、生物碱、甾体、小分子酚性化合物和糖类。论文最后广泛查阅文献,总结了近15年来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一章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升麻属植物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其中9,19-环菠萝烷型三萜皂苷类是该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为从该植物中寻找抗肿瘤和抗炎的单体成分,我们对采自于云南丽江的升麻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包括11个9,19-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及其苷类,2个酚苷类,5个色原酮类,3个环烯醚萜苷和2个甾体,其中化合物7, 8, 9, 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二章滇黄精的化学成分研究为开发利用云南滇黄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采自云南禄劝的滇黄精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包括1个吲哚哩嗪酮类,8个黄酮及其苷类,1个果糖,2个甾体,其中化合物6, 8, 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三章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对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收集了该属1993-2007年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64篇,列出了此间发表的157个化合物及其结构式和相关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沈保家[3]2014年在《升麻质量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考察了升麻正交工艺和响应面法最佳提取工艺研究;结合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升麻饮片的酚酸类成分含量进行定性分析;不同产地升麻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通过UPLC/Q-TOF-MS定性分析不同产地的升麻生品及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变化;用UHPLC-MS/MS技术,以咖啡酸、异阿魏酸、阿魏酸和升麻素为检测指标,初步探讨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了解不同炮制品四种成分的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升麻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制剂工艺设计、内在质量的评价与监控提供有效方法,并为临床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正交设计,采用乙醇回流法考察升麻三种酚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升麻的三种酚酸作为指标确定其最佳工艺:75%乙醇,20倍量,提取3次,每次90min。采用响应面法RSM-BBD,考察升麻总酚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总酚酸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超声功率:377.35W;提取温度:70℃;乙醇浓度:58.37%。采用HPLC测定不同产地的升麻的酚酸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升麻中咖啡酸、异阿魏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各不相同。黑龙江、辽宁以及河北的升麻中酚酸类的含量高于其他产地的升麻。故而表明升麻在临床使用中,应该考虑地区以保证疗效。同时,研究发现,升麻生品及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变化明显,其中炒升麻和酒升麻的咖啡酸和异阿魏酸含量明显增加;蜜升麻中咖啡酸、异阿魏酸含量下降趋势显著,但阿魏酸的含量增加,说明炮制前后升麻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采用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升麻饮片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第S10号河北产的升麻单独为一类,其与S2、3、6、12号东北地区样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本研究选择指纹图谱中六个主要共有成分为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能够更全面的反映不同产地升麻的质量,比以咖啡酸、异阿魏酸和阿魏酸作为评价标准更为全面。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35个产地升麻的重金属、无机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升麻S残留量较多,Pb含量较高。通过UPLC/Q-TOF/MS定性分析不同产地的升麻生品及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变化,发现升麻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改变。采用UHPLC-MS/MS技术,以咖啡酸、异阿魏酸、阿魏酸和升麻素四种成分为指标,研究其对升麻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影响,结果显示血清中升麻素的药时曲线具有显著的双峰现象;炮制品的咖啡酸比生品吸收消除快;除了阿魏酸,其他三个成分在体内的吸收,生品要高于炮制品。
沈莉[4]2012年在《NMR在中药质量控制及在药物立体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核磁共振技术已成为结构分析表征、动态过程追踪、生物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各个层面。本论文主要对NMR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及在药物立体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通过1H NMR指纹图谱-模式识别方法建立升麻药材的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利用动态NMR方法对抗高血压药物群多普利和抗癌药物卡培他滨在溶液中的构象行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本文应用1H NMR指纹图谱-模式识别方法对升麻药材的品种和品质进行鉴别研究。升麻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也是一种典型的多基源药材,仅被《中国药典》所收载的品种就有3种,而根据药典方法并不能实现对不同品种升麻的鉴别。本研究共收集了38个升麻Cimicifuga foetida(西升麻)样本、15个大三叶升麻C. heracleifolia(关升麻)样本和15个兴安升麻C. dahurica(北升麻)样本,经简单预处理后得到其甲醇提取物,再经NMR测试获得其1HNMR图谱。对提取方法和测试过程的重现性及精密度进行了考察,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谱峰归属,由此建立了升麻的1H NMR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以1H NMR为识别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偏最小二乘(DPLS)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品种升麻的识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关升麻和北升麻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二者与西升麻之间则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CA得分和载荷分析则表明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是引起这一区分的主要化学成分,此类化合物在西升麻中的含量较高,而关升麻和北升麻中糖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采用DPLS方法建立了西升麻与关升麻和北升麻之间的分类识别模型;采用偶合的ANN-DPLS方法,建立了关升麻和北升麻之间的分类识别模型。两个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分离度和稳定性,预测准确率达200%,能够实现不同种样本之间的快速、准确分类。对西升麻样本的PCA分析表明,舟曲县和宕昌县所产的西升麻中三萜皂苷类物质的含量相对较高且质量较为稳定,可以作为三萜皂苷提取物制剂的原料药材主产区。第二部分则应用动态NMR方法对两种化学合成药物在溶液中的构象行为进行研究。药物分子的空间构象决定了它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选择性和生物活性,其在溶液中的构象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2D和2D NMR技术结合量了化学中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对群多普利和卡培他滨的立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对群多普利的研究表明,因酰胺键的受阻旋转,该药物分子在不同溶液中均存在顺式和反式两种构象,且顺式构象为其优势构象;溶剂化效应的影响导致DMSO溶液中两种构象的能量差远小于在CDCl3溶液中的能量差,由动态NMR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酰胺键旋转的活化自由能为16.2kcal/mol。卡培他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子结构中存在两个C-N键,即氨基甲酸酯C-N键以及连接吠喃环和嘧啶环的C-N键,前者因本身所具有的半双键性质而旋转受阻,后者则受空间位阻的作用而旋转受阻,导致卡培他滨在CDCl3溶液中存在4个构象异构体。通过动态NMR实验发现其中3个异构体相互转换所需的能垒极低,需在极低的测试温度下方可观测得到,而在265K时仅显示者的平均构象;另外1个异构体则因酰胺键上NH质子的迁移而形成了分子内氢键。本研究还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上述两个药物分子进行了最低能量结构的优化计算,进一步验证了NMR实验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以升麻中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升麻药材的1H NMR指纹图谱,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完整全面的升麻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H NMR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且准确可靠的检测手段,非常适合于升麻药材的品种鉴别和化学分类研究,不仅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药材的内在品质,而且为升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本研究首次发现群多普利和卡培他滨在溶液中存在多种构象异构体,并通过NMR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阐明了其立体结构。不仅从分子结构水平上对其构象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也为进一步研究药物的药效性能以及药物分子与靶酶分子的作用方式奠定了基础。
王冰[5]2011年在《中药升麻的质量评价、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不同商品地生品和炮制品的升麻的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研究,为升麻药材的质量研究提供基础;对生品和炮制品升麻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对升麻生品和炮制品在大鼠的体内过程进行探索。材料与方法:采用回流法并结合HPLC考察升麻最佳提取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升麻中五种指标成分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梯度洗脱结合切换波长法测定升麻中五种指标成分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各商品地及炮制品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HPLC研究升麻生品及炮制品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结果:1.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软件分析确定升麻最佳提取工艺为20倍量30%浓度乙醇回流1.5小时一次;2.采用HPLC同时测定升麻中五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其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均符合标准;3.建立升麻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不同商品地或种属药材进行了相似度评价;4.药代动力学研究,其结果显示生品和炮制品在大鼠体内符合二房室模型;5.组织分布结果显示,在选用组织中均能检测到两种指标性成分。结论:通过对中药升麻的基础研究,确定升麻的最佳提取工艺,对升麻进行薄层的定性鉴别,建立同时测定升麻中五种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建立中药升麻及炮制品的指纹图谱,这些方法快速、准确、可重复性良好,为完善中药升麻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中药升麻及炮制品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研究生品和炮制品升麻在大鼠的体内过程,并比较两者异同,为升麻药效学试验提供依据。
唐仕欢[6]2011年在《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揭示其科学内涵,是中药理论自身创新的客观要求。为此,本论文以分析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为切入点,比较了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和中药药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以伞形科“辛味”中药为代表,开展了相关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象思维——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取象比类”是古代认识复杂性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为更好的理解中药药性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本论文对中药药性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象思维进行了阐述。指出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是历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象思维方法加以总结归纳而得出的,其中的各个方面均有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在对中药药性认识过程中,历代医家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以“象”为工具,根据药物外在之象,与天地自然之象加以关联,将中药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进行标志、归类,从而达到认识和应用中药的目的,蕴涵了“取象、类比、交叉、明理”的深刻含义。象思维的方法仍然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带来重大启示。二、类比——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与中药药性之关系本论文对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了各自的认识方法,联系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指出三者在认识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象思维指导了中药药性的形成,并成为认识药物和发现药物的工具,而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现代发现新药物和新资源的理论和方法,同样也蕴含了传统象思维的理念,植物分类学则是认识和鉴别植物的理论,是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基础;也是中药(植物类药)药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三者都非常重视植物(药用植物)的外在特征(外在之象),即形态性状,依据形态性状的共同性,进一步归纳总结其共性规律,包括从外在的形态性状进行类比或(和)归纳推理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传统疗效、性味归经等。三、交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药用植物亲缘学证实,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将药用植物学中的亲缘关系与传统中药药性相互结合,在科属的分类单元内,对其中的药物进行归纳总结其共性的化学成分、相似的药理效应、共同的中药药性,从而开展中药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药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由此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即按照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提供的线索,在一定亲缘关系范围内,确定同一药性的共性药理效应,分析与药性相关联的化学成分,进而揭示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以此将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有机结合,为突破制约中药药性研究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四、实践—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研究根据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本论文以伞形科中药为代表,药性中“辛味”为切入点,开展了伞形科辛味中药的共性功效和生物效应的关联性分析研究。伞形科常用中药多数具有辛味,能祛风止痛或行气活血。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结合现代药理学实验结果以及前期的研究表明,以血管舒张作用为观测指标,伞形科辛味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好的血管舒张活性,表现出辛味的功能。血管舒张作用是伞形科辛味的药理活性之-五、探索——北沙参“辛味”探索及其实验研究北沙参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该科常用中药白芷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本文进行了北沙参、白芷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北沙参与白芷的成分共有峰有16个,体现了北沙参的化学成分与白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报道及前期的研究结果,北沙参与白芷含有的共性成分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具有很好的舒张血管的活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辛味能行能散的作用特点。以此为基础,根据伞形科辛味中药共性的功效表现在祛风止痛的作用,本实验考察北沙参水煎液的止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北沙参能减少冰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显示出一定的镇痛作用,呈现出与白芷趋同的止痛效应。古籍本草中沙参没有南、北之分,通称为沙参。为更好地认识北沙参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本文进行了北沙参、南沙参的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北沙参与南沙参的成分共有峰及其峰面积比例低于北沙参与白芷的成分共有峰及其峰面积比例,进一步体现了北沙参的化学成分与白芷更具有相似性。结合文献报道,南沙参不含有的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等舒张血管活性的成分。南沙参水煎液的止痛实验结果显示,南沙参未能显示出一定的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北沙参具有辛味,拥有伞形科辛味中药的共性功效即止痛作用。六、提升——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科学内涵上述思路与实践表明,亲缘(遗传)关系是中药药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以此,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现代的相关认识,进一步对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中药药性,即为中药的属性,包括其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两个方面,是中药秉承遗传之变化,秉受环境之异同,用于机体之调整,便于临床之辩证,而运用中国哲学之方法(象思维等)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的形成及其思维方法,有助于加强两个属性(取象、类比)之间的关联性(交叉),将中药药性的研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揭示自然属性—化学成分—生物效应—效应属性的关联规律(明理),从而解读和诠释中药药性的内在本质和内涵。本论文综述了中药药性、辛味理论、北沙参的研究进展,以中药药性形成的象思维方法入手,将中药药性与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类比和交叉,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并以伞形科中药为代表,药性中“辛味”为切入点,对伞形科中药辛味共性药理效应和功效分析,探讨了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以此思路和实践进一步对该科中药北沙参具有辛味及其相应的新功效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实验做以佐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上述内容对明确中药药性的研究内容,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开展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凌志, 何丽娟, 高毓涛[7]2007年在《中药升麻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升麻[Cimi-cifuga foetidaL.]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升麻挥发油,并通过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得到了43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21种化合物,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已鉴定出的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6.40%。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占所鉴定化合物的55.01%。结论首次对升麻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
朱曼萍[8]2007年在《大花红景天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文中提出红景天享有“高原人参”、“北极玫瑰”之美称,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但目前红景天商品药材存在品种混乱、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不同品种红景天、同一品种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材在质量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红景天药材的临床疗效及其稳定性。因此,对红景天药材进行更全面的品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仍是红景天药材鉴定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于特征差异较小的品种、药材粉末、中成药的鉴定,尚存在一定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各学科在中药领域的不断融合,现代化学和分析方法在中药品质评价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传统鉴定的基础上,寻找和建立准确可靠、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对红景天药材综合质量评价、规范药材生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药典收载品种大花红景天的商品药材药用部位进一步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花红景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其有效物质基础及其多指标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红景天药材的质量评价多限于单一指标的不足,建立了红景天药材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采用特征性强、准确简单快捷的红外光谱技术对红景天药材进行了鉴别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采用性状和显微鉴定方法对大花红景天商品药材进行了鉴定,提出大花红景天商品药材的主要部位是宿存茎和根茎,为红景天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和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2.运用多种现代分离技术(如液液萃取、柱层析等)和结构鉴定方法(如IR、EI-MS、ESI-MS、1HNMR、13CNMR、HMQC、HMBC、DEPT等)对大花红景天7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和化学分析的方法鉴定出其中6个:苷类3个(甾体皂苷、黄酮苷、醇苷),酚酸类2个,芳香醛1个。分别为咖啡酸(化合物ZMP-1)、香草醛(化合物ZMP-3)、红景天苷(化合物ZMP-4)、没食子酸(化合物ZMP-5)、胡萝卜苷(化合物ZMP-6)、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ZMP-7)。3.通过对红景天药材提取方法的筛选和色谱检测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同时测定红景天苷、酪醇、没食子酸3种有效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重复性良好、回收率合格,测定结果准确,可作为红景天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运用上述方法对大花红景天药材不同部位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宿存茎各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根茎,这一结果为宿存茎可作为红景天药材的药用部位提供了参考依据;不同贮存年限红景天药材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贮存年限对质量影响很大,样品中红景天苷含量均随贮存时间增加而下降,建议药典评价红景天药材质量时增加其贮存年限的限定,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比对软件、二阶导数软件,对大花红景天、塞北红景天、小丛红景天、狭叶红景天、高山红景天7个品种的原药材、75%乙醇总提取物、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分层提取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了7个品种原药材和提取物在红外光谱图、二阶导数光谱图上的差异特征,实现了以上品种的红外鉴别。5.采用红外光谱法结合SIMCA法识别技术,对收集到的84份红景天样品进行了光谱聚类分析。初步建立了7个品种红景天原药材粉末的红外光谱-数学模式识别方法,该法识别率和拒绝率均>92%,试验样品检验合格率为66.7%,表明SIMCA聚类分析法可用于红景天药材的快速品种鉴定,这为现代分析技术在红景天药材鉴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为:1.对大花红景天商品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了分类,提出其药用部位主要为宿存茎和根茎。2.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香草醛,首次从大花红景天中分离得到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3.建立了同时测定红景天苷、酪醇、没食子酸3种有效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该法分离效果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改进了现有红景天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红景天药材多指标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4.比对分析了大花红景天等7个品种的原药材粉末和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图,初步实现了以上品种的红外光谱鉴别。5.首次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SIMCA模式识别法,对大花红景天等7个品种红景天药材进行了光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可用于不同品种红景天药材的快速鉴别,为现代分析技术在红景天药材鉴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6.化合物ZMP-2经波谱解析和文献查阅,其母核结构鉴定为对羟基桂皮酰基,糖部分为少见的七碳糖。经国内外文献检索未见与ZMP-2类似结构,疑为一新化合物。
詹勤[9]2012年在《桔梗在升陷汤中引经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方剂是中药应用的最常用形式,方剂通过配伍提高了临床疗效,几千年来对人类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方剂配伍具有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严格依据君臣佐使的主要规则。引经药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使药。合理利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研究药物的“引经”作用对揭示方剂配伍机制、创新药物研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都有重要意义。桔梗是中医药领域常用的引经药,为诸药舟楫,能载药上浮。升陷汤为临床常用的方剂,主治“大气下陷”。升陷汤由黄芪、知母、桔梗、升麻、柴胡五味中药组成,桔梗在方中作为使药,用之为向导。本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现代药物研究的方法,探讨桔梗在升陷汤中配伍作用,以期验证桔梗“引经报使”理论的科学性,从而更好的理解古人桔梗“为诸药舟楫”之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确证桔梗在升陷汤中的配伍作用以左冠状动脉结扎诱导大鼠心肌缺血致慢性心力衰竭为模型,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生化指标测定,评价升陷汤全方组、升陷汤缺桔梗组及桔梗单独给药组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进而推断桔梗在升陷汤中的配伍作用。对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的方法参数进行优化,开发适用于尿液代谢组和血清代谢组研究的高通量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的UPLC-Q-TOF/MS方法获得了大鼠血清样本及尿液样本的代谢指纹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分析了各给药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及升陷汤全方组不同治疗时间代谢物谱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给药结束时(第37天),PLS-DA得分图上,不同处理组能清楚的分开,升陷汤组体内的代谢物变化水平与假手术组较接近,而升陷汤缺桔梗组与假手术组相距较远;升陷汤全方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体内代谢物水平有向假手术组回归的趋势。在给药第35天时对不同处理组的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以检验左心室收缩功能。结果显示,升陷汤全方组、升陷汤缺桔梗组EF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而桔梗单独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升陷汤全方组FS值高于模型组(P<0.01),升陷汤缺桔梗组及桔梗组与模型组比较,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速率法对不同处理组的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CK和LDH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升陷汤全方及阳性药倍他乐克用药后,均能降低血清CK和LDH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桔梗组、升陷汤缺桔梗组的LDH和CK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通过代谢组学研究结合药理指标测定,结果说明:升陷汤对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方中缺少桔梗后治疗效果不如全方,从而证实了桔梗在升陷汤中具有“引经”作用。通过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出潜在的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并推断出升陷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机制可能与体内的脂质代谢过程相关。二、基于UPLC-Q-TOF/MS技术,在快速表征升陷汤化学组分的基础上,探讨桔梗的配伍对升陷汤中化学组分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对升陷汤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分析和鉴定,从升陷汤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并归属了各化合物的单味药来源。其化学成分按照保留时间顺序依次为: neomangiferin、 caffeic acid、 mangiferin、 isomangiferin、 rutin、calycosin-7-O-β-D-glucoside、fukinolic acid、ferulic acid、isoferulic acid、timosaponin E1、timosaponin O(或timosaponin P)、timosaponin N、timosaponin B-II、ononin、2-feruloyl-piscidic acid (或2-isoferuloyl-piscidic acid)、 platycodin D、3"-O-acetylplatycodin D、2,6,4′-tri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2"-O-acetylplatycodin D、 calycosin、 timosaponin B、 astragaloside IV、anemarrhenasaponin I(或anemarrhenasaponin II)、formononetin、saikosaponin C、saikosaponin A、10-hydroxy-3,9-dimethoxy-pterocarpan (或3-hydroxy-9,10-dimethoxy-pterocarpan)、timosaponin G(或anemarrhenasaponin III)、24-O-acetylhydroshengmanol-3-O-xyloside、1α-hydroxycimigenol-3-O-β-D-galactopyranoside、astragaloside I(或isoastragaloside I)、1α-hydroxycimigenol-3-O-β-D-galactopyranoside、7,8-didehydrocimigenol-3-O-α-L-arabinopyranoside、 timosaponin A-III、24-O-acetylhydroshengmanol-3-O-xyloside、7,8-didehydrocimigenol。结果显示,升陷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皂苷、黄芪异黄酮、知母皂苷、双苯吡酮、柴胡皂苷、桔梗皂苷、黄酮类及咖啡酸衍生物等,该研究比较全面地阐明了升陷汤的化学组成。为了揭示桔梗配伍前后升陷汤中其他中药的化学成分表征区别,在升陷汤化学组分辨认和识别的基础上,比较升陷汤全方(扣除桔梗的离子信号)与缺桔梗方的UPLC-Q-TOF/MS化学指纹谱差异以及主要化学成分提取离子峰的面积差异。结果显示,桔梗配伍前后升陷汤中其它中药化学成分表征差异不显著,提示桔梗可能不是通过改变复方的化学组成而起到“引经”作用。三、建立升陷汤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探讨桔梗在升陷汤中发挥引经作用的机制建立灵敏、可靠的HPLC-MS/MS分析方法,用以测定升陷汤中主要活性成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咖啡酸、异阿魏酸、芒果苷、知母皂苷E1、知母皂苷B-II和知母皂苷B的血浆药物浓度。本方法选择简便、快捷的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选择人参皂苷Re和葛根素作为内标,然后将处理后的样品分为两个部分,建立两个色谱条件,分两次测定。质谱条件均采用负离子模式下的多反应监测。此方法成功应用于升陷汤主要化学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到这些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升陷汤全方及升陷汤缺桔梗方分别灌胃给药后,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升陷汤中缺少桔梗后,其主要活性成分知母皂苷E1、知母皂苷B-II、知母皂苷B和芒果苷的体内过程发生了明显改变。具体表现在,桔梗缺失后,吸收入血的活性成分未能及时向组织分布和消除,缺桔梗方组与全方组药-时曲线形状具有较大差别。充分体现了桔梗在升陷汤中的配伍意义,从药代动力学角度,说明了桔梗具有“引经”作用。四、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ODS-C18反相硅胶柱色谱、MCI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桔梗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和研究,从桔梗水提物中共分离得到4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UV、IR、ESI-MS、1D-NMR、2D-NMR等光谱和波谱分析技术及理化方法对这46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如下:Rpg-1:1-pentacosanol、Rpg-2:α-spinasterol、Rpg-3:7-stigmasterol、Rpg-4:α-spinasteryl-3-O-β-D-glucoside、Rpg-5:ergosterol peroxide、Rpg-6:platycodonoidA、Rpg-7:β-amyrin、Rpg-8:Δ7-stigmastenol-3-O-β-D-glucoside、Rpg-9:platycodoniodB、Rpg-10:3-O-β-D-glucopyranosyl-polygalacic acid、Rpg-11:3-O-β-D-glucopyranosyl-platycodigenin、Rpg-12:3-O-β-D-laminaribiosyl-polygalacicacid、Rpg-13:hexyl-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Rpg-14:platycoside K、Rpg-15:platycoside L、Rpg-16:2"-O-acetylpolygalacin D、Rpg-17:platycodin A (2"-O-acetylplatycodin D)、Rpg-18:2"-O-acetylplatycodin D2、Rpg-19:3"-O-acetylpolygalacin D、Rpg-20:platycoside B、Rpg-21:polygalacin D、Rpg-22:platycoside C、Rpg-23:platycodin C (3"-O-acetylplatycodin D)、Rpg-24:polygalacin D2、Rpg-25:3"-O-acetylplatycodin D2、Rpg-26:hexadecanoic acid Rpg-27:platycoside H(deapio-polygalacin D3)、Rpg-28:platycodin D、Rpg-29:platycodin D2、Rpg-30:16-oxo-platycodin D、Rpg-31:platyconic acid A、Rpg-32:platycoside G3、Rpg-33:deapio platycodin D、Rpg-34:3-O-β-D-glucopyranosyl platycodigenin methyl ester、Rpg-35:platycoside P、Rpg-36:deapio-platyconic acid A lactone、Rpg-37:platycosideN、Rpg-38:2"-O-acetylplatycodin D3、Rpg-39:platycodin D3、Rpg-40:3"-O-acetylplatycodin D3、Rpg-41:deapio-platycodin D3、Rpg-42:platycoside D、Rpg-43:1Glc6-1Glc6-1Glc-platycodigenin、Rpg-44:hexitol、Rpg-45:platycoside E、Rpg-46:deapio-platycoside E。其中,三萜及其皂苷类成分35个,其它成分11个。Rpg-6、Rpg-9和Rpg-35为新化合物。Rpg-1、Rpg-5、Rpg-13和Rpg-44为首次从桔梗中分得。本研究丰富了桔梗的化学成分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桔梗皂苷类成分的标准品,为桔梗的全面质量控制研究及“引经”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赵军[10]2009年在《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紫花列当Orobanche coerulescens Steph、睡莲花Nymphaea candidaPresl、新疆圆柏Juniperus sabina L.和黑紫橐吾Ligularia atroviolacea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药理作用研究。全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紫花列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紫花列当Orobanche coerulescens Steph为列当科列当属二年生或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性温、味甘,生长于沙丘、干草原、砾石沙地和戈壁之中,寄生在菊科蒿属植物的根上,具有补肾、强筋之功效,用于肾虚、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治疗。本论文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紫花列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从免疫抗病毒角度探讨紫花列当中特征性成分类叶升麻苷的肝保护作用及其机制。1)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对紫花列当进行系统的植物化学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利用UV和NMR等波谱手段及理化性质鉴定了其中的15个化合物,分别为类叶升麻苷(Ⅰ-1)、异类叶升麻苷(Ⅰ-2)、crenatoside(Ⅰ-3)、cistanoside F(Ⅰ-4)、sinapoyl-4-O-β-D-glucoside(Ⅰ-5)、腺苷(Ⅰ-6)、β-谷甾醇(Ⅰ-7)、齐墩果酸(Ⅰ-8)、琥珀酸(Ⅰ-9)、咖啡酸(Ⅰ-10)、原儿茶醛(Ⅰ-11)、对羟甲基苯甲酸(Ⅰ-12)、β-胡萝卜苷(Ⅰ-13)、D-半乳糖醇(Ⅰ-14)和甘露醇(Ⅰ-15);除化合物Ⅰ-1、Ⅰ-2和Ⅰ-3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通过大孔树脂富集该药材有效部位苯乙醇总苷,并采用HPLC测得其所含特征性成分类叶升麻苷的含量可达80%以上。3)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显示紫花列当提取物(苯乙醇总苷)及其所含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接近于抗坏血酸。4)采用卡介苗(BCG)整体致敏、脂多糖(LPS)离体攻击构建大鼠原代肝细胞免疫性损伤模型,在体外观察类叶升麻苷的保肝作用。类叶升麻苷各剂量组在6、12和24h均可不同程度地使升高的AST和ALT下降,其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联苯双酯DDB相似;类叶升麻苷高剂量组在3h可显著降低AST,并与低剂量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类叶升麻苷各剂量组在6、12和24h均可不同程度地使升高的NO含量下降(P<0.01,P<0.05),其作用接近于阳性对照药物DDB。5)昆明种雄性小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组(BCG+LPS组)、DDB阳性对照组(200 mg/kg)以及类叶升麻苷低、中、高剂量组(50、150、300 mg/kg)共12组,测定并比较各组小鼠肝脏、脾脏系数,采用连续监测法或比测法测定并比较各组小鼠肝组织匀浆中ALT、A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NO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中CD_4~+/CD_8~+细胞亚群的比例,采用酶链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凋亡基因Bax和Bcl-2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类叶升麻苷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使肝组织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且类叶升麻苷高剂量组升高组织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的能力与联苯双酯组接近,提示类叶升麻苷具有一定的抗肝脏脂质过氧化能力。应用类叶升麻苷后,小鼠外周血中CD_4~+/CD_8~+细胞亚群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但使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分泌量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分泌量增加,降低Th1细胞的百分率,恢复Th1/Th2细胞比例的平衡,对肝组织损害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此外类叶升麻苷各剂量组均能使小鼠肝细胞浆内Bax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Bcl-2的表达显著增加;说明类叶升麻苷在肝损伤细胞调亡的过程中,起到了抑制肝细胞过度调亡的作用。体内试验结果进一步阐述了类叶升麻苷的肝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生成,调节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分泌,恢复Th1/Th2细胞的平衡及调节细胞凋亡基因Bax/Bcl-2的表达有关。6)利用HepG2.2.15细胞考察了紫花列当中类叶升麻苷、异类叶升麻苷等三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结果显示三个化合物均能抑制HBVsAg和HBV eAg的表达,并对HBV DNA的复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睡莲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睡莲花Nymphaea candida Presl为睡莲科睡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雪白睡莲的干燥花蕾,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的南部地区,在维吾尔族民间用于热症引起的头痛、热感咳嗽及小儿急、慢惊风等病症的治疗。本研究采用各种色谱技术方法对睡莲花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地化学成分研究;并利用抗氧化能力测定、体外保肝和抗病毒等试验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1)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从睡莲花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通过UV、MS和NMR等波谱技术及理化分析方法鉴定了其中的19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Ⅱ-1)、没食子酸甲酯(Ⅱ-2)、芦丁(Ⅱ-3)、槲皮素(Ⅱ-4)、山奈酚(Ⅱ-5)、槲皮素3-甲醚(Ⅱ-6)、小麦黄素7-甲醚(Ⅱ-7)、异槲皮苷(Ⅱ-8)、黄芪苷(Ⅱ-9)、槲皮素3-O-甲基-3′-O-β-D-吡喃木糖苷(Ⅱ-10)、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Ⅱ-11)、山萘酚3-O-芸香糖(Ⅱ-12)、对二没食子酸(Ⅱ-13)、间二没食子酸(Ⅱ-14)、豆甾醇(Ⅱ-15)、1-二十二烷酸甘油酯(Ⅱ-16)、1-二十四烷酸甘油酯(Ⅱ-17)、正十六烷醇(Ⅱ-18)和正二十二烷(Ⅱ-19);其中Ⅱ-6~8、11~13和15~18为睡莲属植物首次报道。2)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和还原能力测定显示睡莲花提取物及其所含的酚酸及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结果接近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其中活性较强的乙酸乙酯部位(NCE)还具有较强的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3)采用卡介苗整体致敏、脂多糖离体攻击诱导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考察了睡莲花乙酸乙酯提取物NCE的保肝能力,试验结果显示NCE对血清中AST、ALT以及NO的影响接近于阳性对照药甘利欣GRZ,说明NCE具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4)利用HepG2.2.15细胞考察了睡莲花乙酸乙酯提取物NCE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结果显示无毒剂量的NCE能显著抑制HBVsAg和HBVeAg的表达,同时也能抑制HBVDNA的复制。5)DPP-Ⅳ高通量筛选显示睡莲花提取物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第三部分新疆圆柏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新疆圆柏Juniperus Sabina L,又名沙地柏,为柏科Cupressaceae常绿匍匐灌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药用果实和枝叶,具有驱风镇静、活血止痛之功效,维吾尔族民间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的治疗。本研究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对新疆圆柏新鲜叶进行系统的植物化学研究,从中分离了23个化合物,采用UV、MS、NMR和2DNMR等波谱技术及理化手段鉴定了其中的21个化合物,分别为α-雪松醇(Ⅲ-1)、园柏香豆素(Ⅲ-2)、异柏油酸(Ⅲ-3)、β-谷甾醇(Ⅲ-4)、鬼臼毒素(Ⅲ-5)、柏木双黄酮(Ⅲ-6)、柏木双黄酮4′,4′″-二甲酯(Ⅲ-7)、芹菜素(Ⅲ-8)、穗花杉双黄酮(Ⅲ-9)、罗汉松双黄酮A(Ⅲ-10)、槲皮素3-O-β-D-6″-乙酰吡喃葡萄糖苷(Ⅲ-11)、异高黄芩素7-O-β-D-木糖苷(Ⅲ-12)、儿茶素(Ⅲ-13)、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Ⅲ-14)、槲皮素(Ⅲ-15)、芦丁(Ⅲ-16)、茵芋苷(Ⅲ-17)、undulatoside A(Ⅲ-18)、hypolaetin 7-O-β-xylopyranoside(Ⅲ-1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Ⅲ-20)和紫丁香苷(Ⅲ-21);其中化合物Ⅲ-7、9~12、14和17~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新疆圆柏乙醇提取物及部分化学成分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第四部分黑紫橐吾化学成分研究黑紫橐吾Ligularia atroviolacea为菊科千里光族橐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草地之中,广泛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贵州、湖北西部和甘肃西南部等地。橐吾属植物在我国有一百余种,其中有二十余种在民间有药用记载,具有消炎止痛、止咳祛痰、活血化癖之功效,在民间用于咳嗽、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治疗。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产自云南丽江橐吾属植物黑紫橐吾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并通过各种理化手段及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出了它们的结构:呋喃雅槛蓝烷-3烯-15,6α-内酯(Ⅳ-1)、1α-氯-6β-异丁酰基-9酮-10β-羟基-呋喃雅槛蓝烷(Ⅳ-2)、8α-[艾里莫芬烷-3′,7′(11′)-二烯-12′,8′α;5′,6′α-二内酯]-艾里莫芬烷-二烯-12,8α;15,6α-3,7(11)-二内酯(Ⅳ-3)、黑紫橐吾A(Ⅳ-4)。第五部分综述近年来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中药升麻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学分类意义[D]. 李从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4
[2]. 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 李晓. 河南大学. 2008
[3]. 升麻质量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沈保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4]. NMR在中药质量控制及在药物立体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 沈莉.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 中药升麻的质量评价、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D]. 王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6]. 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D]. 唐仕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7]. 中药升麻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 马凌志, 何丽娟, 高毓涛. 首都医药. 2007
[8]. 大花红景天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D]. 朱曼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9]. 桔梗在升陷汤中引经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 詹勤. 第二军医大学. 2012
[10]. 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赵军. 浙江大学. 2009